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中国红色文学经典在新疆高校课堂思政教学中的实践价值探究——以《红岩》为例

    中国红色文学经典在新疆高校课堂思政教学中的实践价值探究——以《红岩》为例

    时间:2023-02-23 14:45:0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邹淑琴,曾佳瑶

    (新疆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文学即是人学,文学作品一般都含有丰富的德育、美育和情感教育的价值功能,常常被运用到课堂教育教学中。《红岩》作为中国当代红色文学的经典作品,其蕴含的“红岩精神”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学经典——《红岩》,分析中国当代红色经典如何应用于新疆高校人文社科的课堂思政教育过程中,并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一)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全课程育人”格局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是指除思政课程以外的其他大学课程也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课程思政不是将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程,而是在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在“润物细无声”的学习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思政目标。各类课程的教学不只是专业知识的传递渠道,也是塑造学生品格的重要途径。从实践上看,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并非是课程的“去专业化”“去知识化”,而是促进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注重的是课堂教学环节。从理论上看,课程思政是形而上的教育理念,指导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而行,其目的是将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教育是国之大计,高校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传统上,思政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要途径,但逐渐呈现出空泛化、标签化的现象。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其余社会学科内蕴的思政教育资源,可以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政教育功能,突破了思政教育课程体系高度集中于思政课程的瓶颈。对高校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价值引导和文化熏陶不再是思政课的独角戏,而是全科全课的大合唱。高校推行“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是对思政工作和教书育人的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要求。在当前的高校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构建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转型,正在成为高校重要的实践与探索课题。”[1]

    (二)中国当代红色文学经典对高校思政教育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关于红色经典,也有专门的定义:“中国当代红色文学经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内容主要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在建国初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生产生活为主要题材,突出对革命历程和建设时期的重点描写,作品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内容话题、价值取向的文学作品。”[2]中国当代红色文学经典作品,简称红色经典,主要涌现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在此期间文学市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出现了一大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典型性文学作品,如《山乡巨变》《红旗谱》《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红岩》《创业史》《红日》《保卫延安》等。这些文学作品在革命战争的年代,曾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了一颗颗红色的种子。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学经典又重新出现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在电视荧幕、图书市场、电子移动端等各种平台上,这些作品都吸引了大众的眼球,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数十年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历程变革中,红色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范、思想境界和理论高度,赢得了大众的认可与青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红色精神、发扬红色传统的今天,中国当代红色文学经典对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应该引起更多的反响,获得更多的认同。

    (三)高校课堂思政教育教学中融入中国当代红色文学经典的意义

    作为红色文学经典之一,《红岩》展现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对整个民族的品德观念、高尚情操的形成,对于中华民族独特民族精神的高度弘扬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被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团中央选入“百部爱国主义教科书”,能够在高校课堂思政教学中担当起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角色。《红岩》不仅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重点学习内容,还因其自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而作为思政教育有力的材料支撑。在高校人文社科类的课堂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红岩》中具有思想艺术感染力的内容进行讲解,从而提升课堂思政教育教学的活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理想与奋斗目标。

    长篇小说《红岩》讲述了1948年—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革命与反革命在重庆展开殊死斗争的故事。小说生动描写了在中国革命即将胜利,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即将垮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的这一特殊历史时刻,国民党将一些共产党员关在渣滓洞、白公馆,用毒刑、利诱、催眠和测谎仪等办法,妄图动摇共产党员的意志,最终一败涂地的故事。伴随着解放军的隆隆炮声,人们终于迎来了曙光。革命先辈们的牺牲最终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凝聚在《红岩》中的革命精神也深入人心,代代流传。文学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感染读者、浸润人心,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将作品的精神内涵传递给读者。在高校将《红岩》等红色文学经典纳入部分专业的课堂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等对高校学生的品德观念、高尚情操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红色文学经典中不乏拥有高尚品格的革命先辈。刘思扬出身富裕,却投身革命,为信仰劳碌奔波。华子良为减轻特务的防备,忍辱负重,装疯卖傻14载,为最后的远大理想而沉心静气。这正是高校学生在沉心科研中和取得学术成果前应潜心学习的优秀品格。高校学生应侧重于对英雄的光荣事迹的学习,学习他们严谨认真的态度、求真务实的精神、吃苦耐劳的作风和艰苦卓绝的毅力,并将其运用到科研实验乃至人生实践中去。

    (一)新疆高校课堂教学与红色文学经典结合的现状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创新课堂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将红色文学经典引入课堂教学中,以提升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红色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笔者以问卷形式对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几所高校人文社科类的学生就红色文学经典的阅读情况展开抽样调查,统计数据如图1。

    由此可见,新疆高校人文社科类的学生对于红色文学经典的阅读量普遍偏低,大部分读过两、三本,阅读频率也以一学期一本居多,红色文学占阅读书籍的比重大部分都是总阅读量的五分之一,阅读红色文学经典的原因以论文需要和老师推荐为主,个人兴趣的原因较少。可见,新疆高校学生对于现有的红色文学经典的阅读较少,利用红色文学经典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空间还很大,将二者结合,充分发挥红色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心理教育及引导功能,不仅能够创新课堂思政教育模式,也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推动思政教育科学化、艺术化、实效化。

