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2022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讨材料(全文完整)

    2022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讨材料(全文完整)

    时间:2022-10-14 08:45: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讨材料(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讨材料(全文完整)

    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研讨材料6篇

    【篇一】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研讨材料

    对于民族问题的正确认识

    内容提要:民族问题是马克思民族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对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具有重大的作用,我们在正确认识民族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地采取措施,从而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其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的发展,最终将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发展繁荣。同时民族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与社会总问题紧密联系一起。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关键词:民族问题 民族矛盾 民族关系 民族团结 社会主义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因此民族问题在我国显得更加重要,因为民族问题如果处理恰当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各民族的团结,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发展,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繁荣;
    相反,如果处理失当则会给我国带来重大的影响,给人民带来重大的财产损失甚至是生命威胁,以至于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在正确认识民族问题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措施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从而促进我们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健康发展。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江泽民总书记在1999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曾指出:“这些年来,我们在前进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风险,有政治领域的也有经济领域和自然界的,有来自国内的也有来自国外的,但我们都顶住了,保持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始终同心同德、紧密团结”“民族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民族问题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我们既然知道了民族问题的重要地位,那么我们就应该对民族问题的有关知识加深理解,比如最基本的什么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它的表现是什么等等我们都应该加深理解。

    “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1】马克思、恩格斯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就曾指出“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力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发展程度”;
    “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2】同时,民族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民族问题包括民族之间并涉及民族自然的发展以及民族和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从狭义方面讲,民族问题是指从民族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各个阶段,不同民族之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一切矛盾问题。

    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民族问题并非是民族矛盾,我们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民族矛盾只是民族问题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是一种交叉关系。但是民族矛盾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是指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不同民族由于民族特点、社会生活条件不同,在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的要求不同,利害不同,在相互交往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各种错综复杂的冲突和矛盾。民族矛盾在不同情况下具有不同的性质,可分为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和敌我之间的对抗性矛盾。在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没有你死我活的非对抗性矛盾,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大量的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在民族平等和各民族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它们之间只是有一部分交织的,不能说谁的范围更大。

    再就是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可归结为两个基本的因素:“第一,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和存在的自然因素。所谓的民族差异是指民族特征、特点上的不同。具体包括:一是民族之间特征、各自特点的差异。民族之间在交往联系的过程中,由于民族差异的存在,在一定条件下会引发民族之间矛盾冲突的产生。二是民族发展上的差异,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第二,阶级剥削和压迫是产生民族问题的社会因素。”【3】

    民族问题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民族问题发生的历史时代、具体社会条件以及民族的性质,决定着不同历史时代、具体社会中民族问题发生的内容、性质和表现形式。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是民族压迫、剥削以及由此造成的民族之间的隔阂、歧视和冲突,甚至是战争。阿拉伯与以色列的纷争,英国的北爱尔兰问题,斯里兰卡的民族纠纷等等不都是民族纠纷的典型案例吗?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经济、文化等发展差距仍然是不容忽视的。西藏的“3.14”打砸、抢烧,新疆的“7.5”事件给我们已经敲响了警钟,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急需解决的 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应该是消除历史遗留的民族间的差距。民族间的差距消除了民族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也就解决了。

    毛泽东、周恩来把消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事实上的不平等解决民族问题比喻成还债,我们应该以还债的情感与思想境界来帮助少数民族,这样才更有利于促进民族问题的解决。

    民族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总问题中具有相应不同的内容和任务 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问题都是当时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民族问题在本质上是统治民族或强大民族对被统治民族或弱小民族的压迫、剥削、掠夺和同化,以及被统治民族或弱小民族起来进行反抗和斗争的问题。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民族问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封建独裁、专制与资产阶级民主的矛盾,封建割据、关税壁垒与资本主义统一市场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随着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得完全胜利,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运动的发展,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封建割据,建立统一的民族市场,反对异族压迫,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民族国家,是这一时期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也是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在无产阶级革命时期,民族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代,少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已将世界瓜分完毕,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两大阵营的对立。这个时期的民族问题已经超出一国的范围,而进一步扩大成世界性的民族殖民地问题。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成为这一时期主要的民族问题,民族解放运动成为这一时期争取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形式。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社会主义时代的进程开始了。废除以往的民族压迫剥削制度,确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各民族平等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如何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事业,消除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问题。这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主要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的特点:“首先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它是由民族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要民族存在,民族问题必然存在。”因此我们就应该清楚地知道民族问题是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全部得到解决的,只能是一步一步的解决。第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所谓的民族问题的普遍性是指民族问题广泛存在于国际社会,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贯穿于当今世界主要矛盾的始终。苏联解体不就是民族矛盾的典型案例吗?现在不是有许多人把民族问题和环境污染、资源分配等问题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三大问题吗?第三,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主要是由民族问题在社会问题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民族问题的复杂性首先表现为产生民族问题的成因的复杂性上,其次,民族问题之所以复杂,不仅因为民族是人类历史的综合内容,常常表现为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交织在一起。这些矛盾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增加了它的复杂性。”[4]第四,民族问题的国际性。民族问题的国际性不仅在一国内部的民族间发生,甚至国与国之间也产生和存在民族问题。第五,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是指,民族问题对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具有重大的影响。通过我们加深对民族问题的特点的理解,我可以更准确的把握民族问题,从而能更好促进各民族的团结、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和谐和社会主义发展繁荣。
    最后我们应该清楚民族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与社会总问题紧密联系一起。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一方面,只有社会总问题的解决,民族问题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
    另一方面,民族问题的解决又有助于社会总问题解决。

