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长征路上学习笔记【精选推荐】

    长征路上学习笔记【精选推荐】

    时间:2023-02-09 09:30: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征路上学习笔记【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长征路上学习笔记【精选推荐】

    长征路上学习笔记6篇

    长征路上学习笔记篇1

    长征路上的故事

    1.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并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个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过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即使,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逐步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3.一袋干粮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充足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很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校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仅仅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4.“红军草鞋”作坊的故事

    “打双草鞋送红军,表我干人一片心。亲人穿起翻山岭,长征北上打敌人”;“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提灯笼访贫农……”

    1934年10月,红军从于都开始了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在于都结集的10天时间里,于都人民夜以继日赶制出10万多双草鞋。夜渡于都河走上长征路的时候,每个红军战士的行囊中都有两双草鞋。

    今年75岁的老人叫陈罗寿,家住于都县罗坳镇步前村。步前村当年是红五军团的结集驻扎地。这个村当时有七八十户人家,家家户户都会打草鞋。陈罗寿的父亲陈善模和母亲孙道秀都是村里打草鞋的高手。陈善模1932年参加红军,1934年10月从家乡渡河走上了长征路。陈善模参加长征不久就因负伤回到了家乡,第二年便去世了。为了生计,陈罗寿小小年纪就跟母亲学会了打草鞋。解放后,陈罗寿还一直靠打草鞋来贴补家用。

    令陈罗寿感到些许欣慰的是,随着红色旅游热潮的兴起,每逢节假日,他和他的“红军草鞋”作坊慢慢吸引了很多城里人的眼球。他们或成群结队,或一家老小,或带着亲朋好友,来到这里观看这个独特制作草鞋的过程,感受老区民间手工艺文化的源源流长,同时,也增加了对长征历史的了解。

    5.怀念小吴

    老红军肖彬永远忘不了他的小通讯员吴玉民。

    长征的时候,肖彬在红二方面军6师18团9连当指导员。泽章坝遭遇战中,他负了重伤。过草地的时候,上级给了他一匹马,并安排连里的小通讯员吴玉民照顾他。

    小吴这年刚刚16岁,个子不高,黑黑的,长得挺结实。别看小吴年龄小,不过很会照顾人。每到宿营地,他都先找到一块干燥或者背风的地方,把自己那床补丁摞补丁的破被铺在地上,扶肖指导员歇下后,马上支起小铝锅烧开水,给指导员洗伤、消毒,然后拿出半小瓶儿红汞(这是当时他们部队的药品)为指导员换药。

    部队一天一天朝前走,肖彬和小吴的粮食袋越来越轻了。伤势好一些,肖指导员开始硬撑着帮小吴打些下手,到了宿营地,小吴拣柴火烧上饭,然后肖指导员看着火,小吴就去放马。

    这几天,小吴不用肖指导员烧火了,放马走的时候,他总是带上小锅,说是能够边放马边烧饭,两不耽搁。每回,他都是很晚才回来,把小锅里热腾腾的饭盛给指导员吃。指导员一让他吃,他就笑着拍拍肚子说:“看,鼓鼓的,早吃饱啦!”

    不过,指导员总是觉得小吴好象越来越瘦弱了。

    这天傍晚,小吴安顿好指导员,又去放马了。

    肖指导员悄悄跟上了他。但因为腿上有伤,他只有慢慢地爬,被远远地落在了后头。当他在一处小树林追上小吴时,小吴正端着锅,一口一口地吃着什么。

    “小吴!”肖指导员轻轻唤了一声。

    小吴吃了一惊,一看是指导员,急忙把小锅藏在了身后,稚气地笑着问:“指导员,你怎么来啦?”

    肖指导员没有回答,仍然向前爬着。小吴赶紧起身扶他。指导员顺手端起了小锅。小吴急忙用手去捂,指导员用命令的口气说:“把手拿开!”

