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论月经不调清补二法之食疗

    论月经不调清补二法之食疗

    时间:2023-02-16 18:40:0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邓琳雯,周航,杨翼

    (1.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
    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

    药食同源,食疗是指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应用饮食物或饮食方法来增进健康、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方法和手段。食疗是根据食材性味归经辨证选用,具备调冲任、理气血、调节脏腑阴阳等作用。目前该法在妇产科作为特色治疗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包括经、带、胎、产、杂等各类疾病。月经不调属妇科最常见疾病,治疗基本以月为周期方见疗效,如辅以食疗,可以增强疾病的治疗效果、减少疾病的复发,且可根据病人要求,不同方法烹制,口感好,没有药物的苦辛之味,具备“多样化,操作简便,经济便宜,易掌握”等优点,易于推广。

    妇科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杨家林教授临证数十年,在月经不调的诊疗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特的辨证思路和用药特色[1-2],将月经不调包括的诸多病种概括为经血泄之太过和蓄溢不及两大类:经血泄之太过,则表现为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间期出血、经期延长甚或崩漏;
    经血蓄溢不及,则见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甚或闭经。针对月经不调“太过”与“不及”之病机的共性和主要矛盾,以证统病归类,对太过之病,辨证以血热阴亏为主;
    不及之症,多以肾虚血亏论治。调太过和不及的两个方面,结合导致病理机转的主要原因,拟定清经和补经二法,以清其太过,补其不足,以调为主,以平为期。此辨证思路弥补了月经不调中医辨证繁琐之不足,清补二法执繁驭简,易于掌握及临床推广应用,在国内中医药治疗月经疾病中独树一帜,具有明显特色和创新。故本文拟从清补二法之立法依据论述月经不调的食疗法则。

    伊始于周朝,中国重食理念萌芽,后逐步发展为“舌尖上的中国”,《黄帝内经》载:“毒药攻邪,五谷为养……味合而服”,其奠基作为《黄帝内经》“食饮有节”。妇科第一首方剂“四乌鲗骨一芦茹丸”治疗血枯经闭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卷十一,其中乌鲗骨四份,芦茹一份,以雀卵为丸,如小豆大。每服5丸,空腹时用鲍鱼汁送服,已初具食疗思维。《伤寒杂病论》用当归生姜羊肉汤治疗妇人产后腹中疼痛。咎殷的专著《经效至宝》治产后骤血不止的续命汤以及治疗产后胞衣不下的生地黄饮等。《妇人大全良方》收录经带胎产杂病食疗方多达百余首;
    元朝《寿亲养亲书》载多例妇科病案。《济阴纲目》收载了关于妇人胎产病的食疗方剂共计47首。我国现存第一部食疗本草专著为孟洗所著《食疗本草》,对自身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以及唐代及以前的食疗学发展情况、学术成就作出融汇总结,该书对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明代影响最大的食疗本草类著作。《证治要义》为清代旴江医家陈当务所撰,包括了大量与妇科有关食疗内容[3]。其认为治疗月经病时用羊肉与月季花根同煮,《随息居饮食谱》载山楂治疗瘀滞痛经,疗效显著。清代对于食疗的重视更甚从前,关于食疗本草的书籍数量出现喷井式增长。清代医家叶天士善用羊、鱼及动物内脏等血肉有情之品峻补奇经,滋精养血,赵学敏以白鸽煮酒治疗月经不调,屡获奇效(食疗之源流详见图1)。

