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从《闯关东》看东北地域性格文化形成(范文推荐)

    从《闯关东》看东北地域性格文化形成(范文推荐)

    时间:2022-10-01 09:30: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闯关东》看东北地域性格文化形成(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从《闯关东》看东北地域性格文化形成(范文推荐)

    从《闯关东》看东北地域性格文化的形成5篇

    从《闯关东》看东北地域性格文化的形成篇1

    “闯关东”是因为啥

    王锦思 《发现东北》作者、吉林电视台《关东密码》栏目特约撰稿人

      2008年,一部名叫《闯关东》的电视剧热播,许多东北人在家里看得不亦乐乎。

    有孩子问老爸,这部戏到底哪里精彩?

    老爸说,这演的都是咱得祖先,从山东河北来到东北的事。

    坦率地说,我对这部电视剧没有丝毫兴趣,包含酸甜苦辣的闯关东被扭曲的方式文艺起来,并且夹杂什么爱国主义之类的说教,显得做作和夸张。

    千百年来,中国人不断从中原向周边扩散:走西囗、下南洋,内蒙古和新疆也成为汉人移民地,清朝以后又开始了闯关东。

    清朝初期,满人倾族入关,东北人口剧减。朝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或“祖居圣地”,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实行封禁政策,“永行禁止”流民入境,以备满洲贵族末路时退往关东。

    山海关,界定着关外和中原。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河北山东人闯关东。中国有长城,东北有柳条边。柳条边是在封禁地的边界上挖沟垒土修筑一条边墙,高宽各为3尺,墙上植柳树,边墙之外又挖掘边壕,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俨然是长城的缩小版。

    柳条边以东的部分称为“边里”,是皇家禁地。柳条边以西为“边外”,属于蒙古郭尔罗斯前旗札萨克王公的领地,当时德惠为“边外”,大部分是荒原草场游牧之地。

    长城上有关口,比如张家口、居庸关、山海关,柳条边上设有“边门”和“边台”,作为管理机构。“边台”采用编号的办法,依次叫做头台、二台、三台……德惠境内的“五台”地名即由此而来。每一个“边台”设台丁150至200人。

    当时黄河下游连年遭灾,关内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战乱和灾荒不断,农民生活艰困,关外广袤肥沃的土地自然是极大的诱惑,于是不断突破清朝的禁令和柳条边,也有“泛海自天津、登州来者”。

    清政府也有几次以朝廷名义组织人员前往东北。清初民族矛盾尖锐,统治者采取极其残酷的镇压手段,将“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山东触犯刑律者多发配“极边寒苦”的东北,这种遣犯史称“流人”。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加上为防备太平军进犯京畿时农民群起响应,咸丰十年(1860年)放弃了执行200余年的“封禁政策”,鼓励农民出关谋生,出现了一次向关东移民的高潮。

    穿关东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值得关注。

    《礼记·檀弓下》中有《苛政猛于虎》一文,记载孔子和弟子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的故事。当地虎患严重,可就是因为没有苛刻的暴政,所以她和亲人宁愿一直住在这里,以至于后来竟有多人被老虎咬死,只剩下她一人对着坟墓哭泣。全文以叙事来说理,深刻揭露了封建暴政对人民的残害。后来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成语,意思就是反动统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

    同样在清朝末年,山东地区赋税极其严重,官府腐败透顶。

    清末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山东莱阳遭遇寒霜,乡间断粮绝炊的农户“十居其九”,当地的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却借机增设种种苛捐杂税。年逾花甲的曲诗文联合各村群众上万人抗捐抗税,“拜盟立会”,发誓“反对‘新政’,抗不纳捐”,提出清算积谷、废除苛捐、严惩贪官污吏的要求。山东巡抚孙宝琦下令严拿曲诗文,沿户搜查,无恶不作。曲诗文传令集众,正式宣布武装起义。当时,参加起义的数十万群众,都自备食物,驻扎于沿河岸边,誓与官军决一死战。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失败。

    这场轰轰烈烈的抗捐抗税运动,因与湖南长沙发生的抢米风潮齐名,被统称为宣统二年震惊清廷的两大事变,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引发了辛亥革命的成功。山东许多地方民众也因苛捐杂税太重,而决心投往东北。哪怕东北气温低至零下40多度,哪怕东北深山密林里虎狼出没,但是“苛政猛于虎”的现实让他们毅然决然地奔向陌生,却是自由的天地东北。

    1840年全国人口达四亿多,东北人口突破300万人,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1910年,东北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时候,总人口三千万。新中国前夕近4000万人。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

    虚掩的山海关大门敞开,流民潮涌,汹涌澎湃,这就是闯关东。他们用行李和柳条编织的花筐,装着简单的行装和生活用品,一路上携家拖口,身背肩挑。饿了啃窝头,渴了喝凉水,困了钻山洞睡破庙,干粮吃完了就给人打短工,一路风餐露宿,跋山涉水来到东北,这还不算完,跨过黑龙江来到外兴安岭一带。曾有德惠王氏族人描述闯关东的艰苦情景:“鲁南塞北非等闲,背井而去举步艰。雄关阻断望乡路,迷茫难知何时还。”

    莽莽荒原一望无际,弯腰抓起一把黑土,甚至用秤来量土的轻重以确定肥沃或瘠薄,当看到肥肥的油水从指间流出,闯关东者流下激动的泪水,决定就在这安家落户了。“跑马占荒”,就是农民骑马跑过所圈占的土地都归其所有。于是借来家伙什,搭窝棚,开荒地,打下粮食。泡子里的鱼,林子里的狍子,还有天上飞的野鸡,打不完也吃不完。几年之后,听到消息的老家人领来了媳妇和更多的穷乡亲,接二连三在黑土地上落了户,逐渐形成了屯子,原始森林、湿地荒地、草原平原不断被开垦出来。

    人口逐渐增多,这就需要系统管理和组织。清嘉庆五年(1800年)五月,长春厅成立,管辖流民,辖4个乡,分别为怀惠(饮马河东)、沐德(饮马河西)等,总计才61755人,不到现在长春人口的1%。

    1808年,德惠境内来了一家望族。根据清末民初德惠书画家王云台在其《雪泥鸿爪》中记载:“济南王庄人,后徙顺天皇姑屯。嘉庆十三年其曾祖携家北来,值吉林出售蒙荒,乃佣于富室,得工资置荒自辟之,拔荆棘,除草莱……”

    德惠米沙子镇天吉村,是蒙古人马天吉来此开荒占草得名。马天吉办起了烧锅、当铺、杂货铺、大车店等买卖,屯子不断扩大。那时,没有火镰等发火工具,生活用火只能靠从长燃不熄的火种场取火,买卖更是火得不得了。

    那时货物运输全靠马拉,速度慢,到天黑就得找店住下。德惠另一户王家于是在“老鞑子道”一带开起了大车店。屋子烧得暖,伙食好,赌博没人管,大车店就取了名字“永太号”。同治八年,王家在祖茔地立汉白玉碑,记述了先人王琳闯关东的事迹,为此歌功颂德。

    “闯关东”是特定历史背景下被迫进行的民族大迁移,经历一次次的波折磨难,农民、土匪、官兵、土豪、乡霸、流氓、流民、善人、妓女、瘾君子、矿工等等各色人物陆续登场,面临各样的考验,产生了很多悲欢离合的故事。

