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搭建娱乐传播研究的多维视域——“娱乐研究译丛”总序

    搭建娱乐传播研究的多维视域——“娱乐研究译丛”总序

    时间:2023-02-18 14:00:0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晏 青 支庭荣

    古登堡发明印刷机距今近六百年,但近一个世纪前,娱乐功能才正式进入大众传播的功能序列,出现了哈罗德·门德尔松(Harold Mendelsohn)的《大众娱乐》(1966)、威廉·斯蒂芬森的《大众传播的游戏理论》(1964) 等有针对性的论著。媒介娱乐与大众媒介相伴而生,但对媒介娱乐的较深入的研究还是近六十年的事。虽说娱乐很难下定义,因为它是一个常识性的概念。但学界一般认为,娱乐是一种沟通性、需要外部刺激,让一部分观众感到快乐的活动[1]。

    娱乐在不同媒介的认知逻辑中存在差异,也是在文化变迁、技术迭代中积累成娱乐的当下样态。娱乐现象最先出现于报纸媒介,是大众传播历史出现的一个新现象、新问题,受到较多关注。从20世纪初的“小报”、到硬新闻软化、故事化、娱乐新闻等形式,新闻娱乐化现象时时露头,相对其他媒介形式,因为娱乐潜能有限,报纸的娱乐化程度并不深,不过早期报纸作为资产阶级启蒙的阵地,身负重担;
    同时,报纸沿用的是文字逻辑,娱乐化现象的出现便引发了很多关注。

    电影似乎就没这么严重。电影娱乐在各种技术发展中越来越牵人心魄。当然电影的娱乐性施予,本质在于电影是一种虚构的、讲故事的媒介,以假定为真,在奇幻的视听技术中满足白日梦和造梦。1877年,托马斯·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并迅速成为该世纪最受欢迎的家庭娱乐设备。爱迪生试图给留声机提供视觉伴奏而让助理迪克森发明了“电影摄影机”,间接促成了19世纪末的电影。1902年,有了庞大的电影生产设施,可以实现电影的流水线生产。

    大概1897年开始,早期电影考虑到观众新鲜感消退,而不得不频频更换放映场地,辗转各地的杂耍剧院、露天游乐场、马戏团帐篷、中学等,彼时电影成为一种日常生活偶发性、嵌入式的娱乐方式。直至十年后在巴黎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豪华电影院,电影的光学效应成功造梦。20世纪,电影开始引入叙事、声音、特效等技法和技术,成为当下娱乐的典型形式。

    20世纪60年代,电视成为主流媒介之后,娱乐开始成为一个媒介现象被广泛关注。中国的娱乐化问题是90年代从电视媒介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电视媒介的功能承载很复杂,一方面因为其日常性、公共性,电视被赋予了更多承担公共价值的媒介。电视作为国家经营的稀缺之物,是信息接受和认知的权威来源,电视被视为严肃的媒介。另一方面电视也是一个混杂的话语系统,其中大量现实指向的内容(新闻、纪录片)、也有大量虚构性、娱乐性的内容(电视剧、综艺节目)。所以,娱乐化作为一种问题域和方法域同时存在。

    媒介技术2.0时代的赋权带来的内容生产、传播过程的操控感、娱乐体验以指数级的速度提升。如今,娱乐的阵地转向移动媒介、智能媒体。据CNNIC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我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超过10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34亿[2],成为目前最“费时”的媒介消费。如今娱乐方式更多元。“泛娱乐”一词辐射面过于宽泛,仅以电影、网络视频、网络直播、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等几种业态来看,娱乐方式就五花八门了。比如,游戏的沉浸式、高卷入度的故事讲述和社交驱动的数字体验已成为21世纪的主要娱乐媒体。去年全球游戏市值超过1984亿美元,全球32亿游戏玩家,其中亚洲游戏玩家占14.8亿。可以说,娱乐产业年产值何止万亿。

    娱乐很少享乐至上,更多的时候是“复调叙事”,甚至被视为“注意力引擎”(attention engines)。信息娱乐(infortainment)、寓教于乐(edutainment)等做法深入人心。比如健康教育、信息教育、意识形态整合到流行娱乐形式,旨在积极影响意识、知识、态度或行为,而且一般认为,这种方式能有效减少人们对劝服性信息的抵触情绪而更有效。

    综上可见,娱乐产业之巨、拥趸之多!阿萨·布里格斯(Asa Briggs)甚至认为,大众娱乐是现代产业的源头。整个社会似乎也泛娱乐化,它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社会结构。那么引发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娱乐社会,或者说,为何娱乐在这个时代挥之不去?

