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论哈罗德·布鲁姆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范畴

    论哈罗德·布鲁姆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范畴

    时间:2023-02-21 22:35: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董文卓

    (烟台理工学院,山东 烟台 251700)

    自从朗基弩斯在希腊语的文学写作中掺杂、引用希伯来文并由此荣获首个比较文学家的称号以来,跨语言、跨民族和跨文化展开文学研究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从而引发大批学者的关切。尤其到了20世纪后半叶,跨学科进行文学研究一跃成为学术界的主流。在众多学科之中,心理学与文学关系格外密切,它们二者本身就存在着相互解释、互相依赖的特性,因此心理学在文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小视的。目前,文学界对心理学理论的理解与应用仍停滞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虽然20世纪后,一些学者开始摸索除精神分析理论之外的心理学理论与文学的联系,但着眼于总体境况,文学界并没有对心理学有一个较全面的把握,文学与心理学之间存在部分空缺,即相比于不受学者青睐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而言,其他心理学理论都已被或多或少地运用于文学研究之中。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诞生是诸多历史趋向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还未问世以前,心理学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人性观有两种:一是建立在心理病理学上的精神分析学说,二是从研究动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行为主义理论,这两种观念在同一思想维度上分别走向了两个极端。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潜意识的控制,而无法被主体察觉的潜意识包涵了与违背社会伦理道德、宗教法律的冲动以及大量的本能欲望相关联的经验,这些潜意识在决定人的行为的同时也驱使着人去趋利避害的行事并遵循快乐原则达到生理上的满足,因此弗洛伊德断言人的本性是恶性的,且人的行为取向总是被非理性的动力和无意识的动机所支配。与之相对立的是行为主义者认为人性既不善也不恶,是中性的。在行为主义者的视域中,人的心灵犹如一张白纸,后天获得的行为经验完全取决于环境,也就是说好的环境会铸造人好的品行,坏的环境会催生出人恶劣的品行。当剖析和阐述人的行为时,行为主义者仅仅关切行为本身并不深究行为背后隐匿的缘由,他们将心理和意识归结为行为以摒弃人的意识活动过程。行为主义者看来,人的行为具有机械性和被动性特质,人如同动物一样只会对环境中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并且这个反应过程中不存在任何主观的控制。精神分析学派也好,行为主义者也罢,他们在论述各自的人性观的时候都忽略了人性中某些重要的元素,例如个体的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等。

    心理学家坚守的人性观能支撑其从事某一方面的心理学研究,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人性观又关系着心理治疗师采取的治疗模式和做出的一系列抉择。由于众多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沉迷于颇具悲观主义色彩的精神分析学说和以否定意识为基本纲领的行为主义理论,致使大批心理学家聚焦于挖掘良好的心理治疗技术,与之相呼应的是心理治疗师在治疗实践中侧重于心理治疗措施的实施和开展,轻视了来访者的内心情绪和思维的变化,甚至对来访者的个人价值、尊严与自我实现等方面置之不理。如此一来,良好的治疗氛围衍变成一种理想化的情景,身处这种毫无主动性可言的治疗关系中,来访者只能被动地遵从治疗师自上而下发出的指令,使得来访者越发觉得自己的尊严扫地,而治疗师不仅没有发挥出积极有效的治疗作用,还因为不假思索地对来访者贴标签和对象化,导致来访者遭受严重的二次伤害。因此,越来越多的来访者惧怕心理治疗师并抵触心理治疗,人们不愿意再接受传统且刻板的心理治疗模式。

    以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为理论依靠的心理治疗模式已成为心理学发展的阻碍,墨守成规且不通情理的治疗关系近乎达到荒谬的地步。基于这一危机局势,人本主义心理学逐渐酝酿而成,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对心理学中的两大传统学派进行了深刻且周到的反思,它反对把人的行为归纳为本能和原始冲动的精神分析,也反对只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创造力和自我实现,宣扬心理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要以诚相待并本着无条件积极和共情理解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来访者。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极其反对将目标主体转化为客体的对象化现象以及用某一词语给来访者贴标签。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治疗的关键并非优异治疗条件与技能,唯有在安全且亲密的治疗关系中来访者才会发生转变和成长。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与普及,心理治疗领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换,心理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展现前所未有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作用到来访者身上会不自主地生成一种亲和感,从而中和掉来访者心中的部分紧张感,使来访者在冰冷的治疗过程中也可以感受到心理治疗师散发出巨大的温暖与关怀,人本主义心理学很大程度上提高来访者在治疗中的配合度,促使来访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和成长。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心理学界所面临的危机恰如布鲁姆眼中文学界出现的乱局。关于20世纪中后期,多数学者称其为多元化的后现代社会,与它对应的文化形态正是后现代主义。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化和文学理论的融汇,一场崭新的社会理论思潮变革席卷而来,各个领域中不同流派的诸多学者都宣称自己是后现代主义者并借此身份抒发自己的见解。由于受到后现代主义文化形态的染化,文学理论界涌现众多新兴的流派,由于“多元文化”的侵蚀,文学日益被政治化、性别化和意识形态化,纯粹的文学研究已经成为一种理想化的模式,文学研究一度陷入捉襟见肘的境遇。从文化视角切入文学研究之中,虽然开辟出文学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但它也造成文学研究的纯粹性日渐消退,与之相替代的则是充满功利性和目的性的文学外部的研究模式。