    图1 妇科疾病之食疗时间轴

    从历史源流的视角看食疗类专著发展的历史趋势,在祖国历史的不同时代受历史的局限呈现出不一样的发展速度和丰富程度,究其演变规律表现在食疗类别的逐步全面和精细化及系统化的分类方法,揭示出因食物种类丰富化和国人对饮食的执着追求及热爱,对后世妇科医家临床诊治疾病的治疗思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月经不调在临床属常见多发病,种类繁杂,如根据每一病种分析治则治法,需要大量时间与精力,且不适合推广,杨家林教授执简驭繁,以症统病,将其分为月经太过与月经不及,其中月经太过之疾主要病机概括为“热”“虚”“瘀”;
    “热”包括阴虚血热、阳盛血热、肝郁化热或湿热蕴结,《校注妇人良方》指出“阳太过则先期而至”,《丹溪心法》更明确指出,“经水不及期而来者,血热也”,辨证多以“血热”理论。或湿热邪气侵犯胞宫冲任,扰动血海,迫血妄行,使经水失约,或肝气郁久化热,扰及血海,迫血妄行。“虚”主要为肾阴虚,“又有先期经来只一二点者,人以为血热之极也,谁知肾中火旺而阴水亏乎。”即阴虚失守,虚火动血,迫血妄行,则子宫藏泻失度,也可因脾虚失于统摄,肾虚封藏失司而致月经量多或先期而至。“瘀”指淤血阻滞,新血不能归经则迫血妄行,正如《千金要方》中说:“瘀血占据血室而致血不归经”。杨老临床多治以“清经”,消其过多称为“清”,月经太过之疾病机中“清经”针对阳盛血热、阴虚血热、肝郁化热,湿热蕴结,根据“热者寒之”治则,治以清热凉血,滋阴清热,清肝泻火,清热利湿。针对瘀血内阻胞宫所致月经太过,根据“消其过多称为清”原则,以活血化瘀、破癥消瘀止血为主。

    月经不及之疾主要病机概括为虚、实(“寒”“瘀”“痰”)两端,《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医学正传》云:“月水全赖肾水施化。”其虚者多为肾精不足无以化血,冲任不盛,或因先天肾气不足,血海不能按时充盈,或因后天脾气亏虚,气血生化乏源,而“女子以血为用”,血虚直接影响经水的多寡;
    实者多为瘀血阻滞或痰湿内停,因脾阳虚气血温阳推动无力,水湿聚而成痰,或因肾阳虚衰,虚寒内生,津液运行缓慢而成痰。寒主收引,经血遇寒则凝而成瘀,痰瘀阻滞冲任,壅塞胞宫,经血运行不畅,血海凝滞,月经当下不下。传统医学认为月经不及之疾以脾肾亏虚为本,痰瘀阻滞为标。《证治准绳·女科》指出:“经水涩少,为虚为涩,虚则补之,涩则濡之。”临床多治以“补经”[4],以补肾健脾,益气养血为主,一则脾可健运,气血生化正常,肾可生精温阳,使冲任气血充盈,按时满溢。二则减少痰瘀的发生,冲任条达,经血循行顺畅,肾阳充足,气血得温则行,不再聚而成痰,凝而成瘀,肾阳又可温补脾阳,则气血津液得以正常运行,痰瘀及时排出,血海得以充实。

    根据月经不调清补之两大治则以及食物性味归经等综合确立食疗方案。孙思邈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强调食物对生命的重要性[5-6]。“万物皆禀阴阳五行而生,有五色焉,有五味焉,有寒热焉,有良毒焉。”所以人类可根据食物的特性和性味归经补养自身。正如《内经·六元正纪大论篇》所指“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故食疗与药疗的治疗原理和法则应相同,“大体用药之法,以冷治热,以热治冷。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掌握食物的功能,善加利用,其效倍胜于药,“人若能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宋代医家陈直认为:“其水陆之物为饮食者,不啻千品,其五色、五味、冷热、补泻之性……与药无殊。”