    以修筑当时的中东铁路为例,日本稻叶君山的《东北开发史》说:“中国苦力,如蚁之集,而劳力之供给地之山东,更乘机输送无数劳工出关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余里之中东路乃山东苦力所完成,亦非过言也。” 没有闯关东的先辈们的镐头,东北也许早就被俄国吞并。

    “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

    对山东移民来说,东三省是山东省的扩大。山东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笔者的祖籍系山东省荣城县登州府双榆树屯小王庄。清朝道光年间(约1840年前后),不知什么原因,我的“永”字辈祖先共哥三个,逃荒北上,乘船跨海落脚在大连,当时老三无力前行,就留在了大连。值得一提的是,大哥俩身上带着两辈的骨殖,携带家眷,继续北上,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吉林省张家湾夏家窝铺,也就是现在德惠市大房身夏家窝铺。看到这里荒地肥沃,靠山面水,野兔成群、野鸡飞翔,真乃吉祥宝地,就喜欢上了这里,开始了跑马占荒、荜路蓝缕、男耕女织的生活。经过几十年努力,1870年前后,成为名门望族,还有祖辈在长春担任相当于现在法院院长的职务。家里有上百名长工,走20多里都走不出去的400多垧地。

    九一八之前,家境渐渐衰落下去。虽不象有的大户那样,日本人从门前的官道上路过要提前打招呼征得同意,甚至把枪栓卸下来,但是也算殷实安稳。

    2003年大年三十的前一天,我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烧纸祭祖。坐西朝东的祖坟约有10几座,我在心里默悼了祖辈们在天之灵。让我惊喜的是,我出生的老屋竟然还在。听村里人说,这是村里最早的建筑,有100多年。其实不到那么久,但是在九一八前建立,阅尽了人世沧桑。我亲切地走进,双开的门依然古旧,小方块型组合窗依然精琢。一个垂暮老人斜躺在炕上,我表示问候,屋内没有能勾起我任何记忆的器物。

    在2011年,我听说我家的老屋已经拆掉,我也失去了一大块心灵的故乡寄托。

    经过170多年的历史,而今这里还有同族亲属百十号人,可惜我一个也不认识。当年祖先闯关东带来的器物一件不剩,王家男性还顽强地传承延续从山东祖先那时就确立的辈分排行诗句这个文化基因,共有廿字:

    福希荣广海

    玉国同万成

    礼显文志明

    顺中德太平

    我的辈分为“同”,王锦思只是笔名。

    我的远房叔叔王国奇,通过“老影”记载和老人所述的回忆为依据,历时多年伏案撰写家谱,为的是“王门府代代相传、念念不忘记祖宗”。

    故土难离,乡情依旧。当建设了异乡东北,还不忘自己的发源地,那是顽强而深情的基因让我们呼喊曾经的祖辈故土——山东!

    有的人还在网上这样倾诉和寻找:

    一、我是吉林人,我的祖籍在山东的登州府谢家庄,迁来吉林已经有100多年了,这些年来虽然没有人回过故乡,可是我们没有忘记过那里。我年轻,不知道太多的事,只想知道山东有叫登州的地方吗?在登州有谢家庄吗?我想回到那里看看----看一眼自己祖先耕种过的土地,看一眼一脉相承的谢家父老。并且告诉我们的先祖-----来东北的后世子孙,没有给家乡丢脸,我们可以衣锦还乡了。

    山东的兄弟姐妹,你们帮帮我好吗?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山东,这一片热土,我爱你 !

    东北人恋家,离开家乡那么远了,还要寻找山东的根。

    远方的游子 想回来看看------

    二、海阳的朋友:我是吉林省人,老家在登州莱阳县雪花庄,您是否知道古代有

    三、没有这个地名?据说这个庄都姓何,是朱元璋血洗山东后,从小云南老槐树下移民过来的,小趾甲两瓣瓣。过来时老哥俩走丢了一支。

    真的是很难找到我的祖籍了,近日我将把我家的家谱贴上,希望在山东的族人能够看到-----我只想看一眼祖先生活的环境和他们曾经耕耘过的土地,那样的话,我的一生都将无怨无悔,看过这个帖子的请顺便顶一下,谢谢了。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富饶的东北,吸引了一代又一代闯关东的百姓们的热情,即便是现在,东北人民依然热情淳朴,就像雪村的歌里唱的那样。而且,不仅这样,开诊所的王大夫会热情地叫来看病的患者坐到里屋的热炕头上,主动邀请他们一起吃饭、看电视;
    有腿脚不便的患者,还会扔下家里的活,主动去给患者望诊。如果有空的话,你也一定要来东北看一看,看看这里的瑞雪兆丰年,尝尝这里的猪肉炖粉条,还要感受一下东北人民热情好客!

    从《闯关东》看东北地域性格文化的形成篇2

    因为被《闯关东》电视剧的吸引,花了四天的时间,下载播放,终于把52集电视剧《闯关东》全部看完,先不说虎头蛇尾的制作,看完之后令人拍案而起的,是不知道是作者还是改编者的拙笔,竟然把好端端的秀儿给糟蹋了——把他嫁给了那个吃里扒外、忘恩负义的小日本鬼子——一郎。

      虽然最后一郎被母亲感化而反戈一击,盗走证据送给朱开山,赢得了宝贵的矿产资源,并因为惧怕日本的报复而自杀身亡。但是这样的悲剧角色一点没有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之心,总觉得这样数典忘祖之徒死一千次一万次也不为过。

      可是就是这样的死有余辜的一郎,编剧还是作者竟然把贤惠温婉的秀儿一并拉下了水,让她嫁给了这个禽兽不如的东西,郁闷无语了好久,也就气不打一处来,非得说道说道不可。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创作小说和编写剧本吸引读者和观众的常见手段,“意料之外”是手段,“情理之中”是目的,是能够让观众获得审美愉悦的关键,可是西西分析秀儿嫁给一郎的过程,当属“意料之外”,但是绝不在“情理之中”,理由有三:

      一、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选择

      秀儿是什么人?电视剧《闯关东》中,秀儿是大户人家、东北本地人韩老海的唯一宝贝女儿,一个对朱老三的二儿子朱传武痴情一片的好姑娘,她爱朱传武爱得执着、爱得情深意厚,爱得死去活来,即使是朱传武从结婚那一天丢下她不管,十几年来从来没有碰过她的身子,让她成为一个结了婚的多年的老处女,

    偏节外生枝,突发异想,用一郎简单的引诱就把秀儿赔了进去。秀儿与一郎喝酒喝醉,在一郎的床上还在惦记传武,这样的一个痴情女子怎么就一下子倒塌了呢?

      如果说,秀儿的变节会对最终改变一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许这个结局还能让人们接受,但是剧情的发展却完全不是这样。一郎最后的转变,是因为母亲的爱把这个忘恩负义的日本鬼子拉回来的,和秀儿一点关系也没有,这种不顾剧情需要随意安排的结局,是最令人气愤的。那是白白让日本鬼子糟蹋了一个良家妇女那样的委屈,是吃过之后发现吐出来一只苍蝇那样的恶心。

      如果我们再退一万步,秀儿的变节事件,绝对不能如此简单和草率,人都是有感情的,道德的底线不能一下子崩溃,总得需要一个过程,在电视中总要进行渲染,那个情节安排,可是结局之中的重中之重的重头戏,因为那个证据是官司输赢的关键要素。这样一个重要情节没有渲染却能够骤然改变,仅仅几次的交往就让秀儿乖乖下了水,这不是糟蹋秀儿又是什么?

