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声乐演唱中的“面罩唱法”

    声乐演唱中的“面罩唱法”

    时间:2022-09-05 15:30: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在声乐演唱中,我们经常能听到“面罩唱法”这一词。这一唱法最早是由法国人发明的,但是却一度不被大众所接受。后被意大利人尝试运用在美声唱法中获得了成功。直至今日,“面罩唱法”依然是国际声乐界最受人推崇的一种声乐发声方法,也是美声唱法的精髓所在。[1]但是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无论是民族还是美声,很多教师曲解了“面罩唱法”的内在含义,为了追求其明亮富有金属感的声音,一味地让学生追求所谓“靠前”的头腔共鸣,虽然在学习初期可能会使得声音变得更明亮,但是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气息短浅虚浮、声音尖锐干涩等一系列问题出现,最终反而弄巧成拙限制了学生今后的发展。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面罩唱法”呢?本文试做剖析。
      [关键词]声乐演唱;面罩唱法;要点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4-0114-02
      一、什么是面罩
      说到“面罩唱法”首先要说的必然是面罩。所谓面罩,通俗点来说就是人的整个面部。它是一个面,而非一个点。确切地说,面罩是嘴唇往上的腔体,包括头腔、鼻腔、额窦等。借助这些腔体的共鸣,从而达到“面罩唱法”的音响效果。
      二、“面罩唱法”的重要性
      对于歌者来说,用是否拥有“面罩感”来判断一个声音的好次一点不为过。缺少“面罩感”的声音沉闷、无力。而当加入了所谓的“面罩感”之后,声音会变得更加集中和明亮,富有强大的穿透力。[2]除了声音的变化以外,最重要的是对声带有了一个很好的保护作用。由于其集中明亮的特性,因此可以在演唱时使用更少的能量去取得预期的效果,从而使得演唱可以更加持久。
      三、“面罩唱法”的要点
      “面罩唱法”虽然有集中明亮等特性,但是并非声音明亮高亢就是所谓的“面罩唱法”。若用错误的方法一味去追求明亮,后果不堪设想,对声带以及今后的发展都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笔者结合自身感悟,将“面罩唱法”的训练总结如下。
      (一)“打开”
      其一便是正确的呼吸,横膈膜的“打开”。相信这一点学过声乐的人都知道,但笔者依然要将其放在第一点可见其重要性。我们在训练中应该吸长气,吸足气。就像是盖高楼,越高的楼地基要打得越深。只有先将我们的“根(气)”扎实了,才能支撑住你的声音在头上更好地做文章。
      其二是喉咙、咽腔的“打开”。这有助于呼吸顺畅更好地下沉。前文有提到,“面罩唱法”是由法国人发明的,但是最终却是在意大利人手中发扬光大的,这是因为意大利人得益于天生元音后置的语言,使他们的喉咙和咽腔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打开”状态。所以我们在训练或者寻找“面罩感”的时候,一定要保证身体管道的畅通,更有助于训练。
      其三是口腔的“打开”。正确的唱歌方式一定是自然舒展的,但是很多人在训练和寻找“面罩感”时,为了追求集中明亮的声音,而刻意控制嘴型不让其张开,以期达到集中声音的作用,笔者认为用此方法感受“面罩感”有其可取之处,但切不可长期用此方法训练,否则必定弄巧成拙。
      (二)“提起来”
      其一是面部肌肉“提起来”,通常我们在演唱过程中老师会教导我们要提笑肌,这样可以让我们的声音更加明亮,对我们的演唱有很大的帮助。在寻找“面罩感”的过程中,提笑肌固然是一种好的方法,但笔者认为提上唇肌更有助于寻找和感受“面罩感”。上唇肌位于鼻子的两侧,更接近于鼻腔和额窦,提起来后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去感受“面罩共鸣”。[3]提起状态类似于“打哈欠”,下口盖微向下,上口盖自然往上。当然不仅仅是口盖打开,内在的软腭也需要适当地“提起来”,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很好的腔体,为接下来的演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二,歌唱位置“提起来”,在我们演唱过程中出于音高的原因,难免会出现换声点前后音色不统一的问题,那么“高位置”的演唱也就是我所说的歌唱位置“提起来”。“面罩唱法”要求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高位置”的演唱,依靠鼻腔、额窦、蝶窦等腔体的共鸣,达到明亮的音色。由于“高位置”的保持,即使在低音区,我们依然可以借助面罩的力量来进行演唱,保持音色的稳定和统一。[4]最后切记,这里的“提起来”一定不能是气息“提起来”。
      (三)共鸣
      有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往前送”“往前逼”,而忽略了其他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最后得到的声音即使是明亮的,也只会是干瘪尖锐的,而不是圆润、富有生命力的声音。所以这就需要我们用共鸣来实现声音的稳定和圆润。
      而这里说的共鸣不仅仅是指“面罩共鸣”,演唱过程中,歌者一定要通过全身共鸣来进行演唱,“胸腔共鸣”“头腔共鸣”等等是必不可少的。而笔者更愿意将“面罩共鸣”比作一个声音前进的方向,而且并非直着往前送,而是如出膛炮弹一般经过全身,如同一个抛物线一般将其瞬间抛出去,从而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声音更有穿透力。
      四、“面罩唱法”的训练
      (一)哼鸣练习
      哼鸣练习是最直观地感受“面罩共鸣”的一个练声方式,用气息将声音送进鼻腔内,从而振动产生共鸣。[5]难点在于“高位置”的保持。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容易为了挂住“高位置”而将气息提起,压迫咽壁。仅仅去追求“面罩共鳴”而忽略了头腔和胸腔共鸣。声音变得干涩,失去光泽,失去了训练的意义。
      (二)母音“i”的练习
      母音“i”的训练是因为它可以轻松地将你的声音很好地集中起来,顺利地送进你的面罩腔体内去共鸣,让你很轻松地感受到强烈的“面罩共鸣”。其难点在于母音“i”作为一个窄口音,容易使声音变得扁平刺耳。因此在练习时一定要多注意腔体是否饱满及口腔是否打开。
      (三)弱音练习
      在训练过程中切记不可随意大声,错误的训练方式,会对声带带来强大的压力,容易对声带造成严重的破坏。所以在训练中,我们可以适当减小音量去练习。难点在于,发弱音的同时需要保持住声音的“高位置”,并将声音轻轻地泛起来。[6]这就需要我们有强大的气息作为支撑,切记吸长气、吸深气。
      练习“面罩唱法”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一定在确保做好前期准备的情况下,再去尝试,否则只会做无用功。在不断试探中寻找适合自身的共鸣点,去不断地熟悉它,最终收为己用。
      以上看法为笔者结合自身所感,若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注释:
      [1]范 华.男高音歌唱技术的探索——面罩唱法与头声的结合[J].大舞台,2012(01):37—40.
      [2]王德才.面罩唱法在歌唱中的运用[J].民族音乐,2011(03):114—115.
      [3]宋 媛.女高音面罩唱法训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4]王德才.歌唱中的面罩唱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1):168—169.
      [5]杨树声.如何学习和掌握面罩唱法——介绍吉诺·贝基的面罩唱法[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02):117—122.
      [6]田玉斌.吉诺·贝基声乐理论探索——歌唱发声基本原则[J].人民音乐,1990(03):29—32.
      (责任编辑: 刘露心)
    相关热词搜索:唱法面罩声乐演唱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