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人类经济史上的补短板:中国民企发展40年

    人类经济史上的补短板:中国民企发展40年

    时间:2022-09-03 13:25: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回望40年,中华大地上奇迹频出,有的石破天惊,尤当珍视。在我看来,民营经济即如此。其拔地而起、脱颖而出,且以惊人的速度和燎原之势成长壮大,足以显现规律的力量、真理的力量、人民的力量,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诸多改变,而且还颇具人类史意义。
      一部民营经济发展史,是亿万中国人民百感交集的脱贫史、脱愚史、奋斗史。
      最壮观的“平地起高楼”
      民营经济是指以民营企业为主体所从事的经济活动,有时又泛指由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两大部分经营主体共同从事的经济活动,故又叫“个私经济”。在中国,民营经济的官方称谓是“非公有制经济”(以下简称“非公经济”),有别于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
      众所周知,自1949年建国以后,公有制经济在我国一直居于正统地位而广泛存在,而非公经济(民营经济、个私经济)则命运多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国家经贸委原副主任陈清泰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访谈时曾这样表述,“回顾40年的改革,我国是从公有制十分彻底的状态下起步的,一次次生产力的解放几乎都伴随着所有制理论政策的突破”。他认为,如果能摘掉企业的所有制标签,消除“姓国姓民”桎梏,消除所有制鸿沟,将是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为走向高收入国家奠定基础。所谓“公有制十分彻底”,我理解,就是指改革开放前尽是国有企业、国有经济独步天下。而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后的新生事物,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成长壮大起来的。
      可见,从民营经济的前世今生看,其横空出世,异军突起,渐成大气候,确实是经典的“绝处逢生”,是最直观也是最壮观的“平地起高楼”。套用当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专用语汇,堪称惊世骇俗的“补短板”。
      “补短板”,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突破口之一,主要是解决现在的供给结构失衡问题,也就是要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解决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所内在要求的经济结构“优不优”以及如何改善的问题。而40年前,民营经济的缺失,造成了当时很严重、很致命的一块大“短板”。从那个年代全国范围内普遍衣食寒酸和通行凭票供应、定量分配等异常拮据的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看,至少整个国民经济陷入举步维艰的萧条和不景气,应当是确凿无疑的。
      这注定了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人心所向,必然将这块“短板”当作重点加以突破。尽管当初更多的注意力是投向乡镇企业的兴起上,然而,那些敢为天下先、随即被称作“个体户”或“冒尖户”的先行者们却在底层急盼挣脱束缚而一显身手了。数据显示,1979年,全国各省区市批准开业的城镇个体工商户约10万户,比1978年增加70%,总数达到25万户,而到1980年7月底總数已达到近40万户,到1981年底则飙升至182.7752万户。
      依据当时的特殊情境,这个“补短板”着重是从需求侧发力,立足于尽快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以满足亿万人民基本温饱需求以及随后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出发点的,其成效可谓立竿见影。正因如此,这个“补短板”显然更具有动员力和持久性,更具有规模和溢出效应,也更有理由被誉为40年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最能体现“伟大”为何物的一项世纪工程。
      这块“短板”一经修补,整个供求关系、整个所有制结构乃至经济结构便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进而就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基本框架、雏形和可能性),就有全面改革及时从农村转向城市的跃迁,就有深圳特区、上海浦东等先行开发开放地区的创举(不竭活力与生命力),就有10多亿人口从“站起来”到告别短缺经济和温饱阶段直至“富起来”的历程(脱贫致富奔小康)。
      为了更加确切地揭示这个“补短板”的丰富内涵及意义,我们不妨列举一些最新数据,以便比较分析。
      据有关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超过27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6500万户,合计约占全部市场主体的95%,其注册资本超过16.5万亿元;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达到3.41亿人,比2016年增加3100多万人。
      《财富》杂志2018世界500强排行榜显示,中国有120家企业上榜,上榜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的126家,而远超第三位日本的52家,其营收规模高达7.16万亿美元,占世界500强总营收的24%。在整个入榜中国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已增至20%。除了联想、华为等多次上榜的知名企业外,首次上榜的13家中国企业中,也多为民营企业。
      据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18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民营企业的入榜数量在2010至2017年间不断增加,从172家增至237家,2017年比上年多入榜11家。
      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显示,榜单门槛不断提高,2015年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营业收入为101.75亿元;2017年则上升到156.84亿元。
      又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2018年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998.3万户,新登记企业327.4万户,同比增长均为12.5%;日均新登记企业,2015年首次突破1万户,2017年达到1.81万户,临近翻番,其中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
      在浩浩荡荡的“补短板”历史进程中,正是数以几千万计的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由弱而强,逐渐挺起了民营经济乃至市场经济的脊梁,成为整个改革开放历程中一个浓墨重彩的 “时代表述”。
      高效率本身内含一定的公正
      民营经济与民生问题关联密切,因此,常常被称为“草根经济”、“老百姓经济”或“大众经济”。补齐民营经济这块短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就有了依托,就能别开生面。比如40年来中国已有7亿多人成功脱贫,占全球同期脱贫人口总数的70%以上;又如中国的小学净入学率已升至99.9%,教育普及率大幅提高;又如中国科协关于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8.47%,比2015年第九次调查提高近2.3%。可见,民营经济改变人民生活,不仅表现为“脱贫”实效,也表现为精神素质等方面摆脱愚昧。
    相关热词搜索:史上民企中国人类短板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