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泛娱乐化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及其应对

    泛娱乐化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及其应对

    时间:2023-02-22 21:40: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张羽嫣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作为人们对身心放松和愉悦情感的体验,娱乐是存在已久且广受欢迎的。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使得娱乐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西方消费文化的助推下,其辐射范围甚至已突破原有界限,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领域,逐步显示出一种具有狂欢性质的泛娱乐化趋势。作为新媒体运营的主要目标群体,青年学生很难避免泛娱乐化的影响,也深受其害。在这种情况下,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学生摒弃消极价值观并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指导青年学生认同并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过程。

    娱乐被认为是调节生活的有效和必要手段,是创造和维持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
    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1]90现代休闲娱乐是一种通过表达或悲或喜的情绪或通过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或技巧而获得欢乐、放松体验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促使人成为“完整的人”。[2]“化”在《辞源》中是这样解释的:“化,谓一有一无,忽然而改,谓之为化”。也就是说事物从无到有叫做化,“化”属于事物的质变,即某种性质或状态的转变。由此,娱乐化可以认为是赋予非娱乐性的事物以娱乐的性质或特点,将非娱乐性的东西转变为娱乐性的东西。“泛娱乐化”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尼尔·波兹曼在其1985 年出版的著作《娱乐至死》中提出的,他认为:“当新闻被包装成一种娱乐形式时,它就不可避免地起到了蒙蔽作用”。[3]95娱乐本身是积极的,适当的娱乐活动为公共生活提供调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现代生活的压力,并产生了美和感官享受。而泛娱乐化则是一种强制赋予非娱乐性的事物以娱乐属性,不论是在表现内容还是表达形式上都过度娱乐化,以满足大众片面而低端的娱乐需求和精神刺激追求,并主张一切公众话语都应当用带有娱乐性质和特点的方式进行表达的现象。

    (一)泛娱乐化的具体表现

    1.传媒供给向娱乐倾斜。一方面是娱乐内容在产出比重上占有绝对优势。绯闻轶事得到了充分关注甚至被过度挖掘,在没有足够的素材支撑时,凭空捏造也成为其惯用且有效的一种手段。而与之相对的,却是社会时事得不到及时、全面且客观的报道,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没有得到准确的解读和正确宣传,甚至导航首页也被娱乐新闻充斥,各种类型的娱乐软件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营造出一片欢声笑语的繁荣假象。另一方面是娱乐属性在内容包装上的广泛应用。泛娱乐化的中心是娱乐,一切都取决于娱乐、成为娱乐的附属品。新闻生产者只需要熟练运用引人注目的标题和令人捧腹的叙述方式,就可以让任何内容都变得“生动”。娱乐获得了在所有形式的文化中的“霸权”地位,并且改写着其他文化的内容和价值,最终留下的不过只有肤浅的笑声和享乐。

    2.大众消费向娱乐贴近。首先是因为娱乐话题在接受程度上具有显著的优势。娱乐化的内容没有门槛设限,因此也拥有了极大数量的追随者。无论是微博热搜榜或是外网推特趋势榜,娱乐话题在通常情况下都有席卷之势,并且吸引关注量的速度极快,一个娱乐话题在瞬间造成服务器瘫痪的情况已司空见惯。其次是因为大众在时间分配上的娱乐倾向性。除去必要的社交活动,大众的空闲时间大量耗费在下拉刷新社交软件的行为中,漫无目的地寻找可能刺激自己神经的娱乐内容。若一个软件再没有可供刷新的内容,则换一个软件重复着机械式的动作。娱乐毫无限制地铺开,将可供自由分配的时间压榨干净。

    (二)泛娱乐化的成因

    1.资本效益诱使娱乐滥造。泛娱乐化体现出的文化商业化,背后是由资本在主导。市场经济体制为媒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随之而来的也有令它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危机,媒体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引入市场体系带来的经济上的自负盈亏。为了能在市场中立住脚跟并继续生存下去,多数媒体选择的路数都是首先寻找经济利益,而不是追求社会效益。马克思曾指出:“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是一个有收入的文字事业”,[4]179这就一方面揭示了媒体的政治文化属性,另一方面也指明了媒体的经济产业属性。随着媒体商业特征的日益凸显,媒体的政治文化特征被淡化,媒体生产者的身份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化供应者,而是转变成商品的提供者甚至是生产者。为了获得更广的受众和更高的访问量,只要能够引起公众的关注并满足受众的需求,媒体就乐意传播。于是,在被巨额利润所吸引的大众传媒那里,社会效益让位于经济利益,大量肤浅的无意义的娱乐产品被制造出来。

