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小学思政课教学研究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小学思政课教学研究

    时间:2023-02-19 14:20: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靳翻翻

    (甘肃省静宁县城关镇东关小学 甘肃 平凉 743400)

    小学思政课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课程。与此同时,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作为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构成,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为国人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及最终的精神归宿。因此,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渗透在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是推动小学思政课实效性发展、提升全体学生整治综合素养的主要途径,那么,在小学思政课中如何有效进行渗透教学,是摆在每个小学思政课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作为多年小学思政课教育工作者,现就自身的点滴做法归纳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为真实有效把握目前小学思政课教学现状,笔者对周边乡校小学思政课教学分阶段进行

    了调研,发现目前小学思政课教学中存在如下方面的问题。

    一是课堂教学坚持以教材文本为主,缺乏拓展意识。小学思政课教学主要以通过具体事例的演绎推进,教给学生生活技巧,形成完善人格,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合格的公民意识,为将来为社会贡献力量做准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小学思政课承担着民族振兴、合格人才培养的重任,在面对纷纭复杂的世界新格局的今天,具有什么样的道德素养直接决定了能否成为民族复兴的人才抉择标准,因此,从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而在目前的小学思政课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唯教材文本为中心,教师围绕本中心以读文本、了解文本为核心展开教学,教学中学生参与积极性低、无兴趣,对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思维品质尤其是道德品质的提升缺乏,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性。

    二是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大,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设置的情景少。例如在一次《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的是义务教育小学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我在这里长大》,整节课教师围绕教材文本《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节进行教学,教材选编的内容是安徽的一个小村庄,教师并没有对文本进行二次设置与改编,而是直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教学,作为北方的甘肃学生,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中,绝大部分同学对江南水乡生活有感性认识,对白墙黛瓦、水汽缭绕的水乡生活缺乏感知,在教学中学生很难走进生活情景当中,感知感悟水乡生活的美妙,相反,感知到的是却是黄土高原的广袤与粗粝。整节课,学生表情木讷,参与度较低,学习效果不明显。由此可见,教师对文本的处理是引领学生能否走进教材、走进文本、走进生活,感知感悟并活得良好品质培养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一定要对文本进行反复地阅读领悟,发现文本所蕴含的思想含义,并对教材文本进行简单的改变设计,不改变文本设计的整体思路,但具体事例完全可以从自身熟悉的生活入手。

    三是课堂教学形式呆板,缺乏创新性灵活性。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积极的思维状态进入到文本、情景、生活体验的感知感悟中,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但在目前的小学思政课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照本宣科,教学形式形同语文数学等基础课,对思政课的定位不准,课堂教学设计缺乏新意,学生在枯燥无味中坚持并以语文数学的学法进行学习,致使学生参与性低,学习效果低下。

    中华传统文化以其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以其精深的文化内涵,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

    绵延中发挥着浸润灵魂、引人向上的绝佳力量。如荀子的《劝学》给了中华儿女多少奋发向上的力量,《少年中国说》激励了多少青年志士奋发拼搏、为国效力,成为中华民族的英豪,《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多少仁人志士勇往直前,《黄鹤楼》以其精美的语言描绘了祖国经典建筑的无限魅力,如此等等,所有这一切优秀的传统文化深深扎根在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将这样的经典文化渗透在小学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从小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浸润与熏陶,历经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必将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营养,进而获得思想的升华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必将引领青少年儿童从小树立立志为国、奋发向上、热爱家国的情怀。因此,将中华优秀文化渗透在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是小学思政课改革的必然,也是推动小学思政课深化发展、全面提升综合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所需。

    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政课教学是推动小学思政课纵深发展的必须,是全面提升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做法,下面,笔者就近年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政课的具体做法小结如下:

    (一)尊重文本,渗透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人文积淀养成

    教材文本是经过教育部审定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材料依据,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举一隅而反三隅的效果,是学生学习的范本,因此,充分尊重教材设计是落实国家教育课程的主要途径,但与此同时,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因地域等因素造成的区域差别,学生对具体文本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实现教育思想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鉴于此,在充分尊重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对教材文本根据当地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出发进行适当的事例补充,抑或根据教材文本的设计意图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文本进行课堂教学,是对教材文本的二次开发,也是根据学情开展的有效尝试。

    在此基础上,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渗透在思政课教学中,促进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积淀教育当是有益的尝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活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根据标准要求,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文积淀,是促进儿童学会做人的重要基础。

    例如在小学二年级品德课教学中,笔者根据教材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教学要求需要,选择中华经典文化中的自然篇目进行了补充。让学生在背诵唐代诗人王维《鹿柴》全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表达的意思,并就自己喜欢的情景用画笔表达出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乐于接受,背诵积极,且相互间踊跃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尤其是在用画笔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与赞颂方面,更是多姿多彩,充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想法。在此基础上,我借势对学生开展了环境保护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大自然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去处,我们只有从自身生活的实际出发,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出发,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保护身边的自然环境,不然它们受到破坏,并能够将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进行劝阻。这样一来,学生在受到良好古诗文熏陶的基础上,又较好地理解掌握了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和做法,既是文化知识的积淀,同时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一举两得,收效很好。

