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手作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传承的利弊分析

    手作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传承的利弊分析

    时间:2023-02-22 10:55: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中国矿业大学 常钰圆 孙亚云(通信作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是指以手工为主要劳动形式的工艺项目,包括传统技艺与传统美术中的绝大多数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但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它们遭到强烈冲击而逐渐衰落。从两千年至今,我国采取了诸多措施来挽救并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与这种由政府牵头的、自上而下的保护形式不同,近年来一种个体的、自发性质的传承手段逐渐崭露头角,并迅速发展为一种流行风潮,即“手作”。国内对于手作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十年,且数量不多,但手作的热度之高却与它的研究数量不成正比。但实际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手作更多地隐匿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其词义的模糊与非正式的特性也使得它的价值极易被忽视,但其蓬勃的生命力,却又反复向人们宣告着它存在的意义。

    1.1 手作的概念

    手作,即手工劳作,通常被认为从日文词汇衍生而来,其中“手”是意义的源头,既可以指代劳作过程,也可以指代劳作成果。从广义上来说,任何一种手工劳作都可以称为手作,无论是传统手工艺还是现代都市手工艺都可以纳入手作的范畴,但文章中的手作主要指以都市人为主体进行的手工实践活动。

    1.2 手作的特征

    1.2.1 个性化特征

    技术从来不是中性的,而总是一种个性的投射[1]。手作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身生活实践的手工造物方式。伴随着造物活动的是自身的生活实践、灵感交流,是个体自身的对话,是情感和思绪的表达[2]。因此,个人的思绪及实践能力直接决定了手作作品最后的样貌。其中,人的思维方式的形成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地域环境因素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特定地域的群众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在特定文化背景熏陶和孕育下,该地域的人又必然会具有某些共同的思维习惯。人们在进行手作时,会受到这种具有地域性思维习惯的影响,他们的手作作品也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征,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即便是同一题材最后的成品也是各不相同的。

    1.2.2 简易性特征

    不同于传统手工艺的专业性,手作更强调的是一种易上手的简易性。它的入门门槛较低,既不限制年龄,也不限制性别,既没有从业时间的要求,也没有其他资质的规定,只要对手作有兴趣并愿意尝试,都有资格成为手作爱好者。手作爱好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学习资源,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师徒传授与技艺培训,而随着新媒介的发展,网络逐渐成为手作爱好者进行展示与交流的主要平台,网络平台具有方便、及时、快速和交互性的特点,能够让众多手作爱好者快速获取到需要的学习资源。除了如微博、小红书、抖音等通用平台之外,还出现了更多的专业平台,如图1的手工客APP,该平台提供了大量免费的手作教程,能够让手作爱好者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流学习。

    图1 手工客APP

    1.2.3 体验性特征

    手作能够为爱好者带来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当手作爱好者在进行手工劳作时,他们很容易达到一种全神贯注的忘我境界,而忽略环境的嘈杂与时间的流逝。这种身心合一的体验感正是当代人所缺乏的,在劳动分工制度中,人们的劳动成果不再为自己所有,人的“生命时间”变成了“工作时间”[3]。于是,人们被迫匀出工作以外的时间去寻找自身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而手作恰好为他们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在相对完整的手作体验中,手作爱好者像艺术家一样进行创作,将平日被压抑的个性转化成创意的力量。他们的生产活动,并非只是指向外在的目的,而是指向其本身[4]。因此,外界的评价与客观的美丑对于手作爱好者而言没有那么重要,他们更在意创作中自我价值的追寻。

    1.2.4 装饰性特征

    对于绝大多数手作爱好者来说,手作只是闲暇时光的娱乐活动和业余爱好,他们“入坑”的起点仅仅是因为兴趣,而非谋生。此时,手作爱好者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能消磨时光的活动,这个活动最好是“美的”,能够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手作中的审美需求,主要表现为作品的装饰性。即便手作爱好者的能力有限,制作出的作品不尽如人意,但他在创作初期也必然会进行构思与设计,为自己的作品拟定一个美的目标,倘若达成此目标那获得的愉悦感与成就感将会是翻倍的。在手作项目的选择上,手作爱好者更倾向于布艺、陶艺、刺绣等,它们的装饰意味远远大于实用价值,而对于草编、木艺等装饰空间较弱的分类却鲜有涉足,完成后的作品也多用于家居环境的装饰。另外,一些手作爱好者之所以选择自己动手,也正是因为市面上没有符合自己审美需求的产品。