    面对我国当今民族问题的加剧,加快解决民族问题是迫在眉睫,国家应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促进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促进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国家和先进民族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帮助落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更快地发展、繁荣、逐步缩小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同时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繁荣。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992年1月14日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年 第678页

    [3] 杨志强.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中的主要矛盾[J]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1994年2月 第65页

    [4] 丁龙召 李晶.《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9年7月 第50页

    【篇二】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研讨材料

    窗体顶端

    我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不加速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会影响和制约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那么国家的现代化社会发展也是不完整的。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55个。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错”。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的重要意义包括:有利于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44个。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错”。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民族问题的发生、存在范围、民族问题表现形式是与民族特征相联系着的。民族问题发生在民族和民族之间,也存在于民族和民族之间,并不发生在、存在于民族内部。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并把它作为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自治权的行使。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定,采取了实际生活中的贯彻和保障措施,也进行了多次全国范围的民族政策再教育,注意反对和克服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18个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主要是通过民族交往中的民族矛盾表现出来。以民族差别为前提的民族矛盾,往往表现为各利益群体间以( )为基础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内的各种权利的矛盾。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经济利益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的重要意义不包括: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 )个国家接壤。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10多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根本原则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自治权的行使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民族自治地方地广物博,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64%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                )个。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155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                )个。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35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现今世界上共有( )多个民族,居住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严格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正在消失。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3000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以下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是(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格萨尔》 、《江格尔》、《玛纳斯》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格萨尔》, 《江格尔》, 《玛纳斯》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     )。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些鲜明特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 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 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普遍性, 国际性, 敏感性, 连锁反应性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在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包括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     )的平等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地位, 待遇, 权利, 利益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 000万以上的有(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壮族, 满族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也由于(     )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地域, 民族, 经济, 文化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大体有如下类型(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封建制度, 封建农奴制度, 奴隶制度, 原始公社制度残余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       )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实现民族平等, 加强民族团结, 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 从而使我国的民族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民族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它关系到(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   )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民族的活动中, 民族的交往联系中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自治机关的民主化。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私有制社会中的民族问题基本上是不同民族的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这种敌对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对抗性的矛盾问题。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建立的原则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根据当地民族关系、经济发展条件,并参酌历史情况,可以建立以一个或者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自治地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我国的社会稳定以稳固的民族大团结为前提、为基础,包括城市和农村、汉族地区和民族地区、内地和边疆地区的稳定。其中,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尤为重要。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我国少数民族因其历史、人口、分布、文化等原因,具有很多包括特点,比如“广、多、杂、散”。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我国有约3 000万少数民族人口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包括1 200多个民族乡、镇中,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3。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错”。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问题,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不可能产生敌我矛盾性质的民族矛盾问题。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错”。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少数民族干部所具有的特点,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民族工作中,依靠自身优势,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55个。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错”。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我窗体顶端

    正确的答案是“错”。

    窗体底端

    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民主集中制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社会因素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         )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民族平等团结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我国有约3 000万少数民族人口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包括1 200多个民族乡、镇中,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1/3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 )的问题上。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扩大民族干部队伍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自治机关的民主化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全国的绝大多数县、市都有( )以上民族共居。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两个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广义的民族问题是指民族自身的发展 ,以及民族之间、( )、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民族与阶级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我国少数民族因其历史、人口、分布、文化等原因,具有很多特点,以下特点不属于这个范围的是: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乱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我国大陆地区的(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正确答案是:31个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也由于(     )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地域, 民族, 经济, 文化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普遍性, 国际性, 敏感性, 连锁反应性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     )。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些鲜明特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普遍性, 国际性, 敏感性, 连锁反应性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     )。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些鲜明特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 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 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以下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是(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格萨尔》, 《江格尔》, 《玛纳斯》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   )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民族的活动中, 民族的交往联系中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 000万以上的有(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壮族, 满族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       )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实现民族平等, 加强民族团结, 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 从而使我国的民族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民族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它关系到(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大体有如下类型(     )。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封建制度, 封建农奴制度, 奴隶制度, 原始公社制度残余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在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包括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     )的平等。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地位, 待遇, 权利, 利益

