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新时代扶贫工作中蕴含的马克思人学思想

    新时代扶贫工作中蕴含的马克思人学思想

    时间:2023-02-14 11:40:0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王晓旭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48)

    自“打赢脱贫攻坚战”概念提出,我国扶贫工作便逐渐迈向了新纪元。面对我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实,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使我国脱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也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新时代扶贫工作的诸多政策和论述中,映射着丰富的马克思人学思想,对我国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1.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精准脱贫”思想中提出将“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思想。在政府帮扶的同时提升贫困地区人口自我脱贫的能力。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广大困难群众劳动脱贫,发挥贫困地区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主体作用,实现劳动致富。另一方面,为实现人与自身的发展,加强对贫困地区人口的工作技能培训,让贫困人口能够自力更生,真正能依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实现由单纯“输血”式扶贫向“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在此过程中不断注重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地区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广大贫困群众在自我提升中彻底脱贫,不断完善扶贫体制机制。

    2.提供组织保障,落实精准施策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扶贫格局,统筹社会各方力量,按照扶贫地区、扶贫对象、贫困根源的不同,进行精准识别、分别扶持,因地制宜指导群众实现脱贫。在此过程中要注重“扶真贫、真扶贫”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推进扶贫工程简洁高效运行。针对不同地区的需求有特殊政策倾斜,对于资金、技术方面不足的地区,要动用社会力量帮扶,实现资金使用精准。对于西北西南部分山区自然灾害频发,生存条件每况愈下的状况,采取“异地搬迁”措施,做到异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实现脱贫项目安排精准。不仅如此,针对贫困地区教育、医疗、住宅、公共卫生等方面做出指示,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事业。

    3.坚持改革创新,提高脱贫实效

    扶贫政策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大势,牢固树立问题意识,在经济脱贫的同时注重生态脱贫,从全方位、多层次实现贫困地区群众集体脱贫。加大改革力度,做好扶贫工作回头看、扶贫工作建档立卡、有序退出等工作。既实现了脱贫资源落到实处、防止返贫,又避免贫困群体陷入“福利陷阱”。对世界减贫工作、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首先,马克思人学立足于“现实的人”,从人的需要出发,对“人”进行研究。人的需要主要包括人的生存需要、精神文化需要和对未来发展的需要三个方面。人在社会中开展的各类活动,基本都以人的需要为指向。马克思强调:“一切历史的前提是人们……需要吃喝住穿及其他一些东西。”[1]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在人全部实践活动中居于基础地位,人的生存需要是其他一切需要的基础。不仅如此,“现实的人”应立足于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进一步创造精神生活产品。“现实的人”作为具体的发展的人,在不同历史阶段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不仅着眼于当下,更要着眼于自身对未来需要的追求。

    其次,人的和谐发展根本上是人对其本质的追求,是一种价值取向,具有合理性。[2]马克思将人的本质划为三个层次:“交往”“劳动”和“人的需要”。他肯定了人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的根本性质,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同样包含于人的本质之中。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应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生态等方面着手解决现实问题。人是社会的主体,各类实践活动,只有在社会交往中才能得以实现。

    最后,人凭借实践获得解放。人的解放指的是人摆脱压抑和束缚,获得人类生存发展的合理条件和组织结构。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由三个层面构成:自然解放、社会解放、个人的解放。[3]人与自然的解放集中体现在生产力上,人与社会的解放集中体现在生产关系上,个人的解放体现为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解放,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消灭剥削与异化劳动。

    1.脱贫工作关注人民需要

    习近平立足于马克思人学思想中“现实的人的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调查研究中国贫困原因,提出了“扶真贫、真扶贫”“扶贫要扶志”等观点。“扶真贫、真扶贫”集中体现了精准扶贫思想中“扶贫对象精准”。顾名思义,要先考察贫困人口的现实需要问题,厘清“真贫”还是“假贫”,做到“精准”扶贫,严厉杜绝“假贫困”现象。

    首先,“真扶贫、扶真贫”关注人的生存需要。结合中国具体国情,从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贫困人口的现实需要角度出发,做到老有所依、居有所住,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精准识别致贫原因,制定相应有效的扶贫措施,因地制宜地从生态、教育文化、生活基本需求角度满足不同地区贫困人口的需求。将可持续发展融入“扶真贫”中,超越旧有扶贫政策抽象、范式的人文关怀。

    其次,在扶真贫过程中也要关注扶贫要扶志,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关注人的精神需要。在扶贫过程中坚持从现实的人出发,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要使贫困人口真正脱贫,让贫困人口摆脱“等、靠、要”的思想,激发群众脱贫自主性,鼓励各级扶贫干部和广大困难群众各尽所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从而摆脱贫困。解决观念上“贫困”,真正做好“扶真贫、真扶贫”。