    2.1 性味归经

    性味,又称四气五味。是对药物性能功效的高度概括,食物与药物一样,都根植于大地,享受阴阳五行而生,汲取天地日月之精华,因而,具有完全相同的性味和药理功能,同样可以疗虚,治疗人体疾病。《黄帝内经》中由过食五味来探寻五味功效,揭示了五味部分功效由经验向理论的形成轨迹[7]。如宋代医家陈直谓“故万物皆禀阴阳五行而生,有五色焉,有五味焉,有寒热焉,有良毒焉。圣人取其色味冷热良毒之性,归之五行,处以为药,以治诸疾。顺五行之气者,以相生之物为药以养之逆五行之气者,以相胜之物为药以攻之。或泻母以利子。或泻子以补母,此用药之奇法也”,“用药之法,以冷治热,以热治冷,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此用药之大要也。人若能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寒与凉性质相同,均属凉性温与热性质相同,均属热性。寒与凉、温与热两者之间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己,凉次于寒,温次于热。选用食物时必须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用药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食物的五种味道与药物的五味一样具有治疗疾病的功能。五味是食物治疗保健的物质基础,每一种食物都有其特有的滋味,每一种滋味都有它的阴阳属性和医疗功能。《黄帝内经》指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奕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根据病情的具体需要,选择合适的食物调理气血,使其恢复正常的阴阳平衡状态,从而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2.2 食疗之清法

    月经太过之症,先期多热,热则血溢,迫血妄行,临床可见阳盛血热、阴虚血热、肝郁化火等血热症,治疗首重凉血,故多佐以性凉食物,而辛温活血动血之品,走而不守,有辛窜动血之虑。寒性与凉性的食物,具有清热、解毒、滋阴、凉血、泻火、生津、润燥等作用,适合治疗热证。酸苦咸味食物属性为阴,酸味的食物具有收敛的功能,苦味食物性燥,具有泄下,燥湿,坚固的性能咸味食物可用于润下,软坚。所以治疗月经太过之症,临床多选用寒性与凉性,酸苦咸味的食物。常用食疗方:马齿苋鸡蛋汤清热解毒,调经止血;
    玫瑰花泡水疏肝解郁;
    黑豆红花饮活血化瘀,祛瘀止痛。

    2.3 食疗之补法

    月经不及之症,临床以肾虚血亏多见,且后期多寒,寒则血液凝滞不行,治疗以温经养血活血,故多佐以温性食物,而阴柔之品多收敛加重病情,故临床弃之不用。经水出诸于肾,调经之本在肾,故后期澄源复旧多用补肾之品。温性与热性的食物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助阳、补虚等功能,适合治疗寒证。辛甘淡味的食物属性为阳,辛味食物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的功能,甘味食物具有滋补、缓和的功能,故而治疗月经不及之症,临床多选用温性与热性,辛甘淡味的食物。常用食疗方如艾叶母鸡汤以温经止血,益气养血;
    当归鲤鱼汤以补中益气,调养气血;
    阿胶粥滋阴润燥,补血调经。

    2.4 食物配伍之清补二法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食疗处方的配伍较单纯饮食略显复杂,先为疗效,兼顾体质,食量和营养状况,烹调加工方法等等。不同配伍均可分阴阳两大类。

    月经太过之症,可多选用阴性之配伍,月经不及之症多选用阳性之配伍。食物为阳,饮品为阴。谷肉具有汁少、偏干等特性,因此属阳,果蔬具有汁多、偏湿的特性,因此属阴。同属阳中之阳的谷肉与均为阴中之阴的果蔬还可分为谷为阳,肉为阴,果为阳,蔬为阴。日常所食用的每一种食物都有不同的气味,“阳为气,阴为味”,“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谷肉果菜,合理搭配,调理人体阴阳气血之平衡。

    食疗处方的配伍除了要考虑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以外,亦需谨和五味,均衡搭配,食不欲杂。清代袁枚认为“凡一物烹成,必需辅佐。要使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方有和合之妙”“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只有五味均衡,防止太过,保持食物的“自然冲和之味”,才能取得理想的食疗食养效果。