    小吴只好拿开了手。

    肖指导员凑着火光向锅里一看:天啊,这能叫饭吗?一锅黑乎乎的草根树叶,即使是饥肠辘辘的时候,见了它也就“饱”了,而这位只有16岁的小鬼,为了照顾战友,自己竟用它来充饥……肖指导员的眼睛模糊了,这时,他的耳边断断续续传来小吴低低的哀求声:“指导员,你别生气,你批评我什么,我都接受……”

    肖指导员能批评小吴什么呢?他放下小锅,一把将小吴紧紧地抱在怀里……

    6.血信

    1935年,红三军团长征来到娄山关。蒋介石集中了几个师的兵力,妄图把红军消灭在娄山关下。

    双方血战最激烈的时候,彭军团长和其他首长来到前线指挥所。中央机关就要过来了,如果不拿下娄山关,红军大部队就有被围歼的可能。彭军团长十分焦急,一边在指挥所里来回踱着,一边低声念叨:“派出的侦察员怎么还不回来?”跟随首长来前沿的军团宣传队长钟明彪也为首长担心,两眼紧紧地盯着前面的山峰。

    突然,钟队长发现从敌人阵地背后的山脚下跑过来一个人,个子小小的,穿着一身破旧的老百姓衣服。他一手捂着肚子,一边跌跌撞撞地猫着腰往这边跑,一边往山上招手。钟队长见状,冲出掩体,快速跑去接应。跑近一看,呀,这不是半年前入伍的小战士刘志林吗?此刻,小刘的衣服已被鲜血染红了,肠子都流了出来。见到钟队长,他再也支持不住,右手兜住肠子,一头栽倒在钟队长的怀里,嘴里却吃力地喊着:“快,快去报告彭总,10团一部冲上娄山关主峰,又被敌人给扑压下来了,快派部队增援!”

    “给你包扎一下吧!”

    “不要管我,我是共-产-党员,你快去报告呀!”说着,小刘使劲推开了钟队长。

    军情紧急,钟队长只好轻轻放下小刘,飞速跑回指挥所向彭军团长作了汇报。

    彭军团长立即命令干部团增援,一鼓作气拿下了娄山关。

    钟队长发了疯似地跑下山,去救小刘。在娄山关的山路上,他看到一条由一滴滴鲜血滴成的血路。沿着这条血路,他在一棵大树下找到了已经牺牲了的红军小战士刘志林。后面的同志们也赶到了。大家抹去脸上的泪水,掩埋了小刘的遗体,悲痛万分地踏上了新的征程……

