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分析

    时间:2022-09-04 16:25: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代承袭的无形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濒危,如何更好地保护承袭之可谓任重道远。高校的优势在于能够将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延续民族文化的生命记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基于此,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山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为例进行分析,探讨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高校;文化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分析
      近些年,得益于国家的高度重视、政策支持以及财力、物力的大量投入,我国在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根本问题。政府的支持、帮扶所起的作用侧重于保护,但是传承的效果有限,对于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根本,传承是延续、是发展,只有解决了传承问题才能保证其经得起时间的锤炼,因此传承关键在于人。而校园,尤其是高校校园相对于社会环境具有相对独立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拥有制约传承的关键载体——人,且素质高、数量大、年轻有朝气。如把非物质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将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行之有效的新渠道、新平台,同时也是不断创新以及丰富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进而可以实现较好的育人效果。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特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被各个群体、团体,有时可一个给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的种种表演、实践、表现形式、知识体系以及技能等等与之相关实物、工艺品、工具以及文化场所。它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一种将人作为主要构成部门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人们的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其表现形式中有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形式以及文化取向等等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独特性、多样性以及传承性诸多特征,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激发起人们的创造力以及创新思维,有着较为丰富的价值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有一定数量的工艺品、表演艺术等等内容,可以展示出一个民族艺术创造力、文化传统以及审美情趣,有着较高的文化价值、审美意义以及艺术价值,反应以及表现出的民族认同感以及社会和谐。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有着民族文化、精神有着自身对美的不断追求,可以跨越多个不同的历史时空,其不仅仅可以提供较为丰富的史料内容以及学术价值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科学研究以及认知活动,对于民族文化认同以及社会和谐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在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优势
      首先,口传性、易逝性、不可再生性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特点。高校教师对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熟识度较高,熟悉当地民俗习惯,生活经历和原有的认知经验相近,对认知和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思想基础。以山西省的高校为例,历年在省内招生的比例都超过半数,可见地方高校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生源来自当地文化背景相似的地域。在山西省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开展非物质文化进校园活动,较系统地引进民间文化进校园,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些是对传承和保护山西省非物质文化的宝贵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截止2017年5月,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公布五批,包含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剧、曲艺等共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754项(含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其中中阳剪纸、万荣花鼓、葫芦烙刻等当地的民俗表演。在引进非物质文化进校园的实践过程中,作为学习接受的主体的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不仅掌握了这些活动的动作技巧,而且也在活动的历史内涵和代表意义方面进行开发总结。通过学习交流,提升了学生对本地民间艺术了解度和喜爱度,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新生力量参加到活动中来,从而使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年龄结构和知识层次有了很大的改善。
      其次,高校具有良好的育人环境。素质高、数量大、年轻有朝是高校校园的另一大优势,较易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地方高校中,以中青年为主,其中中青年教师是教学及管理工作的主力,广大踊跃参与的青年学生包含专科、本科生,以及更高学历参与,因此从组织领导及参与者的综合素质的层面看,高校是能够更好、更科学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力量。
      再次,地方高校有丰富的图书馆资源,校学术科研氛围浓厚。地方高校的图书馆在采集整理当地的民俗活动、表演艺术和传统知识技能等方面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除此之外,高校也可以凭借学生、学者、专家、教授等团队的力量采集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为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提供了人力保证和技术力量的支持。因此,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应该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优越性,协助对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管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进校园相对于社会化保护来说,更侧重于保护、整理和研究。经济利益则不是追求的重点目标。
      三、高校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先,高校要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加大组织领导。高校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应该在学科建设中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设课程或选修课,普及非物质文化知识。近年来,山西职业技术学院与百度文库合作,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将山西民间特有的面塑、葫芦烙刻、剪纸等非物质文化艺术形式引进校园,本着保护与传承的初衷,开设了多门非物质文化遗产选修课,受到学生的一致喜爱。下一步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大师工作室,本着匠人匠心,力图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龄的年轻化,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这些举措受到广大师生们的热烈欢迎。随着学院的大力支持与关注,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青年学子越来越积极主动地承担起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其次,高校应当进行有效的统筹规划管理,实现组织落实的科学性。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可谓任重而道远,文化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部门要对非物质文化进校园做统筹规划,实施科学的组织,加大力度为高校提供相关方面的支持,并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择部分院校作为试点单位组织、学习、研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形成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长效机制。通过民俗传承以及高校传承等等两个媒介作为基本载体,在传承中进行创新,在创新中进行传承,在创新过程中不断进行传承。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选修课程,开展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讲座,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师进驻到学校工作室中,学生们现场与传承人进行互动,便于切实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精髓,最大程度的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换发生命力,这些举措都是对山西省高校建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效机制的有效尝试。
      四、结语
      非物質文化遗产项目中包含着广博的历史、丰富的知识以及十分精湛的技艺,在其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此,我们不仅仅应该对先人们的技艺进行传承,同时还要传承以及学习先人们的智慧,应用创新的形式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演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以及传承是一个艰巨、长期的工作,要求全社会的力量对其给予充分的关注以及参与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引进非物质遗产文化可以有效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升大学生基本素养,高校在实际中应该加以妥当应用,实现双赢。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而影响人们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的,就是其所受的教育。只有当代广大学生群体认可的文化,才是有生存空间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吕庆华.地方高校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与管理[J].信息资源建设,2007 (6):60-62.
      [2]乔晓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教[J].育集美大学学报,2007 (8):30-33.
      [3]尹有国.中国现代社会转型期本土文化认知价值[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 (7):1-4.
    相关热词搜索:文化遗产校园文化物质高校分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