    窗体底端

    【篇三】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研讨材料

    一、中国的民族政策及其成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面对中国56个民族长期共存且发展极不平衡,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比汉族相对滞后的实际情况,中国政府逐步制定了一整套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政策体系,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民族平等政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第一天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规定了相同的内容。现在实施的1982年制定的《宪法》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压迫”。为保证各民族一律平等落到实处,有关法律和政策又具体规定每个民族不分大小,都以平等的地位参加国家大事和各级地方事务的管理;
    全体公民不分民族、种族和宗教信仰,都同样地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各民族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各民族享有同等的就业权利,都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等等。
      (二)民族团结政策。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专门法令,废止历史遗留下来的种种带有歧视和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和匾联等。其后颁布的《宪法》规定:“国家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1984年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也有类似论述。
      (三)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所谓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就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政治制度。早在1947年,中国共产党就建立了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施行《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1954年和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颁布实施并于2001年修订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化、法律化奠定了基础。由于这一制度既充分保证了国家在大政方针上的集中统一,又充分保证了各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因而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最佳政治制度。
      (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政策。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的系列政策中,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目标,而民族区域自治则是实现上述原则和目标的基本制度保障。而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大政策又包含以下一系列具体政策。
      1.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政策。鉴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情况,《宪法》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民族乡工作条例》,也对此作了政策和法律上的相关规定。
      2.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为此,全国和有关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工作机构和研究机构,在民族地区推行民族语文教学、民族语文出版和民族语言广播,并用民族语文执行公务等。
      3.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民族区域自治法》也有类似规定。为了保证这些法律的贯彻落实,《刑法》还规定,对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4.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侵犯他人合法宗教信仰自由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制裁。
      为推动各民族尽快走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国家还在财政、税收、金融、贸易、资源开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以及民族干部的培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特殊优惠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加快发展。