    2.心理排遣汇于娱乐出口。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9当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和发展后,人们必然会对精神文化生活产生更高层次的追求,于是人们的需求重点、消费重心逐渐向各种娱乐、教育等精神文化层面转移,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享受和追求。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步伐正在加快,生活压力也日益增加。加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许多人在心理上难免产生紧张和沮丧的情绪。而单纯的娱乐没有文化水平的限制,最易为大多数人营造轻松愉快的休闲氛围。英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洛里·沃珀认为:“越不用动脑筋、越刺激的内容,越容易为观众接受和欣赏,这几乎是收视行为的一项铁律”。[6]71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更偏爱感官享受,而非欣赏理性和深度。在他们那里,直接的、简单的、肤浅的品味可以最好地满足自己面对压力时的心理需求。基于这种心理特征,大众传媒制造出各种低端的娱乐产品以满足受众的品味。

    3.消费主义削减娱乐功能。文化具有构建价值观念、培养审美意趣、构建思维方式等功能,娱乐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其本身并没有因其精神娱乐作用而失去其他基本功能,但消费主义却肢解并重新构造了娱乐文化,排斥其中积极的概念,仅维持其与肤浅的娱乐相一致的个人取悦功能。[7]175单方面追求感官娱乐的节目,因消费主义的影响而形势大好,成为大众消费和享受的一个“热播”平台。娱乐文化对公众的影响越大,其受欢迎程度就越深;
    娱乐文化越受欢迎,它的影响力也就越广,在这样的循环中,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非娱乐性的节目也开始进行各种类型的娱乐包装。

    泛娱乐化强制赋予非娱乐性的事物以娱乐属性,是市场经济和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传媒商业化的产物,而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又加速了泛娱乐化的发展,扩大了泛娱乐化的辐射范围。泛娱乐化反对崇高,滞留于世俗,其肆意席卷阻碍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和影响力的发挥,对于正处在个人和心理发展关键时期的青年学生群体来说,在价值选择和判断的过程中也受到泛娱乐化的不良引导,致使其人生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融合时有碰壁,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颓废主义的糟粕屡屡冒头,甚至迷失在粗俗的物质主义狂欢中。泛娱乐化对青年学生价值观有着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突出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审美层次逆向退化

    审美是被人追求精神享受的欲望而驱动的活动,因此,审美活动的开展只受人自身愉悦感的影响,并不与现实中的任何利益关系挂钩。[8]随着泛娱乐化的影响愈发深入,受众群体正在追求以享受为驱动力的感官体验,在审美方面不再寻求精神理想和价值观念的深度,其审美能力日趋平庸,并在泛娱乐化的影响中日趋衰落。大众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娱乐的更多形式,这种娱乐所带来的感官刺激,尽管使处在压力下的人们得到了慰藉,但随着恶搞、“土味文化”等网络文化的出现,微博、快手、抖音等各类平台上一批网络红人进入人们的视野。与思维能力成熟、价值观念稳定的成年人相比,青年学生更乐于接受这些现象,甚至于有更强的意愿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泛娱乐化一方面使得青年学生乐于接受新的信息,对多元化审美也采取更为宽容的态度,另一方面,对这种直接刺激的过度依赖使得青年学生对真正的艺术弃如敝履,正是这种对直观感受的过分注重,将青年学生的审美标准引向感性化的范畴。

    (二)理性精神落于下风

    具有强烈感性化特征的泛娱乐化叙事,消除了事实与观点之间的分界线,掩盖了事实本身应有的重要性,从而否认了真相、理性这些能达成共同认知和价值观共识的基本条件。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吸引人们的关注,媒体往往会倾向于使用博眼球的标题和有冲击力的图像来呈现内容,哪怕这样的标题和配图并不适合所报道的内容。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可以使青年学生在无需耗费过多心力的情况下就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久而久之,青年学生在阅读上往往追求的不是知识的获得,而是消遣的满足,“碎片化”阅读即是一个例证,“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甚至连儿戏也不如”。[9]364此外,过多的视觉内容会使青年学生在无形中产生一种懒惰惯性——可以通过视觉接收信息,他们就不会尝试通过思考而获得认识。同时,对世界的深刻理解是需要通过辩证的、批判性的思考过程来达成的,过分依赖直观信息也会导致思维以一种更简单、更平面的方式呈现,使其认知能力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10]进而影响思维能力的持续深度发展。