      “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个情节令人恶心是没有一丁点悲剧的意识,秀儿在一郎死去之后一如往常一般回到朱家,依然快乐而幸福地生活,并在最后的逃亡中和鲜儿一起随着朱家坐着马车绝尘而去。实在不敢相信,当编剧们设计这样的情节的时候是如何考量的?这样不合情理的情节实在不敢恭维。

      三、不符合中国大多数人们的审美需求

      老实说,我也只能算是一个半拉子“愤青”,如果以往对于日本人还有一丁点的好感的话,在看了这部电视剧之后,我是彻底地“堕落”了,愤青也更加的彻底了。

      也许编剧们是看到了中日回暖的政治气候,这么刻意地安排这样一个多余的人物,而这个人物——一郎,受到过中国两位最好的老人——朱老三夫妇最好的照顾和关心,受到过最传统女性——秀儿的拼死救助,最终感化了这个逆子。但是,这个日本鬼子骨子里却是忘恩负义的种,是要把朱家的产业搞到倾家荡产的逆种,别看他的虔诚,别看他的鞠躬,那种骨子里的狼子野心,从来就没有收敛过,如果是真正的被感化的并带着感恩的心情的,正面的,有骨气的一郎,应该早就自我反省,自我抵抗,肩负真正的责任和义务维护恩家的利益,根本不需要动用秀儿的失身和母亲前去嘘寒问暖般的感化。这种弱智式的剧情设计,恰恰暴露了日本鬼子的“良心大大的坏了”,让我也感受到,这日本鬼子实在没有一个哪怕是可能算是好人的。

      老实说,看李幼斌的《亮剑》,看的是一种民族精神,可《闯关东》我看着看着也就奇了怪了,当年大刀队的朱老三痛杀倭寇和洋人、憎恨洋人如厉鬼一般的朱老三,怎么会在接受病重的一郎问题上没有了一丝的仇恨,甚至连半点的反应也没有?

      这不是我们国人的审美习惯,这不是我们需要的民族精神,这是一种主管臆断,这是一种强奸民意范文中

      在组织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间:2008-01-2500:55:12来源:人民网作者:龙新南浏览:7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要求我们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组织工作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科学发展,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各项战略任务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坚持为大局服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组织路线是为政治路线服务的,为大局服务是组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坚持在大局下行动,主动为大局服务,是长期以来组织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检验组织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之一。组织工作为大局服务,必须了解和认清大局。当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是全党工作的大局。只有把组织工作放到这个大局下来认识、来把握、来部署,才能找准位置,履行好职责、发挥好作用,保证组织工作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前进。组织工作为大局服务,还须找准服务大局的切入点。

    从《闯关东》看东北地域性格文化的形成篇3

      因为被《闯关东》电视剧的吸引,花了四天的时间,下载播放,终于把52集电视剧《闯关东》全部看完,先不说虎头蛇尾的制作,看完之后令人拍案而起的,是不知道是作者还是改编者的拙笔,竟然把好端端的秀儿给糟蹋了把他嫁给了那个吃里扒外、忘恩负义的小日本鬼子一郎。

      虽然最后一郎被母亲感化而反戈一击,盗走证据送给朱开山,赢得了宝贵的矿产资源,并因为惧怕日本的报复而自杀身亡。但是这样的悲剧角色一点没有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之心,总觉得这样数典忘祖之徒死一千次一万次也不为过。

      可是就是这样的死有余辜的一郎,编剧还是作者竟然把贤惠温婉的秀儿一并拉下了水,让她嫁给了这个禽兽不如的东西,郁闷无语了好久,也就气不打一处来,非得说道说道不可。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创作小说和编写剧本吸引读者和观众的常见手段,意料之外是手段,情理之中是目的,是能够让观众获得审美愉悦的关键,可是西西分析秀儿嫁给一郎的过程,当属意料之外,但是绝不在情理之中,理由有三:

      一、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选择

      秀儿是什么人?电视剧《闯关东》中,秀儿是大户人家、东北本地人韩老海的唯一宝贝女儿,一个对朱老三的二儿子朱传武痴情一片的好姑娘,她爱朱传武爱得执着、爱得情深意厚,爱得死去活来,即使是朱传武从结婚那一天丢下她不管,十几年来从来没有碰过她的身子,让她成为一个结了婚的多年的老处女,她依然固守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不会也没有谴责过自己的爱人(至少电视剧的情节是这样写的,这部电视剧要弘扬的也正是这些传统的中国女人们),反而依然固执地爱着传武,按照那个社会环境的固有逻辑,那是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是像鲜儿那样的因为了救传文而被迫出嫁救夫并断然不再与传文结婚的贞烈女子,那种从一而终的意识,是整个小说要弘扬的主旋律,怎么会在最后的剧情之中,让这位美好的秀儿失身下嫁给日本人一郎了呢?怎么会让秀儿在那样简单的勾引之中就变节委身了呢?

      秀儿不识字,没有那种如玉书一般接受新思潮思想的叛逆女性的性格,虽然有玉书等不断在耳边吹风新思想,但是对于一个目不识丁的秀儿,思想转变真的就能那么快,真的就可以轻易击垮秀儿多年积存的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如果要是这样,那只能说明,中国的固有传统是不堪一击的。这难道是可以站得住脚的理由?真是不可思议!

      即使退一万步说,在三个儿媳之中,最可能变节的应该是大儿媳、传文的妻子那文,这个生长于皇宫贵族饱肚诗书的万金小姐,下嫁给窝窝囊囊的传文,按照现在的观点,她是最有可能红杏出墙、给传文绿帽子戴的,可是那文恪守妇道,放下架子,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贵族小姐,在家族的不断变迁之中开始逐渐融入家庭的劳作之中,作风正派得一塌糊涂,按照她所学会的那些本事,打情骂俏应该是强项,可是,电视之中你能看到哪怕是一丁点的出格行为了吗?没有,绝对没有。

      第二个最可能变节的应该是老二媳妇玉书,她接受过新思想的熏陶,是追求个性解放的代表,可是在电视之中,她却变成了撺掇秀儿变节的凶手,她不变节却让秀儿变了节。

      把最不容易变节的秀儿变了节,不能不说是《闯关东》编剧的一大败笔,既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也没有照顾观众的情绪,导致在一郎自杀之后,留下来的秀儿几乎看不到眼里的泪水。她与传武的那种情深似海的感情,在一郎的引诱面前一文不名。

      二、不符合剧情发展的需要

      就小说创作和编剧来看,人物性格的发展是情节发展的必然,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在电视剧中,婆婆处处护着秀儿,秀儿也在不多的与传武的相聚之中逐渐感化了传武,让传武觉得对不起秀儿,并在后来的发展中保证不会伤害秀儿,也就自然而然地发展到传武愿意再娶鲜儿,和秀儿两人共事一夫,这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如果这个结局塑造成功,就会和这个电视剧一样在最后的撤离之中留给人们对于那个社会现实的诸多感慨。可是编剧偏偏节外生枝,突发异想,用一郎简单的引诱就把秀儿赔了进去。秀儿与一郎喝酒喝醉,在一郎的床上还在惦记传武,这样的一个痴情女子怎么就一下子倒塌了呢?