    在政治方面,云南自建国后已先后建立了8个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和197个民族乡,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0%。民族自治地方的州长、县长均由实行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民族乡的乡长亦由建立民族乡的民族的公民担任。1999年底,全省少数民族干部已有26.7万人,占全省干部总数的25.6%。
      在经济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
    二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99年,云南民族自治地方国内生产总值达561.71亿元,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是人民生活不断改善,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49元。
      在社会方面,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科技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已基本建立寄宿半寄宿制学校、民族中小学、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民族干部学校、民族学院等相互衔接的完备的教育体系。1999年全省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少数民族在校生达232.15万人,占全省在校生总数的34.35%。8个自治州和29个自治县都建立了专门的科研机构和科学技术协会,少数民族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有近14万人,各种实用科技得到了有效推广。
    在民族文化方面,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全省有22个少数民族使用26种语言,14个少数民族使用22种文字,有1000多所学校进行民汉双语文教学。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和风俗习惯受到尊重与保护,到1996年5月,全省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五大宗教活动场所共有4789所(处),基本满足了信教群众正常的宗教生活的需要。民族医药、民族艺术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也得到了正常的发展。
      总之,中国政府根据中国国情制定的一整套民族政策以及这套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了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民族地区50多年的稳定。
        二、中国的民族政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的是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民族地区的发展在区域分工、固定资产投资、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等方面,受到计划的束缚和制约,民族地区的发展受到一定阻碍;
    但是国家又依靠中央权威,动用政府行政和计划手段,制定了一系列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的优惠政策,从另一个方面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后,经过20多年的努力,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中国加入WTO后,意味着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将与世界全面接轨,这就解除了对民族地区加速发展的体制束缚;
    但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加入WTO,也给以往靠中央权威,动用政府行政和计划手段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民族优惠政策的落实带来了挑战和困难,从另外一个方面制约了民族地区的发展。从长远看,这种挑战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许多民族优惠政策特别是经济优惠政策自行中止或功能减弱。
      据统计分析,建国以来中央和云南省政府制定的144项民族特殊优惠政策,到1995年,能继续执行的只有50%左右,另外50%的优惠政策已经停止或难以执行,而在继续执行的政策的功能也大大减弱了。[1]特别是其中的经济政策,自行中止执行的更多。如前文表1、表2所列的24项优惠政策,至今仍在继续执行的只有9项。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用行政和计划手段建立起来的优惠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以著名的“民族贸易三照顾”政策为例,所谓“民贸三照顾”政策,就是国家按照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指导思想,“在贸易上实行等价交换,但是有时还要有意识地准备赔钱”[2](P167)的原则,允许经营民族贸易的国营企业经营“赔钱”的买卖,而国家对这类企业则在自有资金、利润留成和价格补贴等3个方面予以照顾,即民贸企业自有资金的80%由国家划拨,其余20%向银行贷款;
    民贸企业经营获得的利润,全部留用或比一般企业留用比例高;
    民贸企业对收购边疆民族地区的农副土特产品可实行最低保护价,对供应边疆民族地区的外来工业品实行最高限价,由此而形成的亏损由国家补贴。这一政策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功效,保证了最边远、最偏僻的山区民族都能出售土特产品,也能吃上盐巴、茶叶,点上煤油灯。但这一政策与市场经济规律却是冲突的。其原因主要有自有资金和利润留成照顾实际上是把民族地区贸易系统中的民贸企业与专业公司,以及民贸企业中享受照顾的国营企业与其他合作企业、个体商贩置于不平等的竞争位置上,因而不符合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
    价格补贴中对工业品的最高限价和对农副产品的最低保护价,则不符合市场经济根据供求关系自由定价的原则等等。由于这些优惠政策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所以在市场取向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尽管中央三令五申要继续贯彻落实,如在1985年5月24日,经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商业部《关于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若干问题的报告》规定:对民贸三照顾的县(旗)的商业(含供销社)企业,继续实行减税、免税;
    对少数主要工业品和农牧土特产品继续实行价格补贴;
    对自有流动资金不足的尽可能给予照顾;
    对民族贸易企业继续给予低息贷款[3](P383)等等。然而事实上自1983年以后,这一政策便因难以贯彻而自行中止。
      (二)保护与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难以落实。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花园,云南则是全球仅存的民族文化多样性最为富集的少数几个地区之一。为了将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早在建国初期,邓小平在其著名的《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讲话中,就提出了消除民族隔阂、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大家庭需要做好的三件工作。即要使少数民族相信,“在政治上,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
    在经济上,他们的生活会得到改善;
    在文化上也会得到提高。所谓文化,主要是指他们本民族的文化。”[2](P162)这里,邓小平把保护、发展和提高民族文化放到了与民族平等、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其后中国的《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文物保护法》都对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作了专门规定,云南省还于2000年颁布实施了《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云南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进程和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社会转型,驱动着各民族为获取更多的物质利益而奋斗。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一些民族,特别是弱小民族逐渐对自己的文化丧失了信心,出现了盲目摹仿其它生活方式的倾向,致使民族服饰、语言、传统民居、歌舞艺术、礼仪习俗以及生态文化等,都出现了流失加剧的危机。在奔现代化的急切心情驱使下,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青年一代失去了吸引力。在对外来文化和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双重认同矛盾之间,很多人选择了前者,从而形成了民族文化自我认同的危机。两个危机交织在一起,就有可能使少数民族经数千年历史发展积淀下来的珍贵民族文化遗产,在20~30年或更长一段时期内大部消失。面对这两个危机,中国的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政策因过于笼统,实际上很难有效发挥遏制民族文化流失的实际作用。
      应该说,中国政府制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从总体上讲,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是正确的,只是其中的许多具体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可行性大大降低了。而一些与市场经济规律有冲突的具体政策,则应明令取消而代之以新的政策。针对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建立和中国加入WTO后民族政策落实和民族自身发展面临的挑战,中国政府既不能重走老路完全动用行政手段来解决,也不能放任不管,“如果我们放任各民族在不同的起点上自由竞争,结果是可以预见的,那就是水平较低的民族走上淘汰灭亡的道路。”[2](P162)可行的办法是把计划和市场两种调节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倡导与企业和农户家庭的独立自主运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和WTO规则相适应,又有利于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的新的具体政策体系。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和艰巨的工作,需要进行多学科、多部门的联合攻关才能完成。针对前文分析的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问题,这里提出两点初步的政策建议。
      第一,民族经济发展政策建议。就区域政策而言,总的要求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实现计划与市场优势互补,国家既要放手让民族地区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解放生产力,又要适当利用计划手段来继续帮助和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生产力。
      就产业政策而言,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应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而有所差异。初步设想可大体划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对能源、交通、水利、通讯等基础产业的发展和重大工业项目的布局,仍应坚持计划调节和国家扶持为主,为民族地区创造参与市场竞争的条件;
    二是对民族地区生产的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农副土特产品,应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计划手段主要起宏观指导作用,如信息和市场指导等,但对某些关系重大的产品应建立储备制度并制定最低保护价;
    三是对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则完全放开让市场自由调节。
      二是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政策建议。与民族经济政策的具体和详尽相比,中国政府关于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政策就显得过于笼统和简单了。因此,如果说民族经济政策难以落实的主要原因,是体制转轨后诸多具体政策自行中止和失效的话,那么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政策难以落实的主要原因,则是缺乏具有强制规定性的具体政策。
      所以关于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政策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国家要像制定民族经济政策一样,制定一系列具有强制规定性的具体的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政策。在这方面,云南省已经开了一个好头,在全国率先专门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立了法,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应抓紧制定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这样,就能把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提升到国家意志的层面加以强制执行。关于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政策的第二个建议,就是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如果说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和WTO规则下政府对经济发展更多地只是发挥市场调控作用的话,那在同样的背景下,在民族传统文化加速流失的危机面前,政府恰恰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只有在政府强有力的倡导、支持和保护下,才能唤醒全社会保护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才能扭转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的颓势,也才能最终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篇四】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研讨材料

    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一、党的民族政策

    是指国家和政党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规定等的总和。从世界范围来看,民族政策的实质和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前者如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政策;
    后者如种族隔离、种族歧视政策等。

    从内容来看,有政策原则和政策措施之分。民族政策原则一般是指在民族工作的全局中必须遵循的大政方针,如我国实行的民族平等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等;
    具体的民族政策措施,通常是对涉及民族问题的某一方面而做出的具体的规定。

    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际上是有关少数民族的政策。它是党和政府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和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客观实际制定的,其本质是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行为准则,是我国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创造性地提出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民族或地方的单纯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结合。

