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生活化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提升研究

    生活化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提升研究

    时间:2023-02-19 22:15:0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贾 则 琴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

    生活化就是向生活转变、回归生活的过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教育学领域。教育生活化,即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以提升教育效果的发展方向,其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简单来讲,生活化即在生活中学习,并将学习内容应用于生活中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就是教育者在课堂中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相关知识和价值观时所采用的话语形式。为应对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政治性过强而生活性较弱的问题,本文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生活化”的概念,即要求教育者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符合大学生生活实际的日常话语形式,使大学生在教学中和教学后自觉将话语内容内化,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课堂所传递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的过程。

    当前,从生活化视角下进行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提升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首先,加强相关研究是提升高校思政课话语可接受性的需要。高校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主渠道,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仍存在理念创新滞后、传播内容陈旧、传播方式简单、话语体系建设落后的问题,并未达到使大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化,从而形成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因此,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可接受性,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大众化、时代化、生活化,提高其吸引力和渗透力,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发展所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其次,加强相关研究是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相关理论研究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可被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及介体,由于其自身交叉领域的性质,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研究远没有其他领域成熟。现有研究中,仍存在理论基础研究尚待加强、提升与对策研究可操作性不强、覆盖面狭窄等问题。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研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活化视角进行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提升研究可为其他各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供理论与现实参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深入分析生活化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面对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条件和既有经验,提出教学话语提升的实现路径,以期丰富相关研究。

    加强生活化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提升研究,首先有必要厘清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所面临的实践困境,主要包括:话语理念创新滞后、话语传播内容陈旧、话语传播方式简单、话语体系建设滞后四方面。

    (一) 教学话语理念创新滞后

    理念是否先进是影响事情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领域,理念是否具有时效性影响话语内容、话语表达和话语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话语理念创新阻力较大,主要包括“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理念未得到认真贯彻两方面。

    “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具体化为“以大学生为本”,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思政课教师大多采用强制灌输的显性教育方式,采用单向传播而不是双向互动的方式,虽完成了向受教育者传递知识的任务,但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及学生的接受程度。在话语传播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教育者为话语交互关系中的主体,而受教育者为客体的“主客颠倒”的话语格局。在话语交流过程中话语发出者处于强势地位,会使得大学生的多样化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教师和学生的话语交互处于一种“教师传输,但学生无反馈”的尴尬境地。

    “因材施教”理念具体到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领域即将大学生根据年级、兴趣爱好、性别等标准进行分类,教育者针对不同学生类型采用不同的话语体系。但是在现阶段,思政课教师只就相关话语体系进行整体把握,仅仅将大学生群体与其他群体进行了区分,但是并未在大学生内部进行合理的分类,更没有着力挖掘适合不同大学生群体的话语体系,“话语因材施教”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二) 教学话语传播内容陈旧

    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内容的时效性是关系高校思政课话语质量和实效的重要因素。当代中国,思想潮流瞬息万变,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外来话语、多元化带来的多元话语、信息化带来的网络话语的冲击,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仍存在话语传播内容陈旧的问题。

    一方面,部分教师照本宣科,严格按照教材内容授课,教学话语传播内容相对陈旧。高校思政课教材是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教师严格按照教材开展教学内容符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但由于教材更新速度和频率较慢,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时事变化和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灵活调整话语传播内容,否则将导致传播内容陈旧的状况。

    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学话语素材及案例陈旧,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在社会多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条件下,思政课教师只有及时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并学习网络新潮话语,不断提升“文化资本”[2],才能保障教师和学生的顺畅交流。同时,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与中小学思政课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在高校思政课开展过程中,教师所选取的案例如果不及时更新,很容易和中小学思政课重复,就会给学生留下内容陈旧、重复的印象。因此,促进传统话语内容的与时俱进和现代化转换必须提上日程。

