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思考

    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思考

    时间:2023-02-12 20:35: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文/陈代华、秦大伟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1000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企业顺应市场经济规律、行业发展规律、企业发展规律,在改善我国城镇面貌、带动社会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建成了一大批令世界惊叹的标志性工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企业发展道路,推动我国从建筑业大国逐步走向建筑业强国。当前,我国建筑企业正处在向工业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的新时期,一些共性的关键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到2021年底,我国建筑企业数量达到12.87万家,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01%,从业人数5283万人。与1980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0倍、提高了2.73个百分点、增加了4635万人。40多年来,我国建筑业行业规模、市场主体、经济贡献都得到极大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城镇化革命提供了广阔市场。我国在1978年时城市数量仅193个,城镇化率不到18%。到去年,我国各类大中小型城市数量接近700个,91个城市人口总量超过500万人,城镇化率上升到64.7%。城镇化革命带来了巨大的人口红利和资源集聚效应,极大拉动了投资建设需求,催生了市政、交通、住宅、商业等各类满足城市功能的建设项目,深刻决定了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和建筑企业的生存生态。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与发达国家81.3%这一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建筑企业仍大有可为。

    (2)科技化革命提供了有力支撑。自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来,我国坚持科技自主自强道路,科技能力和水平得到极大发展,一大批具有革命性、颠覆性意义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装备不断涌入建筑业。通过科技赋能,建筑企业积极转变经营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焕发出新的活力,有力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筑产品日益精品高端、多样复杂。以三峡大坝、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为代表,诸多极具难度的超级工程,创造了建筑业发展史上的奇迹,成为“中国建造”的有力代言。

    (3)资本化革命提供了内生动力。1990年设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启了我国发展资本市场的大门,具有划时代性意义。逐步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我国发展实体产业起到了重要支持作用。资本具有很强的逐利性、修饰性和放大功能,好比一把“双刃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防止有些资本野蛮生长。八大建筑央企及众多江浙民企,通过投资、兼并、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活动,开展经营企业和企业经营,实现了更好发展。但也不少建筑企业滥用资本工具,过渡依赖金融杠杆,造成了企业发展失序失控,教训深刻。

    (4)社会主要矛盾演变提供了丰富场景。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表述上共有3次变化,决定了不同时期经济建设的逻辑起点,也给建筑业烙印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让建筑企业得以在工业、农业、水利、交通、商业等各领域快速发展壮大。如今的建筑业供应链、产业链发达,资质门类完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宣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刻揭示人们除高品质的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外,还期待高层次精神文化需求,这给建筑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场景空间。

    (5)同频共振提供了生存之道。建筑业属于被动行业,与政府和其他行业投资直接相关。同频共振既是政府、市场和行业监管的共同要求,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科学方法。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关注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诸多战略,刺激了大量的制造业、房地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多样性、梯次性建设需求,为建筑企业创造了广阔市场机会。目前,以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为引领的19个国家级城市群、28个都市圈正加速形成,越来越考验建筑企业高质量同频共振的能力。

    (6)建筑产品特性提供了纵深空间。建筑产品往往属于多专业的集成产品,按功能不同有制造工厂、煤矿矿井、铁路铁道、桥梁隧道、港口港湾、道路管网、住宅商业等等。另外,虽然建筑产品有一定的使用周期和寿命,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需不断进行新建、维护、维修和改造。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现存大量房屋、道路、桥梁等积累了不少风险,诸如城市内涝、道路坍陷等问题时有发生,亟待通过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建筑产品特征让建筑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纵深。

    建筑产品功能性强、差异化大、施工空间基本固定、露天作业多、生产周期长、人机料流动性大、成本影响因素多等特点。与制造业等行业生产的产品相比,建筑企业的生产管理难度系数要更高。1978年至今,建筑企业形成了很多有益的生产管理实践,总结起来有四个阶段。