    民族区域自治包括三种类型,即以一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自治地方,如西藏自治区;
    在由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自治地方内,还包括了一个或几个人口较少的其他民族的自治地方,如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建有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回族的自治州,还建有锡伯族、塔吉克族的自治县;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如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等。

    按其行政地位,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到目前为止,中国共有民族自治地方155个,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对于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对于巩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 党的宗教政策

    党和国家对民族和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宪法》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其法律含义是:对国家来说,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有信仰这种宗教(包括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别种宗教的自由;
    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都是自由的,都受法律的保护,任何人和组织都不得加以干涉。总之,每个中国公民,无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在信仰宗教问题上,都是自由的,都有自己选择决定的权利,是个人的私事。

    四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之一。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所谓尊重,就是承认民族平等,承认并尊重各民族在风俗习惯方面的自主权。民族风俗习惯是在民族生产生活需要的基础上,由民族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决定的,通过民族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并长期传承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它反映着民族的经济生活、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生产方式和心理感情,是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民族问题中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

    【篇五】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研讨材料

    一、多项选择题

    1.决定了加速发展(包括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的因素主要是( ABCE )

     A.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 B.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地位 C.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 D.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丰富 E.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2.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有( ABC )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B.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C.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D.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经济 E.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民族教育( ABCD )。

    A.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 B.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C.是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D.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E.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4.我国民族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BCDE )。

    A.民族教育与宗教的联系紧密  B.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  C.民族教育受民族因素影响制约很大 D.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物质条件不足 E.民族教育体制有待改善

    5.少数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 BCDE )。

    A.形成了不同民族的经济结构 B.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类型与结构 C.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  D.构成了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 E.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 

    6.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 ABCE )。

    A.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  B.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 C.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   D.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性  E.民族语言文字的交融性 

    7.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采取的原则态度是( BDE )。

    A.独立  B.平等 C.尊重 D.使用 E.发展 

    8.党和国家在贯彻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BCDE )。

    A.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进行民族识别   B.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语言简志C.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 D.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E.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有关人才的培养 

    9.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形成民族语文的协作机构,著名的有(ABCE) 

    A.朝文三协  B.彝文四协 C.藏文五协 D.回文六协 E.蒙文八协 

    10.就人为宗教(神学宗教)而言,宗教所具有的基本要素大体包括( ABDE )。

     A.宗教的观念或思想 B.宗教的感情或体验 C.宗教的传承和发展 D.宗教的行为和活动 E.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11.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有( ABCDE )。

     A.群众性 B.民族性 C.国际性 D.长期性 E.复杂性

    12.我国少数民族信仰的世界性的宗教主要有( ABCDE )。

    A.东正教 B.佛教 C.天主教 D.伊斯兰教 E.基督教

    13.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就是任何宗教都要遵循以下行为准则:( ACDE )。

     A.维护法律尊严 B.维护社会稳定 C.维护人民利益 D.维护民族团结 E.维护国家统 一

    14. 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包括:( ABCE )

    A.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B.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 C.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中性作用 D.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融合作用 E.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混合作用

    15. 在鉴别民族风俗习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其:( ABCDE )。

      A.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 B.是否有利于人民团结 C.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 D.是否有利于民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E.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16. 各民族风俗习惯共同的基本特性包括:( ABCDE )。

     A. 民族性 B. 群众性 C. 传承性 D. 变异性 E. 敏感性

    17. 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原因包括如下方面:( BCDE )

    A. 遗传原因 B. 自然原因 C. 经济原因 D. 历史文化原因 E. 宗教原因

    18.当前,迫节需要调整少数民族干部的结构比例,其中主要包括( ABCDE )。

      A.数量结构  B.文化知识结构  C.专业结构  D.分布结构 E.年龄结构  

    19.随着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基本完成,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除培养少数民族的政治干部以外,还必须在少数民族中加速培养( AB )的方针、原则。

    A.科学技术干部 B.理论干部 C.军事干部 D.管理干部 E.文化干部 

    一、填充题

    1.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统筹( 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因地制宜。

    2.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国家帮助和( 少数民族自力更生 )相结合的方针。

    3.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 国家利益 )和( 当地民族的实际利益 )相结合的原则。  

    4.要突出抓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坚持( 开发式 )式扶贫。 

    5.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 集型 )的、( 素质和效益较高 )的经济增长方式。

    6.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 标志 )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 前提 )。

    7.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 民族教育专门法 )和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等,就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方针、学制、(办学形式)、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诸方面的规定及其制度。

    8.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的法律规定,使民族教育发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证。

    9.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方面,包括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等。

    10.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又是民族发展的( 条件 )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常常是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先导)。

    1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

     语言意识 )和(语言感情),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 

    1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的长期稳定。 

    13.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可分为民族语言文字(形成)规律、(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主义时期发展繁荣的)规律。 

    14.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了民族本身(发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15.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的融合)和(文字的统一)。

    16.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承认和坚持 )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  

    17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 物质生活 )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 

    18. 民族风俗习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它又反过来给经济基础以影响;

