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初探——以“美术鉴赏的意义和作用”一课为例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初探——以“美术鉴赏的意义和作用”一课为例

    时间:2023-02-20 20:35:0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颜佳琪

    (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

    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了高中美术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分别在“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以及“选修课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实施,分布在“美术鉴赏”“中 国 书 画”“绘 画”“雕 塑”“设 计”“工 艺”“现 代 媒 体艺术”七个模块中。其中,必修课程的“美术鉴赏”重点指向的是“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三个学科核心素养。

    纵观中西方美术史,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灿若繁星,在各自的文化体系中熠熠生辉,共同构建人类文明的璀璨星空。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走近这些优秀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灿烂的历史和文化,更能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达成高中阶段美术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及良好的艺术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文基于笔者长期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实践和研究,浅谈“美术鉴赏的意义和作用”一课的设计、感悟和反思。

    美术鉴赏课上的大部分内容属于纯美术理论,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为了能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为以后的鉴赏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讲好这个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经过长期的高中美术教学实践发现,如果想达成教育教学目标,首先得让学生爱上美术鉴赏,而爱上美术鉴赏的前提,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以及“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只有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教师才能在这个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美术鉴赏活动。

    每个新学年的第一节美术课,笔者都要和学生探讨“为什么要上美术鉴赏课”这个问题。学生会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意见有感性的,也有理性的;
    有从兴趣爱好出发的,也有从知识储备出发的。笔者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入手,集中思路,为接下来的授课内容乃至整个高中学段的美术鉴赏课教学内容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开一个好头。在总结并提炼学生的零散观点之后,笔者最终把教学内容指向“美术鉴赏的意义和作用”这个教学重点,同时还让学生明白,美术鉴赏不是从个人兴趣出发、漫无目的、没有选择、没有针对性地看作品,而是要有选择、会选择、有的放矢地鉴赏优秀作品,这样学生才能在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鉴赏能力的同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要想把抽象的美术鉴赏理论讲得生动易懂,就要在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拓展相关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让抽象的理论“活”起来。

    (一)借助中央电视台专题文化节目和纪录片

    中央电视台有很多大型文化节目或者大型纪录片,其内容都与中国美术史、文化史紧密相连。比如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国家宝藏》,大型纪录片《故宫》《人民英雄纪念碑》《世界遗产在中国》等。教师可有针对性地截取其中与所授教学内容相关的部分作为教学内容的拓展和补充。“美术鉴赏的意义和作用”这一课,笔者选择的相关视频内容是中央电视台录制的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主持人在每集开场的时候,都会说这样一句话:“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这种站在全新角度对中国画的描述,把学生带入了同时进行诗词鉴赏和绘画鉴赏的跨学科新境界。而在节目第一集开篇时三位主持人各自说了这样一段开场白。

    撒贝宁:“中华文明如同万古江河,奔流不息。诗笔与画笔,共同记录着发展历程,传承着精神血脉,共同描绘了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范迪安:“踏上这条浪漫的诗画艺术之旅,我们将领略万里江山的壮美、自然雅趣的秀美、品格高洁的至美、率真洒脱的俊美、匠心独运的精美、色彩缤纷的华美、还有幸福生活的丰美。在对美的发现与求索中,追寻生命的大美。”

    康震:“畅游诗中画,品味画中诗,我们在收获美的同时,也将从中踏寻中华文明的根,筑牢民族精神的魂。”

    在重构课程内容框架时,笔者直接引用了开场白中重要的部分。

    (二)课堂中展示等比例高仿真作品

    在电子大屏幕上欣赏作品的高清图片与实际欣赏真实作品的鉴赏体验是完全不同的。然而,由于许多客观因素导致学生无法欣赏到原作品,所以多数讲美术鉴赏课的教师选择用电子大屏幕展示相关作品的图片。电子作品可以灵活地选择要展示的部分,只要图片的分辨率足够大,就可以把细节放大到无数倍,直到想看的细节看清楚为止。但是像这样用现代媒体手段欣赏美术作品,就没有了古人“展卷细读”的仪式感,也没有了“抚卷沉思”的韵味。同时,很多长卷的尺寸是相当可观的,展开后的作品长度可以是电子作品显示长度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也有一些作品尺寸小到“巴掌大”,实际尺寸仅是电子作品显示的几分之一甚至是几十分之一。于是,无论是为了看清局部细节无限放大作品,还是为了感受作品整体而无限缩小作品,都忽略了原作品的真实尺寸以及作品真实尺寸带来的视觉震撼,在欣赏许多西方美术作品时也涉及这个问题。