    长征路上学习笔记篇2

    长征路上感人的故事

      三位开国元帅长征中的感人故事三位开国元帅长征中的感人故事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6周年。
      76年前的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完成了人类史上史无前例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这场人类史上的奇迹,留给人们的,除了当年马嘶人叫号角吹,万面红旗天际挥。
      赤水金沙辗转渡,雪山草地等闲飞。
      横空出世人天将,绝地逢生穿铁蹄。
      一曲悲歌多壮烈,千秋正气树丰碑的史实和不朽的长征精神外,还给人们留下了许多革命先辈感人至深的故事:
    彭德怀 为饥饿的战士杀坐骑1935年8月,红三军团艰难地跋涉在川西北泥泞的草地上。
      与战士们一起行进的彭德怀深知,更危急的是全军已经断粮。
      部队开始以野菜、树皮充饥,后卫部队甚至连野菜、树皮也吃不上。
      因为饥饿,不知多少红军硬汉子倒在了渺无人烟的草地里! 一天傍晚,望着饥肠辘辘的战士和空空如洗的行军锅,彭德怀找来了老饲养员,脸色凝重地问道:总共还有几头牲口?连你的大黑骡子还有6头。
      彭德怀把手一挥,非常坚决地下令:杀掉,杀掉!全部杀掉,保战士的命要紧!把大黑骡子留下吧,它伴你走了多少路,为革命立过功呀!老饲养员流着眼泪说。
      彭德怀是性情中人,何尝不爱自己的无言伙伴!多少年来,每到宿营地,彭德怀总要牵着大黑骡子遛一遛,给它刷毛、掸土,喂些草料,有时还会悄悄地从自己的那份干粮里分出一块,塞到它的嘴里,高兴地看着它吃完。
      这头大黑骡子很通人性,只要彭德怀轻轻一拍它的脖子,它就会乖乖地卧下,等着主人骑上去再慢慢起来。
      打仗时,只要主人一声令下,它就勇往直前。
      长征以来,大黑骡子不是驮着粮食、器材,就是驮着伤病员。
      过湘江时,许多不会游泳的战士就是它一次次地运过江的;
    过雪山时,一些奄奄一息的战士也是靠它拽过来的。
      老饲养员不止一次心疼地说:这样下去,骡子也要累死的呀!如今,为了革命,为了战士的生命,彭德怀只好让 大黑骡子作最后的牺牲了。
      彭德怀的命令虽然下了,但身边的警卫员和饲养员都低着头,默默地站着。
      10分钟过去了,没人动手。
      老饲养员抱着大黑骡子的脖子,像在小声说什么„„20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听到枪声。
      彭德怀发火了,在他的命令下,副官抓过一挺机枪,对准6匹骡马,一闭眼就是一阵扫射。
      5匹骡马倒下去了,唯有那匹大黑骡子还在那里安详地站着,好像在等待执行任务。
      把大黑骡子给军团长留下!老饲养员叫喊着就要扑过去。
      人比牲口更重要,不要留下它!彭德怀提高了声音命令道。
      啪、啪、啪!又是一个点射,大黑骡子慢慢地倒了下去。
      老饲养员猛地挣脱拉着他的人,拼命地扑上去,抱住大黑骡子的脖子,失声痛哭起来„„这时彭德怀再次发出命令:军团部只留下一些杂碎,把6匹骡马的肉都留给后面的部队。
      事后当彭德怀得知这些肉救了很多红军战士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贺 龙 为伤病员牵马坠镫1936年4月底的一天,长征中的贺龙率前卫四师开始翻越哈巴雪山。
      部队艰难行进快到山顶时,东南方突然飞来了乌云,转瞬间狂风怒吼,山头上积雪被刮起几丈高,哈巴雪山顷刻淹没在昏暗之中。
      转眼间就下起了鹅毛大雪。
      雪越下越大,风不停地呼啸,分不清哪是天上落下来的雪,哪是从地上刮起来的雪,哪里是路,哪里是沟,只觉得白茫茫的一片在眼前飞舞、旋转。
      指战员们你拉着我,我拉着你,互相搀扶,蹒跚行进,有的同志被锋利的冰壳划破了腿,雪地上留下了斑斑血迹。
      有的同志草鞋掉进雪窝,一时寻找不到,光着脚板行走。
      有的同志看不清路,一脚踩空,滚下山坡。
      有的同志早已冻僵,挂满冰雪的身躯向着前方重重叠叠的雪峰,样子像在继续前进。
      这时,队伍中响起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同志们,将背包打开,把被子披起来!山谷里马上有了回声:同志们、同志们„„将背包、将背包„„打开、打开„„是贺老总!指战员们还没有从雪雾中看到人,就已经从声音中辨认出自己的总指挥了。
      贺龙裹着一条薄毯,迎着刺骨的风雪,双腿站在深雪里,向雪中行进的队伍在喊话。
      他的身上落满了雪花,眉毛、胡子全是白的,变成了一个雪翁老人,只有那双黑亮的眼睛闪耀出火一般的光芒。
      同志们加油!快到山顶啦,不要停下来,危险!他在继续喊„„在贺龙的鼓舞下,四师的大部分队伍胜利地越过了山垭口,向雪山下走去。