    (三)道德底线趋于模糊

    道德是判断善与恶的重要标准,受经济利益驱动,缺乏正确价值内核和规范的娱乐文化作品的生产,必定会在受众中形成误导。低俗和虚无的内容在泛娱乐化的羽翼下大量传播,对于明星八卦的过度关注和社会道德热点问题的片面报道,以及违反原则的虚假新闻的制造,破坏了社会道德生活的正常秩序,造成了青年学生对道德观念的误解,使得青年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结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存在偏差。个人对道德价值观的浅薄意识,导致其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和道德良知,造成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冷漠以及大众间的不信任和不尊重。

    (四)理想信念受到消解

    对英雄人物的尊重、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对历史的敬畏,以及对高尚道德的信仰,是青年学生构建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要素。然而泛娱乐化为受众创造了一个虚假的世界,历史发生了变化,它变成了一个“剧院”式的存在,在这里人们不再尊重英雄,英雄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甚至被嘲笑、被否定,成为被戏谑的对象,伦理道德遭到泛娱乐化的践踏,政治秩序也被肆意破坏,所有领域似乎都变成娱乐的附属品。在这种虚无精神世界的影响下,青年学生变得孤独,生活和信仰的意义也趋于崩塌。一个具有强烈商业特征的世俗世界被泛娱乐化创造出来,并呈现在公众面前。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崇拜的是对物质的拥有和获取,强调的是感官刺激,随处可见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痕迹。“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11]10欲望掩盖了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青年学生陷入了泛娱乐化的世俗泥潭中,他们本应具有的奋进拼搏意愿被削弱,对崇高理想的热情在消退。

    总之,泛娱乐化是青年学生在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所面对的一种外部不良文化环境,它通过满足片面而低端的娱乐和精神刺激需求,在真相贬值、情绪盛行的社会氛围下迅速发展了大量受众,将学生群体引向感官享乐与物质消费,弱化了他们认同并接纳主流社会价值观的能力,并持续影响着青年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发展。泛娱乐化的危害显而易见,其对青年学生的消极影响不可忽视,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加以应对。

    面对泛娱乐化的挑战,不仅需要宣传思想部门和文化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也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可以有以下路径。

    (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加强对青年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能提升其本身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还能促进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积极发展。为了进行审美教育,学校应完善艺术课程体系,由专业老师带领学生走近美、欣赏美、体验美,满足学生追求身心愉悦的需求,提升学生的审美兴趣,增强其精神力量。这类艺术课程应侧重于展示媒体内容中对生活美以及社会美的描绘,从而能更有效地抵制泛娱乐化的负面影响。辅导员也可以在党团和班级建设过程中,通过主题活动、团体辅导等形式,鼓励学生“谈美”“论美”,在情感分享和观点辨析中深化对美的认识。

    同时,面对社会上层出不穷的低端文化产品,高校不仅要注意抵御,更重要的是借势而为,变被动为主动,提升高校自身健康高雅的文化产品的供给水平,进而提升青年学生审美教育的实效。一是提升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高校必须加强对文化产品的认识和创造,如创建文化产品开发团队,创建独家文化品牌,从而遏制泛娱乐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通过创新文化产品的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以提高青年学生的接受程度。特别是能直接获取到学生一手信息的辅导员,可以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将青年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偏好纳入考虑范围,针对青年学生的性格特点,为文化产品的主题设计和宣传方式建言献策,切实提升对于青年学生的吸引力。三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已有文化产品的内涵。可以选取现有各类媒体生产出的文化产品,将其背后具有教育意义的内涵加以剖析,借助青年学生对现有文化产品娱乐功能的悦纳心理,减少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阻力,真正激发青年学生的共鸣。

