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新特点及应对——以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的考察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新特点及应对——以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的考察

    时间:2023-02-13 23:00: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张 丽

    (喀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844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1]然而,随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一部分人通过曲解和捏造历史事实、编撰历史故事来虚无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甚至不惜诋毁和黑化领袖人物、英雄人物,严重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民族感情。这些反历史的虚无主义行为,无不带有明显的政治诉求和政治色彩。近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又呈现出新的特点,对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严重影响。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决不能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相悖。因此,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既要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特质,又要廓清它对大学生思想造成的消极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影响深远且危害极大的社会思潮,自产生之日起便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进行传播。溯其起源,这一思潮首先是同近代以来“全盘西化”论相互呼应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其思想主张基本延续了文化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一贯秉持的立场和论调,旨在从整体上对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解构,表现出强烈的西方中心论色彩和民族自卑心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既不符合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更不能正确反映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要求,因而遭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批判和人民群众的斥责,其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了有效抑制。新时期以来,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的国际背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深入推进的国内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卷土重来,并一改过去在整体意义上抽象否定中华民族历史之策略,借“重新评价”“重写历史”等名义极尽丑化、污蔑之能事,虚无党的历史、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在传播手段、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等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特征。

    (一)传播手段学术化

    历史是无法改变的既定事实。历史虚无主义者怀着极其险恶的用心,利用学术研究的幌子,任意剪裁、拼凑、篡改历史事实,重新评价历史人物。[3]他们所谓的历史事实只是在碎片化的历史记载中加注自己的主观臆断,然后美其名曰“独家秘史”。这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窠臼之中。而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人高举学术创新的旗帜,利用攻击性话语丑化和否定中国共产党和革命领袖,或是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过程中的艰苦卓绝、步履维艰彻底虚无化,或是把革命斗争中不可避免的分歧、矛盾、思想斗争描绘成别有用心的政治权谋之争,或是把个别领袖人物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无限夸大,甚至上升为对党史的歪曲丑化。历史虚无主义以学术化手段进行传播的方式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和隐蔽性,对此,学术界必须在保持高度警惕的基础上,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其历史观、研究方法和话语系统进行彻底的揭露与批判,坚决捍卫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二)传播方式文艺化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除了披着学术研究的外衣虚无正统历史叙事和历史观点之外,还常常“以文艺的手段和形式来‘再现历史、复原历史’”[4]。历史为许多编剧、导演等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无限的遐想空间,但是部分影视作品、文学作品越过文学创作的底线,打着“让历史更加生动”“让历史人物更加真实”的旗帜,随意裁剪、歪曲历史。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一些出版机构为了所谓的收视率、发行量、点击率、转载量,刻意迎合部分观众以谋取暴利;
    利用部分观众猎奇、猎艳、低俗、庸俗的心理需求,随意编造历史故事、历史事件,使文艺创作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遮羞布。而那些借着文艺创作的名头歪曲历史事实,随意创造的与历史事实不符的“好人不好,坏人不坏”的影视情节、书籍文字也就赫然出现在了大众面前。相较于以学术化手段进行传播的方式,披着文艺外衣的历史虚无主义一方面因缺乏科学历史观的指导,往往将复杂多样的历史演绎为人性史或价值观念史;
    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在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使其对人们的价值观念造成了严重冲击,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

    (三)传播途径网络化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5]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在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品时,也给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和传播渠道。历史虚无主义往往在微信、博客、贴吧、公众号、短视频等网络公共领域大做文章,以达到混淆视听的目的。他们从自己反历史的“三观”出发,评价、反驳甚至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姿态妄议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使正统历史在经过所谓“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喧嚣后既变色又变质。这些对历史不公正、不客观的认知和传播,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历史真相的认知、理解和把握。在网络空间中,有人污蔑《红岩》中江姐的原型江竹筠,把利用和战友假扮夫妻开展革命工作的英雄描述成破坏他人家庭的“第三者”形象。[6]68此外,有部分人仅根据蒋介石自述的日记就大肆呼吁为蒋介石“脱帽加冕”,为这样一位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玩弄权术、消除异己的政客辩护。纵观此类事件,从头到尾都能找到历史虚无主义的身影。对于历史虚无主义将互联网平台作为言论阵地的做法,我们必须坚持将做好网络舆论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运用网络积极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借以消弭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带来的消极影响。

    (四)受众群体年轻化

    青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极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6]63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主要载体就是影视作品、网络平台、书籍报刊等,而大学生正是这些大众传媒的主要受众群体,在信息摄取过程中接收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概率极高。通过网络载体,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革命、中华文明、领袖和英雄人物的评论,不仅热衷于表达所谓的新观点,而且呈现出所谓的否定性和恶搞性特点,特别容易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部分大学生辨别不良社会思潮的能力明显不足,容易受到这种标新立异的观点的影响。更有甚者,部分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运营商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诉求,常常以博人眼球的新闻标题吸引青年大学生,在增加浏览量、获得经济暴利的同时,严重冲击了大学生思想价值体系。[7]

    新时期重新泛起的历史虚无主义有更加多样、隐蔽的传播方式,往往让人不知真假、难辨其质,不仅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等诸多领域造成了消极影响,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重冲击。