      如果说,秀儿的变节会对最终改变一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许这个结局还能让人们接受,但是剧情的发展却完全不是这样。一郎最后的转变,是因为母亲的爱把这个忘恩负义的日本鬼子拉回来的,和秀儿一点关系也没有,这种不顾剧情需要随意安排的结局,是最令人气愤的。那是白白让日本鬼子糟蹋了一个良家妇女那样的委屈,是吃过之后发现吐出来一只苍蝇那样的恶心。

      如果我们再退一万步,秀儿的变节事件,绝对不能如此简单和草率,人都是有感情的,道德的底线不能一下子崩溃,总得需要一个过程,在电视中总要进行渲染,那个情节安排,可是结局之中的重中之重的重头戏,因为那个证据是官司输赢的关键要素。这样一个重要情节没有渲染却能够骤然改变,仅仅几次的交往就让秀儿乖乖下了水,这不是糟蹋秀儿又是什么?

      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个情节令人恶心是没有一丁点悲剧的意识,秀儿在一郎死去之后一如往常一般回到朱家,依然快乐而幸福地生活,并在最后的逃亡中和鲜儿一起随着朱家坐着马车绝尘而去。实在不敢相信,当编剧们设计这样的情节的时候是如何考量的?这样不合情理的情节实在不敢恭维。

    从《闯关东》看东北地域性格文化的形成篇4

    闯关东读后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闯关东读后感

      篇一:闯关东观后感

      闯关东剧情实际上分二部分,一是前25集讲朱开山一家在东北落家后农村的生活,种地、到老金沟淘金,以及老二朱传武娶妻秀儿后与亲家4的冤仇战。第二部分从25集开始讲散兵烧村庄后到哈尔滨开个山东菜馆,与商霸潘五爷的斗争,内部斗争终于是和解的,但是日寇进中国,即918时朱传武率兵战日本牺牲,一家后离开哈尔滨的事情。

      农村事件与城市事情,内部的窝里斗的结局是和解,而与日本的斗争是残酷,即你死我活。

      篇二:闯关东观后感

      闯关东可以算得上21世纪中国产电视剧的精品,让大家为它振奋,为他欣赏。李幼斌扮演的朱开山充满硬汉气息,再看看剧中潘五爷的一句话吧:”朱开山这个名字真不错!”它从微妙的角度代表着《闯关东》这部电视剧是描写山东移民史的开山之作,朱开山的淘金经历,也表示着《闯关东》能成为漫长的历史隧道里一次成功的淘金。

      此剧使用了闯关东成千上万人群中的佼佼者朱开山家族的创业史,光荣的描写着二千多万山东贫苦人闯关东的历史事件,并通过朱开山,朱传文,那文,鲜儿,震三江等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歌颂了深深印刻在我们民族精神中伟大的忠义,善良与自强不息,那始终出现的”求生存,谋发展,促和谐”的闯字精神,今天看来仍有着不可磨灭的现实意义。而那令人遐思的神奇故事,还有那浓厚的民俗风情,就像打开了一本关于闯关东知识的百科全书。

      这一次塑造草根英雄朱开山的人物正是惯于演绎硬汉型人物的大牌李幼斌老师,而在这次演出中,他表演上更加细腻、内敛、老辣,劲道全在眼神里,眼睛骨碌碌转动时是用智想辙,坦白时清澈的眼神就是心灵的直白,而愤怒时那双大眼珠子真能飞出刀子来。在戏中他是朱家当之无愧的核心和领军人物!也是山东移民的优秀代表。

      而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会让人感觉每一个角色都不可或缺。朱开山一家成功的角色拿捏更是将骨血之情描绘的十分深刻,就连朱家的对手、敌人也十分出彩!

      饰演反派的演员都是老戏骨,表现的都还不错。尤其是高明,这次出演一名出身复杂的集日本军人,间谍,商人于一身的反动派人物森田,不得不说的是他的演技好的让人咬牙切齿。粗呢和服,大大的胡子以及象牙烟斗的文雅造型还在其次,最关键的是演坏人坏得有深度,有个性,有自己独立的思维习惯和荒唐逻辑。森田想把山河矿业献给大日本帝国,用心真是良苦、很有耐心且再接再厉,但骨子中不可理喻的骄傲,也就是天皇子民的优越感使他注定要撕下卑鄙的伪装:当他把官司输掉时,他利用日军的大炮极力侮辱即将丧失主权的中国法庭,之后又来到朱家”拜年”,这场戏在同样题材的电视剧中是难得的扬眉吐气:森田得意得太早了点,因为当时日军还没有完全占领市区,乱世就用乱世的招数,谁叫这几个日本兵撞在鲜儿的枪口上!活该!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森田竟是被他费劲心血诱骗过来的朱家老大击中毙命的,可以说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而亲自送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由此可见聪明反被聪明误啊。

      该剧大牌云集,在演技上无可挑剔,剧情方面也并不单薄。区区一个”闯”字就贴切地勾勒出了当年山东移民的奋斗历程。我也是山东人,作为晚辈,那些入刀山、下火海的山东祖先段不敢忘,同时借这个机会,向无数曾经闯关东者和曾帮助过他们的人致敬。

      篇三:《闯关东》观后感

      央视一套热播的52集电视剧《闯关东》已结束几天了,可我的心绪一直还萦绕于该剧情,各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角色仍历历在目。

      真不愧为”一部意义深刻的史诗”,她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大民族迁移的历史;
    重现了具有民族气节的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斗争的壮烈场面。

      尤其最后一集,传武顽强抵抗牺牲与鲜儿在战场的那一幕不禁令到我感动得潸然泪下。太久太久没有被电影电视如此震撼了,每每到电影院看过所谓的大制作打造的巨片,心中都不免有些抗议,都是靠一些人海的大场面,毫无思想意义可言,反而是亲人反目、争权夺利、手足残杀等阴暗消极场面唱主角。

      从半途中才观看的这部《闯关东》带给我的不仅是情节上的吸引,还有视觉上的享受,人物造型与蓝天白雪的精美图像彰显了造型师与摄影师的高超技艺。

      期待有更多的象《闯关东》这样,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思想积极深刻,宏扬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经典影视佳作地出现。

      篇四:闯关东观后感

      看完闯关这部连续剧时我感到很不错。

      说实话,我还是最佩服李幼斌扮演的朱开山,他人很聪明,经常使用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计谋,在山东菜馆他经常被潘五爷所欺负。每次我都以为他要向潘五爷发火,可他总是彬彬有礼对待他,因此我很奇怪。但每次朱开山都能识破他的诡计。并经常让他的部下在众人出丑,但他从来都不让潘五爷出丑。朱开山说的我不想再和他人争斗了,争斗后只会两败俱伤,又有什么好呢?对于这句话,我还是不能完全领悟。不过朱开山还是用他的仁慈把很多潘五爷的手下给说服并和他成为很好的朋友。最后又用他的仁慈使潘五爷也和他成为朋友。嗨,真厉 害。

