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精心设计前测,精准开展复习——以“分数乘、除法整理复习”为例

    精心设计前测,精准开展复习——以“分数乘、除法整理复习”为例

    时间:2023-02-13 15:40:1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福建莆田市荔城区麟峰小学(351100) 陈春莺

    传统整理复习课一般按“回顾知识—梳理沟通—巩固练习”的流程开展教学,教师没有事先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不清楚学生的知识缺漏,课中“重点整理复习什么内容,怎么整理复习”成了笔糊涂账。基于以上考虑,笔者在复习课教学中精心设计前测练习,通过前测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从而开展精准复习。下面,笔者结合借班教学“分数乘、除法整理复习”一课的体会,谈谈如何精心设计前测,为学生精准制订复习计划。

    分数乘法、除法历来是学生的学习难点。教学中,为突破难点,部分教师会编顺口溜让学生强记:“已知单位‘1’用乘、未知单位‘1’用除,比单位‘1’多用1 加,比单位‘1’少用1 减。”奈何收效甚微,学生的错误率仍居高不下。因为借班教学更需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认知难点及知识结构的建立情况等,所以笔者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教学新课时,通过开展课堂前测,教师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和发展需要,从而精准施教。而在整理复习前,从单元或知识体系的视角出发设计前测练习,对教师准确把握学情、确定复习重难点同样重要。

    1.利用前测练习,精准把握认知结构

    “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知识体系具有上下贯通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纵向透视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效率大大提高。但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缺乏知识系统化的意识,习惯把所有教学内容当成全新的知识来教学,费力又低效。其实,教师可以在前测练习中设计相关问题,借助大数据技术,精准把握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水平。如分数乘法的意义有两层:一是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二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样看,分数乘法的意义与“倍”的意义不谋而合。学生三年级初识“倍”,有几个几即这个数的几倍;
    五年级学习小数乘法,引入“小数倍”,具体事件中领会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有时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更直观。同理,“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可以理解为“表示两个数的分数倍”。基于此,笔者在前测中设置以下练习(如图1),先让学生说出各分数乘法算式的意义,继而提问:“分数乘法的意义让你联想到以前学过的( )问题,你是怎么想的?”考查学生是否在分数乘法问题与倍数问题之间建立了联系。在总复习阶段的前测练习中,还可以追问“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解题方法还可以用来解决哪类问题?”,引导学生将分数乘、除法问题与比的问题、百分数问题建立起联系,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

    图1

    经统计,在完成了前测练习的近五十位学生中,仅三位学生将分数乘、除法问题与倍数问题建立起联系,少数几位学生能将其与小数乘法相联系,多数学生无从下手。由此笔者推测,该班原教师在教学分数乘、除法时没有联系旧知,导致学生在学习倍数知识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无法得到迁移。

    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往往是内隐的,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了解知识的结构与关联,提炼能打通知识间的联系、发挥核心作用的数学概念,由此构建起数学学习主题统整下脉络清晰、条理分明、相互联系的数学知识体系,使学生形成简化的、本质的、对未来学习更有支撑意义的、内在逻辑性较强的数学基础知识结构。

    2.精心设计前测,反映教学方法和策略

    图2

    虽然之前没有接触过该推导方法,但是多数学生仍能顺利完成前测,可见学生具备应用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不应拘泥于教学教材内容,而应博采众长,采用多样化的策略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难点,同时通过“你还有什么方法”这类问题鼓励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积累数学学习经验,培养不唯书、不唯上的探究精神。

    3.精心设计前测,诊断学习过程与结果

    有效的复习前测不仅能诊断出学习的结果,还能诊断出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策略等信息。学生是否已经熟练掌握判断单位“1”的方法?解答分数乘、除法问题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哪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根据这些问题,笔者设计前测练习(如图3)。

    图3

    以上练习目的明确,题1 考查学生判断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题2 让学生选择信息和问题自主编题并解答,增强练习的综合性、开放性和灵活性,落实“四能”要求。由于借助了大数据,每个学生的答题结果都被详细记录下来。经统计,选择“②-A”组合的学生最多,共计18人,解答正确的有15人;
    其次是选择“①-B”组合的学生,共计15人,解答正确的有7 人,不足一半;
    部分学生选择“③-A”“③-B”“④-B”组合,答对和答错的人数对半开,还有几位学生选择“①-C”和“④-D”的组合,他们都没解答出来。另有部分错误的组合,如信息与信息、问题与问题的组合,以及“④-C”这样“明知故问”的组合。

    据此,笔者对该班教学情况做出判断:首先,在知识结构上,师生都缺少整体把握知识结构的意识;
    其次,在知识技能上,学生对于单位“1”已知的问题掌握较好,对于单位“1”未知的问题则掌握欠佳。

    基于前测数据,教师得以准确把握学情,科学制订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为学生精准制订复习计划。本课将围绕两个任务展开复习。

    1.梳理知识,形成结构

    图4

    实际上,在整理复习阶段,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补救措施,教师应在新知教学时及早渗透,为后续学习做好必要的铺垫。如早在教学三年级“认识倍”的时候,就可以埋下“倍可以是整数倍,也可以不是整数倍”的伏笔;
    五年级教学小数乘法中有关“小数倍”的知识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推测“分数倍”的存在;
    教学分数意义的再认识时,帮助学生把“分数表示关系”的含义明确为“分数表示倍数关系”等。

    2.查漏补缺,适度提升

    在学生深挖错误根源、找准问题症结之后,教师随即安排后测练习,请学生从中选择单位“1”已知、未知的问题各一道来解答,要求尽量选择未解答过的问题。这里看似把选择权让给学生,降低练习难度,实则是在学生选择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全过程中,对学生的“四能”发起新一轮挑战。同时,通过让学生根据能力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目的。

    总之,在整理复习教学中精心设计前测,可以准确把脉教学,实现精准复习。

    猜你喜欢 乘法整理分数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语数外学习·初中版(2021年11期)2021-09-17《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语数外学习·初中版(2020年11期)2020-09-10一种快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成长·读写月刊(2018年8期)2018-08-30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求学·理科版(2018年6期)2018-07-09……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中国科技教育(2016年3期)2016-04-21高一零碎知识整理新高考·英语基础(高一)(2016年1期)2016-03-07乘法猪小猕猴学习画刊(2015年10期)2015-10-26奇妙分数与特殊数列自动生成新高考·高二数学(2014年1期)2014-09-10整理“房间”数学大王·中高年级(2009年5期)2009-05-31整理房间幼儿时代·故事妈妈(2004年6期)2004-08-25
    相关热词搜索:复习除法为例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