    手作的四大特征反映出手作爱好者创作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自我满足,他们仅仅是把创作过程当作一项陶冶身心、美化生活的艺术活动,至于最终的成品是否足够美观,精神文化内涵是否丰富,个人实践是否足以承担起技艺传承的重任,并不是他们首先要考虑的事情。因此,手作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必定是利弊共存的。

    2.1 手作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传承的利处

    2.1.1 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表达

    手作的个性化特征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社群性的特征,传承人个人风格的形成也是在群体意识文化的框架中形成的。然而,即便在相对稳定的群体之中,个人也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一些传承人在进行传承时候,往往不会仅呈现统一的、一成不变的传统方式,因为传承人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他们必须保持新鲜感和好奇心去探索以融入周围的世界[5],在不变中寻求变化,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传承至今的根本原因。

    这种“变异”的现象在手作爱好者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首先,爱好者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作品或多或少地会带有家乡的痕迹,呈现出两地文化交融共生的特征。如上海的海派绒绣、彩绘玻璃等均是中西文化交融的成果。其次,爱好者的文化背景、兴趣喜好与创作意图等各不相同,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未接受过专业训练,匠气不足但灵韵有余,思维的发散性更强,创作也更加自由,因此在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往往会产生更多新奇有趣的想法,这些创意汇聚在一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与活态传承提供了更多的灵感与思路。

    2.1.2 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群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群性特征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要依靠少数传承人,更需要大量的地方文化精英与承袭者的共同参与。然而,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开发并非几个代表性传承人就能完成,而是需要庞大的群体传承者以恰当的身份集体参与传承,如此才能巩固和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土壤。

    手作的简易性特征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群体。首先,网络上的教程往往都是经过简化的。以瓷胎竹编为例,原材料之一的竹丝需经过刮青、烤色、去节、开片等多道工序才能投入使用,制作难度极高,而一般的手作教程几乎不会展示竹丝的制备,难度也大幅下降,不会让爱好者望而却步。其次,互联网的发展不仅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手作的教程变得极易获取,而且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群体的聚合[6],手作爱好者之间、爱好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间都能通过不同的网络平台实现超越时空的联结,他们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平台上,吸引共同爱好者,平台也能将这些内容随机推送给其他平台用户,让更多的普通人认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培养更多的潜在爱好者,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从小众走向大众。

    2.1.3 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文化

    手作的体验性特征传播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文化。人总是在亲身体验到一种事物或经历过一种事情后,才会对事物本身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和感受[7]。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也是如此,亲手制作所获得的经验与感悟,与旁观的分量是完全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精神文化,也只有通过手作体验才能真正地深入人心。

    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中,人们需要一种能让心灵安静下来,同时既有温情脉脉,又有个性及劳动乐趣的、慢速度的高感情生产方式,去与高速度但缺乏人情味的科学技术制衡[8]。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手作正是这样一种方式,帮助人们实现从“劳动之兽”到“创造之人”身份的转变。在手作的世界中,人们不再是无足轻重的都市尘埃,而是充满创造力的艺术家与造物主,他们在相对完整的体验过程中感悟着传统农耕文化中的造物之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十年磨一剑的匠人精神,见证着零碎的材料经由自己的双手获得新生命,体会到古代手艺人无与伦比的造物智慧,从而对传统生活产生向往之情。在此情境下,传统生活不再是落后与腐朽的代表,而是美好生活的典范。

    2.1.4 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美学

    手作的装饰性特征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美学。装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人对于物的实用需求不会依赖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独特的装饰美感或许更有价值。人类艺术离不开“装饰”一词,例如,当人类能够熟练地制造出陶瓷后,彩陶便诞生了,人类不满足于陶器的朴素,便开始尝试制造其他材料的器具,可见,工艺与装饰不是人类物质需求的结果,而是审美需求的结果。手工艺与装饰不是人类装点门面和附庸风雅的消遣,而是大众生活和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类生活散发着独特光辉的宝石和精神依托[9]。