      朱家老大朱传文是我不太喜欢的人,他因为胆小成了汉奸,并且还   很嫉妒山河煤矿的副经理朱传杰,面对他爹就相似个面瓜一样。那文嫁给他算是鲜花插在牛粪上了。不过他很老实在做菜上有那股钻劲儿很值得我们学习,并且他很爱家庭,就是因为家庭,他才作汉奸的。

      老二朱传武很厉害,没过几年就当上了团长,起码比李云龙   强很多,他又会武功,人长的又帅。很受上级的喜爱。因此秀儿很爱他,但他是在不喜欢秀儿,只喜欢鲜儿。最后打算在一次战争后与鲜儿结婚,可他因炸坦克不幸牺牲……

      老三朱传杰是朱家最有头脑的人,山河煤矿就是他建立起来的。但他很孝顺 把总经理的位置让给了他爹。虽然他爹刚开始很反对山河煤矿,但因他们的竞争对手是日本,憎恨日本的朱开山便坚决同意了。

      龟田一郎因被朱家秀儿所救,最后便和秀儿结了婚,不过他却很可怜,因为他是日本人,应帮助山河煤矿的日本对手森田煤矿,但朱家又救过他的命,最后因不慎帮助了森田,遭到朱家的憎恨,便无奈自杀了。

      该说的我也说了,你们喜欢闯关东这部连续剧吗,喜欢就给我留留言吧!

      篇五:闯关东观后感

      我决定趁着过年这几天在家的时候,就把闯关东看完!这部片子从架构到情节到思想到细节到演员的表演都非常不错。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能有这样的真诚来磨一部电视剧,很不容易了!

      朱开山是一个传奇英雄。他是本部戏里当之无愧的男一号,他的一生,是起伏跌宕,惊心动魄的一生。这个人,几近完美。即使是在老年,除了在管理方式方面有点小不足以外,都是老而弥辣的。我尤为喜欢他在大金沟的那段不寻常的经历,活脱脱的一个中国版式的”越狱”!

      看到25集了,继续说传武这个人,这个从倔强少年一步一步变成个顶天立地的汉子的人。敲到”倔强”两个字,传武真是个地道的犟种,十足的驴性。对于秀儿,传武真是软硬不吃。是的,秀儿她是一个善良的好姑娘,她也不丑,可是,他对她产生不了欲望。这个,相当相当的要命。在山东老家,朱开山和朱氏在朱传文面前评说三个儿子的时候,对传武薄待秀儿颇有微词,觉得这事简直透着邪性。是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传武都应该对秀儿好一点!在山场子这一段中,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传武对鲜儿那不一般的感情,尤其是在鲜儿离开山场子远走的时候,传武站在雪地里,竭尽全力地大喊的那一声:”鲜——儿!”这个称呼已经足以说明一切。说到这里,忍不住想说说少年的爱。很多人在比较年轻的时候会喜欢上某个比自己年龄大的女性,这个古今中外,从维特到传武都不是什么特例。这个现象的产生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可以扯上几千上万字,是非常自然非常正常的一种,实在不用多白话。我想说的,是少年的爱的单纯和执著。现在年纪越大,越发现要产生单纯而执著的爱情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几乎只是从理论上来说有成立的可能性。无他,因为心境不同。年少的时候,因为一无所有,连像样的经历都没有,也就无惧付出。传武那种在爱上面的豪情万丈,很难复制。

      说道本戏中最具有悲情色彩的女性角色秀儿。秀儿为什么会这么死心眼呢?这同她的性格当然有关系。她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除了遗传和先天,还来自于环境。她父母的影响,她的见识,她的眼界,还有,就是放牛沟貌似只有朱传武这么一个成样子的男人,而她的世界,她的整个少女时代,就只有放牛沟。如果,如果她有玉书那样一个真正智慧的父亲,如果她有玉书那样的机会,受到教育,她的悲剧多半不会发生。所以女人一定一定要自己争气。首先,我们要自己对自己负责,负责自己的爱情,负责自己的心灵。我们爱,那是因为我们要爱。如果,我的爱成了你的负担,那我一定走开,走开以后我还一定要活得好好的,这个世界非常广阔,一定会有人象我爱你一样爱着我。

      我尤其喜欢那文。并且,我知道,喜欢那文的不止我一个。貌似有好多人一看到那文出场就会在唇边扬起一个笑。在她身上,颇有喜剧色彩。除了这个,我喜欢她的聪明,她的随遇而安。一个整日里只知道琴棋书画,半辈子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王府格格,在时势变后,在穷途末路,下嫁到朱家,还能够把日子过得那般风生水起,就凭这一点,大家都仰慕她。

      ”你的怀抱温暖我冻烈的期盼——”戏还在继续着。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从《闯关东》看东北地域性格文化的形成篇5


    电视剧《闯关东》是一部表现从清朝末期至“九一八”事变前夕,由于自然灾害、土匪横行等原因,迫于生计的朱开山一家从山东历尽艰辛万苦闯荡东北的影视作品,真实再现了清末民初、辛亥革命、军阀混战、“九一八”事变之前的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底层百姓的生活状态。作品将人情、人性、人生以及民俗、民心、民生融入剧情之中,重点塑造朱开山这一富有鲜明个性的平民英雄,描绘了一幅我们的先辈为了生存发展、为了哺育后代的艰苦奋斗的历史画卷,展现了撼人心魄的人物命运,坚实厚重的文化意蕴,弘扬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有助于鼓舞当代社会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这部电视剧堪称是近几年来少有的电视剧精品,给当前的电视荧屏带来了一股清风,这种成功得益于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指出了在大众文化语境下电视剧艺术的向上之路。
    所谓史诗,是指能够全方位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和历史命运的英雄故事,包括神话、传说和历史演绎。其实在笔者看来,史诗就是诗史,即诗化的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不断积淀,具有丰富的多义性和内涵的开放性。“史”是“真”,而且必须“真”;“诗”是“艺”,是“美”。
    “闯关东”是历史,是一段真实的移民史。通过电视剧《闯关东》大致可以看出上个世纪初中国历史的一个侧面:军阀混战、外敌入侵、饿殍遍地、流民成群,而相对稳定、富饶与开阔的关东,便成了移民们流亡的目的地,歇脚定居的桃花源。白山黑水、深山老林,退可守、进可攻,理想的栖息地。《闯关东》是诗,是一首荡气回肠的移民诗。通过电视剧《闯关东》大致可以领略到那些“关东客”们的爱恨情仇,那些被迫远离家园又时时回望家园,再次重建家园的磨难艰辛。那么,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段才能呈现那一段历史,那一脉精气神,当是编导们认真思考的。现实主义,不错,就是现实主义的再现。《闯关东》的实践证明,没有过时的主义和方法,只有心灵的丰富深刻亦或浅薄粗鄙。

