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中古音韵的文献资料及其价值

    中古音韵的文献资料及其价值

    时间:2022-09-03 18:15: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 中古汉语音韵史的研究可以凭借的历史性资料,内部材料包括《切韵》系韵书、音义类辞书、诗文押韵三大类,外部材料主要是域外汉字音。文章对这些材料做了分类介绍,并举例指出其在中古汉语音韵史研究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 中古音 韵书 音义类辞书 诗文押韵 域外汉字音
      一、 《切韵》系韵书
      陆法言《切韵》(601)原本已经亡佚,与之时代最近、内容最全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该书存五卷,其中平声上、下及上声有阙佚,学界称之为《全王》或《王三》。(龙宇纯1968)与《切韵》音系最为接近同时又在内容上有所扩充的是北宋陈彭年等在大中祥符元年奉敕编定的《广韵》(1008),也就是“广切韵”。《广韵》与《切韵》相比,虽然在有些方面也反映出了语音的实际发展,但总的来说是对后者的承袭。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从高本汉开始便已有将汉语中古音分作早、晚两期来讨论的意识,但严格区分中古时期语音资料早、晚的做法,似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还不多见。一般习惯上都是混在一起讨论,下面介绍相关韵书材料、涉及相关学者的研究时,也不做严格区分。说到具体的问题时,再做分别。
      自二十世纪初期开始,随着对敦煌出土写卷的发现、整理和研究,斯坦因(Stein Auel)、伯希和(Pelliot Paul)等西方学者公布了一些《切韵》系韵书的残卷材料,并被伦敦大英博物馆、巴黎国民图书馆等机构收藏,后来又有俄国、日本等国学者所组成的西北考察团队劫掠了若干《切韵》残卷。另有新疆吐鲁番所出、德人列考克(Le Coq)所得《切韵》残片,现藏于柏林普鲁士学士院。(周祖谟1983a)1
      音韵学界常常提到的用以探讨早期中古音的韵书材料,除了上述的《王三》,其他还有: (1) 北京故宫博物院旧藏、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即习称的《王二》)(周祖谟1958;曹洁2013);(2) 伦敦所藏三种敦煌出《切韵》残卷,即《斯二六八三》(也就是《伯四九一七》)、《斯二〇五五》、《斯二〇七一》,分别对应于周祖谟(1983a)《唐五代韵书集存》中1.4、22、2.1三节所介绍的《切韵》残卷资料。王国维分别称之为《切一》《切二》《切三》;(3) 巴黎所藏《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即《伯二〇一一》,习称《王一》)等。国内传世的、内容保存相对较全的则有江苏吴县蒋斧藏本《唐韵》(存去、入二卷)[1]
      ;(4) 敦煌出土的唐末字母材料,包括《归三十字母例》(《斯〇五一二》)、《守温韵学残卷》(《伯二〇一二》)。[2]
      需要说明的是,探讨中古音的声母系统,不论早期、晚期,上述字母资料都是重要的参考,虽然其产生时代应在晚唐以后,但凭借这些资料,参考对《切韵》系韵书的反切上字系联,以及其他文献记载,可以推知早期中古音的声母。职是之故,也将其列为早期中古音的基本资料之一。
      这些韵书、字母等材料,详略不一,尤其是敦煌所出的有不少是只言片语,且漫漶不易辨认,后来经过王国维[3]、刘复(1931,1935)[4]、罗常培(1928,1931)、董作宾(1928a,1928b)、唐兰(1947,1948a,1948b)、丁山(1925a,1925b,1925c)、魏建功(1932a,1932b,1936,1939,1940,1948,1951,1957,1958)[5]、陆志韦(1939)、凌大珽(1939)、姜亮夫(1955,1987,1990)[6]、方国瑜(1937)[7]、周祖谟(1848a,1948b,1958,1960,1979,1983a)[8]、王联曾(Wang1957)、葛信益(1993)等前辈学者的细心考察,才确立了这些韵书材料的史料价值。它们对于认识隋唐以后韵书体制的变革、语言的若干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9]。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国内(包括中国香港、台湾地区)龙宇纯(1968)、潘重规(1974)[10]、尉迟治平(1994a,1994b,1998,1999,2004,2006a,2006b,2013)、余迺永(1974,1999)、黄耀堃(1984,2000a,2000b)、叶键得(1988,1996)等先生在隋唐韵书资料研究方面都有卓著的成绩。上田正(1973,1975,1987)、平田昌司(1981,1982)、平山久雄(2015)等日本学者对《切韵》系韵书反切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也颇有贡献。
      韵书资料对中古音韵研究的价值,这里不能一一详论。各种残卷所反映的方言基础,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容纳了异质成分,目前还不能说定。下面联系《切韵》系韵书,对若干声韵特点及其韵书史背景略做讨论。
      (一) 云匣、禅船、从邪相混。云、匣母在中古南北方言的读音表现不同,北方方言中的匣母为软腭擦音*-,云母为双唇近音*w-;南方方言中的匣母和云母都读作*w-,同时另有部分匣母字读软腭塞音*g-。这是南北方言口语音的表现,至于读书音,南、北方言并不大,用王国维的话说,“法言之书,用六朝正音”(据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八页二三背),亦即金陵、洛下的书音都是承袭“洛阳旧音”。中古南方(以江东地区为代表)的口语音是云匣相混的,这一点从《经典释文》和原本《玉篇》的反切、日译吴音等文献资料都有所体现。(郑伟2018a)敦煌韵书残卷方面,《切三》“雲,户分反”,“月,户伐反”(据《十韵汇编》页四四、二七六),都是云、匣母互为反切上字的例子。
      《颜氏家训·音辞篇》:“其谬失轻微者,则南人以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是为舐。”说的是中古南方方言里从邪相混、禅船相混。《切韵》系韵书,禅船相混的如: “莳”字《广韵·志韵》时吏切,读禅母;同书平声卷又有“莳,又音示”,“示”字《广韵》神志切,读船母。从邪相混,如“粗”字在《切三》《王三》《王一》为徂古反,读从母;《王二》为似古反,讀邪母。[11]
      (二) 歌、佳、麻韵的韵次变化。《王三》,宋本《广韵》的佳韵为上平声第十三,麻韵在下平声第九,离得很远。但实际上《切韵》系韵书的韵目排序是有规律的,即按照韵目所代表的字的韵母读音来排列。(李思敬1985;郑张尚芳201193;郑伟2015)[12]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即《王二》)的排序与《王三》《广韵》不同,按照“歌·佳·麻”来排。韵次的改变是实际语音的反映,所以周祖谟(1958)说:“佳列于歌麻之间,是佳不与皆音近,而转与麻相近。”熊桂芬(2015)896-906将《王二》与其他《切韵》系韵书的韵次做了全面比较,指出九点不同,其中就包括“歌·佳·麻”的韵次变化。该书进而指出《王二》调整韵次的理据:“一个是根据变化了的语音做调整,一个是根据语音的近似度,主要是主元音的相似程度做调整。调整过后的韵次很多地方显得更科学、更合理,因而为后代的韵书所继承。”该结论我们也很赞同。
    相关热词搜索:音韵文献资料中古价值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