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3万亿农村金融供给缺口

    3万亿农村金融供给缺口

    时间:2022-09-02 09:35: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当《经济》记者打通三農专家于建嵘的电话时,他正在前往凉山会理县进行实地调研。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这些年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在各地了解情况。
      在调研中,于建嵘看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中部地区农村的非法集资活动要比发达地区活跃。“现在地下的非法金融例如非法集资,在农村比较活跃,农民的钱被骗走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要进一步细化和强化农村的金融服务工作,目前这一块做得是不足的。”他所提及的问题是当前农村金融发展难题的冰山一角。
      农村金融改革难点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研究员、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杜晓山从事农村金融研究已近40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他对中国的农村金融问题既有深入的研究,也有切实的感受。
      《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坚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建立完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市场体系、组织体系、产品体系,促进农村金融资源回流,积极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回归本源。监管部门要求:农村金融应专注服务本地、服务县域、服务社区。原则上机构不出县(区)、业务不跨县(区)。应专注服务本地,下沉服务重心,当年新增可贷资金应主要用于当地。
      杜晓山认为,以上提法和要求是从正面和间接地谈问题。“主要挑战可以说是:金融服务城乡、地区、供给方类型和规模结构不平衡、不充分;农村金融资金的流失,金融资源向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地区集中的特征明显;农商行‘离农脱小’的盲目扩张倾向,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突出;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有待提高,金融扶贫目前基本是特惠金融;社会企业类金融机构缺失:规范的合作金融和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是短板;警惕‘数字鸿沟’;农村金融机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产品和服务与多样化的需求不相适应等。”总体来说,就是金融供给不能满足农村农业现代化的需求、农村农业农民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农业保险水平亟待提高。
      对于当前农村金融改革面临最大的难点,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农村金融的问题主要是贷款和抵押问题。
      “农民、农业、农村最大、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担保物就是土地,而且在现有制度的制约下,承包地并不值钱,真正值钱的是宅基地。如果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去建房,一块宅基地就可以升值几倍。另外,如果允许集体建设用地大范围入市,只要符合规划,入市的话可以通过置换,那它的地票也会带来20万元到30万元的收入,所以要是土地能够抵押,银行愿意接受,农民抵押物价值也高,获得贷款的数量就会增多。”但是,蔡继明表示,由于宅基地的流转受到了限制,它的用益物权并没有完全富裕,所以银行没有积极性去接受农房农地抵押。
      “曾经有人说,房子可以抵押,宅基地不可以抵押,这个就很荒唐,地要随房走,所以现在中央的精神是房地一体化,房子和宅基地都要抵押。所以如果《土地管理法》《物权法》和《担保法》不做相应的修改,农村金融的难题是破解不了的,农民贷款尤其是抵押贷款问题很难再大范围推开。”蔡继明说。
      对于这一点,土流网创始人兼CEO伍勇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土地经营权抵押确实是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挑战。
      伍勇表示,未来农民住房、宅基地的租赁将会很快落实到具体政策中,而挑战也将从宅基地无法实际抵押转变为如何更专业、合法地对农民住房、宅基地进行价值评估和处置变现。
      除了土地质押难题,宜信普惠高级副总裁毛芳竹向《经济》记者表示,打通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还有一些难点需要突破:一是“三农”地理分散,金融服务成本高。成本高带来的资金定价就高,定价高了以后,一定带来高风险。二是农业收入的季节性非常强,春种秋收。一般的金融机构,要求现金流,要有不断的收入来归还,这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三是信息缺失,风险评估及管理难。农民往往没有规范的数据标准,金融机构对他们能赚多少钱、能不能归还等这些方面的评估非常困难。四是融资性中介包装,不当收费带来的操作风险。
      传统金融服务“三农”力不从心
      从商业逻辑来看,传统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方面缺乏动力。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赵一洋向《经济》记者表示,这是可以理解的,原因主要在于高成本和高风险。
      “在高成本方面,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组织架构是以物理网点为基础的金字塔结构,物理网点是银行提供各项金融服务的最重要基础设施,而根据阿里研究院测算,一个10人左右的村镇银行基层网点,每年的刚性运营成本超过171万元。”赵一洋表示,由于农村地域征信覆盖面低、地理位置偏远、客户教育成本高、营销难度大,这些因素会加大金融机构隐性的管理成本。
      同时在高风险方面,对于银行业来说,涉农信贷属于典型的高风险业务,坏账率明显高于业界平均水平。“银行业中,涉农信贷比例较高的农商行不良贷款比率显著高于银行业整体。在农村金融机构中,农信社的信贷投放最具有普惠性质,客户最为下沉,其不良贷款比例更是常年超过7%,是行业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赵一洋认为,对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来说,由于政策限制,上述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并不能反映到贷款定价当中,因此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农村金融是一个典型的“赔本赚吆喝”的生意。
      在高成本、高风险、低盈利等多重因素驱动下,传统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普遍采取“揽储为主,谨慎放贷”的经营策略,也就是政策文件中经常提到的“抽水机”效应:农村地区的储蓄资源难以在本地形成信贷投放,反而向城市流动,加剧了城乡金融资源的不均衡。
      传统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领域供给不足。“虽然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类型众多,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如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合作性农村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及非银行类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融资租赁、保理等,但是城乡之间的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
    相关热词搜索:缺口供给农村金融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