    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常常落后于( 

    生活条件 )的改变;
    它集中反映了组成一个民族

    的人们的( 价值观念 )和行为方式。

    19. 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巨大的、有形( 无形 )的力量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20. 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习,是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糟粕,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和( 阻碍 )作用,正是移风易俗的必要所在。

    21. 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

    然条件和( 气候 )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民族风俗习惯的( 人为改革 )与自然变异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自然变异形式绝对化,而必须从这一特征的积极意义出发,科学地加以应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

    22.佛教、( 伊斯兰教 )和( 基督教 )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23.我国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特别是( 藏传佛教 )、( 南传佛教 )和(伊斯兰教)等宗教在许多少数民族中有广泛和更为深入的信仰。

    24.宗教作为一种远离其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 适应性 ),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内在因素;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宗教有着赖以存在的( 社会根源 )和( 认识根源 ),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外在条件。

    25.宗教的复杂性突出表现在( 信仰 )问题与( 政治 )问题常常联系在一起,而且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常常错综复杂地同时专业好文档  并存。

    26.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指宗教的( 唯心主义 )思想体系与( 唯物主义 )思想体系相适应,而是指宗教要适应(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 )

    二、单项选择题

    1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 D )

    A.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B.平等、团结、互助 C.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 )

      A.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B.帮助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3.国家和有关部门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兴办工厂企业,

    建设各种项目和基地,都要树立的指导思想是( C )。

     A.有利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 B.帮助和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D.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和优势经济

    4.1979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援西藏。这一行动叫做( D )

    A.西部开发 B.手拉手行动 C.阳光工程 D.对口支援 

    1.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 B)。

       A.物质文化B.精神文化 C.制度文化 D.民俗文化

    2.由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落后,培养不出大量急需人才,因而造成民族地区缺乏大量的( A ),造成教育落后,导致出现经济发展迟缓的状态。

      A.科技人员和教员  B.科技人员 C.教员 D.研发人员

    3.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民族教育发展的( D )个。

    A.基本前提  B.必然要求  C.必然结果  D.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

    4.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最终都体现在( A )上。

    A.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B.民族语言的发展  C.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  D.民族文化结构的改善 

    1.我国只有12个少数民族有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一共( D )种。

    A.12   B.13 C.14 D.15  

    2.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目前通用汉语的民族是(A )。

    A.满、回   B.回、壮  C.满、壮  D.满、蒙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 A )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了拉丁字母的形式的拼音文字。

    A.11  B.12 C.13  D.14

    1. 民族风俗习惯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受各民族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着某种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异,是( B )

      A. 一种突变 B. 在相对稳定中发生的渐变 C . 民族的进化 D. 民族的发展

    2. 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 D )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 

      A. 传承性 B. 演变和发展 C. 变异性 D. 传承性和变异性

    3. 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 C )

     A. 原则性 B. 灵活性 C. 原则性和灵活性 D. 前瞻性

    二、单项选择题

    1.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 D )。

    A.6千多万人 B.7千多万人 C.8千多万人 D.1亿多人

    2.我国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影响最大的宗教是( C )。

     A.佛教和道教 B.佛教和基督教 C.佛教和伊斯兰教 D.佛教和原始宗教

    3.最早提出宗教信仰自由口号的是( C )。

     A.奴隶主阶级 B.地主阶级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

    4.新中国成立后,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所实行的教会“三自”方针是( B )。

    A.自主、自立、自生 B.自治、自养、自传 C.自办、自收、自支 D.自立、自养、自强

    5.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 C )。

     A.弘一法师 B.延参法师 C.赵朴初居士 D.青莲居士

    四、辨析题

    1.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对)

    2.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已经基本消失,因此宗教会很快消亡。(错,宗教将长期存在下去) 

    3.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因此宗教宣传可以在社会上、一般学校中进行,无神论的宣传也可以在寺庙、教堂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进行。(错,任何人或者组织不得加以干涉)

    4.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强调的就是一个内容:保障人们信教的自由。(错,不仅这一个内容)

    1.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主要靠国家的帮助。 (错,不是主要的,是必要的必须的)

    2.当前,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应由上级国家机关统一制定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方针、措施。  (错,民族地区根据本民族、本地方的特点,制定、调整生产建设方针、政策和计划,避免“一刀切”加快经济建设事业发展)

    3.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需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大力发展民族地区乡镇企业。 (错:大力发展个体、私营、外资经济)

    1.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任用是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标志。 (对)  

    2.目前少数民族干部中最缺少的是管理干部,最多的是党政干部。 

    (错,目前少数民族中党政干部最多、管理干部少、科技干部更少的不合理结构。)

    3.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干部培养方针已经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

    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不断走向法制化。 (对,抄一遍)

    1.民族语言具有稳定性,它将永远存在。  (错,民族语言文字随民族的形成而形成,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最终也将随着民族的消亡而消亡。)

    2.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语言融合的时期。  (错,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和文字的统一。)

    1. 中国的法律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 (对)

    2. 一个民族中,说不上好坏的一般的风俗习惯,对民族社会生活不起明显的促进或阻碍作用,这种情况被称为民族风俗习惯的混合作用。(错,是中性作用)

    3. 发展民族经济是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根本途径。 (对)

    4.即使对于某些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也不能强迫命令少数民族予以改革。 (对)

    1.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对我国目前在民族地区实行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是使之在民族地区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对)

    2.中国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对,抄一遍)

    五、论述题

    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原则?