      经过翻越垭口的拼搏,大家都感到疲惫不堪,贺龙总指挥也不例外,可是,当他发现还有不少同志掉在后面,还没有翻过垭口,又毅然带上警卫员,牵上牲口,一步一喘地向垭口二次攀去。
      这时山坡上的一个雪窝里挤了八九个负伤生病的战士,正在为跟不上大部队而心急如焚,他们心里明白,在这里不要说在山上过夜,继续冻上一两个小时也就完了。
      正在他们以为会牺牲在雪山上的时候,突然发现垭口边出现了几个移动着的黑点。
      近了,更近了。
      啊,是贺老总!负了枪伤又患着重感冒的四师供给部通讯员曾云钦首先喊出声来,其余同志被喊声惊动,也撑起身子向外张望。
      当他们抹去眼里的泪水时,贺老总已经站在面前了,他戴着六角形的红军帽,穿着单薄的灰军装,腰间皮带上别着驳壳枪,身后跟着一个战士,牵着两匹骡子。
      贺老总仔细打量着这几个困在雪窝里的战士,样子是那样亲切,神态是那样慈祥。
       呀,这不是曾伢吗?他认出了曾云钦——这个经常到军区指挥部来的通讯员。
      军团长„„曾云钦呜咽着喊了一声,再也说不出话来。
      贺龙看着他们快要冻僵的样子,心里一阵阵发酸,但他马上笑了,打着手势诙谐地说:喂,同志们,这儿可不是休息的地方。
      大雪山,风雪猛,一坐下来要冻掉鼻子哟!说话间,暴风雪又来了。
      峡谷里狂风呜呜吼叫,有几处雪峰变得像豆腐渣一样疏松,嘎嘎地倾塌下来,发出惊心动魄的雪崩声。
      贺老总伸出温厚的大手,扶起坐在地上的同志,他们刚一起身,屈股下面的小水窝就变成了冰坨。
      瞧瞧!贺老总挤挤眯缝的眼睛,指指冰坨,做了个怪样,把几个有气无力的小鬼逗笑了。
      贺龙赶紧招呼一起来的战士说:快,曾伢负伤了,感冒又很重,把骡子给他骑上!曾伢慌乱地连摇头带摆手,一叠声地说:不,不不„„听话!贺老总声音有些严厉了,一只大手抓住了曾伢的胳膊。
      曾伢使劲地往外挣,还不断地嚷:不行啊,首长。
      不行„„ 你就来吧!贺老总不容曾伢再多说,左手扶着他的腰,右手托住他的屁股,双手用力一举就把曾伢放到了骡背上。
      我不能骑首长的骡子!曾伢挣扎着要下来,这时贺龙沉下脸,有些生气地说:老实点,不许闹啦!看着贺老总气喘吁吁的面孔,曾伢趴在骡背上失声地哭了。
      在贺老总的指挥下,另一名重伤号也被架上了牲口背。
      当两匹骡子的背上都坐好了人,贺龙牵起缰绳转过身,抱歉地对剩下的几个同志说:骡子少,大家慢慢走几步,收容队马上就来。
      又回头嘱咐同来的那个战士:你留下照顾他们,一个也不能丢下。
      说完,亲自牵着牲口大踏步地向前走去„„罗荣桓 唱湖南花鼓戏为战士们驱寒1935年8月,红军从毛儿盖出发,不久便进入了水草地。
      那时天老是阴沉沉的,空气中飘动着经久不散的雨丝和雾霭,不时又会来上一阵倾盆大雨或是栗子般大小的冰雹。
      带领战士们艰难行进的罗荣桓,虽然戴了一个破斗笠,可既不挡风,也不遮雨。
      他和战士们一样,衣服紧贴在身上,几乎没有干的时候。
      到晚上露营时,也只能找一块高一点的地方,拣来一些枯草,将线毯铺在上面,一半垫,一半盖,裹着毯子入睡。
      一天午夜,风比前几天大了许多,连绵细雨把他的毯子打湿了。
      北风一吹,冻得他像是掉进了冰窟窿,无法入眠,他只好起身到哨兵那烤火。
      这时篝火边已经围坐了一些冻得睡不了觉的战士。
      他们一会儿讲故事、说笑话,一会儿唱一支歌,用歌声笑语来驱赶潮湿和严寒。
      他们看到罗荣桓来了,便给他让了一个座,又继续互相拉歌。
      拉着拉着,有人提议:请首长唱一段湖南花鼓戏好不好?好!战士们轰然响应,热烈鼓掌。
      那时的罗荣桓,十分腼腆,历来不喜爱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说唱唱。
      但看着茫茫寒夜中受冻的战士,他欣然同意唱一个。
      唱什么呢?他推一推眼镜,咳嗽了几声,沉思片刻,便操着浓重的乡音开了腔:我要当红军,把话告亲人, 全家乐呵呵,老少都送行。
       要听党的话,好好闹革命。
       叔伯嘱咐说,行动听命令, 打仗要勇敢,多多杀敌人。
       姑嫂嘱咐说,穷人心连心, 处处为群众,当好子弟兵。
       弟妹嘱咐说,咱家冤仇深, 不报冤和仇,就不转回程。
       老少说得对,句句讲得明, 决心跟党走,永做革命人。
      罗荣桓的嗓音并不圆润,甚至还有几分沙哑,可他的歌声却含有真挚的感情。
      战士们望着那在他眼镜片上不断跳动、闪烁的火光,听着那十分熟悉的湖南花鼓戏的曲调,也跟着哼唱起来,自己参军时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决心跟党走,永做革命人——当年父老兄弟的嘱托,在这风雨弥漫的草地长夜里听起来,字字都有千钧之力。
      罗荣桓的歌声为大家驱走了寒意,带来了温暖„„ 如今长征已经过去70多年了,但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尊敬的开国元帅们,中国革命不会忘记你们,人民共和国不会忘记你们!

