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基于居民需求导向的老旧小区景观微更新途径探索

    基于居民需求导向的老旧小区景观微更新途径探索

    时间:2023-02-13 08:55: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张郢娴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朝阳 100101)

    社区是城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居民的共同生活体,“人民的城市”坚持从人民的生活出发,而社区是人们日常需求和日常生活交往最主要的场所。为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对社区的更新和治理刻不容缓,而老旧小区作为社区重要的组成部分,量大面广,对它的改造和修复顺应了城市“内涵式、紧凑型”发展建设的方向,也突显了“人民城市”的发展理念。

    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备“惠民生、扩内需”的重要作用,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且已上升成为国家重大的民生工程。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老旧小区的改造步伐;
    2017年,在厦门、广州等15 个城市启动了老旧小区试点改造的工作;
    2019 年,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共同印发的《关于做好2019 年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通知》中,将老旧小区的更新改造纳入了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
    “十三五”时期,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 年)》《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方案(2018-2020 年)》政策文件的指导下,北京市对老旧小区开启了新一轮的综合整治,该轮改造的探索实践为当代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其他地区该类型的小区提供了政策和方向上的指导。在“十四五”开局之年,《2021 年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的发布,明确了北京市老旧小区具体的改造范围和改造内容。2021 年8 月,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老旧小区改造规划》,它是结合北京具体实际情况而编制的北京市第一个有关老旧小区改造的规划,《规划》明确地提出了改造的重点任务和规划目标,紧扣“七有”“五性”的政策导向和市民诉求,把民生工程具体落实到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质上,它顺应了“十四五”时期城市更新的发展形势,并把人民的幸福感作为最终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放在城市发展建设的核心位置,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强调城市的发展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尽可能扩充公共空间,为市民的日常休闲、健身和娱乐提供充裕、舒适、安全的活动场所[1]。

    2020-2021 年,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社区的封闭使得居民对所处区域公共空间的使用有了比以往更迫切的需求。这种需求一方面包含了物理属性上的使用和体验需求,另一方面则涵盖了居民与小区公共空间之间的情感认知,即作为社区主人对该区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它作为与居民关系最为紧密、使用频率最高、距离最便捷的开放空间,为居民提供了相互融入和流动交换的界面。然而,面对疫情带来的各种危机与困境,老旧小区面临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从实体要素上来看,表现在公共空间配套设施老化与不足、活动场地面积狭窄、功能单一、缺乏交流休息的场所等;
    从精神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表现在历史文化场所的缺失、集体记忆的迷失、居民感知的弱化、邻里关系的淡化、社区凝聚力的消解、自我认同与场所认同的断裂等。

    近年来,在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分管配合共同治理的背景下,老旧小区的综合改造已初见成效,这种“自上而下”的整治模式,在综合整治方案中将具体整治的范围、内容、目标和具体实施办法等做出了详细规定,明确了每项内容执行的责任单位。此改造方式具有标准化、适配化、实施范围广、成效快等特点,旨在统一快速提升和完善多数老旧小区的硬件配套设施,但却很难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特征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个性化的需求。那么,如何提升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综合品质,如何实现和再造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价值,则成为了后疫情时代迫切关注和解决的热点问题[2]。

    微更新主要聚焦于较小尺度的空间更新,使用群体有限、投资成本低、周期短、易于组织实施。景观微更新是以微观的视角来聚焦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它通过微小干预的手段和柔性、生态、点状介入的营造方式,关注和强化居民与环境、居民与居民之间的联系,以渐进的方式对现有公共空间进行整合改造[3]。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景观微更新,主要是对小区公共空间中的零散地块、闲置用地、小微空间进行功能的完善升级、空间的精细化设计管理以及整体景观环境品质的提升。景观的弹性能够应对和处理复杂琐碎的空间,而微更新的方式可以强化和助力景观的适应性,这一模式能够帮助老旧小区提升公共空间更新的韧性,势必将以“润物无声、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方式,激活公共空间的活力,从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标。

    4.1 历史文化与生活原真性的挖掘

    原真性反映生产生活和历史传承等方面的地域文化因素。老旧小区的历史文化与生活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建造历史以及周边空间环境的变革;
    社区的集体记忆、社区习俗、节日等群体活动;
    自发营造形成的休闲娱乐空间和空间内的事物等场景记忆;
    居民日常的行为活动,如散步、聊天、遛弯、下棋、遛鸟、锻炼、跳舞、晒太阳等。

    老旧小区历史文化的原真性更多地侧重于对社区内集体文化和社区精神的挖掘与保护,不同建设时期的老旧小区具有不同的人文基础,不同人员组织结构的小区具有不同的历史文脉与人文特征。对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微更新来说,更重要的是去关注小区居民的日常活动需求和自发性的活动,去研究他们在该公共空间中的使用习惯或生活规范,使其在时间的积淀下,逐步转换成具备历史文化特征的公共空间。

    4.2 消极化、碎片化空间的织补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是一个复杂的空间系统,由于历史建设和规划的局限性以及居民的使用需求和使用方式发生了显著的改变,老旧小区现存的公共空间存在一些断裂的、碎片化的空间。这些消极的空间分散性较强、面积小而琐碎、辐射范围集中,有的区域已经闲置破败、无人问津,有的区域则被个人或群体的日常活动所侵占。在微更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规划以及相关维护管理,对碎片化的空间进行系统整合和功能再造[4]。设计者要根据小区公共空间的所有资源分布和使用状态进行调查梳理,分析和识别出空间的利弊得失,根据居民切实需求,客观选取具有景观微更新价值潜力的碎片化空间,以“点状、针灸”的设计方式介入空间,以点带面、以小触大。通过挖掘碎片化空间的特征和居民的日常行为活动,织补与整合现有公共空间的连接方式,弥补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使用功能和共享资源短缺的状况,逐步推动老旧小区整体环境品质的提升。