    第十四章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当前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应采取哪些措施?

      第十章  民族经济发展政策

    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有哪些?

    第十一章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 

    联系实际谈谈怎样理解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 

    第十三章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现阶段

    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 

    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里,我国各民族平等和谐、团结奋斗、繁荣发展,是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各民族间的交流增多,杂散居现象更为普遍,民族关系更加密切。(2)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增多,差别性越来越小,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3)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兴旺发达。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明显存在并存;
    民族团结的大趋势与民族主义(包括民族分裂主义)思想有所滋长并存;
    民族间互助合作的发展与民族间(经济领域)竞争增强并存;
    民族共同发展趋势与民族间发展差距拉大并存;
    民族联系交往增多与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内聚力增强并存。

    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

    不同? 

    答案一:斯大林在1913年主张的是民族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等四个特征说。经过长期的思考与实践2005年中国共产党集中国、世界的民族理论

    之大成提出了: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与斯大林的民族基本特征论述更加视野宽阔,全面合理。 

    答案二: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是由斯大林 1913年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由此可知,斯大林主张的是民族四特征说,即民族具有四个共同特征,即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固然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但并不能完全套用于中国的实际。经过长期的索与实践,2005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的阐述中提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的六特征说。与斯大林的四特征理论相比,更强调民族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等,视野更加宽阔,更加合理地确认诸要素的整体性和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它是在总结中国和外国民族理论及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既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的理论,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民族的认识,还合理借鉴了国外关于民族的论述,可以说是集中国、世界的民族理论之大成。

    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分布特点形成的历史原因。

    答:①各民族人民之间的长期友好交往,贸易往来;
    ②历代王朝实行戌边、屯田和开荒等政策而导致各民族人民相互的迁徙与流动。③民族压迫与民族的内、外部斗争,使力量较弱的一方为逃避战祸而迁徙。④各族劳动人民为谋生、追求耕地、寻找牧场而向其他民族地区迁徙流动。⑤朝代更替也造成各民族的分散、交错杂居。 

    我国各民族的人口构成。

    答:①我国各民族人口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8.41%。②少数民当中壮族人口最多,是唯一人口上千万的民族。③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民族有17个。④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15个。⑤人口在十万以下,一万以上的有15个。⑥人口不足一万的民族有7个。⑦人口少的小民族近一半。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答:①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少数民族居住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 64%,而人口仅占8.41%,人口密度大大低于118人的全国平均水平。②物产众多、资源丰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域

    辽阔,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使这一地区物产众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③多数位于边疆和国防战略要地。我国143个陆地边境县中,民族地区就有112个,还有30多个民族跨境而居。

    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答:从全国总体来看,各民族分布的显著特点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从具体情况来讲,有以下两个特点:①汉族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流域及珠江流域,还有松辽平原一带的省市,但又遍布全国。②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有自己或大或少的聚居区,在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汉族都与各少数民族交错居住。 

    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目的。

    答:通过向各民族青年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①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民族观、宗教观。②提高他们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学性。③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意义。

    答:①要求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树立科学的民族观。②使人们对党的民族政策及理论依据有系统全面的了解,增强对国情的深刻认识,提高我们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自觉性,增强在民族问题上辨别是非的能力。③使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方法。

    答:①实事求是看问题的方法;
    ②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
    ③唯物

    地看问题的方法;
    ④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答:民族问题对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大问题。 (1)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是人民团结的重要标志。民族问题存在程度和解决状况,直接影响着民族团结和人民团结的程度和状况。(2)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我国的社会稳定以稳固的民族大团结为前提、为基础。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区发生的民族问题,会迅速影响到其他地区,波及影响面广,连锁反应大。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和传播媒介现代化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3)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和有利的国际环境。民族关系状况是国内环境中的重要内容。民族问题影响社会发展是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4)民族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民族发展是多民族国家社会发展的一部分。不加速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会影响和制约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那么国家的现代化社会发展也是不完整的。

    怎样理解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答: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政策,将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贯彻执行。它绝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的政策,只要宗教存在,这一政策就有效。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法律含义是,对国家来说,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
    有信仰这种宗教(包括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别种宗教的自由;
    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都是自由,都受到法律保护,任何人和组织都不得加以干涉。 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要使宗教信 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也就是说,国家承认现存宗教这个客观事实,国家不干涉正当的宗教活动,对国家来说自己是个人的私事,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国家一律不加以干涉,每个公民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而且这个选择允许有变化。这是国家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之一。总之,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信教的群众团结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任何背离这个基本点的言论和行动,都是错误的,都应该受到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决抵制和反对。

    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原则?

