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时间:2023-02-22 18:10: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刘 彪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上秦镇中心学校,甘肃张掖 734000)

    数学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科。从这一培养要求入手,教师可以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和深度探究的方式获取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在实施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时,教师也要围绕学生的真正需求合理地选取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以小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导他们主动开启自主学习,继而增强数学教学的驱动性。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利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学习空间和探索机会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在探究性学习模式中,学生能够针对具体的数学问题展开独立思考,并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增强创新精神。根据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实际应用情况可知,其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征:一为学生主体性,即以小学生的需求和身心规律作为设计教学方案的依据,针对学生在教学中的实际表现对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调整;
    二为空间开放性,即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空间,引导学生在自由开放的空间里展开深度思考和辩证[1];
    三为教学引导性,教师要以学习任务、课后作业等为手段,有意识地引导和驱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而培养具有自主意识和探究能力的青少年。

    (一)课前阶段——预习

    课前预习是教学活动的第一个重要步骤,也是由学生自主支配的学习空间。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了解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也能够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这便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前预习阶段,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展开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的实际内容和真实学习水平,将预习任务分化为难度递进的各个层次。在学生正式开启预习活动后,教师将预习任务分发给对应层次的学生,为学生在预习阶段的自主探究指明方向,让学生明确自身在预习中需学习的内容和理清的知识结构。以此为根基,学生可以借助教师提供的预习任务单阅读教材中的文字知识、解读教材中的数学案例,大致了解课程教学的内容,在预习中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习得基本的数学知识。这便能为后续的数学教学打下基础。而在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将自己在预习中掌握的知识、未能破解的难点等记录在任务单上,条理清晰地展现自己的探究流程,为教师开展课前诊断工作提供素材。在学生的共同帮助下,教师可以通过分析预习任务单的形式,了解不同层级的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以及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此出发,教师制订的课堂教学计划和采用的教学手段,也能更为契合学生的需求。长此以往,小学生自然能够形成自主探究能力和深度学习意识[2]。

    (二)课中阶段——探究

    课中教学是实施自主探究教学计划的关键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展开探究,让学生在生活情景、问题链接中产生创新灵活想法,并针对具体的数学问题提出创造性的见解。自此,学生既加强了学习的深度,也能在探索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逐渐成长为具备多元能力的青少年。

    1.创设生活情境,激活自主探究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始终存在教学与现实生活无法准确链接的情况,部分教师未能在数学课堂上引进生活化的元素,学生自然也割裂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这就导致他们在学习中存在学习深度不足的弊端。为了解决此种问题,激活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意识,教师要认识到生活化元素对于探究性学习模式的驱动作用,以情境化的方式将生活元素融入到数学课堂上。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教师可以在深入研读课内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选取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且在小学生认知范围内的生活现象、生活实物等作为素材,以此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并以语言引导、设置问题的方式,引领学生进入到情境中,让他们将现实生活中获取的经验和积累的知识,应用在生活情境中,进而准确理解数学概念或者数学问题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产生探究的意识。同时,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借助数学知识解决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以数学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利用数学学科中的数据分析、四则运算等知识要点,分析问题的核心和内涵,探寻出解决问题的高效路径,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效能感、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并能将这种乐观的情绪迁移到更高阶层的数学学习中,提升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深度探究和实践探索能力。

    2.引进问题链接,培育自主探究思维。在数学课堂上引进难度递进的问题链接,有助于培育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也能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过,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更加注重采用一问一答的提问形式,而这种无意义和反复性强的提问难以对数学教学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对于上述分析中提到的现象,教师可以将数学课程内容按照难度等级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在每一个层次中提炼出一个值得商讨和分析的问题,组成问题串,作为贯穿数学课堂的主线,串联起课堂教学的各个流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思考和探究的状态,并在梯度递进的问题链接的引领下深入探究数学知识的内涵层。在引进问题串的过程中,教师要保证问题之间呈现出梯度变化,能够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领学生展开深度思考,也要将问题串与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相对接,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出现思维局限性或者学习难点时,可以在问题的启发和点拨下走出思维困境,探索出创新化的学习路径[3]。在问题链接的末端,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不同问题枝干上的表现制作流程图,总结学生在课堂上取得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回顾和审视问题,让他们在回顾的过程中理清逻辑思维。在问题链接的串联下,学生能够在数学课堂上产生自主探究思维,也能够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了自身的自主性。

