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师心如莲,次第盛开

    师心如莲,次第盛开

    时间:2023-02-04 22:05: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孟德智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对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在初中阶段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从初中阶段开始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在进行知识文化教育的同时,兼顾思想认识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观。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精神喂养 语文学习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6.00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一、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自从1919年“五四运动”后,第一次中西文化大碰撞以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特别是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对于当代社会是否还具有传承价值一直都处于争议之中。这一直是我们在文化和道德建设上进行战略选择的一个重大而无法回避的问题。虽然我們对这个问题已经作出了正确的分析和回答,但直到现在仍然有部分人坚持着所谓新自由主义、新复古主义、儒家救国论等。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们必须要明确的是,对于传统文化,我们需要辩证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精华的部分不仅需要加以传承,更要在教学之中渗透给学生,将其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我站在教育的视角去审视传统文化——既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又对中国社会与百姓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那自然也会对教育事业有所补益。无论是助力学生成长,还是优化自己的教育人生,我们都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体现在宏观层面,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有意义并且有必要去实施的。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讲,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不可忽视的精神根基。一个没有传承、没有历史的国家将是可悲的。而我们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通过文字、图片等方式进行保存和传承,只能依靠着最传统的口耳相传的方式,将祖辈的智慧保留下来。而当前面临的问题却是,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已经渐渐老去,而新一代的青少年则普遍对于传统文化缺乏认识,连最基本的了解都无法保证,又何谈传承?故而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需要从小做起,在点滴之间,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魅力,让他们产生去了解并传承这种文化的自觉,从而达到为传统文化培养传承者的目的。

    此外,如果单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来说,无论是语言文字方面的文言白话,或是金文小篆,都是文明传承的印记,需要后代人去传承与发扬;还是文学创作方面的“四书”“五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都包含着前人的智慧与卓越的思想。但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初中生受各方面压力的影响,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以及对文化常识的了解上,已经不足以满足国家当前对文化的传承的需要。诸如“花中四君子”“花王”“岁寒三友”等称谓,以及《千字文》《百家姓》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逐渐由常识变为学生们需要重点记忆的知识。故而初中阶段有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并需要将之融入语文教学之中。仅以诸子百家来说,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与现在相隔两千多年,但是前贤的诸多思想仍然可以作为今人的训诫。例如儒、墨、法、道四大“家族”:儒家的“仁爱”思想,儒者对于“谦谦君子”的追求;墨家尚贤、尚能,崇尚和平的“非攻”思想;法家对于法律的重视及反对复古保守的思想;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观,各种思想的碰撞带来了先秦时期文化的繁荣,也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的思想结晶。作为炎黄子孙,新时代的学生应当有传承文化的自觉与意识;作为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正确引导学生,以身为范。而如果从学习应试这样相对功利的角度来说,如果确实需要将传统文化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挂钩的话,那么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呈现出内与外的关联——传统文化是语文学习的潜在内涵,而成绩是语文学习成果的外在表现。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能否做到将文化传统内化于心,外化于笔下,将极大影响学生在文化类阅读及作文上的得分,也就是影响到孩子自身的发展前途。

    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学好语文就是学会生活,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语文学习中所涉及的感性认识、理性思考以及情感表达等重要的元素,大多都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根源。文化重在传承,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灵魂的,文化的传承决定着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精神底蕴,决定着一个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的韧性是否足够强大。而历史已经证明了中华民族的韧性无比强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足以带领我们战胜一切苦难,而语文学习是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教学的方式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上的体现主要表现在语文学习的几个方面,即基础教学;阅读教学,包括文言文教学、古诗文教学和现代文教学;以及作文教学。基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根基,字音字形成语病句中表现的是现代汉语语法的使用规则与前人的文化结晶;阅读是体会与感悟的过程,以今人之眼感前人之思;而写作则重在表达,字里行间透露出学生个人的思考与观点。

    而阅读教学,尤其是文言文阅读教学是传统文化在语文中最突出的体现。文言文本身与当今的年代相距较远,在语法规则方面也多有不同,故而现代汉语语法仅能作为学习文言文的参考,而不能作为直接依据来使用,所以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普遍存在厌学甚至弃学的态度。教师要理清文言文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充分感悟文字所表达的含义的基础上,主动探求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气息与文化底蕴。以此,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之产生兴趣,并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开始学习,从而达到在学中乐,在乐中学的良好效果。论飘逸似仙,谁比得上“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论婉约,谁不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李清照。语文学习是丰富学生见闻的过程,是增强学生涵养与文化底蕴的过程。古人讲求“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二者取其一,可以称得上是博闻广识。但对于如今的学生来说,“行万里路”易而“读万卷书”难。学生已经习惯于现代交通工具的方便,习惯于欧美文化、日韩文化的快节奏,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却呈现出抵触、排斥的态度,故而在语文学习,尤其是在文言文的学习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展现出传统文化的美,文化的传承,不应该仅仅成为一句口号,一条政策性文件,更应该被内化到语文教学之中,被真正安排到课堂教学里。