    答: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原则:(1)坚持群众自愿。党和国家关于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明确指出,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与否和如何改革是本民族自己的事,由本民族群众自己决定。因此,在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群众自愿的样子,并在衢州自愿的基础是领导要带头,反对任何强迫命令和包办代替。 (2)注意调查研究。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的多样性特点和多重性功能,在民族风俗习惯的广告过程中,

    不能只看其表象和形式,浅尝辄止,而应该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全面考察,对其良与陋、益与害,作出正确的判断,使“精华”得以发掘并真正发挥其自身特有的活力和价值;
    也使落后的、有害的“糟粕”得到正确的人事并被摈弃。 (3)遵循循序渐进。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的民族性和群众性,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每一步都牵动千家万户。因此,改革必须立足于全局,进行整体规划。另外,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改革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又不能搞“一刀切”。改革应当按照不同地域、不同条件、不同民族风俗习惯现状,有区别地分步 骤、岑层次进行,使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层次的每一项具体措施都与当地的接受和传承能力相适应。(4)尊重客观规律。一定的方式习惯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改革方式习惯的目的是使其适应变革了的和正在变革的经济基础和在其之上的上层建筑。因此,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虽然必须在充分认识和能动把握它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于未来方式习惯就行超前预测,以此使近日的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成为连接过去和未来自身发展轨迹的必经阶段,而不致发生相悖或偏离,但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施却不能超越这一必经阶段。当今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实践,不能是认为的、脱离时代的“超前”改革。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问题会呈现出哪些特点和发展趋向? 

    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

    问题会呈现以下特点和发展趋向。(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按照价值规律配置资源的,是按照效率进行分配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一定意义上说,民族关系也是各民族之间的一种利益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说更是这样。公平合理的利益划分,可使民族关系和睦;
    利益划分的不合理,可能导致民族间的矛盾。因此,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加以解决。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与效率的矛盾将在民族问题上有明显的反映。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平等效率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原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原则,要求统筹兼顾平等与效率,包括民族平等和经济效率。只能兼顾,实现平等前提下的效率,效率基础上的平等。既要有较高的经济效率,又要有较高的民族平等关系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的发展,将是在效率较量中提高自身效率的发展,将是在竞争环境中提高自身民族素质的发展,将是在平等的环境中提高自身享受平等权利能力的发展。(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问题将大量地发生在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问题上。它们历来是民族问题上的敏感因素,也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的心理承受力、包容力将受到考验,并将得到加强。哪个民族更快地、更好地转轨到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民族就会得到更快和率先发展的机遇。我国各少数民族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向现代文明迈进。

    【篇六】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研讨材料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按照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统一和尊重民族自治权的原则,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

    我们党和国家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有其必然性的,是根据马列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原则,结合我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民族情况)决定的。

    (一)从历史情况来说,我国在政治制度方面长期存在两大主要特点:一是它的统一性,二是中央集权。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国家统一则国力强盛、民族团结、人民生活安定;
    国家分裂则国家衰败、民族分争、人民困苦。我国在解放后建立民族区域自治,保持了国家的统一,符合我国的历史传统,符合我国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首先,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多,少数民族人口少,地大物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这种情况决定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只有在统一国家内团结互助,通力合作,才能得到共同的发展。

    第二,我国民族分布情况复杂,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特点显著,只有具有很大灵活性的民族区域自治才能适应。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与其经济、政治条件相称的不同规模的自治地方,才能适应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和最大限度的满足少数民族人民的自治要求。

    第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密切联系。我国民族关系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各民族和则两利,分则两害。只有在统一国家中采用民族区域自治这种形式,才能适应并促进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四,各民在长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中,不但建立了工人阶级同农民以及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也使我国各民族人民进一步团结起来,结成了血肉不可分离的联系。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对马列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实践和发展。

    (一)对马列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实践 

    民族区域自治是马列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多民族民主国家的一般普遍原则。马列主义从社会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利益出发,坚持建立集中统一的大规模的国家的原则。同时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是建立现代真正民主国家的条件,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让各民族实施地方自治或区域自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纲领性原则。 

    (二)对马列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发展 

    我国不仅将马列主义关于民族区自治的论断由理论变成了现实,而且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生命力。 

    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重要作用 

    虽然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民族问题引发的冲突还时有发生,有的酿成局部战争,严重影响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在这方面,中国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于我国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权利,使民主政治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实现,推进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表现形式,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同表述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三大形式。这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实现。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调动了各民族的积极性,有利于各民族自身及其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现,开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新阶段。少数民族可以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发展各项事业。这就能够最广泛的调动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使少数民族人民都以主人翁姿态投入到国家和地方的建设中。 

    民族自身的发展进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人的发展,是通过发展科技、教育、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来实现的。二是对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法律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保障各民族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等等。 

    (三)民族区域自治有力于协调各民族间关系,达到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目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疏通改善民族关系,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同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在边疆。边疆的稳定对国家的安定和统一至关重要。作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形式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人民民主专政,有利于抵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有利于打击国内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活动,从而巩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责任。

    相关热词搜索:民族政策研讨民族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讨材料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研讨材料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专题研讨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