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非遗类纪录片对河北定窑文化的继承作用研究

    非遗类纪录片对河北定窑文化的继承作用研究

    时间:2022-09-03 10:55: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关系到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而非遗类纪录片作为传播的载体在这个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本文通过对非遗类纪录片、定窑文化以及其相关纪录片进行表述,以作品《窑中守艺》为例,就非遗类纪录片对河北定窑文化的继承作用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
      关键词:非遗类纪录片 定窑文化 继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精湛的技艺、丰富的精神蕴涵和具有历史参考价值的民间艺术,诗词一类或许还可以走入中小学生的课本,让后辈诵读,凭借它的国民普及性甚至可以用背诵形式直接登上电视荧屏,而像蜀锦、雕梁画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想要立足大众,唯有用非遗类纪录片的方式来讲述那些历久弥新的老故事。
      1.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分类
      “非遗”类纪录片的种类主要分为三种,“非遗”民族志纪录片、“非遺”民族学纪录片和“非遗”商业模式纪录片。“非遗”民族志纪录片是以中立的角度、冷眼旁观的态度来真实记录“非遗”内容,包括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展示和日常生活、礼仪节庆及民俗活动等,不加任何解说词和同期声,不对影像内容做任何干预,把理解、批评的空间留给观众,使用的是早期人类学纪录片的拍摄方法①。这种纪录片更多是博物馆、研究院人员采用便携设备录制的影像,供保存和学习。“非遗”民族学纪录片是创作者策划后进行的创作,允许合理的摆拍和演绎,可以存在一定的戏剧冲突以加强影片的观赏性。而“非遗”商业模式纪录片是为了获利而创作的纪录片,选题上重在满足受众对边缘文化的猎奇心理,展现文化奇观和戏剧冲突,在主题的表达上游离在“非遗”保护的周围。而已完成拍摄和播放的定窑文化纪录片则主要归属于“非遗”民族学纪录片,在确保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一定故事化的演绎,具有严格的前期策划,既保证了对定窑文化的还原,又使纪录片具有极强的观赏性。
      2.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发展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在中国独立纪录片的早期就已经出现,当时正值80年代末90年代初,理想主义大于现实主义,很多年轻导演例如蒋樾、梁碧波、郝跃骏等创作了《喇嘛藏戏团》、《婚事》、《最后的马帮》等作品,他们处在寻找虚幻的乌托邦行列之中,不为传播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在追求浪漫幻想的同时,恰好创造了非遗题材的纪录片,之后我国纪录片创作不断成熟,非遗纪录片开始以有意识的纪录边缘化题材的视频,使非遗重新留在了人们心中。后续产生的纪录片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传播上也越来越成功。例如:2008年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出品的《世界遗产在中国》38集高清系列纪录片问世,可称为中国世界遗产的百科全书。201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北京非物质遗产》系列纪录片—《这里是北京》,一集半小时,一共三集,以主持人旁白介绍,制造好奇心来引出每集要讲述的主题背后的非遗故事;2015年,央视推出大型纪录片《传承》,通过走访大陆与台湾传承人的方式来纪录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为主要纪录主体,让我们看到了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海峡两岸的生存智慧以及文化传承人的身怀绝技。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总监李欣雁说:“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媒体应该担当的历史和社会责任,这部纪录片不仅是直面祖先智慧的一次巡礼,也是对海峡两岸文化传承人的一次致敬。”
      3.非遗类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价值
      从纪录片的真实性来讲,以纪录片的形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接、形象,观众直接面对形象化的画面,纪录片所展示的全部视听内容以一种客观的形态存在于摄影机与拍摄者之间。对于一些濒临灭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历史和技术条件下的确无法生存,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其保存下来,这是别的保存方式所不具有的功能。例如,纪录片《话说运河之孔孟之乡》将涉及到孔子的一系列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当地的文化遗产,并且作为文献资料,对文化传承也起到一定作用②。纪录片本身具有文献价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第一手研究资料。通过影像的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在观众面前,真实反映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其保护意识,一部优秀的非遗类纪录片,它的传承作用是相当大的并长期潜移默化地对人起到渗透作用。
      二、定窑文化概述及相关非遗类纪录片
      1、定窑文化概述
      定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据《曲阳县志》记载,该县自唐、宋,即属定州管辖,所以这里的瓷窑历代都习惯称为定窑③。
      定窑从邢窑而来,由于历史变迁,定窑随着地域变化、新瓷土料的运用和制瓷工艺的进步,到20世纪70年代,在沉寂多年之后又进入复苏期。曲阳定瓷有限公司历尽艰辛,通过上百次研究实验,在仿古基础上,推陈出新,产品在国内屡屡获奖,已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定窑生产规模宏大,品种繁多。多为碗、盘、瓶、碟、盒和枕,亦产净瓶、海螺等佛前供器,但数量极少,主要作为贡品进入宫廷。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定州白瓷孩儿枕”,是定窑瓷器的代表作之一。定窑对我国后世制瓷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名扬天下的景德镇;北京龙泉务窑、山西平定等形成了定窑系;埃及、欧洲、东南亚的文物遗址中都有定瓷的遗物。1986年定窑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定瓷烧制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定窑遗址考古发掘荣膺“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定窑文化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不可小觑的份量,是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极强历史意义的一项。
      2、定窑文化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发展至今,关于定窑文化的相关题材记录片并不是很多,通过相关文献资料查阅,较为知名的有《定瓷春秋》、《中国影像方志——定州篇定瓷记》、《这里是北京之“定睛一看”说定窑》等。
    相关热词搜索:河北纪录片继承作用研究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