    作为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思想的表达都依赖于一个“好看”的故事。它作为中国移民的一部奋斗史、拼搏史,几千万历经磨难的“闯关东”人不仅逐渐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更为东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代代“小齐鲁”、“小幽燕”不仅将辛勤的血汗留在了黑水白山,也将其开拓的倔强与坚强刻在了东北大地。尤为可贵的是,“闯关东”孕育着、锻造着、升华着一种特殊的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闯关东精神”。“闯关东”何解?“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大的人类迁徙,其中“闯关东”历经的时间最长、经历的人数最多。从清朝初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迫于生计的大批华北穷苦百姓,先后有3000多万人相继踏上关东大地。这种历史鲜见的移民现象被称为“闯关东”,是中国乃至世界移民史上最大的一次迁徙活动。
    这部剧选取了“闯关东“这样一个历史文化现象,以一个典型的家庭为主线叙述了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本剧故事在1904年日俄战争到1931年东北沦陷27年时间里展开。那时的关内,兵连祸结,土匪横行,民不聊生,而关外是则地广人稀,物产丰富,政治相对稳定,于是内地人民特别是山东一带的人民把闯关东看作安家立命的唯一希望。朱开山一家就是这个闯关东大潮中的一分子。故事就是从朱开山的大儿子朱传文娶亲遭遇土匪开始的,故事开始就给人一种逼人的悲剧色彩,故事的展开更起伏跌宕,惊险纷呈。

    故事情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闯关东的路上,一家人失散,朱传文和未过门的媳妇鲜儿一道。另一道是朱开山的妻子带着老二老三以及路上遇到的夏掌柜。朱传文最后单身一人找到了他们会合的地点,一家人团圆,而鲜儿一个人仍在四处飘流。第二个阶段,朱开山在大金沟经过无数风险淘金最后回到家中,在野牛湾安家,置上了田产,过上了小康的生活。这段时间里又发生了许多变故。鲜儿投奔了戏班子,遇到了恶霸的凌辱,怕传文不要她,又一个人流浪,落脚到王爷府上给王府格格那文当侍女。清朝灭亡后,那文投奔舅家,舅家也败落了,于是他舅把她说给了朱传文。这样一家人才得以团聚。故事到这里也就更热闹了。在这一阶段主要有两类斗争,一个是朱开山和亲家韩家,一个是传武与鲜儿好上了与一家人的矛盾。第三个阶段,由于兵祸,老朱家不得不迁往齐齐哈尔后来转到哈尔滨,在哈尔滨才是这部大戏最精彩的地方。在哈尔滨又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山东菜馆的老掌拒朱开山和恶霸商人潘五爷的斗争,一个是朱开山领导的山河煤矿与日本森田物产争夺煤矿的斗争。在与潘五爷的斗争中,各种人物纷纷登场。潘五爷一心想置朱家于死地,使出了种种损招,朱开山以诚待人,结交良朋,都有惊无险。这里,有土匪,警察、军人,有政界、商界,还涉及到了张学良。在与日本森田物产的斗争,森田利用了朱开山的干儿子日本人一郞,正在朱开山取得法律胜利的时候,发生了战争,日本人占领了哈尔滨。故事到此更是惊天动地,老二传武不服从命令,坚决抗日,以身殉国。朱开山也亲手杀死了去仇敌。故事在高潮中结束,最后,一家人走在回家的路上。人物的典型性
    本剧选择的地点和人物都具有典型的意义。山东是孔子的故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厚的地方,山东的人民禀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忠厚、善良、勤俭、热情、坚忍,胸怀博大,自强不息。在闯关东的人中,百分之七八十为山东人,并且能够在东北大地上蓬勃生长,朱开山一家就是典型的代表。剧情的发展也是朱开山一家由逃亡到发达的历史。朱开山之所以能够从家庭殷实到富甲一方,除了他具有特殊的才能之外,最根本的就是他的恢宏气度。他闯关东的目的就是家业兴旺过上好日子,他本不想和人斗,但人们处处把他逼到绝路,他只好自卫,最后化干戈为玉帛。老韩家把他家害得几乎倾家荡产,他却在战火中把老韩救出来。潘五爷也要把他置于死地,而他在和潘五爷打赌获胜后主动地上门和解。朱开山是一个讲民族大义的人,对同乡的仇人,对同行的仇人,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而对于日本人,他毫不留情,以血还血,原来他不想参与煤矿,后来听说与日本在争,他决心一搏。对待日本侵略者,他态度坚决,支持儿子坚持抗战,自己也亲手杀死了森田。朱开山的所为,诠释了一个硬汉

    的铮铮铁骨,一个民族优良分子的英雄情怀。他的以柔克刚,以德服人,爱好和平,重情重义,正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
    朱开山一家的组成也十分典型,三个儿子性格各异,代表不同的时代,大儿子传文,是一个种地和做菜的好手,胆识和气量太小。二儿子传武敢作敢为,生性豪爽,是一个出色的军人。三儿子是精明的商人。三个儿子的婚姻则分别代表三个年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全了传文与那文的婚姻。情深意切,棒打鸳鸯是传武的不幸。自由恋爱,相亲相爱的传杰夫妇沾了新时代的光。还有一个日本干儿子一郞,使这个家庭具有国际色彩,一郞对秀儿的爱,折射了现代爱情的复杂性。大儿媳是出身败落王府的格格,二儿媳是个善良的农民。还有一个走江湖成为土匪头儿的“三江红”鲜儿。三儿媳是有文化的教师。而朱开山自己则经历了更为丰富,开过香堂闹过义和团,挖过金子斗倒了土匪,当过农民,开过饭店,办过煤矿。他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农民最风光的时候是义和团时候,他是堂主。小康之家,骡马成群的日子他也过了。日进斗金的商人他也做了,民族资本家他也做了。这个家庭,折射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这个家庭,折射中华民族的不屈的精神。
    ,《闯关东》可称是“移民的史诗”。中国流民早已“成史”(分别有《中国流民史》古代、近代和现代卷本发行,中国流民也早已“成诗”(印象中有昌先的小说《盲流》,但是,中国流民好像还没有真正走入过镜头,走上过荧屏、银幕。如何艺术化地呈现那一部波澜壮阔的流民史,应该说是对编导们一个极大的挑战。可敬的编导们不敢稍加穿凿,更不敢大胆戏说,尤其不敢欺天瞒地生造出各种伪民俗、假动作,而是行程七千多公里,采访百余人,横跨黑、吉、辽、鲁四省,采集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在这种坚实的生活真实的基础之上,才敢动笔演绎那一段近代史的有机组成部分———移民史。
    史传
    “史传”是中国古代叙事文艺作品最重要的源头,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趋势,是由纪实的史传著作,逐渐过渡到以虚构为基础的小说创作的过程。比如《国语》、《战国策》、《春秋》、《左传》、《史记》和《汉书》等等史传作品,它们上承神话,下启小说,积累了丰富的叙事经验,尤其是《史记》,它不仅是历史著作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国叙事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中国古代小说在唐代之前处于萌芽状态之时,便是作为一种补正史之不足的手段,在以后的发展中,小说受“史贵于文”观念的影响,也总是有意无意地向史传看齐,后世小说的诸多叙事功能借助史传著作得以发育,由此决定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民族传统大多来源于史传,史传式的叙述方式也成为中国古代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的不二法门。因为受到崇尚“史传”叙事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左右,所以在经典历史剧创作中,虚实关系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尽管《闯关东》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剧,但是它的故事题材却与一段真实的历史事实密切相关,《闯关东》的叙事方式明显承续了中国古典叙事的“史传”传统。学者陈平原认为“史传”对于中国小说的影响,“大体上表现为补正史之阙的写作目的,实录的春秋笔法,以及纪传体的叙事技巧”。