    (1)承包经营管理阶段(1978-1986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打破建筑业五六十年代准军事化管理为主的体制,陆续实行“拨改贷”“利改税”等多项政策,建筑企业有了较大的经营管理自主权。1983年,建设部发布《建筑业改革大纲》,从10个方面推进建筑业改革,建筑企业开始实行承包经营制。198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提出16项改革举措,推进投资、招标等制度改革。1986年底,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全国各行各业开始大范围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2)项目法施工阶段(1987-1997年)。该阶段是我国建筑业开始探索科学管理的时期。对建筑业影响最大的就是1987年在全国推行的“鲁布革经验”。位于云贵深处的鲁布革水电站项目,是我国第一次尝试使用世界银行提供的低息贷款并面向国内国际公开招标的项目。中标方日本大成公司实行管理层与劳务层相分离的模式,通过项目法施工极大缩短了建设工期,保证了工程质量和效益。“鲁布革经验”的推行具有标志性意义,推动我国建筑业生产管理方式、招投标、总承包管理等发生了深刻变革。同年,中国建筑业协会为了引领建筑企业持续提高工程质量,创立“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我国首部《公司法》,建筑企业开始真正成为公司制下的市场主体。

    (3)公司制变革阶段(1998年-2012年)。从1998年开始,国家陆续施行《建筑法》、《招投标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等多部法规,建筑业和建筑企业同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进入新世纪,我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WTO,2008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有力举措,推动建筑企业走向“国际化”。到2005年,国务院等中央部委又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产权制度改革在建筑业掀起热潮,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等各类型的企业共同发展。

    (4)高质量发展阶段(2012年以来)。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等制度性框架,搭建起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建筑业也由此进入到以高质量发展为要求的新时期。201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涉及“放管服”、“营改增”等多项影响深远的改革。“十三五”末,住建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2022年,住建部下发《“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对建筑企业工业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当前,我国建筑业产能过剩严重、行业集中度高、劳动力老龄化严重等问题比较突出,要素投入高、能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多、经济效益低的生产方式,与新发展理念要求格格不入。随着我国城镇化革命高速扩张期结束,新一轮科技化革命加速融合,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建筑企业必须要转向内涵集约化的发展方式,做好三个方面转型。

    (1)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劳动力资源密集一直是建筑业的传统。面对完全竞争的国内国际市场和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向精细化管理转型进而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与效率,是建筑企业行稳致远的必然选择。建筑企业精细化管理转型应着重做好三个层面的建设与衔接。一是在制度层面,要以“成本管理”为核心、“过程管控”为主线,全面梳理企业各项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管人、流程管事强化和固化精细化管理。二是在理念层面,理念是行为的先导,精细化管理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长期坚持、不断改进。为此,可以通过精细化管理文化建设,调动全员全过程参与的积极性,推动组织目标与员工行为深度结合,使企业战略和经营目标得到有效执行并发挥作用。三是在项目层面,工程项目是构成建筑企业规模和利润的基础,理所应当是精细化管理的重点。应从项目全生命周期出发,将精细化管理落实到质量、安全、成本、环保、进度等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

    (2)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型。建筑企业传统生产方式资源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人力劳动强度大、质量安全无法保障。基于此,建筑企业应做好三方面的生产方式转型。一是工业化融合转型。主要是以装配式为代表的建筑工业化,发挥设计、施工、装修、验收等综合优势。二是数字化融合转型。我国已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以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基建”市场前景广阔。建筑企业要积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为企业竞争力塑造新优势,抓牢“新基建”与“老基建”两个市场。三是绿色化融合转型。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一场绿色低碳转型的革命正在建筑业掀起。建筑企业有必要做好生产、流通、制造、加工等各环节的减碳降碳,也要积极研究和储备超低能耗建筑、健康建筑、建筑节能及绿色化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等绿色建造技术。

    (3)单一施工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型。我国建筑企业同质化竞争激烈,施工利润率大多在3%至5%左右,有限的增量市场易被头部企业利用其市场地位优势所倾轧,向多元化的综合服务型企业转型成为不少建筑企业的选择。具体有三个方向。一是打造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施工只是建筑业产业链上的一个节点,建筑业与房地产、钢铁、水泥、机械、物业管理等上下游产业密切相关,向产业链上下游进行相关多元化延伸,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发展韧性。二是打造多元化的业务模式。建筑企业建造能力越来越强,加之购买服务广泛流行,工程规模大型化、总承包一体化、产业分工专业化等趋势明显。为此,我们有必要提高系统集成能力,运用BT、BOT、EPC、PPP等各种业务模式,满足不同的市场需要。三是打造多元化的企业联盟。受资源禀赋条件制约,企业很多时候需要借助外部资源实现发展目标。建筑企业应善于联合和运作资源,推动企业平台化发展,做行业生态友好型企业。这里想强调的是,多元化不应脱离主责主业,非理性多元化扩张。