    另外,根据单元设计意图,我在教学中增添了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的赏析学习,在教学中,先要求学生对原文进行朗诵,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我对诗句进行了阐释,学生掌握了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及说表达的情感,这时候,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谈谈对诗歌所描绘景物的理解,并结合自己家乡的实际,说说自己对家乡景物的热爱之情。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并结合自己的观察所得,就家乡的一处景物进行了详细介绍,部分同学做得更好,就家乡的一处景物根据电视解说词的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既有家乡风景的特点,又有家乡风物的介绍,让我们真实感受了小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同时能够准确地将自己的家乡介绍给别人,做到了一举两得。

    (二)礼仪教育,培养诗礼文化,促进学生价值观养成

    良好的待人接物、文明礼仪事关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中具有重要地位,如何引导小学生通过思政课学习,尤其是在中华优秀文化的浸润下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形成良好的人格,这是思政课教育的重要目标。

    在实践教学中,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时,我为学生选择了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作为教学文本的补充材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样的诗句,既能激发学生对战事的了解欲望,又能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诗句说蕴含的故事之后深入理解国家、家庭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而形成对家国的进一步认识,同时激励学生从小培养家国情怀,时刻准备着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将来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看似简单的一首诗歌,却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诗礼文化品质,将思政课教学与古诗文积累进行了有效结合,达到了文本拓展预设的目的。

    另外,将古诗词引入思政课教学的过渡教学,是达到诗文与思政结合的有效途径。比如,在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单元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师:有这样一首诗,让中华儿女几百年来传承颂扬,有这样一首诗,让中华民族为此而奋勇前行,在中华大地上一次又一次地创造和创造了伟大的奇迹,时时激励着华夏儿女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奋创新,创造着中国速度和中国传奇。同学们有没有了解学习这首诗歌的想法?

    生:好,老师,我们期待学习,并向所有的前辈们学习,争做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屏幕出示诗歌:《过零丁洋》)

    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首诗,注意节奏和气势。

    生:按照各自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师:同学们已经反复朗读了诗歌,初步了解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故事,下面,请同学们说说各自从诗歌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老师,我从诗歌中知道了作者文天祥在经历了千辛万苦、战火纷飞的战争年月,根据个人的体验感受到了国家危在旦夕之间人们内心的思考和焦虑,最后提出了留取丹心拯救家国的情感。

    生2:我觉得全诗的中心句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通过这句诗,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中华儿女,在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敢于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维护国家利益,争取民主利益的最大化。

    师:同学们能够根据各自的阅读体验,感知感悟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并能够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老师为你们的学习探索精神说感动。下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走进《不甘屈辱,奋勇抗争》这节课的学习中,感受中华民族在经历了列强入侵的民族厄运的时候,禁烟英雄林则徐是怎么做的,让我们共同走进文本一起来学习。

    通过上述诗歌导入,学生真实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经历艰难危险的时候,是华夏儿女奋勇抗争,最终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复兴,学生受到了良好的道德感知与教育,对良好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奠基和启蒙教育。

    (三)联系生活,深化架构,促进生活与实践相结合

    思政课教育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并将来自生活

    的素材进行提炼加工,形成自我成长的流量来源。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将教材文本结合当地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机融合,在不改变教材原有设计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改编和补充,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添加进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感悟道德的力量、成长的力量。比如在《我是环保小卫士》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可通过学生的熟悉的小区生活、校园生活来进行设计教学与实践探索。

    师:同学们每天生活在自己的小区、学校,在这平常的生活中有没有发现环境的变化?

    生1:有,老师,我们生活的小区原来的卫生状况很差,垃圾箱旁边都堆着垃圾,到了夏天的时候,就会有成群的苍蝇飞来飞去,卫生状况很是令人担忧。

    生2:也是,我们小区门口有一块空地,原来无人看管,起风的时候就会有塑料袋等垃圾飞来飞去,现在小区物业对空地进行了改造,种上了花草,成为了小区最美的风景。

    师:由此可见,通过同学们的发言可以看出,就在自己的身边存在着很多的环境问题,那么,面对上面同学谈到的环境问题,大家有没有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生1:老师,我认为我们作为一名小学生,有理由有责任将环境问题向小区物业管理部门反映,让他们通过垃圾箱的设置、责任岗位的设置来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同时,我们作为生活在其中的成员之一,更有责任做好身边的环境保护工作,比如不乱倒垃圾,见到路面上的垃圾要及时清理。

    生2:老师,我认为我们小学生应该以班级为单位,分组利用每周的劳动课时间走进学校周边的小区、街道,对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进行统计,将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形成报告文字,反映给相关管理部门,让他们形成好的管理制度,共同改善环境问题。

    ……

    师:同学们的建议很好,而且各有各的看法与想法,那么,大家就自己如何从自身改变环境保护的做法,将自己的做法写出来,注意不要重复,以小组为单位统计起来,我们在班级进行汇总,最后由班委会成员形成问题报告,经班级讨论审定后,我们提交给相关环境部门,共同促进环境保护。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都能够从自身做起,发现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从内心深处激发了他们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意识,整个活动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真正体现了教育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将传统中华优秀文化渗透在小学思政课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够充分了解目前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实际问题,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教材内涵,从生活实际出发,掌握学情,让文本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抓手,中华优秀文化就一定能够成为小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益补充,共同推动小学思政课教学向纵深、实践的方向发展,全面促进小学生良好综合道德素养的提升,为将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做好思想奠基。

    猜你喜欢 中华思政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2年4期)2022-05-17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艺术评论(2020年3期)2020-02-06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相关热词搜索:中华融入课教学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