    作文教学中体现传统文化是近年来的热点,这可以看作是教育评价系统对于国家提倡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响应,也可以看作语文教师们作为文人,骨子里所带有的那种对于传统的追寻与探索的体现。作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或是命题与传统文化有关,或是要求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要求学生对于传统有了解、有认识、有思考、有体会。作文是学生与评阅教师之间的隔空对话,好的文章是用心做出来的,做文章的人与读文章的人之间的隔空交流,可以称作是语文教师独有的浪漫。而政策的要求,则给了语文教师发挥的机会与空间,从2017年高考的古诗文句子六选二三,到2020年的管仲、鲍叔、齐桓公,再到2021年的“修身以为弓”,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将决定着学生的语文高考最终将取得什么样的结果。

    另外,如果从陶冶学生情操的角度来说,传统文化是教师最好的抓手。语文学科不仅仅是一门关注学生智商、教给学生知识的学科,更是一门关注学生情商,注重学生心理和情感发展的学科。学生是一张张白纸,初中阶段是他们主动接受外来讯息,将自己由一张白纸变成一幅图画的关键时期。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大多数的学生讨厌说教和灌输式的“人生哲理”教育,他们更喜欢用自己年轻而有活力的目光去自行捕捉他们喜欢的讯息。而且,当前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学生的父母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够完全陪伴学生。即使有父母的陪伴,也难以保证学生就可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成为学生成长的导向标。以语言习惯为例,从实际考察得到的结果看,从小跟随父母长大的孩子相比于被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大的孩子的语言规范程度要明显规范许多。学生在入学前所亲近的人对于学生的语言启蒙意义及终生影响十分重要。老人们,尤其是东北地区的老人常常将“肉”读作“又”的音,将东北土话例如“干啥”读成“干哈”,将“犄角旮旯”“吭吃瘪肚”等方言在不知不觉中渗透给学生,使得学生日常生活环境之中缺乏一个完全规范的语言生活环境,因此从小就产生了不规范用语的问题。而跟随父母长大的孩子,因为时代的缘故,尽管大部分的家长虽然文化水平有限,但是语言的基本运用和汉字拼音的发音等问题可以做到基本掌握,足以胜任孩子在语言方面的“第一任教师”,帮助孩子养成规范用语的习惯。两相对比之下导致了学生语言水平及发音状况参差不齐的情况。除此之外,从小就对孩子进行国学方面培养的,锻炼孩子背诵古诗词,练习演讲的家庭,其所培养的孩子,在进入初中时所体现出的语文素养和反应能力,要远远高于单纯被父母带着“玩”的孩子。所以,传统文化对于陶冶情操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后天教育都无法取代的。所以对于教师而言,要合理运用语文课本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将文化传统讲出灵魂和韵味,让文化不仅仅成为知识的代名词,更要成为涵养的代名词。

    三、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落实

    学习传统文化,将国学课程与语文课程结合,是将传统文化落实在语文教学上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办法。但是如何开展此类涉及传统文化的课程,怎样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并真正做到活学活用,而非“死读书、读死书”,是教师们在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之上的交流,但是外界因素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视。故而,如果真正想要将传统文化贯彻到语文教学中,就少不了要设置合理的课堂结构、建立完整的跟踪检測体系和保障措施。

    从课堂结构和检测体系来讲,教学过程中应该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于语文学习和个人发展有着什么样的重要意义,以及应该怎样学习传统文化的问题。其中最为简单的莫过于在课堂上将准备好的国学材料讲授出来,而后续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检查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初中阶段的学生总是对大学的生活充满向往,教师可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由此导入,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应厚德载物”此句出自《周易》,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可以借此向学生解释这句话对于待人接物处事的意义。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阶段,通过传统文化的浸染熏陶来养成他们宽厚坚韧的品格,将深刻影响他们的一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安排后续课程的内容和练习,可以以研讨发言或开放性试题的形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举例来讲,在讲授《孟子二章》一类的文言文时,可以向学生明确儒家那种为了大义而无畏生死的精神,并且设置话题进行探讨,如“你怎么看待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或“由本文你可以联想到孟子其他什么观点?在今天这些观点是否还具有其价值”等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眼界和认知范畴,从而实现寓教于乐的效果。

    此外,从保障措施来讲,学校的校园环境可以设置为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墙,将传统文化由书本转移到学生的生活之中,让学生随时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从而达到课堂的主动学习与日常生活双效合一的效果,强化学习效果,保障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内化吸收。

    总而言之,在初中阶段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塑造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也将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学习基础,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同时,这也是对于教师职业技能的挑战与发展,这一设想的具体落实,有赖于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在实现语文教学课程目标的同时,通过课程实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接班人,从而实现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 任洪媛《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教师博览》2022年第3期。

    [2] 官建凤《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试题与研究》2022年第1期。

    [3] 张永雪《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方法》,《课程教学与管理研究论文集(五)》2021年。

    [4] 徐清《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路径探析——评〈语文教学思维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语文建设》2021年第20期。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语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谁远谁近?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少年力斗传统Coco薇(2016年10期)2016-11-29我的语文书小学生作文辅导·看图读写(2009年11期)2009-12-07语文知识连连看少年文艺·我爱写作文(2009年5期)2009-06-08语文妙脆角少年文艺·我爱写作文(2009年5期)2009-06-08语文知识连连看少年文艺·我爱写作文(2009年4期)2009-05-11融入文化教“犹豫”等黑龙江教育·中学(2009年3期)2009-04-16清明节的传统中学生英语·中考指导版(2008年4期)2008-12-19文化之间的摇摆雕塑(2000年1期)2000-06-21
    相关热词搜索:心如盛开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