    (一)削弱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培养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历史虚无主义者不但围绕中国革命做文章,而且对中华文化断章取义,随意编排、歪曲中国历史,堪称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翻版”。前述事件的发生,导致大学生对历史认识的混乱与错位,削弱了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影响了中华文化在大学生中的纵向传承和横向传播。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者用扭曲的价值观念评价政治事件,用极端的小概率事件代替普遍事件,以此诋毁中华文化;
    另一方面,他们极力鼓吹西方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以此达到“西化”的目的。如在社会舆论中,他们通过“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旅游”等问题恶意放大中国游客的不文明现象,指称中国人都是不守规矩的,进而把个别不文明现象上升为对整个民族文化的否定。而由此造成的后果,不仅会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产生错误认识,而且会降低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二)动摇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公开发表诋毁中国领袖人物、否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否认中国改革开放、恶意夸大中国革命伤痕的不实言论。此类言论的传播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造成严重冲击,使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出现动摇。而与此同时,他们极力鼓吹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企图在意识形态领域影响中国青年一代。[8]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很多大学生的关注焦点已由政治转向经济,并把更多注意力转向了如何获取高额经济利益。这不仅降低了他们对政治的关注度,也造成了自身政治鉴别能力的大幅下降,从而给西方敌对势力宣扬各种不良社会思潮提供了机会;
    加之历史虚无主义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隐蔽性,就更容易导致大学生在政治信仰上产生动摇。

    (三)动摇大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6]70近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人民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9]然而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是鸦片战争以来的西方野蛮侵略给古老的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和科学技术,从而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不仅如此,他们还否定以五四运动为代表的中国革命运动,认为是革命导致中国错失了追随欧美等西方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机会,进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成“误入歧途”。他们甚至借助苏联解体进行炒作,以管中窥豹的狭隘视角,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落后,制造出社会主义终将被资本主义取代的失败论调。上述种种,既混淆了视听,又弱化了信念,动摇了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四)侵蚀大学生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融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而形成的,是对我国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也是和我国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10]历史虚无主义者之所以极力诋毁领袖人物、英雄事迹,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借此消解中国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而所谓的重评历史事件和重评历史人物,实际上是一种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传递。不管是在网络上发文指称雷锋做好事特意记录在日记本上就是为了宣传自己,还是就刘胡兰的真正死因进行所谓的大揭秘和独家爆料,无不是对英雄人物和革命精神的戕害。归根结底,这均是从自己的主观认识和意愿出发,用所谓常识、真相来评价英雄人物的是非对错,其目的是为利己主义开脱。以学术研究面目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对英雄人物和革命领袖的诋毁,不仅歪曲了历史真相,消解了其正面意义和积极价值,而且对价值观处于形成期的大学生群体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不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以各种面目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其影响之深远、危害之严重,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惕。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手段,从讲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扎实推进“四史”教育、建设校园文化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等多个方面着手,揭露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和危害,肃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负面影响。

    (一)坚持以具有实效性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筑牢意识形态阵地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和意识形态诉求。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危害,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造成了冲击。为此,必须在辨识历史虚无主义意识形态本性的基础上,通过打造具有实效性的高效思想政治理论课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加强大学生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者,必须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甄别各种社会思潮的能力,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征服大学生。具体而言,全体高校教师尤其是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在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坚持政治自觉,正确区分学术自由的边界与言论自由的红线。例如,从事史学研究的教师要将唯物史观作为研究史学的方法,站在客观、公正、全面的大历史观背景下评价历史人物;
    在对史料进行全面收集、系统整理、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增进学术研究的价值性。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辞,做到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思想、贴近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善于用质朴的情怀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善于发现和运用学生身边的鲜活事例、校园中的经典案例,旗帜鲜明地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的各种错误思想观点。

    (二)坚持以严谨的“四史”教育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客观而严谨的历史教育是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重要举措。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结合形势和发展的需要,坚持用“四史”教育涵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并最终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外化相统一。[11]在内化阶段,要注意采取适宜的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主动接受、乐于接受,将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根植于学生内心,特别是要将“四史”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机融合,将大学生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进行统摄,形成知史爱国、知史明理、知史明辨、知史感恩的情怀。在外化阶段,要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四史”的基础上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自觉展开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揭露和批判,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和危害,并在此过程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解。

    (三)坚持以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校园文化作为一支潜在的教育力量,它不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而且其独特的育人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12]。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对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操作层面看,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文化墙、橱窗、广播站等阵地,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英雄人物、领袖人物的光辉事迹,并把本地的红色资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在浓厚的教育氛围中增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自觉;
    另一方面,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高校思政课教育基地、校史馆,邀请参加过革命的老红军走进校园举办讲座,以“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或时间点为契机,举办形式多样、内涵深刻的纪念活动,在集中教育和仪式活动中增进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对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体悟。在民族地区,还可以将上述政治理念贯穿于节日主题活动的全过程,以达到增进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力量、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目的。

    (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说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历史虚无主义极力歪曲、虚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学术研究的幌子下,通过诋毁和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达到从根本上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的目的。因此,我们既要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真实面目和政治诉求,也要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其进行学理层面的驳斥。道路问题是事关党的各项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问题,近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被实践充分证明、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正确选择。从学理层面驳斥历史虚无主义上述观点,关键在于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指导,将翔实的史料和科学的历史观、方法论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揭示历史虚无主义所秉持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和片面化、机械化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3]从学理层面深入、系统地揭示历史虚无主义在历史观、思维方法等层面的实质,有助于在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和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影响的同时,增进对近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的认知。

    新时期,作为一种与“全盘西化”论相呼应并在当前产生深刻社会政治影响的错误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尤为严重。“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4]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新时期传播的新特征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务须在深刻认识和把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实质及危害的基础上,在思想文化、社会政治传播和意识形态教育等领域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全力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多元影响,积极培育当代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借以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思潮政治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6期)2022-08-25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近演化态势与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4期)2022-06-15“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9年2期)2019-08-24“政治攀附”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越是在历史前进的路口,越是不能彷徨——《历史虚无主义与苏联解体》观后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21“政治不纯”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名作欣赏(2017年25期)2017-11-06历史虚无主义人民论坛(2015年3期)2015-09-10
    相关热词搜索:虚无主义思潮以新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