    长征路上学习笔记篇3

    长征路上的红色楹联

    佚名

    【期刊名称】《党课》

    【年(卷),期】2006(000)012

    【摘要】长征路上,红军将士撰写了大量的红色楹联或楹联式标语,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主张,号召人民起来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对推动革命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页数】2页(93-94)

    【关键词】楹联;长征;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理想信念;土地革命;革命事业;人民

    【作者】佚名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英文

    【中图分类】K264.4

    【相关文献】

    1.长征路上的红色楹联 [J], 李安葆

    2.坚定信仰:傅连暲在长征路上 [J], 康模生

    3.长征路上吃的故事——三过草地的女红军莱玲讲述长征路上吃的轶闻趣事 [J], 丁金栋

    4.长征路上的《新长征》 [J], 一丁

    5.长征路上的红色回响第三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开展『长征人走长征路』活动纪实 [J], 吴莹; 汪玉成; 王根华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长征路上学习笔记篇4

    长征路上的掉队战士
    作者:李砚洪
    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20年第01期

            长征途中,不断有红军战士因为伤病而掉队。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全国对这些掉队的红军战士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但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能说清楚当年到底有多少掉队的红军。其原因,一是当时队伍行军匆忙来不及统计,二是只要离开大部队,流落的红军基本是九死一生。

            作为失散红军,他们参与了中国革命中最艰难的旅程,却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了队伍,他们的人生,也因此而改变。

            伤口的溃烂引起了炎症,徐国富终日高烧不退,流落在现在的四川省若尔盖县。其实,只要再坚持一天,他就可以走出大草地,再坚持两天,他就能到达有人烟有给养的汉民城镇,只可惜当时的徐国富并不知道。

            凭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当地藏族同胞的救助,徐国富奇迹般地好了起来。为了报上这份情,他并没有急着去追赶部队,而是扛起锄头下了地。没多久,他听说邻村也有个异乡人。“和你说话的调调差不多哩,还是个女的。”当地藏民对徐国富说。