    (二)雕琢学生理性精神

    1.提升青年学生媒介素养。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充斥着大量纷乱复杂的信息,对于一个不能理性地利用媒体获取自己所需要信息的青年学生来说,很容易就会被良莠不齐的信息所迷惑,因此加强青年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刻不容缓。高校要设置针对媒介素养的教育计划,开设有关媒介素养的课程,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机会和科学的引导来获取媒体信息知识,从而使青年学生对媒体形成正确的认识。高校应积极举办以提升学生媒介素养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学校及各级学院可以为青年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能亲自参与媒体内容的制作和发布,高校辅导员在指导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及各类学生社团运作时,也应积极推动宣传通道的建设,促进青年学生从一个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向生产者、传播者转变,使其能对媒体有更为直接和深刻的认识,筑起他们抵御泛娱乐化影响的一道壁垒。

    2.培养积极有为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指的是在社交网络中有着一定地位、有能力向社交圈中其他人提供意见或建议、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12]209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已经使信息的传播从个人对个人转变为个人对群体、群体对群体的模式,因此以一人之力影响多数人的情况是完全可能实现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在校内培养“意见领袖”,寻找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发言人”,以引导校园内的舆论走向。这些“意见领袖”可从教师和优秀学生干部等群体中进行挑选,组成一个自身素质和理论影响力都相对较高的群体。其中,尤其要注重对辅导员“发声”能力的培养,明确何时“发声”、如何“发声”,利用辅导员围绕学生开展工作的职业特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辅导员的个人及群体影响力。通过“意见领袖”这一出口,对泛娱乐化的本质和其宣扬的理念、价值观等进行揭示和批判,引导青年学生透过泛娱乐化华丽的外衣看穿其粗浅的本质,在多元文化冲击下能够理性辨别,并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以正能量对抗负能量,从而自发地降低泛娱乐化造成的消极影响。

    (三)澄清学生道德观念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塑造青年学生的价值秩序,激发青年学生的正面价值观念。一些青年学生盲目地寻求感官刺激和直接的精神体验,造成的是身体上的疲劳、内心精神世界的空虚和价值观的混乱与迷惘。面对青年学生的娱乐需求与实现自身价值之间的心理冲突和矛盾,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其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能够积极引导、循循善诱,注重精神上和实践中的感染,激发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体性,实现自身价值的更好发展。此外,还需要重塑青年学生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统一,是合理、科学、崇高的整合体,能塑造和维护青年学生的价值秩序。因此,为有效应对泛娱乐化带来的挑战,有必要深入挖掘和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来消除青年学生对价值观念的迷惘,引导青年学生形成独立稳定的人格,坚持道德操守、坚定理想信念。

    (四)筑牢学生理想堡垒

    1.强化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在泛娱乐化席卷的当今社会,对泛娱乐化的过度恐惧和抵制只会引起青年学生的厌恶和反抗。对于泛娱乐化所反映出的复杂现状,必须要有意识地引导青年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观点、方法获得对泛娱乐化本质的认识,并分析其消极影响,“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5]330帮助青年学生识别娱乐与泛娱乐之间的区别,引导青年学生确立正确的休闲娱乐观念。

    2. 培养青年学生对崇高信仰的敬畏之心。科学崇高的信仰是一剂良药,必须要培养青年学生的崇高信仰,以克服泛娱乐化导致的道德冷漠、信仰缺失和精神世界浅陋等问题。要激发青年学生对崇高信仰的需求,生命力旺盛的崇高信仰可以引导青年学生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在精神世界中寻求满足感,并引导他们寻求价值和意义。必须培养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信仰,对道德、对自然的敬畏,对历史、对政治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以抵抗泛娱乐化的庸俗性。要教导青年学生认识到真理是不可侵犯的、善与恶的规则不能被规避,道义需要被尊重、道德需要被坚守,用坚不可摧的意志和信仰筑起抵御和消除泛娱乐化消极影响的牢固长城。

    猜你喜欢 娱乐价值观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我的价值观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4期)2022-04-28年味里的“虎文化”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6期)2021-06-09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小学生作文辅导(2021年13期)2021-05-08谁远谁近?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娱乐眼都市丽人(2016年7期)2016-08-03知名企业的价值观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2016年6期)2016-05-14娱乐眼都市丽人(2015年5期)2015-03-20娱乐眼都市丽人(2015年4期)2015-03-20
    相关热词搜索:负面影响价值观青年学生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