    建筑企业是不太容易发生风险的,自身具备良性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建筑业普遍采用合同管理制,有着健全的投标保证金、预付款等各项制度保障,不要求建筑企业有过多投入。从出现问题的建筑企业来看,大都数是因为联营挂靠、垫资施工、乱投资、乱担保等一种或几种风险叠加所导致的。对此,可以从三个层次加强风险控制。

    (1)企业战略层面加强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将其提高到战略层面能有效地把风险排除和减少在前期。对建筑企业来说,资产、资本、资金、资信、资源这“五资”是最核心的要素和管理对象。受建筑产品特点影响,建筑企业“五资”积累极其不易。市场上,有的企业因为资质挂靠,导致资信受损失去生存机会;
    有的企业因为垫资施工,导致资金断裂发展难以为继;
    有的企业因为抑制不住投资冲动,导致滥用金融工具,陷入资本漩涡。这些其实都是战略层面的风控失效,增加和放大了企业“五资”的风险。高风险没有高回报、高风险不控风险,是极其短视和危险的行为。为此,建筑企业应在战略层面就做好风险的识别、预警、评价、应对,防患于未然,维护好企业的“五资”安全。

    (2)项目管理层面加强风险控制。建筑企业的规模和利润主要来自于工程项目,项目管理层面的风险控制是建筑企业风险控制的重点。在项目管理层面,合同是最主要的风险源头。传统甲乙双方关系中,建筑企业相对弱势的乙方地位,有时会弱化其对风险的识别与控制,埋下风险隐患。为此,建筑企业一是应做好事前风险控制。在合同签订前要做好业主、分包分供等关联方的尽职调查和履约能力评估。二是做好事中风险控制,按照责任清晰、目标清晰、过程清晰、结果清晰、奖罚分明“四清晰一分明”理念做好合同履约,确保项目管理独立核算体系的原则不能变、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原则不能变、责权利统一的原则不能变、遵循契约精神的原则不能变“四个不能变”,在第一层次实现盈利。三是做好事后风险控制,在项目管理后评价中及时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堵塞风险管控的漏洞,持续改进提升项目管理。

    (3)企业文化层面加强风险控制。风险控制说到底要通过管人来控制风险,而管人最有效最长久的办法就是企业文化管理。从企业文化层面加强风险控制有利于企业构筑起全员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控制体系,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具体来说,一是要导入风险控制的理念,让员工清楚认识到发展与风险相伴而生,发展虽有风险,但是没有市场、没有发展风险更大。要加强企业文化风险控制子系统建设,增强全员风险意识。二是要导入风险控制的标准,与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经营哲学、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等有机融合,使得标准不再隐性而是具象化、显性化,打造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点。三是要导入风险控制的规范,让员工潜移默化接受风险控制的要求,及时合理有效选择风险处置的工具。

    过去40多年来,我国建筑企业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持续变革中竞相发展,共同造就了中国建筑业的繁荣气象,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中国“基建狂魔”称号享誉全球。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我国建筑业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已经开始深度调整和重构,建筑企业还需要政府、市场、行业的共同关心与呵护,自身也应做好积极应对。

    猜你喜欢 建筑业建筑企业 中国建筑业上市公司成本粘性实证分析智富时代(2019年4期)2019-06-01中国建筑业上市公司成本粘性实证分析智富时代(2019年4期)2019-06-012018上海企业100强上海企业(2018年9期)2018-12-072018年一季度建筑业总产值3.8万亿元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8年6期)2018-08-31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现代企业(2016年10期)2016-11-25独特而伟大的建筑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5年6期)2015-11-243600万建筑业农民工纳入工伤险妇女生活(2015年6期)2015-07-13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China Pictorial(2014年7期)2014-09-11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中国证券期货(2014年7期)2014-08-09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中国证券期货(2014年7期)2014-08-09
    相关热词搜索:转型思考升级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