    (三) 教学话语传播方式简单

    在当前环境下,思政课要提高实效性,取得期望的效果,不仅要解决好“说什么”的问题,更要解决好“怎么说”的问题,即话语传播方式问题,包括传播形式及话语色彩两个方面。

    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传播形式单一。为保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思政课教师以往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单向灌输式课堂教学的方法。随着教学手段和方式的现代化以及大学生生活方式和知识需求的多元化发展,这种单一教学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此外,思政课与校园活动相结合是提高教学话语生活性的重要形式之一,但由于缺乏相关连接机制,现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以单纯理论讲述为主,难以实现思政课教学和校园活动的联动,导致大多数思政课存在理论性偏强而生活性偏弱的情况。以上现象反映出创新教学话语传播形式的单一困境,启发广大思政课教师应致力于创新多元话语传播形式以增强教学话语的可接受性和可内化性。

    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色彩单调。现阶段的教学话语体系存在较强的“说教”色彩,主要表现为:思政课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更加侧重社会价值的传递,以期实现教育的社会效益,但是往往忽略学生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价值导向的单维度和功利化以及内容层面上的一元化”[1]。此外,教育者在实践探索中发现在教学中采取“说理”的方式效果会更好,但是改进过程中,又出现了“说理”完全替代“说教”的错误趋势。这启发广大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主动关注学生们所关注的热、难点问题,和学生共同思考,直面敏感问题,建立学科自信,并且努力做出正确的方向引导和方法指导,实现“说教”与“说理”的有机结合。

    (四) 教学话语体系建设落后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生活化水平,体系建设同样重要。但目前来看,包括评价机制和载体、平台建设在内的体系建设落后于思政课教学话语生活化的发展要求。

    第一,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评价机制缺位。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科学的评价机制做支撑,合理的评价机制是事物快速发展的制度支撑之一。2020年10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就我国教育评价的目标、方向等提出了基本要求。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生活化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话语掌握和内化情况、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应用情况两方面内容。但是目前高校没有专门针对话语的评价机制建设,此领域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亟待完善。

    第二,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载体和平台建设滞后。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所采用的载体主要指各门思政课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教材是除课堂讲授外唯一的学习参考资料。但教材终究是实物,一旦定稿,不可轻易改变,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此外,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生活化水平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生活,因此话语平台建设也非常重要。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平台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以思政课教学为中心,以学生组织为补充的一个“中心辐射式”[3]的实体平台。二是以广播、校刊、校报等传统媒体和网络等新兴媒体共同组成的媒体平台。现阶段,这两种平台在话语传播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这两种平台除担任思政话语传播的任务外,还“身兼数职”,因此话语传播效果并不好。

    在生活化视角下,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可接受性,必须针对以上理念、内容、方式、体系建设等多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促使大学生在正确合理的话语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主动将所学话语运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提高高校思政课话语效能。

    (一) 提升教学话语理念

    理念问题关系前途,关系命运。话语理念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针对目前话语理念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努力增强话语的人本性、针对性和客体主体化方向。

    1.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人本性

    针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未得到落实的现状,在顶层设计方面,应着力提高教学话语的人本性。首先,国家应出台相关文件,在原则、地位等角度把大学生放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地位。其次,各个高校要根据本校大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特色的教育,将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放在学校发展的核心位置。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师即话语发出者是在教育过程中同话语接收者距离最近的主体,教育者应主动了解学生实际生活,主动将教学话语与学生实际结合。

    2.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针对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对象是大学生,增强话语的针对性,就是要以大学生为中心,以合理科学的标准将大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针对各个类型学生的特征和需求创新话语,形成不同类型学生的专属话语。在这个过程中,应关注不同大学生群体的需求,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内心,争取将话语发展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此外,面对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要想实现“因材施教”的理想蓝图,国家必须加大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养,为增强话语针对性提供坚实保障。