    古代社会更像是一个社会性生活,个体是嵌入在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与自然世界和宇宙整体的关系中。亦即在“人、神、自然”的统一秩序和整体的关系结构中,这种关系结构成为个体安身立命、意义感和价值结构的源泉。而现代社会发生了“个人主义转向”和“个人中心主义转向”。“人”被重新发现,个体的“自我”价值从各种整体性的关系和等级秩序中跳脱出来,并赋予神圣性,作为权利承担者的个体被设计出来,个体的权利在现代社会原则里得到维护。各种宏大的、超验的价值秩序被解体,个体的私体验、自我主义甚至变成唯我主义,很容易追求“渺小和粗鄙的快乐”,变成尼采所说的“末人”(last man)。泰勒在《世俗时代》一书将类似现象为世俗社会的表征。[3]我们生活在世俗时代,世俗性是关于理解当代整体问题的语境,而我们道德的、灵性的或宗教的经验与追寻正是发生在这一语境之中。在他看来,西方社会的世俗性首先体现在“公共空间的世俗性”“宗教信仰与实践的衰落”,以及对宗教的不信“已经成为许多人主要的默认选项”。

    西方社会个人主义的兴起,容易引发追求渺小、粗鄙的快乐,放逐神性文化,从而追求当下意义的媒介享受,娱乐兴起。在一定程度上,这种逻辑也可以用来解释中国情境的娱乐问题。中国属于集体主义国家,个人主义无法描述中国问题的核心要素,但现代社会价值的共通性、市场经济的基本运作原则,使得世俗性、个体、自我在我国也是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只不过中国社会的世俗性不是因为宗教性的衰落,而在于神性文化、公共性的某种衰落。

    娱乐不仅产业之丰、是世俗社会的典型形态,它还符合生理心理结构。功利主义倡导者边沁认为,人类由痛苦和快乐主宰,道德最高原则就是使幸福最大化。娱乐带来快乐。根据神经科学揭示的,快乐是复杂的奖赏系统的核心部分,其核心体验是脑部深处的腹侧纹状体(伏隔核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运作的结果。眶额叶皮层中部与腹内侧额叶还会对快乐进行编码。最后,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性。正如冯堡(Wilhelm von Humboldt)所说的,人类最为丰富的多样性发展,有着绝对而根本的重要性。[4]以上罗列的种种说明,娱乐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广泛性,呼唤研究者的跑步入场。

    如果将娱乐比喻成一个天平,一端住着“真善美”,另一端藏着“煽色腥”。国内主要选择“煽色腥”这一端进行伦理批判。在具体实践中,“娱乐问题”这一口头禅将娱乐问题化,也是很多讨论的逻辑起点。可能是无意识的,也可能是惯性使然,将娱乐单维度、武断的问题化,一种“被治理、规制”或“我们要严阵以待”的隐含语义系统的表达方式和理解框架。比如,“娱乐至死”这一术语将娱乐框架成一种“不详之物”,而将娱乐者框架成一个“赴死者”,同时它还将提供娱乐的媒体框架成“作恶者”。

    几十年来的相关研究汗牛充栋,看似繁花似锦,实则基础不牢、风雨飘摇。可以这样描述国内的娱乐研究的问题:一是娱乐本体理论研究的空缺。此现象甚是怪异,学界皆谈娱乐,可它究竟是为何物,如何发生,具体机制是什么等问题基本被漠视。可能因为人人皆知娱乐,无细究的必要?二是主体意识缺乏。娱乐理论被结构性搁置,娱乐现象广受关注。但缺乏由娱乐内部向外辐射的能力,娱乐往往成为媒介文化、文化研究、媒介伦理等研究的“婢女”。三是受限于固有思维。陷于价值判断或不规范的规范研究。但大多数将其视为冲毁主流价值堤岸的泥石流,而从价值层面建立一套大众媒介的规范准则,试图用“应然”去推断“实然”。

    无法有效展开娱乐研究的原因包括:一是早期的传播学者选择研究大众媒体的劝服功能而非娱乐功能,这个侧重点长时期保持了下来。二是娱乐虽占据人们的日常时间,俘获了他们的注意力,有观点误认为这对人类行为变迁没有决定性作用。这两条是娱乐研究者二十多年前就提出来的。具体到国内,可能还要加上两条:一是中国忧国忧民传统,更让学者关注严肃、沉重的事件,而将娱乐视为“轻佻”之物。二是实证主义研究滞后,近十几年有所缓解,但仍任重道远,这影响了娱乐研究的质量。这一系列因素,造成国内外的关注的理论问题、选取的理论文本、研究方法的差异。