    恪守精英主义立场的布鲁姆面对“多元文化”这一歪风邪气在文学界肆意蔓延的形势万分愤怒,他将文学界产生的乱局归因于新兴意识形态下的文化批评,他强烈反对新兴的文化批评的意旨并称那些坚持文化批评观念的学派为“憎恨学派”。布鲁姆认为,新兴的文化批评使文学研究脱离了文学本体,文学研究者不再对文学抱有满腔热忱,反而去钻研各式各样且令人难以捉摸的术语。由此一来,直接或间接地致使社会各界中种族、性别和阶级等这一类无法消减的怨恨代替了几乎所有美学与认知标准。身处这种社会环境中,文学批评蜕变成政治语言分析,一切文学作品都被“工具化”的浪潮吞噬,沦为政治分析的对象。而布鲁姆极其反感文学被政治化,正如他自己所说,“总之,我的立场一直是,诗歌绝对不可被政治化。”综上可见,虽然罗杰斯与布鲁姆所处的学科领域不同,但是他们都对各种领域的发展现状表现出愤慨与不满,这种不满的情绪成为推动布鲁姆文学批评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建构的原动力。值得注意的是,布鲁姆与罗杰斯对各自领域陷入困境的原因做出了相类似的判断,罗杰斯认为心理学界产生的危机无非是因为大批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过度沉迷于技术和理论,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将来访者对象化,而布鲁姆则认为文学界出现的混乱是因为新兴的文化批评过度对象化和政治化,这种两相契合的断定使布鲁姆后期文学批评理论中蕴藏着大量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元素。

