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

    时间:2022-09-01 21:45: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说:“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随着改革开放民族复兴,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民族自信心也在增强,但同时我们一直接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挑战。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一、 融入中学阅读教学
      古诗文作为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情感,在每篇文章中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积淀。这些经典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强的可取之处,比如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和人生哲理等等,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
      (一) 既求“广闻博识”,更重“明理求道”
      大部分老师在古诗文的课堂教学中更追求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反复让学生记忆文言语法和古语释义,但却因此忽略了古诗文本身的故事内容和其内容包含的精神和哲理。虽然在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注重背诵的教学方法本身没有错,因为背诵是量的积累,只有量变才能产生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质变。但同时,每名教师都应该意识到,我们学习古诗文不是为了单纯学习文言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古诗文这一载体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我们要借鉴和学习的是其文学之中包含的文学和精神价值。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曾云:“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因此在教师理解文章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时更应当注重“明理求道”,把孔孟语录的人格志向、庄子寓言中的人生警示、《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贤者情怀、《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的魏晋风股都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中的乐趣。
      (二) “言”以“文”载道,“文”以“言”求精
      上文提到,在古诗文的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古诗文中蕴含的精神和哲理。而要让学生在学习文言诗文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感悟作者崇高的品格和伟大的人格魅力从而提高自己的人生志向和道德标准,在教学时我们就要充分注重“文”与“言”的结合,通过对“言”的充分理解而体会“文”的深刻内涵。
      如此,我们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就不再局限于对语法、句式的教育。我们可以从古诗文的背景、相似的故事相似的人文精神和故事哲理向同学们引出不同的文化经典。古诗文的教学不应该是冰冷的,更不应该是一潭死水。我们应该让学生自由的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遨游,以情感的体验和共情为主,正所谓“与古人居,与古人谋”,要让传统文化在同学们的心中扎根生长,盛放传统文化中独有的优雅的气质。
      二、 融入中学写作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主流道德标准。所谓“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具有人文素养的学生应该具有人文情怀,而直接体现这种情怀的地方就是——写作。
      (一) 传统文学中的写作技巧
      写作也是如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抵触的部分。从小学生都是学习怎么“抄”作文而不是如何“写”作文。老师基本上只讲了大概的立意、监督同学们进行大概的素材积累就结束了,很少有老师充分的向学生降暑写作技巧从而培养写作能力。当今的写作总是一味的追求创新和自由,也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也失去了方向,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这种“决裂”的现状让老师和学生都产生了我们从哪儿来的困惑。
      一要广泛借鉴传统文法。一直以来,传统文学注重的是结构清晰,条例明确,而且因为文言的特性,传统文学在文字的呈现上还非常的简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由城内烛之武“临危受命”写到“说退秦师”,最后到“晋军败退”,全文一线贯穿,里应外合,前呼后应,没有一句缀余。
      二是深入探究传统文法。例如对八股文的探究。虽然一直以来由于历史的发展,从小“八股文”就是写作的反面教学,但是八股文真的这么可恶吗?真的早就被我们打死了吗?学者研究表明:“八股文在清末虽然被废止,但并未死去,它早已脱胎换骨转移到了其他文体当中。”
      (二) 传统文学促进素材积累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教学是写作素材重要来源,在课堂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梳理、感悟和鉴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积累素材,从而为写作打下坚实基础。如在写有关家国情怀志向抱负、人生理想的题材是我们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而开太平。”。在很多主题上,我们都可以在庄子的语言中找到答案。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杜甫“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忧国忧民情怀,汉乐府《上邪》中“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坚贞爱情,欧阳修“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教诲,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等,都可以融入到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中,体现在他们的作文中。
      (三) 融入选修课、活动课教学
      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新被重视,一直被忽视的传统文化选读本又得以重见天日。对于古诗文我们应该摆脱应试教育的局限性,更注重培养和发掘其中的哲理和精神内涵。所以在选修教材中,我们更要避免在“考试重点”的漩涡中,在内容的选择上和课堂的重点上都应该细细的分析和选择。
      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够良好的融入语文学科的教学乃至课外教学中,是每一个教师的夢想。而从语文教师的角度,首先,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明确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及其必要性。传统文化教学并不完全以传承传统文化和滋养学生心智为目的,应该让其融入教学的方式为学生所接受,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足够的感情,成为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的主体。
      最后,教师本身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的结合理论与实践,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促进自身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4.3.
      [2]孙绍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6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王扬,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边大学。
    相关热词搜索:课堂教学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方式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