            徐国富一路寻着过去,果然也是一名受伤掉队的红军。他们成了家,就在若尔盖定居下去了。他们很少和外人提及曾经的红军身份。

            1986年,国家民政部门开始了漫长的搜寻过程,一个个失散红军被重新寻找了出来,赋予革命者的光荣称号,并按月发放生活补贴。徐国富和另外26名红军一起重新找到了队伍,一场盛大的仪式在礼堂举行。“请失散红军上台领取红军证。”县领导话音刚落,台下掌声雷动,徐国富却怒冲冲地一步迈上了讲台。

            “凭啥管我们叫失散红军呢?我们就是红军,红军就是红军,没什么失散不失散的。”徐国富大声质问道,“有谁是愿意掉队的?都是红军,都革命,为什么要用不同的称呼?”一连串的质问下,县领导立即理解了老人深藏多年的情感:“请老红军们上台。”

            马明春清楚地记得,300多名掉队伤员在几天之内就只剩下他一个。当时,红四方面军大部队正准备离开求吉,年仅17岁的马明春害着水肿、痢疾,身体极度虚弱。首长给部队中的300余名伤病员讲了话:“同志们,为了取得革命的胜利,大部队得先走一步……”大家都清楚,在这陌生而又凶险的环境里,留下,就意味着死亡。

    长征路上学习笔记篇5

    长征路上的红色楹联

    李安葆

    【摘 要】长征路上的红色楹联,大多出自文化程度不高的红军宣传员之后,文字较粗浅,对仗亦欠工整,但这种融革命性、战斗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艺宣传形式,在长征中彰显了独特的作用。

    【期刊名称】湘潮

    【年(卷),期】2011(000)004

    【总页数】1

    【关键词】长征;楹联;文化程度;宣传形式;革命性;战斗性;趣味性

    长征路上的红色楹联,大多出自文化程度不高的红军宣传员之后,文字较粗浅,对仗亦欠工整,但这种融革命性、战斗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艺宣传形式,在长征中彰显了独特的作用。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进行长征。湘江战役后,红军继续按原定计划向湘西前进。这天,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随部队途经一山,正在休息之际,一位白胡子老者见红军态度和蔼,秋毫无犯,走到张闻天、王稼祥跟前,说:“我看你们都戴着眼镜,好像是读书人。我给你们出一副对联,如何?上联是:‘天当棋盘星作子,谁敢对弈?’”

    张闻天、王稼祥二人听后感到有些茫然。转眼功夫,毛泽东回来了。他思忖片刻后说:“这个好办,下联可以对作:‘地做琵琶路为弦,我来弹琴。’”

    毛泽东深厚的古文底蕴和敏捷的才思,让老者甚为佩服,他听后笑道:“对得不错。”

    在长征路上,人民群众亦爱用楹联来称道红军除暴安良、为民服务的革命行动。1935年11月底,红六军团第十六师长征到达湖南安化县蓝田镇。红军根据群众的举报和要求,将当地挨户团的团总兼保长谢长庚逮捕并在扶河坳处决了这个罪大恶极的家伙。消息传开,三角塘人民拍手称快,奔走相告。当地有个教书先生,闻之欢欣鼓舞,顿时泼墨挥毫,写了一副对联:“身为保长头难保,名叫长庚命不长”,横批是“大快人心”。该联对仗工整,诙谐风趣,长了人民志气,灭了反动派威风。

    长征路上,红军写了许多宣传标语,其中有一部分标语也采取楹联的形式,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幽默生动,很受群众欢迎。例如,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途经贵州湄潭时,红军宣传员写了楹联标语“旧社会打它落花流水,新社会创造灿烂文明”,号召劳动人民起来革命,破坏旧制度,建设新社会。

    在贵州沿河县白石溪王国和家门上贴的红军写的楹联:“双手创造新世界,众心挽回旧山河”,横批是“共产党万岁”。在四川兴文县,有红军写的“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的楹联,横批是“变!变!变!”。在兴文县大坝乡“张爷庙”的庙门上,贴有红军干部郝谦写的楹联:“锄头挖开世界工农要当家,茅屋降下奶浆尧舜出天下。”横批是:“人常庆。”