    最后,扶贫工作要落到现实,并面向未来,关注人的发展需要,实现发展教育脱贫。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工业、提高贫困人口技能水平、促进劳动人口就业等一系列政策的贯彻落实都离不开人们自身的劳动。唯有艰苦劳动加之精准有力的脱贫政策,才能保障贫困人口真正脱贫。扶志要扶智,扶贫工作要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扶贫工作不仅仅指向现阶段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还应通过保障教育公平等手段,满足贫困群众对于未来发展的需要。

    2.脱贫过程促进和谐发展

    结合中国扶贫工作现实,将马克思人与自然、社会、自身相和谐的观点引入扶贫工作中。通过各类因地制宜的精确扶贫,提出生态扶贫、绿色减贫的方针,并在实践中落实扶贫工作对生态保护的重视,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4]在自然、社会、人的本质三个维度,对扶贫工作的开展、实施进行指导,在扶贫过程中追求人的和谐。

    首先,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对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做出了阐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人继承马克思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思想,立足脱贫实际,处理好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关系。在扶贫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多次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精准扶贫思想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地区实行生态保护脱贫”。体现了人依照和利用规律改造自然,在实践中不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人的本性是社会性。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在社会实践中相统一,社会关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并发展,良好的社会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扶贫政策的开展落实具有重要意义。将发展生产脱贫与生态建设脱贫有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扶植贫困地区的脱贫产业,推动产业发展,为城乡资源共享提供平台,实现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的和谐。对城镇来说,一方面,向农村投资、发展生态型产业有利于财富的增值保值、减轻城镇人口膨胀的压力;
    另一方面,有利于建设生态精神家园、缓解城市中产、小产者的“乡愁情”。这些措施为提升贫困乡村资源利用效率,扬弃人的自我异化,更好地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实例。

    最后,良好的生态有利于实现人们身心健康,以达到与自身的和谐。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我国人均寿命逐渐增加,这显然是最好的例证。生态扶贫、绿色减贫方针的目标在于有效解决生产力发展而急剧增加的人与自然的矛盾,而人与自然的矛盾及其解决被视为人与社会、人和自身的关系得以存在的现实基础和基本前提。总而言之,精准扶贫思想,既是治理贫困问题的重要保障,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内在要求,更是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是人类扶贫思想和环境保护思想不可多得的理论财富,为马克思人的和谐观提供了当代中国的最佳注解。

    3.脱贫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在实现人的解放过程中,马克思将生产力的发展视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具体到当前中国的现实,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最终靠的还是生产力的发展。“精准扶贫”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共享发展”的思想。马克思所处的时期,无产阶级蒙受无情的剥削和压迫,其拥有的财富所剩无几。阶级矛盾尖锐、财富分配不均成为那一时期社会的底色。马克思毕生为无产阶级进行的种种奋斗,实质上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社会财富由全体人民共享。这种“公平发展”“共享发展”的思想是促进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保障,也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和精神力量。

    在脱贫攻坚道路上,共享脱贫成果是巩固脱贫成果、确保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生动实践。

    一方面,各级政府落实好党中央的政策部署,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生产发展、推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精准脱贫战略中提出的“因村派人精准”战略思想为例,它在精准脱贫的前期、中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村派人精准”的指导思想是脱贫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保障和实例体现。

    另一方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能够向人们提供就业机会和各类公共产品。有效利用市场对于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马克思肯定市场经济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能够消除任何特权,实行的是自由和公正的竞争,称其为“天生的平等派”。[5]有效利用市场,促进脱贫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理论的创新应用。

    总而言之,我们党和国家从政府与市场的角度统筹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确保脱贫成果能够真正公平、公正地为全体人民共享。

    马克思人学思想,着眼于现实生活,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出发,建构起完善的以实践为特征的人学思想框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要继续坚持“精准扶贫”政策,推进扶贫工作,从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支持。

    猜你喜欢 人学贫困人口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9期)2022-10-25马克思像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人学视野与世界文学建构:蒋承勇教授学术访谈录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9年1期)2019-11-25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人大建设(2019年2期)2019-07-13北人学没故事作文·低年级(2019年6期)2019-06-20隐形贫困人口领导文萃(2019年5期)2019-03-19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当代陕西(2018年9期)2018-08-29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40期)2017-10-20北人学没第二课堂(小学版)(2015年10期)2015-11-28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中国扶贫(2014年8期)2014-06-27
    相关热词搜索:马克思蕴含扶贫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