    布鲁姆后期文学批评理论中蕴含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元素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自我”。在布鲁姆眼中文学批评是文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无法容忍将文学批评等同于文学研究,更不允许意识形态等外界因素对文学批评的渗透,对此布鲁姆指出只有具备自主性的文学批评才能够避免被世俗思潮影响以及被外界的功利化感染。在阐明文学批评的自主性的时候,布鲁姆着重强调文学批评家应该充分发扬自己的个性,他认为最早的文学批评家是作为讽刺式喜剧作家的阿里斯托芬,而阿里斯托芬身上所散发出的个性正是布鲁姆所认同和赞赏的,“真正的批评家,无论是阿里斯托芬,还是王尔德,或是肯尼斯·伯克,都应该知道,批评和诗歌一样,是不能回避个性的。”在《影响的剖析》中布鲁姆更是系统地阐发出文学批评应该具有个体性。布鲁姆对文学批评个性的强调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主体性的重视,布鲁姆发觉自T.S艾略特倡导的新批评以来每一次现代思潮都夹杂着架空主体和消除个体性的倾向,所以他总是在著作中将作为主体的自我前置并以此鼓舞其他学者效仿。由此可以看出,布鲁姆强调文学批评应该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征并鼓励将作为批评主体中的自我前置,如同罗杰斯特别强调“自我”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处于不可撼动的地位。其次是“共情”。布鲁姆提出的批评实践是根植于个体性之上的阅读经验与情感经验,他认为读者通过阅读与文学作品确立的亲密关系是基于对文学作品的共鸣与同感。这种感受是来自读者自身的阅读经验与生命经验的相似,因而阅读不全是客观、冷峻的个人认识活动而是一种敞开心扉释放自我的过程。这一观念正迎合了罗杰斯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主张,即无论是治疗师还是来访者都应该敞开自我,通过真实的相遇建立起与对方的关系。罗杰斯指明心理学界面临的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是治疗师将来访者对象化,于是他提出将“共情”作为心理治疗的核心思想,并号召心理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应该不做任何评判地去倾听来访者的心声,以及换位思考地理解来访者的感受与经验。此外,他认为来访者须学会认识自己,以至于能够清晰体会到自身的情感,从而才能更好地发掘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加以消除。布鲁姆所阐扬的共鸣和同感追溯到本源上都是罗杰斯提出的共情主义范畴,着眼于本质,布鲁姆试图通过将阅读体验与生命经验相关联的方式,把文学批判带出对象化的困局,与罗杰斯提倡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将治疗体验与生命体验相联系的观点是一致的。最后是“孤独”。孤独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大研究主题,也是罗杰斯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在其代表著作《论个人的成长》中,罗杰斯通过对多种典型案例的详细探讨,阐释孤独感生成的两大主要原因:一是个体与自我出现疏离,进而导致个体无法与自我进行沟通;
    二是缺乏与之能对话的关系,使个体感到无法与外界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当谈论到如何消减心中的孤独感时,罗杰斯引用自己凭借写作消除孤独感的亲身经历并加以分析,对此,他说道:“写作,是我密封在瓶子里并扔向大海中想要传递的信息……我惊讶于那么多海滩上的人们—心理上和地理上的—发现了这些瓶子,看见了我想跟他们说的话,因此我一直在写作。”可见,罗杰斯将写作视为一种与世界沟通的方式,同样也是一种与外界交流的方式。正是基于这种观念,罗杰斯指出为了消减孤独感,一个人持续性的情感应该利用某种方式获得表达,同时一个人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应该是朝向外部世界的。布鲁姆也曾多次运用孤独一词来形容、概括自己的童年生活,无论是在《西方正典》还是在《影响的剖析》中,都不难发觉相应的叙述。在孤独的童年生活中,布鲁姆一直认定是文学、阅读陪伴着他,消除了他绝大部分的孤独体验。文学和阅读对于童年时期的布鲁姆来说是一种温暖的伴侣,而“憎恨学派”以各种借口贬低西方经典文学作品相当于间接诋毁了多年以来文学树立在布鲁姆心目中亲切的形象,这也就是为何布鲁姆厌恶意识形态化的文学批评的原因之一,另外则是布鲁姆认为新兴意识形态化的文学批评无法消除孤独感。布鲁姆曾明确指出文学与心理治疗有着密切关系,并具有缓解孤独感的作用。在布鲁姆看来,“真正的阅读是一种孤独的活动。善于读书是孤独可以提供给人的最大乐趣之一,它是各种乐趣之中最具治疗作用的。”众所周知,读者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肩负着文本的参与者与阐释者,会直接或间接地同自我、文本进行一系列的交流与互动,因而阅读过程也可以看作读者情感持续性表达的过程,或与外界进行持续性接触的过程。布鲁姆所阐扬的阅读具有缓解孤独的作用,正符合了罗杰斯指出的消减孤独的方式。

    社会科学中的各个对象并非相对孤立的,而是彼此系连、互相渗透,它们贯穿不同的学科,充当学科之间对话的桥梁。也就是说,文学所研究的对象或许同心理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在对其进行研究的同时很难,甚至无法避免绕过其他学科的研究范畴。正如钱谷融先生提出的“文学是人学”理论,一切由人创造的学问都与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研究文学势必要跨学科。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野,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布鲁姆文学批评理论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核心思想和理论背景上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当布鲁姆面对文学研究逐渐偏离方向,日渐趋于对象化的时候,罗杰斯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同样在忧虑,并力求改变心理学界过度对象化的现象。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理悟布鲁姆文学批评理论是富有启示性的,有助于我们领悟哈罗德·布鲁姆这位以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到的理论见解影响文学界数十年的巨擘,也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西方文学理论。

    猜你喜欢 布鲁姆罗杰斯心理治疗 团体心理治疗对酒依赖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中国现代医生(2022年9期)2022-04-28理查德·罗杰斯:建筑是最具社会性的艺术房地产导刊(2022年4期)2022-04-19——评高永《哈罗德·布鲁姆“内在性诗学”研究》">重视内在之强力
    ——评高永《哈罗德·布鲁姆“内在性诗学”研究》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21年1期)2021-12-28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祝您健康·文摘版(2021年9期)2021-09-06父亲的形象上海故事(2020年5期)2020-07-04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工业设计(2020年3期)2020-05-14影响的焦虎智族GQ(2019年11期)2019-11-15脸书将收购伦敦人工智能企业 布鲁姆斯伯里中国广播(2018年7期)2018-09-21基于混淆布鲁姆过滤器的云外包隐私集合比较协议计算机应用(2016年10期)2017-05-12摄影与心理治疗数码摄影(2009年4期)2009-04-22
    相关热词搜索:人本主义文学批评范畴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