    2.5 其他原则

    月经不调的选料、烹制与食用原则为食疗之基本原则,以道地新鲜、固护脾胃、自然冲和、避免饱饥为主。孔子《论语》曰:“食髓而蝎,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诸肉非宰杀者,勿食。诸肉臭败者,不可食。”《灵枢.平人绝谷篇》:“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食疗烹调应以清淡为原则,选择以水为媒介的煮、炖、蒸、熬等方法,以粥、羹、汤饮等含汁量多、容易消化的剂型[8]。考虑食用剂量,温度,进食次序,方法和食用禁忌。时间以饭前空腹为主,也可配餐食用。避免过饥过饱,宁少勿多,“寒温中适”,避免过寒过热,食宜细嚼慢咽,先温后凉。

    3.1 清法

    邱某,女,41岁。初诊:2009-05-20,主诉:月经周期提前,经行量多1 a。检查发现子宫肌瘤半年。患者1 a前人工流产术后出现月经周期缩短,12~20 d一行,经量增加约1倍,色暗红,无块,检查发现子宫肌瘤。末次前月经2009-04-13,5 d净,量多,无血块,色黯。末次月经2009-05-04,月经周期第21天月经来潮,量多,少许血块,7 d净,经行小腹隐痛,无乳房胀痛。平时白带量多,色淡黄,时阴痒。婚育史:孕5产1,人工流产手术4次(具体时间不详)。纳呆,眠可,手足心热,烦躁不安,心悸,偶有小腹隐痛,无口干口苦,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诊断:1.月经先期;
    2.月经过多;
    3.癥积。辨证为瘀热内阻,气阴两虚,冲任失固。西医诊断:1.月经失调;
    2.子宫肌瘤。治则:益气养阴,凉血化瘀止血。食疗方法:绿豆填藕汤,藕两节,绿豆、冰糖适量。将绿豆浸泡3 h后填入藕孔中,加入冰糖及水,煮熟后连汤食。益母陈皮蛋,益母草50 g,陈皮9 g,鸡蛋2枚以活血化瘀,行气导滞,佐以天冬水益气养阴。处方以生脉二至坤茜汤加味,太子参30 g,麦冬15 g,五味子10 g,女贞子15 g,旱莲草15 g,生地10 g,白芍15 g,枸杞10 g,地骨皮15 g,茜草10 g,益母草15 g,炒地榆15 g,炒蒲黄10 g,1剂/d,水煎2次,分3次服,100 mL/次,3次/d。2009-07-22二诊:服药后,月经周期改善,经量减少,经行血块减少,手足心热症状减轻,烦躁焦虑、心悸不安等诸证消失,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数。续上方服4剂,治疗后患者月经周期及经量恢复正常,随访3月未见复发。

    按:此为清法治疗月经太过之疾,食疗据四时节气选用莲藕味甘、性寒,入心、脾、胃经;
    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散瘀等功效,绿豆性味甘寒、入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暑等功效,两者合煮,清润可口,凉血祛瘀;
    加益母草味苦,微寒,活血调经,陈皮味苦,辛温以理气,佐以天冬味甘、性苦寒,入肺、肾经,具有养阴功效,五味协调,防治太过,配合中药太子参、麦冬、五味子合用益气养阴,女贞子、旱莲草为二至丸,补益肝肾,滋阴止血,枸杞子补肾养阴,生地黄、白芍、地骨皮清热凉血、养血调经,茜草、炒地榆、炒蒲黄、益母草合用以凉血止血,活血调经,药食合用取得良好疗效。