    然而,装饰具有时代性,时代背景影响了美的标准,而这种标准又深深地植根于人的审美意识当中。由于近代社会变迁过快,传统的审美风格还未来得及与新的审美标准进行融合,便被时代抛弃,手作爱好者的年纪普遍偏小,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心中美的模板是现代的,而非传统的。因此,生活在都市之中的手作爱好者在创作时并不会遵循旧的形式,而是根据自身对于美的理解自由创作,甚至将多种装饰风格进行“混搭”,但无论最终的呈现如何,装饰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即美化生活,获得满足。

    2.2 手作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传承的弊端

    2.2.1 有限度的传承程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种类繁多,但手作爱好者的选择却相对固定。都市生活节奏快,人们并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学习复杂的技艺,他们把手作当成一种兴趣、爱好,或仅仅是调节生活压力的方式。因此,那些装饰性强、工艺难度低、耗时短、材料易获取的手作类别更受青睐,即便存在难度较高的环节,他们也会采用一些办法来降低难度,如缩小作品体量、减少装饰面积、购买制备好的原材料等,这就使得手作难以达到传统手工艺的高度。因此,手作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程度是有限的,那些濒临消亡、装饰性弱、技艺难度偏高、难以适应当代市场的手工艺项目,仍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传承。

    2.2.2 浅层化的学习内容

    手作爱好者往往借助网络平台,或以体验店体验的方式来培养手作兴趣,学习手作知识。网络资源全面但零散,且呈现技艺与文化分离的特征,而体验店为了确保顾客能获得良好体验,会简化手作流程,又或是直接要求顾客进行相应的操作,但其原理却不会过多介绍。这两种方式都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碎片化,不利于手作爱好者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甚至会让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学习的内容也呈现出重技艺而轻文化的特征。简易的知识虽然更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

    2.2.3 原有文化意蕴的消散

    由于地域界限的打破与社群意识的淡薄,手作爱好者喜欢用拼贴、嫁接等艺术手法,将多种工艺及装饰手法融入一件作品中,不问出处与历史,更不问流派,装饰图案原有的意义被消解,完整性也遭到破坏。原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甚至被其他“外来工艺”压制,难以分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面貌。这种做法虽然创造了远比传统工艺品丰富的造型,但地方手工艺中拥有的丰富意义体系却被简化、碎片化,甚至是无意义化。从本质上来说,融合的结果是走向去地方性、民族性,走向单一化、同质化的过程[10]。人类社会发展需要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单一文化如同单一基因一样造成物种的退化,将使人类的创造力衰竭,使文化的发展道路变得狭窄。

    3.1 总结

    根据前文中的利弊分析,可以看出手作的问题主要在于缺乏规范与引导,而我们已经在十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相对成熟的道路,也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那么,手作可以密切自身与该体系之间的联系,既能保持传承的活力,又能借助成熟的策略及时调控。首先,针对传承程度的问题。都市生活有它自身的节奏,人们在闲暇之余进行手作已经不易,相比于强硬植入新的项目,以温和、轻松的方式开拓人们的眼界,最大程度地激发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的兴趣更为重要。其次,针对学习内容的问题。建立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作资源平台,由专人整合学习资源并负责审核,确保发布内容的真实性与专业性;
    举办交流会,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手作爱好者交流切磋,削弱两者之间的认知代沟。最后,针对地域文化的问题。民间文化在田野,不再书斋,若想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的文化基因,去原生地体验是最好的方式。因此,应鼓励当地的青年手工艺人去其他城市创业,打破地域间的文化隔阂,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基础上,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城市共享度。

    3.2 展望

    任何传统事物都不是停滞不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必将由新一代的年轻人把握,但群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意识的觉醒,不仅需要文化环境的熏陶,更需要以手作的形式切身体验。手作应当被视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的重要力量,同时也要采取措施弥补它的弊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路越走越宽广。

    猜你喜欢 手作手工艺爱好者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疯狂英语·新读写(2022年5期)2022-11-22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疯狂英语·初中版(2022年5期)2022-05-11美食爱好者的随笔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03-09手作之美:术到极致 几近于道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系列纪录片《中国手作》第一季《木作》开播电影(2018年10期)2018-10-26直播答题爱好者瞭望东方周刊(2018年7期)2018-03-02世界工艺文化之旅中华手工(2017年6期)2017-07-06手工艺·温州发绣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干花手作达人亲自传授Coco薇(2015年10期)2015-10-19跟达人一起手作旅行纪念品!都市丽人(2015年4期)2015-03-20
    相关热词搜索:手工艺利弊文化遗产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