    (1)最能体现《闯关东》取法“史传”传统的地方,也正是其补正史之阙的创作目的,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以小人物写大时代的创作思路。中国史传叙事有一个重要的法则,即“借古鉴今”的写作宗旨。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认为孔子作《春秋》的终极目的不在精确地记述史实,而在通过历史的记述来褒贬是非,阐扬治理天下的道理。司马迁谈《春秋》,实际上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创作《史记》的动机,“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史传这种运用“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叙事之中”的修辞传统,也深刻影响到《闯关东》的叙事,就如同编剧所言,他们是“从有益于、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角度出发,来考察、来看待、来反映闯关东的历史。换句话说,《闯关东》就是要写那个年代闯关东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高尚情怀”。(2)“史传”传统影响之下的结构方式并不只是纪传体,而是包含了编年体和纪传体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各有千秋,都是中国民族叙事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史传的编年体和纪传体结构方式为明清长篇小说结构类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尽管在总体结构上明清几大小说各有侧重,比如《三国演义》、《金瓶梅》和《红楼梦》等侧重于编年体,《水浒传》和《儒林外史》等侧重于纪传体,但是它们又都是编年体和纪传体交织在一起的。《闯关东》是一部长达52集的大型长篇电视连续剧,其篇幅与长篇小说的容量十分接近,它在叙事结构上也与明清长篇小说一样,体现出编年体和纪传体交织的特点。史传传统的编年体结构主要体现为“以史为经”的叙事策略,在这方面《闯关东》显然受到“历史演义”小说的影响。“演义”体小说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至明代而繁荣大盛,《三国志通俗演义》正是这种繁荣的起点。“演义”者,据“史实敷衍成义”之义也。“史实”是敷衍的依据,《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主要依据是《三国志》,那么《闯关东》呢?它依据的是一段真实存在却又几近湮没无闻的历史:从清朝末年到上世纪中叶,共有约2000多万山东人“闯关东”。敷衍这段历史的难度显而易见,其难度说到底还是如何处理历史和虚构的关系,编剧解决这一难题的策略是“让传奇的手搭在历史的肩膀上”,亦即以史为经,在叙事走向上尽量依据重大历史事件的脉络前行。《闯关东》全剧基本以历史的演变发展为主线,反映从1904年前后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山东人闯关东的真实悲壮的历史。剧中第1集开头的字幕“1904年”标注了叙事时间的起点,其时义和团运动刚刚结束不久(剧中曾多次借人物之口提及这一历史事件),其后,随着剧情的展开,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渐次出现,如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1911年的辛亥革命、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1928年的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东北易帜)、“九·一八”事变前后的中村事件、双城保卫战以及哈尔滨保卫战等。在叙述这些重大历史事件时,编导或正面刻画或侧面描写,或直接渲染或间接描述,其文笔之简洁,剪裁之得当,深得中国史传叙事之精髓,体现了高超的历史叙事技巧。正面刻画的,比如第二次直奉战争和哈尔滨保卫战,均有激烈的战斗场面,传武作为战斗指挥者亲历战事并最终喋血沙场;
    侧面描写的,比如对于日俄战争的叙述,抓住几个点进行白描,先通过夏元璋和同伴在江边的交谈引出,然后由船上的难民耳闻目击的炮战予以强化,最后夏元璋在旅顺城目睹了自家亲人以及全城被屠的惨状,进一步揭露战争的残酷;
    对于辛亥革命,则通过“文明戏下乡”和“剪辫子”这两个重要的细节从侧面展开叙述;
    而皇姑屯事件以及中村事变、双城保卫战等,则主要借助剧中人物之口进行间接交代。《闯关东》中朱开山、鲜儿、朱家兄弟等重要的人物形象,虽史无其人,但都有