    3.设置驱动任务,锻炼自主探究技能。学生产生了自主探究的意识是他们展开学习和探究的前提之一,而只有真正具备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他们才能在有序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换言之,教师应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技能作为数学课堂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教师可以设置驱动性的课堂探究任务,依据学生在课堂上的临场反应,对提前设置的学习任务进行调整和改进,并将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元素引入到任务中,加强学习任务的驱动性,让学生能够在任务的驱动下展开高质量的自主探究。此外,为了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学习技能,教师也要在设置任务的过程中,利用标注法在数学任务上标注应使用的学习方法、时间总长以及不同阶段应取得的成果等等,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学习自主探究的技能,并利用不同的技能提升学习效率。待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也应要求学生以口述的方式叙述自己的探究思路和使用的探究方法,促进不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让他们在叙述中理清探究思路,并在探讨和分析中明确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由此,学生便能在驱动任务的影响下牢固地掌握探究的方法和技能,进而将其应用在更高级别的数学学习活动中。

    4.增设实操板块,习得自主探究手段。机械化和重复性始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根植于传统课堂模式中,迟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学生不仅难以习得自主探究的手段,甚至无法牢固记忆和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而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学生是否具备自主探究手段,直接影响他们是否能够在社会中立足。结合上述情况,教师应以教学实况为根基、以传授给学生探究手段为目的,在课堂上增设实操板块,为学生锻炼探究技能提供自由开放的空间,让他们获取在课堂上的主动权,并通过实际操作明确数学概念的来源历程和实际内涵。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应提前准备与课程教学相关的道具和素材,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剪一剪、拼一拼”,将理论化的数学内容转化为实物图形,让学生以形象化的方式解读和分析抽象化的数学概念,鼓励学生探索出创新的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实操板块中获得了学习主动权,也能够在该板块中展开自主操作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习得了自主探究的手段,自然也理解了小学数学概念的深层内涵。由此,学生在日后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中也能利用数形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

    5.巧用观察量表,增强自主探究信心。自信是一个人不断发展的动力,在教学中亦是如此。这足以证明,学生是否具备自信心是影响他们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中,教师可以巧用观察量表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信心,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要求和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目标,制定内容翔实的观察量表,在观察量表中融入“该同学是否积极参与活动”“该同学是否思维敏捷”等多方面的观察条例,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为调整课堂教学计划、实施客观公正的评价提供素材。而在以自主探究为主要特征的课堂上,教师便可以利用观察量表,记录和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表现,在真实数据中挖掘学生在学习态度、思维敏捷度、探究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优势,达成“以评促教”和“以评促学”的效果,让学生明确自己在数学课堂上的闪光点,从而增强他们的探究信心。此外,依据不同阶段制作的观察量表,教师也可以定期开展反思和总结活动,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反思,促使他们意识到自身在探究性学习中值得改进的地方,并能在积极情绪的带动下调整状态,进而向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迈进[4]。

    (三)课后阶段——复习

    教师于课后复习阶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能够进一步深化其自主意识、提升其探究能力。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和布置实践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活动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深挖数学问题中包含的知识,锻炼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

    1.开展课外活动,强化自主探究能力。传统的数学教学以课内教学为主,将学生的学习范围局限在课堂中,这不仅使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呈现出单一化的状态,甚至会削弱学生探究的热情。鉴于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可以从课内教学内容出发,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将教学的场域拓展到生活场景和社会背景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探寻与数学问题相关的元素。在课外探索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践水平选择与其认知能力相契合的活动内容,如简单的数学调查、实地测量等等,引领学生在课外中展开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将在课外活动中获得的信息记录在册,为探究数学问题提供依据。随着学生获取的信息和知识逐渐增多,他们的探究能力也会有所增强,他们对于数学问题的理解会更为透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进与社会发展相关的高阶问题,让学生利用几何和运算方面的知识,为解决时事问题出谋划策,从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主探究能力。

    2.布置实践作业,提升自主探究水平。对于小学生来说,作业是他们学习生涯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提升他们自主探究水平的一个有力抓手。教师应改变对作业的看法,更新陈旧的教育理念,在作业中融入实践元素,据此设计作业单,让学生在作业单的引领下展开实践探索活动。而为了提升学生的探究水平,在作业单中,教师既要设置基础的数学问题,也要引入项目化的数学问题,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寻求问题答案,让学生通过搭建数学模型、搜集项目信息的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平台,让学生将在作业中获得的阶段性成果同步上传到平台上,以激励性的话语强化学生的探究信心,并鼓励学生从多元化的角度完成探索任务,进而体现出课后作业巩固知识、反馈教学效果的作用。

    综上所述,教师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以学生为第一视角开展了自主探究性教学活动,为学生开创了自由、开放式的学习空间,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而调动其积极情绪。不过,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时刻关注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教学形式的复杂程度是否与学生的思维特征、认知能力等相符合,对不合理和不科学的内容作出调整和改进,促进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探究性探究数学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华夏教师(2021年29期)2021-05-23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华夏教师(2021年29期)2021-05-23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中等数学(2021年11期)2021-02-12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0期)2019-05-28探究式学习在国外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中等数学(2018年11期)2018-02-16我为什么怕数学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数学到底有什么用?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错在哪里中学生数理化·高二版(2008年7期)2008-06-15
    相关热词搜索: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