    3. 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客体主体化

    将教育者作为话语的主体,将受教育者作为话语的客体,我们将这种模式称之为“主体-客体”模式[4],这种模式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地位不合理。因此生活化视角下,我们应着力破解话语体系中的“主体-客体”框架,尽力向着主体间性的方向发展,促进话语的主体客体化,提高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只有当相关主体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尊重和平等对待时,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调动,才能在双方都积极参与的基础上通过技巧提升、内容更新和体制重建的手段来优化话语体系。

    (二) 丰富话语传播内容

    在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潮流的影响下,教学话语的素材来源多种多样,但在使用过程中,要秉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态度,以此助力话语传播内容的与时俱进。在生活化视角下,应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以提高教学话语可接受性为终极目标,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传播内容转换。

    1. 本土话语与外来话语相融合

    “独立自主,为我所用”是我们对待本土话语和外来话语的基本态度,在这一基本态度的指导下,既要坚持对本土话语的继承和创新,也要坚持对外来话语的批判学习。第一,辨证继承本土话语。本土话语包括的内涵非常广泛,包括中华传统话语、革命先进话语、现代话语等,在这些话语中,既存在值得我国目前话语体系借鉴的,也有许多阻碍话语向前发展的话语习惯等。因此对待本土话语,我们应该持辩证的态度,对优秀积极的、值得借鉴的话语进行保留,对消极的、起阻碍作用的话语予以剔除,这是我国话语体系长远发展的明智之选[5]。第二,学习外来优秀话语。在全球化的视野下,话语的沟通和融合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话语效能的提升不仅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本土话语,而且要辩证的学习优秀的外来话语。在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构建中,学习外来话语最重要的是要学习国外公民教育话语体系中所蕴含的优秀的思维逻辑。此外,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借鉴西方公民教育话语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尽量杜绝再次走西方公民教育话语发展过程走过的弯路。生活化视角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使用外来话语,要求教师应提高外语水平,同时应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关注社交网络动态等主动了解学生中流行的外来话语,并且也可在课程需要时传播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的外来话语,提升课程的深度和质量。

    2. 一元话语与多元话语相融合

    “一元话语”是指宣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话语,多元话语是指在多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由国内外多种话语类型构成的多元话语体系。在现阶段的话语体系中,最主要的话语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这不仅是对话语体系发展和创新的一种束缚,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的限制。但是,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多元发展以及大学生生活的多元性,教学话语的多元融合变得可能且必要。因此在新时代丰富和发展教学话语体系,就要突破学科限制、地域限制,从大学生生活的多元性出发,立足学生生活圈层,增加话语的种类,扩张话语覆盖范围,从大学生的多元生活话语中吸收精华并且借鉴经验。要做到努力发现多元话语中符合高校发展要求和大学生生活实际的话语资源,结合传统话语体系,团结社会各方力量,携手共同建设生活化、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的话语体系。但必须注意的是,在多元话语交流融合的过程中,要坚持“一元”视角下的多元,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主流话语为基础的底线原则。

    3. 网络话语与现实话语相融合

    网络化、信息化对教学话语体系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现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坚持使用传统现实话语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网络话语的借鉴吸收。第一,建立网络核心力量,掌握话语主动权。在网络世界里,网络核心力量影响网络话语走向和风格,其作用非常重要。因此,话语发展过程中不能忽略高校网络核心力量的培养,要努力培养出特点鲜明、优势突出、思维缜密、见地深刻并且语言幽默的网络核心力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网络核心主体的影响力,提高自身的网络话语使用能力。第二,利用传播学理论,占据网络空间。在传播学领域中,话语被视为是一种传播媒介。在生活化视角下话语提升依然要学会运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如议程设置理论等,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掌握话语主动权,每个高校结合本校特色形成自己的网络舆论阵地。第三,引领网络话语风格。这要求教育者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在当下流行的网络话语中看出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扰,以帮助学生找出解决办法,并对当前热点和流行话语做出合理的引导。比如“内卷”“饭圈文化”等网络话语,都需要思政课老师在教学时进行正确指引。