    宽泛定义上的娱乐研究可以上溯至古希腊,柏拉图的游戏理论、马斯·霍布斯之幽默的优越论、赫伯特·斯宾塞之笑的理论、弗洛伊德之幽默的精神分析理论等。而现代娱乐理论,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世人大范围谈论娱乐,尤其以大众媒介为中介的娱乐现象成为一个广泛关注的对象,娱乐的媒介体验他开始成为理论的关切点。发展至今,娱乐研究已有扎实的基础,众多学者已搭建理论概念和体验,形成了娱乐研究基本观念。

    实际上,娱乐研究有两个学术传统,一个是受到法兰克福学派影响形成的批判性研究。这些学者包括以利胡·卡茨(Elihu Katz)、大卫福克斯(David Foulkes)、哈罗德·门德尔松等。这个视角的研究,为信息的内容和形式提供了精确的观察,并对符号系统和与观众对娱乐的解释情境做了丰富的描述。只不过这个视角的娱乐研究在国外学术传统中中断了,相反,我国部分研究走的是这条道路,但往往将娱乐视为一个材料或对象,“左顾而言他”。另一个是以道尔夫·齐尔曼为代表的研究,这是目前国外的主流范式。它在动机和情感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而来,或者更近以来,依赖于从积极心理学、自我控制理论、道德心理学等理论资源,产生娱乐双因素模型、情感倾向理论、情绪管理理论、兴奋转移理论等娱乐理论。

    基于此,译丛试图缓解这一困局:“人们日益增长的娱乐理论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丛书以娱乐本体理论为旨归,围绕“娱乐”这一内核事件的知识体系展开。《娱乐理论:牛津读本》一书去年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近千页的篇幅,对娱乐理论的阐释不可谓不详。它为传媒娱乐提供了大量基于传播和心理学的理论和模型,可视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知识资源。全书论及基础理论、心理体验、特定娱乐形式、特定娱乐现象等,对娱乐理论、心理过程有深入讨论,从经典小说到VR视频游戏,从虚构故事到媒介体育等各种“旧”和“新”媒体娱乐做了梳理。(二)心理学是国外娱乐研究最重要的传统和路径。丛书选择《娱乐心理学》《媒介心理:劝服心理学》两本论著,聚焦娱乐的心理学机制。前者聚焦心理学的视角与范式,从娱乐选择、接收和处理的基本机制和过程,选择和接受的媒介讯息获得娱乐体验的机制和过程,以及娱乐理论中的心理学理论和模型等。后者从“劝服”这一新的视角,探讨娱乐媒体如何影响其受众,及其背后的心理加工机制。具体内容涉及植入式广告、品牌电影、电视节目和赞助活动等。(三)对社会的影响是我们反思娱乐的重要面向。《娱乐与社会》讨论社会与娱乐是如何互塑的,侧重于技术和文化融合对当代娱乐业的影响;
    讨论娱乐与经济、商业、文化、法律、政治、伦理、宣传、技术等之间的关系。(四)娱乐理论要落脚到具体平台和经验材料的话,迪士尼、社交媒体是娱乐在传统媒介和新媒体的两个典型现象。《迪士尼政治经济学:好莱坞的文化资本主义》关注娱乐世界中的资本主义、娱乐经济的崛起、休闲文明的陷阱、好莱坞叙事等问题展开,对电影娱乐生产的论述较精彩。《社交媒体娱乐》聚焦的是社交媒体平台催生的创意产业:社交媒体娱乐。社交媒体娱乐迅速扩张,传统娱乐业被迫将重要的权力和影响力让给内容创作者、粉丝和订阅者。数字平台为嵌入式广告创造了一个新市场,随之改变营销和传播领域。

    译介这些论著,希冀国内的娱乐研究具有更多可资运用的理论资源,用以有效回答、解释当代娱乐文化现象。固然,这些理论、模型产于国外语境,有部分还需要辨析,尤其结合中国文化语境进行理论消化和运用,不提倡西方理论崇拜,但绝不漠视。这些著作对娱乐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各种理论解释和规律,为国内娱乐研究提供一个好“手电筒”。在此之前,支庭荣教授已翻译出版了《娱乐产业经济学》。目前,西南政法大学陈丽丹教授也在翻译《新闻娱乐:全球信息娱乐的兴起》,但这些工作还远远不够。娱乐研究需要我们重新理解日常经验和数字化生活,从身处的理论之林抽离, 发展能够解释当下娱乐现象的理论体系。希望我们的工作最终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以绵薄之力推动国内传媒研究的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媒介娱乐理论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出版广角(2022年8期)2022-05-24坚持理论创新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书,最优雅的媒介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7年10期)2017-11-10娱乐眼都市丽人(2016年7期)2016-08-03娱乐眼都市丽人(2015年5期)2015-03-20娱乐眼都市丽人(2015年4期)2015-03-20
    相关热词搜索:多维视域研究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