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对”新基础教育”的思考

    对”新基础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2-09-03 20:25: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读了叶澜教授主编的《学校转型中的管理变革》,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新基础教育”这个概念。“新基础教育”确实在学校课程、学校管理、学校评价、教师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更为新颖、全面的教育改革观点,并且已经在上海闵行区的各中小学轰轰烈烈地开展试行。我们常常认为教育改革是天然合理的,循着习惯的思维去提不同时期的教育改革目标。但完美的教育理论是不存在的。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是否具有现实可行性,有待商榷。
      關键词:新基础教育;教育改革;学校转型
      从知网上搜集的一些关于“新基础教育”的文章,虽然着力点不同,但一律都对叶澜教授提出的“新基础教育”顶礼膜拜,仿佛顺着这条光明大道走下去,就一定会寻得希望的曙光。在叶澜的文章中提到:“什么是改革目标合理性的标准呢?一是改革目标是否切中现实教育的弊病;二是改革目标是否体现社会和教育发展的真实需要;三是改革目标是否具有现实可行性。”针对她提出的前两项标准,“新基础教育”理论确实是无懈可击,但对于第三项指标,也就是关系到改革成败的关键,我们是否能够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新基础教育”的可行性到底有多少。
      一、教师对于“新基础教育”的理解有多少
      中国有关教育改革的理论太多了,真的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现在只要是捧起任何一本有关教育改革的书,那密密麻麻如同漫天繁星一样的文字,那支离破碎、憋足拗口的解说,那比艺术更抽象比哲学更深奥的理论,把你的精力抽丝剥茧般的吞噬,直到你筋疲力尽地盖上书为止,脑袋里仍是一片空白。归结原因,是因为很多教育理论创新只是把西方的教育理论碎片进行拼装和重构,与中国基础教育的“田野”相距太远,中看不中用,对于中国教育实际而言也只是“浅草才能没马蹄”。面对这些耳熟能详的术语,很多教育者也只是一知半解,没有放在具体的情景下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合理的阐释,生搬硬套式的推陈出新只是一种哗众取宠的方式而已,让中国的教育改革在西方教育哲学的幌子下虚度光阴。尽管一些时髦术语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标签,但渗透不进壁垒森严的应试教育机制,如同出现在汪洋学海上的“海市蜃楼”,给了人们虚幻的希望。当你真正走进课堂,通过与教师谈话,才知道教师们对于这些层出不穷的教育理论根本漠不关心,或者一无所知。我们应该在立足于本国实际的基础上,以理性的心态积极吸纳外来文化,不做急功近利的学术追星族和教育思想上的洋奴。面对“新基础教育”理论,到底有多少教师真正理解其内涵和意义,很多教师只不过是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为了应付各项教学评价,机械遵照专家学者的理论指导。事实上,教学方法从来就没有固定经验与程式可循,它需要由实践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根据自身的条件,在课堂中不断探索。大多数教师本能地对“新基础教育”持观望态度或怀疑态度。长期以来,我国广大教师很少有权利与机会参与课程决策,许多教师对课程改革缺乏必要的热情,他们倾向于迎合国家既定的课程标准与要求,而不去做所谓的创新或冒险。
      二、真的能够跳过“高考”谈改革吗
      教师的日常工作繁忙,不仅要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还要为了应付各项教学测评而做面子工程。做什么事情都畏首畏尾,忙得焦头烂额,很难静下心来搞研究做调研。叶澜教授说:“改革的成功不应以该校有过多少次报道,多少篇文章发表,得了多少个奖项为衡量标准,这些挂在学校门面上的牌子像孔雀羽毛编织的屏风,华而不实”。学校忙于对付各级各类上级机构的抽测和检查,而数量是最易看见的。但真的只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多开展各项文娱活动,就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均衡有个性地发展,让学生享受快乐美好的校园生活?真的可以如专家学者说的那样,我们只去想我们能做的事,不去想我们不能做的事,跳过“高考”谈改革?只要“新基础教育”的理论落实了,中国的基础教育就能够旧貌换新颜了?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孩子们想获得深造机会,就必须通过激烈的升学考试,尤其是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无数家长对子女的期待,寄托于高考的“鲤鱼跃龙门”。甚至可以说一个学校和教师应试教育搞得不好,就很难生存下去。在目前情形下,无论我们对新课改理念爱得多深,无论通身洋溢人性美好的教育话语有多诱人,也只能是隔靴搔痒。现在只要一听到有新的教育理论,教师和学生就如临大敌,谈“改”色变,视改革为洪水猛兽,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累得如沙发上的土豆泥。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又怎么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这种环境下诞生的“新课程改革”无疑是书斋中温养的学术花草,经不起现实的狂风暴雨。
      三、上海闵行区的成功能否代表中国的成功
      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改革都在北京、上海、广州等这类发达的城市试行,“新课程改革”也是在上海闵行区试行,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中国整体教育水平不高,各地区的师资力量和生源水平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就算是在同一个地区的学校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上海闵行区的成功就能够代表“新课程改革”能在全中国取得成功吗?这种一把标尺量平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会使很多改革的内容流于形式。改善落后地区的学校环境和教师的待遇应该成为改革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当落后地区的教育质量提升了,全国的教育水平才能够上一个台阶,才能为今后的各项教育改革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相关热词搜索:基础教育思考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