    (三)转换话语传播方式

    1. 单一形式向多维形式转换

    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形式比较单一,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及单向灌输的方式方法。在生活化视角下,要提高教学话语的可接受性和内化程度,话语形式必须由单一向多维转换。一方面,要改变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单向灌输模式。采用课堂展示、小组讨论、课后社会实践作业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要主动聆听学生的想法和观念,寻找课堂教学内容和大学生实际生活需求的契合点,主动探索既能传授课本知识又易于让大学生接受的话语风格和形式,让学生愿意抬头,愿意参与并且能主动内化吸收课堂内容。另一方面,应该突破高校课堂教学的局限,在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学生社团和校级组织中探索有利于增强工作实效性的话语形式。教师应自觉接受多维话语形式存在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了解大学生的用语习惯,主动掌握大学生的惯用话语体系,不断引导大学生健全生活话语体系并以此助力学生把握主流话语体系。

    2. 显性传播向隐形渗透转换

    传统的话语体系主要采取显性表达方式,此方式将教育内容直接传递给大学生,保证了工作的效率,同时有利于主流价值观的传递。但是传统话语的显性化、直接性与大学生的生活化话语期待产生了鲜明的对比,让话语接收者产生反感心理,内化和接受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要主动让教学话语从显性传播向隐形渗透转换,即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渗透在课堂互动、校园活动、社团组织会议中,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将所学话语内化。

    3. 说教主导向说教与说理相结合转换

    “说教”的教学方式是受中华几千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说教和生活化往往背道而驰,单纯的采用说教的教学方式显然不利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生活化,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第一,由说教主导逐渐向说理转换。我们常说“以理服人”,对于具有一定思政课基础知识的大学生来说,单纯的说教不说理是不可能让其从内心真正信服。因此应在传统以“说教”为主的课堂中,以大学生现实生活为切入点,结合“说理”方式,才能提高高校思政课话语的可接受性。具体来讲,即在强调保护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基础上维护大学生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切身利益,将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6],构建起统一多元的话语体系,让学生发现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所在,主动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在说理的同时不能放弃说教的方式。我们寻求生活化的话语但并不能以生活化为主而让位意识形态的主导权。虽然生活化方式和说理的方式更易于让学生将教学话语内化,但不是所有的思政课内容都适合采取生活化和说理的方式,有些内容采取说教的方式比采用说理的方式效果要好。因此在向“说理”转换的同时并不完全否定“说教”的作用和贡献,是我们应该采取的基本态度。

    (四)完善话语体系建设

    1. 健全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评价机制

    针对目前话语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领域完善评价机制的经验,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提高。第一,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传统的考评方式主要以“他评”为主,由于评价主体自身的局限性导致评价不可避免地具有片面性。因此,现阶段完善评价机制,可将自评与他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等评价方式结合起来,着力增强话语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第二,扩展话语评价的空间维度。传统的话语评价体系注重拿学生的学习名次进行比较,只看学生的相对水平,但是忽略了学生自身在历次考评中的纵向比较,不能全面的看出学生的进步程度,因此应该扩展话语评价的空间维度。

    2. 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载体与平台

    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载体有显性与隐性,物质和精神,课程和实践载体之分,但是在实践中,往往存在重显性轻隐性、重物质轻精神、重课程轻实践的现状[7]。为改变以上现状,促进话语的生活化,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做到将显性载体和隐性载体,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课程载体和实践载体结合。此外,为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生活化水平,要加快建设专门的“高校思政课话语平台”。国家有关部门应集学界专业学者的力量和智慧,辅以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建立专属领域的话语词库等,为完善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提供全面支持。

    猜你喜欢 话语思政生活化 画与理文萃报·周二版(2022年26期)2022-06-30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中班幼儿生活化美术活动的实践探索少儿美术·书法版(2021年8期)2021-10-20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华夏教师(2021年29期)2021-05-23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华夏教师(2021年29期)2021-05-23《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9年1期)2019-11-2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
    相关热词搜索:政治理论视角生活化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