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浅议自首的司法认定及法律完善

    浅议自首的司法认定及法律完善

    时间:2022-09-02 11:55: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 中国的自首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对社会以及司法机关产生了很多积极影响。在本文中笔者将从自首的历史发展情况进行概述,对自首制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并且笔者将提出对于当代自首制度完善的初步构想。
      关键词 自首 司法认定 自动投案 如实供述
      作者简介:付雪,迁安市第三高级中学。
      中图分类号:D9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3.164
      一、自首制度概述
      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分子、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的其他罪行的行为。
      自首制度是我国刑法中一项重要制度。它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在此过程中,它经历了由有到无、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古代,随着朝代的更替,自首制度不断地被各个王朝沿用和发展。直到1979年,自首制度首次被列入刑法,该法中阐述了自首里面的一般自首,使自首正式成为我国的一项法律制度。到1997年,国家对自首的内容进行进一步充实,对特别自首的规定有了新的解释,并且明确地说明了自首的概念、内容和惩罚措施。自首被定为一项对犯罪人放宽处理的制度,许多犯罪人为了得到法律的宽恕而选择自首,但是审判结果并没有体现出法律的宽恕,所以也导致了自首法律后果的不确定性。于是,在1998年、2004年、2009年和2010年的司法实践中,我国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相关司法解释对自首制度进行完善,发挥了指导作用。
      自首作为刑法的一部分,其目的蕴含于我国刑事法律体系当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犯罪的预防角度,自首制度的实施给予犯罪人一定的悔过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犯罪人在加以刑罚之前便进行悔悟并主动投案,起到了预防犯罪的目的。第二,从资源的节约角度,自首制度的实施节约了司法资源,避免司法机关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破案。第三,从受害人的损失弥补角度,尤其在财产犯罪中,自首制度的存在促使罪犯尽快投案,避免受害人损失无法追究。第四,从社会秩序的维护角度,自首制度使得案件及时解决,减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自首在司法认定中的疑难问题
      (一)自动投案在司法认定中的疑难问题
      自动投案是自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动投案就是指在司法机关未察觉的情况下,主动地、直接地向公安机关投案,进而供述罪行的行为,其核心是主动性。主动投案可以分为典型投案与非典型投案。以下笔者会对第二种进行详细的解释。非典型投案包括亲友介入型、自首中断型、形迹可疑型等。
      首先,亲友介入性分为3类。第一,犯罪人在亲友的规劝下,主动前往司法机关供述自己犯罪行为。举例来说,在某一天,甲杀了人之后被家属知道了,家属对其进行教育、规劝,最后陪同甲去司法机关的行为。这实际上归属于典型自首,因为虽然最后自首的发生存在外界的影响因素,但也是在犯罪人自愿、主动地情况下进行的,体现了它的自动型。第二,即亲友对司法机关进行报案,让其来抓捕犯罪人,并且犯罪人在知情的情况下,自愿跟随司法机关回去的行为。例如,乙在实施完强奸行为后,亲友知道其事并给司法机关打电话举报,乙主动并且自愿跟随司法机关回去的行为,属于自首。虽然是家属给司法机关打的电话,但是犯罪人在知情的情況下也是主动配合的。因而也体现了自动型。第三,即亲友在报案后,对犯罪人实行捆绑的暴力行为,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其实是有争议的。有学者认为这种行为不是自首,因为这种行为完全基于亲友的强制措施,违背了犯罪人本身的意愿,也违背了自动投案中的主动性。但亦有学者认为这种行为属于自首,因为亲友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单就节约司法机关的资源成本以及鼓舞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角度,将其归于自首更为妥当。但笔者认为这种行为应从两个方面来考虑。第一,亲友对犯罪人实行捆绑,但犯罪人并未出现反抗、逃跑等现象。这种情形可视为自首,因为这里体现了犯罪人的自动型,并且在亲友的帮助下也得到了教化。第二,亲友对犯罪人实行捆绑,但犯罪人用反抗、逃跑、威胁等一系列行为来拒绝去司法机关的行为,不能视为自首。因为这种行为并没有体现犯罪人的主动性。以上三种仅为笔者了解的行为。
      自首中断型,就是指犯罪人不断地在自首与不自首中徘徊,而在其最后被抓捕的时候如若是主动投案,并且有证据表明,便是自首,如若系被动归案,便不是自首。例如,丁实行犯罪后,第一天想去自首,但是又畏惧刑罚,但在第二天又想去自首了,却在自首途中被抓获,并且有证据证明,则可视为自首。但如果是另一种情况,如丁在自首途中逃跑并被抓获,则不能认为是自首。
      形迹可疑型,就是指人由于神情、动作或穿着等与常人不同,由此被司法机关拦下并盘问的行为。在司法实践中会有误将由于形迹可疑被司法机关盘问等同于被采取强制措施的情况,事实上,形迹可疑型中依然可以成立一般自首。例如,在“杨永保等走私毒品案”中,被告人杨永保以体内藏毒的方式走私毒品。在机场安检的时候,因为形迹可疑受到盘问,如实交代罪行。最高法院在复核时认为被告人接受的是例行安全检查,携带毒品的罪行并未被公安机关发现,仅仅是形迹可疑被盘问,交代犯罪事实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相关热词搜索:自首司法认定完善法律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