    比如,北宋著名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全长近12米,如果想在电子大屏幕上展示全图,必然得将作品长度缩小近10倍,于是,当整卷作品全部展开在大屏幕里的时候,什么细节都看不到,只剩下一片青绿。又比如,卢浮宫最小的一张作品,是十七世纪荷兰著名画家维米尔的《花边女工》,作品的尺寸只有24厘米×21厘米,面积只有0.05平方米。一般教师展示该作品时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看清,至少要把作品放大20倍。放大20倍后,学生虽然能够看清作品的细节,但却无法感受作品“精致小巧”带来的视觉冲击,也就无法体会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和绘画技巧。

    总之,当学生对作品的真实尺寸没有概念的时候,对任何作品的鉴赏都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客观的。所以,为了能让学生直观感受真实作品带来的视觉冲击和震撼,教师可以适当选择等比例高仿作品进行展示,这可以让抽象的美术理论“活”起来。

    依据最新修订的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20版)》,目前全国一共有七家出版社编写并出版了《普通高中美术教科书》。不同版本的教材对“什么是美术鉴赏”和“美术鉴赏的意义和作用”这部分内容的编写,无论是在表述还是在体例上差异性都比较大。综合各个版本的教材以及相关教学资料,结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理解能力,笔者对这一主题内容进行了重新建构,形成了适合课堂的“美术鉴赏意义和作用”一课的教学内容架构,用思维导图把美术鉴赏的过程、目标有机联系在一起。笔者把“什么是美术鉴赏”和“美术鉴赏的意义和作用”重新整合,变成两大板块,即“美术鉴赏的目标”和“美术鉴赏的作用”。两大板块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内容相互关联、相互包容、相互作用,最终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一)美术鉴赏的目标

    以目标为导向,将“什么是美术鉴赏”和“美术鉴赏的意义”有机融入第一板块。将“美术鉴赏的目标”设定为“初级目标”和“终极目标”。初级目标指向的是知识和情感,终极目标指向的是价值观。两个目标呈递进关系,但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向学生讲解这两个目标的时候,笔者播放了《诗画中国》节目中的视频,还把视频中的部分读白变成文字作为课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借用这些资料,学生就不难理解“美术鉴赏”的内容、过程以及意义了。这样的教学设计更通俗、更感性、更具可操作性,教学重点得以突出,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二)美术鉴赏的作用

    “美术鉴赏”是一个“个体体验的过程”,既无法用数据指标去量化,也无法从他人的角度去描述,这就导致许多教师在与学生谈及“美术鉴赏的作用”时,更多的是理论和理性的表述,过于抽象,甚至有些教师直接忽略此内容。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笔者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把教材中“美术鉴赏的作用”这一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总结出“美术鉴赏的三个作用”。

    1.获得知识,丰富人生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的“读书”是包含“读画”的,“读画”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美术欣赏,古人把“读画”作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只有读画,才可以最直观地还原历史风貌,让欣赏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获得美感,愉悦人生

    学生静心去读一幅作品,让思绪跟随作者的画笔,或畅游山水之间、或置身市井之中,让自己暂且忘记身边的烦恼,走近作品,走近作者,一定会有读文字史书无法给予的视觉感受和心灵震撼。实践证明,美术鉴赏对人的心理有十分重要的调节功能。

    3.培养创造力,精彩人生

    创造力来源于想象力,想象力来源于储存在大脑中的具体形象,大脑中的具体形象来源于长期对具象事物的观察,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比如列奥纳多·达·芬奇,我们熟悉的是他的《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但之前有许多人却不知道他还是一个发明家,他把他的发明用画笔记录下来,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达芬奇笔记》。在他构想的内容里,飞行器、高效武器、自动供水系统应有尽有,只是这些东西因为当时材料和技术的限制,没有做成实物而已。

    无论是“提高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认识”“灵活拓展课堂教学资源”,还是“合理构建课程内容架构”,目标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整个课程内容的设计,都围绕这个总体目标进行教学活动,按照“获得知识”“丰富情感”“巩固价值观”的顺序,递进展开。

    以上虽然仅是对“美术鉴赏的意义和作用”一课的教学初探,但其中一些实践内容是笔者在长期课堂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比如“借助中央电视台专题文化节目和纪录片”“将等比例高仿真作品展示于课堂”等做法,不仅可以用于本课,在其他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们也可以尝试。

    猜你喜欢 美术笔者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科学大众(2022年11期)2022-06-21老师,别走……教育信息化论坛(2020年10期)2020-11-07美术篇当代人(2020年3期)2020-03-30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19年4期)2019-09-10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中国学校体育(2019年11期)2019-02-17主要内容台声(2016年2期)2016-09-16性能相差达32%微型计算机(2009年3期)2009-01-22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06年7期)2006-07-21台湾当代美术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06年5期)2006-05-25
    相关热词搜索:鉴赏美术为例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