    红军撰写的红色楹联或楹联式标语,主要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主张,宣传建立工农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反对贪官污吏,坚持革命斗争,等等。例如,在云南的一家地主宅院的门柱上,贴有红军干部曾广胜写的楹联“主义遵马列,政权归工农”;
    在四川珙县殷禄才水井坎的门上,贴有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队秘书陈耀斋写的楹联“愿为游击奔三省,誓作忠贞靖万民”;
    在四川北川,有红三十军政治部写的楹联“铲除封建势力,实行土地革命”;
    在广西龙胜县平等乡,有红军宣传队写的“打倒贪官污吏,铲除土豪劣绅”等楹联式标语。在龙胜县泗水乡的岩壁上,有红军刻写的“继续斗争,再寻光明”的巨幅楹联式标语。

    (李安葆)

    长征路上学习笔记篇6

    长征路上的红军舞蹈

    何立波

    【摘 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期的革命武装斗争中,造就了军事题材文艺的空前繁荣,舞蹈艺术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人民军队的文艺史册里,舞蹈艺术书写了璀璨夺目的篇章。长征途中,红军能够在艰难险阻中战胜敌人、战胜自然,除了有党的坚强领导和广大干部战士高度的革命觉悟外,包括舞蹈在内的文艺活动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期刊名称】四川党的建设

    【年(卷),期】2018(000)012

    【总页数】2

    【关键词】舞蹈艺术;红军;长征;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武装斗争;军事题材;人民军队;文艺活动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期的革命武装斗争中,造就了军事题材文艺的空前繁荣,舞蹈艺术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人民军队的文艺史册里,舞蹈艺术书写了璀璨夺目的篇章。长征途中,红军能够在艰难险阻中战胜敌人、战胜自然,除了有党的坚强领导和广大干部战士高度的革命觉悟外,包括舞蹈在内的文艺活动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长征路上的宣传鼓动棚

    20世纪20年代中期,一批中国革命家赴苏联学习,回国后把十月革命后的舞蹈带回了中国,为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努力。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传播苏联舞蹈的代表人物,正是李伯钊、危拱之等从苏联留学归来的一批革命者。1931年秋,李伯钊、危拱之等先后从苏联回国,把《俄罗斯舞》《海军舞》《乌克兰舞》《农民舞》《团结舞》等苏联舞蹈带入中央苏区。苏联舞蹈活泼健美、热情奔放,深受苏区军民喜爱。这些舞蹈对繁荣中央苏区舞蹈创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条件的限制,红军时期的舞蹈具有质朴、短小精悍的特点,大多借助民间曲调、外国乐曲编排伴奏,或采用民间小戏、歌舞形式加入新的内容。演出时用一两把口琴、二胡,加上打击乐器伴奏。只有在大型演出时,才能集中一二十人的小型乐队。舞蹈编排虽然简单粗糙,但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感召力,并与革命理想、革命斗争生活紧密结合,起到及时、简明的宣传作用。

    在长征路上,红军部队首长十分重视宣传队的工作。即使环境再艰苦,部队再减员,他们也要调一些具有文艺特长的战士充实到宣传队去。宣传队员的工作格外辛苦、忙碌,战前他们要宣传鼓动、组织演出,战斗中他们要抬伤员、运弹药,打完仗他们要编演节目表扬英雄模范,抓了俘虏他们就讲解红军的俘虏政策,宣传北上抗日的主张,使一批批俘虏兵掉转枪口参加革命。在行军途中,他们要提前到达重要地段和山头,搭起鼓动棚,竖起小红旗,敲锣打鼓呼口号,唱歌跳舞说快板,有力地激励了士气。部队路过市镇、村寨,他们就忙着刷标语、画宣传画,动员群众。因此,长征中红军部队里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宣传员,宣传员,克服困难走在前,唱歌演讲吹弹跳,笔杆腿杆不得闲!”

    相关热词搜索:长征学习笔记路上长征路上学习笔记长征路上学习笔记关于长征的笔记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