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与兴趣培养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与兴趣培养

    时间:2022-09-01 11:20:0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新课改理念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指导作用,提倡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的培养显得极为重要。文章通过分析学生心理发展、现代教育理论、地理课程标准等,提出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与动机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地理;学习动机;学习兴趣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社会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1]。所以,教师不仅是某一学科知识的传递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者。
      一、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的意义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课堂组织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等已在本、硕师范教育中成为纲领性理念;很多一线教师也通过国培、省培等继续教育计划,学习到这些新理念。但教育改革不能空喊口号,要真正运用于实践。特别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由于知识点大部分为感性知识(地理名称、地理景观、地理数据、地理分布),涉及的原理性、逻辑性知识较少,并且很多地区将地理视为副科,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仍然存在以教师为中心、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这不仅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兴趣的养成。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地理素养的培育,还会降低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学习很枯燥,影响其终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教学更加注重挖掘学生的价值,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围绕着学生来进行的[2](表1)。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那究竟该研究学生的什么?根据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对学习内容认同并接受,学习行为才能够发生[3],这也否定了无意义、机械的满堂灌式教学,那只是教师在教,不代表学生在学。而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学习则要以学生的愿望、兴趣、需要为依据,才能更好地创造出有意义的学习行为[3]。所以说,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不仅能驱动学生主动学习,而且能提高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优秀品格。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将是新课改背景下每位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
      二、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机与兴趣的建议
      笔者认为,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就是让学习地理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真正从心里想要获取地理知识,要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形成对地理问题的好奇和渴望,这需要从学生心理、知识特点、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
      1.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地理
      地理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研究的是人们脚下的大地、呼吸的空气、眼前的星空,课程内容是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是一门具有生活性的学科。根据调查,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很大程度还属于“经验型”[4],比较切合自身已有经验的知识较容易被吸收与接纳,并能引起共鸣,即“我知道这个知识”“我见过这个现象”,从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所以,要巧妙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情,抓住学生见到过、经历过、感受过的生活片段,巧妙引入地理知识。例如,生活片段可以是学生回老家串親戚的乡村见闻(城市与农村、平原与山区),也可以是某次旅行见过的奇山秀水(地形地貌),还可以是观看电视、电影(如《舌尖上的中国》《绿水青山看中国》)传递的地理信息,甚至可以简单到指着窗外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天空,告诉学生秋天的天空为什么如此清澈!这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还能大大增强其求知欲。
      2.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将地理课程划为学科课程,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也不利于激发学习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拘泥于教室,将学生束缚在“秧田”里,固然有其优点,但在地理课堂的某些环节中,弊端则显漏无遗。据调查,考试中难以评价的地理知识往往容易被忽略,如实际读图能力、辨别天气、知识应用能力等,这些地理实践力的缺失会使学生觉得地理知识离自身很遥远,无法运用到实践中,无法获得成就感,大大降低了学习主动性与兴趣。而新课改提出的综合活动实践课程,很适合初中地理某些知识点的教学。在适合的情境下,教师要把地理教学搬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包括校园、社区、农田、博物馆、科技馆、实验室等场所,实现知识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的目的。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国内最早可追溯到改革开放以前的现场教学法,包括近两年教育部推出的研学旅行[5],都反映出地理教育将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兴趣的培养。而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熟悉学情,提前设计实践活动,才能够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并且要放得开,更要收得回,保证学生不脱离教学轨道,尤其要注重安全意识,杜绝危险行为的发生。
      3.利用“5W”逻辑思维构建知识树
      由于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阶段,小学阶段的地理知识较少且多为陈述性知识,到了初中不适应理解记忆的学习方法,导致死记硬背地名、机械记忆地理概念,如果不予纠正,则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5W”逻辑思维,指的是分析问题从“Why”“Where”“What”“When”“How”五个角度来考虑[6]。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知识点,提出“它为什么会这样?它在哪个区域?它什么时候形成的?它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它会对人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等问题,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不仅能激发主动探究的兴趣,还能通过围绕知识点全方位的设疑过程中,构建起一棵具备综合性、联系性的知识树。当学生在充满思考的学习中形成了自己的知识树,便会自觉运用这种指导他形成知识树的逻辑思维——“5W”思维方法探究地理世界的奥秘。使用“5W”逻辑思维引导学生摘到一枚桃子时,会收获与之关联一脉的智慧果。例如,讲解“世界的气候”时,可根据某一气候类型提出“它的范围在哪?它是怎样形成的?它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等探究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涉及已建构的知识,则实现了知识的螺旋上升,如果学生还未接触,也将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为以后的地理学习播下种子。
    相关热词搜索:新课改地理兴趣初中培养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