•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外国文学史课堂上实施情感教育策略初探

    外国文学史课堂上实施情感教育策略初探

    时间:2022-08-30 11:55: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情感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心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由于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情感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本文以巴尔扎克小说《幻灭》的教学为例,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角度阐发,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情感教育实践,力求通过分析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情感教育 幻灭 人生选择
      19世纪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的代表作《幻灭》,讲述了来自外省的年轻人在巴黎奋斗的故事。虽然作品距今已过去近两个世纪,但是其人物与主题的深刻性,依然对当下的年轻人有着极大的启示和价值。所以,借助《幻灭》这部小说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非常合适的契机。
      一、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入手,进行人生选择的教育
      《幻灭》小说的主人公是青年诗人吕西安,他从外省来到巴黎企图一展拳腳。本来可以凭借辛勤的奋斗取得成功,但虚荣的他耐不住清贫的生活想走捷径,后来在污浊的新闻界迷失了自我,落得个梦想破灭的下场。
      和吕西安不同的另外一个小说人物大卫·赛夏则没有吕西安身上那些明显的弱点。相比之下,他单纯善良,也不乏恒心和斗志,想依靠自己的科学发明为家人带来美好的生活。但是大卫·赛夏的短板是他过于天真,没有社会经验,所以才会在残酷的竞争中被对手倾轧,最后落得个发明专利旁落、自己破产的结局。他的故事告诉读者,一个人光是凭借聪明才智,而没有与社会上所有邪恶势力斗争的策略,依然是要遭遇失败的。
      小说中的理想人物是巴尔扎克本人的化身德·阿泰兹,他凭借自己的努力,依靠小团体的力量,终于获得了成功。在他的身上,既有着吕西安的才气,也有着大卫·赛夏的恒心与毅力,同时还具备在社会的枪林弹雨中顽强生存下去的勇气和智慧。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人格中的闪光品质值得当代每一个大学生学习。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可以在课堂上做适当的联想和引申。小说中德·阿泰兹这个形象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如在日本电影《大逃杀》中,最后的胜利者(典子和秋也)是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是既不改善良本性但又有着强悍战斗力的成熟智慧的人。2017年,轰动影坛的年轻导演胡迁自杀事件也给人留下很多思考的空间。胡迁是个非常有才华的导演,他去世之后,其作品《大象席地而坐》获得了柏林电影节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胡迁的死亡也和这部电影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因为片子的剪辑问题和影片的监制王小帅有着巨大的分歧,其后在即将失去自己作品署名权的情况下,做出了一个最为消极的选择。从胡迁的经历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才华对一个人的成功来讲固然不可或缺,但更为重要的品质是抗争逆境的勇气和毅力。
      通过作品分析、横向联系以及现实生活事例的引入,使学生更为直观感性地理解了巴尔扎克小说中人物设计的意图,同时也从人物特征联系到自身的问题,为自己未来人生的选择提供一个借鉴。
      二、从小说主题阐发中,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
      社会是复杂的,巴尔扎克的小说力图通过几个年轻人的命运告诉读者,19世纪法国王政复辟时期的社会本质是“金钱至上”,金钱会腐蚀人际关系,也会腐蚀人的本性,让本来纯真善良的年轻人在生活的浮华中迷失方向,走错人生路。巴尔扎克对社会的认识是深刻的,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中,也依然有着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一些特点,转型时期社会一部分人的功利主义、浮躁心态,都对大学生有着消极的影响。如何在这样一个多元巨变的时代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是一个值得所有大学生思考的问题。
      认识社会的同时,也必须认清自己,才能在人生选择中不致迷失方向。这两种认知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特别需要的。只有既看清社会又了解自己的人,才能像德·阿泰兹那样成为生活的强者。
      巴尔扎克的小说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不仅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更能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提供非常有价值的范本。
      参考文献:
      [1]唐百林.幻影重重 希冀不灭:《幻灭》的中国现代启示录[J].民族论坛,2011(12).
      [2]李华,张建永.文学经典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功能[J].大众文艺,2011(14).
      [3]杨宁.理想的幻灭:吕西安悲剧人生的深度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3).
      ★基金项目: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外国文学经典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项目编号:GH1710222)阶段性成果;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度高教科研课题“新媒体环境下经典文学阅读教学方法研究”(项目编号:JGJX2017C9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茜,女,硕士,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世界文学、电影文学与教育学;刘娜,女,硕士,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留学生部,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育与行政管理)(责任编辑 葛星星)
    相关热词搜索:文学史初探外国策略实施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