    3.2 补法

    康某,女,29岁。初诊:2008-10-31,主诉:月经周期推后15 a,月经量少3月。患者自14岁月经初潮后周期即推后,周期45~80天,经期5 d,量中,色暗,少块,余无不适。近3月月经推后伴经量减少二分之一。末次月经2008-10-01,月经周期第38天月经来潮,5 d净,量减少一半。平素易疲倦,久行后腰酸胀,口苦,心烦易怒,头油多,纳可,眠差,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大便干3 日一行,夜尿每晚2次。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弦。2008-09-06我院行妇科子宫附件经阴道彩超示:子宫偏小,前后径2.7 cm,余阴性。基础体温监测持续低相。中医诊断:1.月经后期;
    2.月经过少;
    3.不孕症。辨证:肾虚血亏,冲任不盛。西医诊断:1.月经失调;
    2.继发不孕。治则:补肾益精,养血益气,调经助孕。处方:圣愈五子汤加减。共8剂,1剂/d,水煎2次,分3次服,100 mL/次,3次/d。食疗方法: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15 g,生姜适量,羊肉300 g,小火慢炖后,吃肉喝汤。山药核桃粥,山药50 g、核桃仁5个、粳米150 g,小火熬粥,每周2次。二诊:2008-12-13,服药后于12月5日月经来潮,5天净,量、色、质同前,精神稍有好转,仍有腰骶部酸胀,二便、舌脉同前,故原方加减,予以党参、黄芪各30 g,肉苁蓉、巴戟天、熟地、川芎、白芍各10 g,淮山药、覆盆子、菟丝子、枸杞子各15 g,鸡血藤18 g,当归、制香附各12 g。6剂,1剂/2 d,水煎服。患者三诊:2009-03-16,月经量较前增多,月经周期推后改善,为36~40 d左右,白带量较前减少,已无畏寒腰冷,腰骶部酸胀感明显减轻,夜尿减少,大便调,纳眠可,舌质淡红苔薄白。

    按:此为补法治疗月经不及之疾,食疗选用《金匮要略》卷上之经方当归羊肉汤,其温中补虚,祛寒止痛功效确切,加入山药、核桃仁补肾益精,粳米健脾胃、补中气,先后天同养。圣愈五子汤由五子衍宗丸与圣愈汤加减化裁而成,以植物种仁菟丝子补肾阳,又益阴精,补肾益精,填精益髓;
    枸杞子补肾养血,微助阳而无动性;覆盆子滋补肝肾,涩精缩尿;
    去酸涩之五味子,峻下滑利之车前子;
    圣愈汤即参芪四物汤,党参,黄芪两药合用既能大补脾肺之气,两药组合为当归补血汤又能养血合营,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白芍柔肝止痛,熟地补肾益精血,川芎活血行气,全方共奏补肾益精,养血益气的功效。

    中医食疗与中国医学、中国药学以及中国养生学相继相生、相辅相成,凝练于学界、流布于民间,各有传承,自成体系。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保健思想完全适合亚健康类人群的预防保健。食疗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功能食品”。“天地,万物之盗。人,万物之盗。人,所以盗万物为资养之法。”药物、食物盗取天地阴阳五行而生,具有五色、五味、寒热、良毒之特性,根据同气相求的原理,人体可以加以利用,借用药物、食物的生物特性性味功能以补养自己的身体。妇科因其特殊的生理特性与他科不一,且月经疾病多为功能性病变,更应注重食疗,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摒弃临床病证之繁复,以病统症,分为“太过”及“不及”两类,在食疗的掌握及运用上优势尤为突出,掌握食疗的基本原则,按其“清”及“补”之性味归经治疗月经疾病。食疗推广是每个中医妇科医生的职责,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食疗月经食物 被忽视的月经贫困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34期)2020-10-09春季养生食疗七要点人大建设(2018年5期)2018-11-19搞笑:将食物穿身上爆笑show(2016年2期)2016-04-11食物从哪里来?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5年6期)2015-11-24食物也疯狂爆笑show(2014年7期)2014-09-03食疗治阴痿祝您健康(1989年1期)1989-12-30古食疗八方初探祝您健康(1987年3期)1987-12-30月经带的改朝换代产品:月经杯的使用祝您健康(1986年5期)1986-12-30食疗有何优点等祝您健康(1986年2期)1986-12-30月经带来的烦恼祝您健康(1985年4期)1985-12-30
    相关热词搜索:月经不调食疗清补二法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