    原型,他们的事迹根据很多闯关东者的亲身经历创作而成,加之郭松龄和张学良等重要历史人物的登场亮相,更增添了全剧的历史真实感。清末民初小说理论家梁启勋在比较中西小说历史叙事的差异时曾说:“泰西之小说,所叙者多为一二人之历史;
    中国之小说,所述者多为一种社会之历史。”(3)此言诚是。《闯关东》所述的历史,不是朱开山一个人的历史,也不只是朱家一个家庭的历史,它是2000万人民迁徙求生的历史,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的社会史。不是“一二人之历史”,而是“一种社会之历史”,《闯关东》当得此评价。史传传统的纪传体结构在《闯关东》中主要体现为缀段性的情节设置。所谓“缀段性”情节结构,是学界在分析以《水浒传》为代表的明清长篇章回小说时使用的一个关键概念。西方汉学家蒲安迪指出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在“外形”上的致命缺点是“缀段性”(episodic),他认为一段一段的故事形如散沙,缺乏西方小说一以贯之的有机结构和整体感。在蒲安迪看来,《水浒传》的叙事结构就像是由一些出自民间的故事素材杂乱拼接在一起的杂烩。
    (4)另一位西方汉学家韩南也认为中国小说只是许多单个情节的组合,缺乏高层结构的水平。
    (5)中国当代学者对《水浒传》结构的看法也与“缀段说”近似,比如杨义的“板块说”,石昌渝的“联缀说”,
    (6)但他们都从积极的角度肯定了《水浒传》的整体结构是一个脉络贯通的有机构成。《闯关东》在情节架构上与《水浒传》式的“缀段式”结构大体相似。全剧按不同历史时期分成四个大的叙事段落:第一个段落“闯荡、生存、学艺、生命”起于1904年止于辛亥革命前,展现闯关东人的奋勇抗争和坚忍生存;
    第二个段落“家园、亲事、抗争、命运”,以辛亥革命后的关东农村为背景,讲述闯关东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改善了生活和命运;
    第三个段落“较量、复仇、善恶、和谐”,讲述闯关东人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最终实现不同省份人的和睦相处;
    第四个段落“动荡、裂变、大义、人生”,讲述“九·一八”前后的关东工业,以及面对日寇侵略,闯关东人表现出的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气概。全剧叙事主要围绕朱开山一家的活动而展开,其余的人物和事件都是流动的,朱家人每到一个新的环境就引出一批新的角色上场,之后,这些人物又随朱家的离开而退场。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儒林外史》“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全书较少一线到底的人物和情节,《闯关东》也与此相似,它的人物登场方式也是“事与其来俱起,事与其去俱迄”,第一个叙事段落中老金沟的一干人等,第二个叙事段落中的韩老海,第三个段落中的潘五爷,第四个叙事段落中的森田,他们在属于自己的叙事段落中出现后即销声匿迹,对于长篇巨制而言,这种流动式的人物设置显得十分自由,有利于拓宽情节的广度和集中笔墨刻画人物形象。尽管学界对“缀段式”结构尚存争议,但是当我们结合中国史传叙事的编年体和纪传体传统,来分析《闯关东》的叙事结构,便发现它血脉疏通,结构严谨,浑然一体。王平在《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中把叙事结构分为“结构之道”与“结构之技”,用“结构之道”来统一“结构之技”。杨义在《中国叙事学》中也认为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的双构性与结构的动词性结合,产生了结构中的道与技的命题。《闯关东》在结构之技的层面,以年代发展为经线,以闯关东各种职业为纬线,融合交织而成的“四段式缀段”结构看似松散,但是因为有“闯关东精神”这一结构之道的统领,所以在全局上依然自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无奇不传
    如果说中国民族叙事的“史传”传统赋予《闯关东》以历史的真实感和厚重感的话,那么中国古典小说“无奇不传”的叙事智慧则给《闯关东》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传奇”本是传述奇闻逸事的意思,唐时则以“传奇”专指当时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鲁迅先生说唐传奇“作意好奇”、“始有意为小说”,主要指的是自唐代开始,中国古典小说在创作手法上增强了虚构性,作家真正开始自觉地进行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而且是有意把虚构的事件串联成有头有尾、有情节有人物的故事,从而形成了后世所谓的“小说”,即虚构的叙事文学作品。自唐以降,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的种类逐步完善起来,尤其是以《水浒传》为代表的“英雄传奇”和以《金瓶梅》、《红楼梦》为代表的“世情小说”,在艺术创作上较之前代小说有了质的飞跃。“英雄传奇”不再拘囿于史实,而是以塑造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撷取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某个侧面或片断,铺张扬厉,虚构谋篇。世情小说的“家族叙事”在人物选取、整体结构及叙述语言方面,明显流露出不同于史传文学的新的平民化、世俗化的审美意识。总体而言,“英雄传奇”和“世情小说”开始朝着通俗化、口语化的方向发展,体现出浓厚的市井风格。《闯关东》的家族叙事模式和对传奇英雄的塑造,与明清通俗小说的中国传统叙事文本形成颇有意味的同构,它以小人物承载大历史,以一个家庭的经历折射社会的变迁,以极大的热忱表现平民的气节和智慧,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平民英雄的史诗。《闯关东》之所以可以称之为英雄史诗,主要是因为它成功地塑造了朱开山这个平民化的传奇英雄。朱开山作为2000多万闯关东人的代表,他辗转山场、水场、金场、农场、商场、矿场,将农业文明、商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关东风情很好地交融在一起,他的传奇经历实质上是一个巨大群体的集体经历的浓缩。经历的传奇性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在朱开山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谦和忍让、以德服人、重情重义和爱好和平等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精神气质。作为一部塑造平民英雄的传奇大戏,《闯关东》的传奇化源于一个“闯”字,这个“闯”字,借用杨义先生的说法,是一个饱含了中国特色叙事智慧的结构性动词,它同“结构”一词本身一样具有动词性。杨义先生通过分析中西叙事学对于“结构”的不同认知,说明汉语中“结构”一词具有动词性,是中国人对结构进行认知的独特性所在,也是中国特色的叙事学贡献自己智慧的一个重要命题。所谓动词性,指的是“结构”是个贯穿创作始终的动态过程,需要创作者通过自己的生命投入去完成。(7)我们在考察《闯关东》叙事结构的时候,也可以将“闯”视为一个动态结构的“生命过程”。为了更好地展现人物命运的传奇色彩,《闯关东》围绕“闯”字精心设计了“聚、散、离、合”的情节架构,基本上采用了《水浒传》“分―合―分”的模式。我们以第一个大的叙事段(从1904年到辛亥革命前)为例,来分析一下这种“分―合―分”的结构。全剧一开始就处于“分”的状态,朱家的主心骨也是全剧最重要的角色朱开山并未出场,从文他娘、鲜儿爹等人口中,观众得知他“闯关东”去了,生死不明,此种叙事方式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惯用的套路,所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紧接着就来“一分”,传文、鲜儿与走水路的文他娘、传武、传杰“分开”,他俩走了旱路;
    途中鲜儿和传文又被迫“分开”,这是“二分”了;
    到了元宝镇,朱开山家人除传文和鲜儿外得以团聚,这是“一合”;
    过完新年,朱开山又与家人“分开”,二“闯”老金沟去为贺老四报仇,这是“三分”;
    离家出走的老二传武在山场巧遇鲜儿,这是“二合”,但鲜儿并没有选择跟传武回家,而是选择与传武分开,继续流浪,这是“四分”;
    直到辛亥革命前夕,传武、朱开山和传文先后回家,除鲜儿之外,朱家人总算在放牛沟定居

    下来,这是“三合”。通过“四分”、“三合”对人物和情节展开从容调度,并由此演绎了一出出悲欢离合的人间传奇。《闯关东》的传奇色彩还在于它包含了中国传统小说中某种关于“匪”与“盗”的传奇叙事的内核。朱开山闹义和团的传奇经历通过口口相传,带上了“江湖”和“民间”历史叙事的意味。《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在江湖匪盗身上寄寓的“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劫富济贫”等民间道德精神,在《闯关东》中二龙山的“土匪”们身上也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他们打劫富豪高家,护送朱家马帮,支援传武指挥的双城保卫战,助东北军大获全胜,在哈尔滨保卫战中,二龙山的老四英勇殉国,完成了由“匪盗”到爱国壮士的升华。“匪首”震三江不仅具有行侠仗义等传统型“匪盗”的精神,还豁达文雅、知恩图报、尊重女性,如果说朱开山是真英雄,那么震三江就是真豪杰,他是《闯关东》传奇人物群像中塑造得最好的几个之一。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时曾指出:“《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却有许多胜似《史记》处。„„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读第五才子书法》)金圣叹认为在修辞方法上《水浒传》与《史记》如出一辙,它们的区别仅在于以文运事,即实录,而《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即想象虚构。《闯关东》采用的正是“因文生事”的叙事手段。“因文生事”充分调动了剧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进而充分发挥出电视剧虚构叙事的优势。
    《闯关东》采用中国传统虚构叙事的多种技巧,把源于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因文生事”传统作为贯彻始终的叙事策略,获得了无人不“奇”、无事不“妙”的审美效果。为了获取更多的戏剧冲突,《闯关东》在情节编排上精心设计了善恶的二元对立以及由冲突走向解决的叙事模式。剧中四个叙事段落都各设置了一对大的矛盾冲突,第一个段落的主要冲突是朱开山在老金沟与官、兵、匪、霸的冲突,第二个段落的主要冲突是老朱家和老韩家的冲突,第三个段落的主要冲突是朱家的山东菜馆和热河商霸潘五爷的冲突,第四个段落是中日双方围绕山河煤矿开采权的争夺而展开的冲突。前三个段落的冲突,朱家总能够化干戈为玉帛,较量之后达成和谐的结局,这三次冲突的解决,突出的是中华民族“和”的传统。第四个段落中,朱家人面对国恨家仇“气”字当先,传武在哈尔滨保卫战中阵亡殉国,传文虽一度误入迷途,但关键时刻幡然悔悟,枪杀仇敌,一家人炸掉煤矿,再次踏上闯荡之路。围绕上述四对主要矛盾冲突,编导还设置了大大小小数十种矛盾冲突,全剧52集每集都有冲突,这大大小小的冲突借助“意象”叙事的编织,形成了浑融圆通的有机叙事体。

    相关热词搜索:闯关东地域性格从《闯关东》看东北地域性格文化形成从《闯关东》看东北地域性格文化的形成闯关东与东北区域文化的变迁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