    4.3 物质环境设计与艺术活动的介入

    它的介入是以一种独特的、非普适性的设计方式介入到空间之中,在它的引导与作用下,可以促进居民的个人空间体验感以及居民之间的交流交往,建立彼此之间在该区域内的情感链接,强化其作为主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设计活动的介入方式包括常规意义上的设计和系列艺术事件。例如针对一些固定的场地和基本的使用需求,通过社区观察与绘图(MAPPING)等方式进行微更新设计、模块化设计和多功能集约设计;
    再如可以基于老旧小区的历史文化脉络的基础上策划一系列形式多样、活动丰富、有趣的艺术事件,增加居民之间的互动与熟识的几率,包括景观互动体验设施、艺术装置、参与互动的项目、动态的展览、科普教育活动、景观市集、移动式花园等等活动形式。

    以上海市创智农园为例,该项目位于新老社区之间一处有围墙的狭长闲置地块,面积2200m2,聘请专业团队对场地进行了整体的景观规划设计,使其转变为一处具有公共休闲、种花种菜、园艺互动等多元功能的游园。在基础建设建造完成之后,会有社会组织引导带动周边居民共同进行后续的建造和设计运营,同时还会不定期地举办社区营造培训、学术沙龙、生态科普教育、园艺课程、社区音乐会等丰富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5]。通过这些艺术事件的融入,原有的场地逐渐转化成为场景式的空间,在它的引导和介入下,将形成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区日常生活文化新内涵,也将成为公共空间与居民之间的催化剂与黏合剂,从而唤醒与重塑居民对空间的集体记忆。

    4.4 共建共享、参与式设计的营造模式

    共建共享的营造模式包括参与式设计、参与式共建以及设计后期可持续的管理维护体制,这种共享共建的协作方式体现了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过程中的情感关怀。以往比较传统的设计方式是在设计团队对场地进行相应的调查分析后,结合居民的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根据设计师的理论知识、经验、专业素养对场地进行把控和规划,是由设计团队主导形成的方案成果。参与式设计营造与共建是邀请居民全程参与前期的定位构思、设计方案的生成、中期的建设以及后期的维护与管理[6]。例如渐进式的微更新、微改造是以一种小、微、轻的方式介入空间,避免了对现有场地的大拆大建。因此,在空间营造和后期维护方面,除了必要的施工需要工程队进入之外,其他部分比较安全的建造过程则鼓励居民积极踊跃的参与。

    以上海市杨浦区的百草园为例,该小区建设年代久远、建筑密度高、建筑之间缺乏公共活动场地、老龄化比例较高、人员流动性不大、邻里之间较为熟悉且关系良好。部分居民有园艺种植的经验和喜好,并已经自发地组成了园艺社团。基于以上现状,同济大学刘悦来设计团队在与当地居委会和业委会的商讨之下,在小区内部选取了一处使用率不高、环境状态较差、对居民日常生活影响较小的面积为210m2的场地进行微更新改造。在与社区居民的广泛交流和商定之后,确定了该处以儿童活动、自然教育和植物种植为主要功能,为居民提供家庭亲子互动、植物种植和生态知识的传播以及居民日常休闲活动的景观空间。在该方案征集与设计中,团队举办了小小景观设计师活动,通过现场绘制创作的形式,让孩子尽情地表达心中的美好愿景[7]。在景观施工过程中,将项目拆分出多个可以独立完成的步骤,将不同的任务按照难易程度分给擅长和适合的居民,同时设置了居民可参与学习的培训课程,边教学边施工,充分地调动和激发了居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强化了社区居民的凝聚力。

    共建共享、参与式设计的营造模式以更深入的组织与介入方式,将设计团队和当地居民之间建立密切的连接,保证设计方案面对面直接的沟通和反馈的高效性和有效性,从而保证最大化满足居民的真实需求,提升居民的满意度。共同参与、共同建造的模式,让居民切实地感受到其作为主人的认同感,而非流于形式的建议者,进而能够使居民真正地投入到各自小区的更新与改造上,同时也将其真实的身心需求在公共空间的建造中呈现出来。

    随着老旧小区的改造更新逐步走向精细化管理,也倾向以渐进式有机更新模式进行空间治理。因此,更加强调和关注住地居民在空间更新中的主体地位,并将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基于“居民日常需求”理念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探索,要切实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和行为活动出发,了解当地居民在小区公共空间日常的活动规律和特征。渐进参与式的景观微更新,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公共空间的微改造,它以“润物无声、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方式,激活公共空间的活力,推动老旧小区公共空间价值的再造,真正建立“多元共制、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从而逐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标。

    猜你喜欢 景观居民空间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客联(2022年3期)2022-05-31石器时代的居民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2021年6期)2021-09-10空间是什么?大科技·百科新说(2021年1期)2021-03-29创享空间动漫界·幼教365(中班)(2020年8期)2020-06-29《景观平面图》鸭绿江·下半月(2019年12期)2019-10-21创意涂鸦小学生学习指导·爆笑校园(2019年3期)2019-09-10高台居民读者(乡土人文版)(2013年12期)2013-05-03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环球时报(2013-02-06)2013-02-06QQ空间那点事学与玩(2009年6期)2009-07-03空间黑龙江教育·中学(2009年3期)2009-04-16
    相关热词搜索:导向老旧景观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