    红色文学经典走进课堂的方式灵活多样,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接受课堂思政教育的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使课堂思政以更实用高效、生动有趣的形式展开,笔者对新疆高校人文社科类的课堂思政教育的方式开展了问卷调查(如图2)。

    目前,新疆高校部分课堂教学已经能够有意识地结合红色文学经典进行思政教育了,但从红色文学中挖掘思政元素的手段偏于传统,被学生接受和喜爱的程度不高。学生更希望将这些红色文学经典作品延伸为真实可感的实例,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中。在红色文学经典走进人文社科类的课堂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创新课堂思政教育教学模式,除了可以采取带领学生阅读、讨论、自由发言等方式,深入挖掘红色文学中的思政元素,还应摆脱传统的讲授模式,利用红色经典中革命英雄生动形象、曲折艰难的斗争历程,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思政教育的热情。

    (二)红色文学经典对新疆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具有重要意义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新疆高校的学生往往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新疆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数字化时代,科技大发展、传播媒介的大变革等因素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便捷度、准确性和丰富性,学生信息接触的渠道也逐渐多样化。“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有相当的影响和危害,例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左派等等。”[3]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新世纪,如何帮助学生应对不良思想的影响是全国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作为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价值观正在形成,世界观正在确立,人生观正在发展。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高校教育者应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思政教育方式,将红色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融入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国当代红色文学经典中汲取丰富营养,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例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解读红色文学经典《红岩》,引导学生领会“红岩精神”,并进行深刻探讨。“红岩精神有利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以应对错误价值观念的冲击。孕育于革命年代复杂政治环境下的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崇高精神和行为的集中体现,是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它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具有天然的教化育人功能。”[4]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倘若缺失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易患“软骨病”。习近平总书记用“钙”这一比喻说出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缺的一部分。红色文学经典的内容主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走过峥嵘岁月,建立新中国的光辉而艰难的历史,作品塑造了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形象,他们以崇高、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甘愿为人民抛洒热血,作品对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的书写,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强烈的鼓舞作用。在《红岩》中,江姐看到自己丈夫的头颅被高高挂在城墙头仍强忍泪水,还主动要求到丈夫工作过的地方坚守岗位,在狱中被敌人将竹签钉入手指甲盖里,受尽种种酷刑仍不改初衷,绝不向国民党反动派暴露同志的行踪,因为红岩英雄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怀着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5]红色文学经典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对这一根本问题进行了回答。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和讨论红色文学经典,使其充分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有利于对高校学生精神层面进行潜移默化地洗礼和塑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科学世界观、形成良好人生观,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课堂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学经典能够促进新疆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会议提出了“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论断,强调了全课程育人以及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当前,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往往会出现片面理解思政教育的现象,“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同时,否定或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片面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及其坚持和实现。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单一化和教育形式的呆板化。思想政治教育本应具有的文化含量的丰富性与不断提升性在有意无意中常常被我们忽略,本可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读物有时成为政策、文件、语录的简单汇编与转述。本可情趣盎然、文采飞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时成为枯燥、空洞的政治说教与道德说教。”[7]新疆高校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实践,更应时刻注意避免单一的说教式教学,做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与文学性相结合,发挥文学“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避免空洞的政治说教侵蚀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与生动性。将红色文学经典引入新疆高校人文社科类的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充分利用不同学科之间交叉研究的独特优势,深入挖掘有益要素,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生动,从而达到思政教育入脑入心的目的。这不仅是对课程思政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对新疆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有一定的启发性思考价值。

    红色文学经典走进新疆高校课堂是对其思政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和创新。文学所具有的情感教育功能使思政课堂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情感的参与让高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情感连接,对人物的美好品格、崇高志向有代入式的体会。当思政教育课堂被注入情感,体验式教学便可对说教式教学产生强有力的冲击。2020年5月,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5]红色文学经典蕴含的正确价值观符合当代课程思政教育的要求,寓教于学,使教育过程富有趣味性,实现文学对思政教育的浸润。

    《教育法》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8]。《红岩》作为“百部爱国主义教科书”之一,其蕴含的思政元素充分符合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师应根据这些思政元素完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红岩》的思政教育价值。下面以《红岩》为例,浅析学生参与课堂思政教育活动的方式与途径。

    首先,《红岩》作为一部小说作品,作者在对史实进行真实再现的基础上,往往会加入一定程度的艺术想象与虚构。作者对革命志士在狱中的经历作了留白或模糊处理,比如:龙光华为受断水之苦的狱中同胞争取干净水,保护水坑不被反动派破坏,主动前往办公室去与特务对峙,最后满身鲜血地跑出来,当夜便在惊悸中逝去,死前最后一刻仍幻想回到战场继续杀敌。办公室里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作者在这里留白的手法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生按比例进行分组,引导提问,让学生对这些留白的片段结合小说背景发挥自己的想象:龙光华从满心愤怒进入办公室到满身鲜血地跑出来,在办公室里遭遇到了什么?为什么在弥留之际幻想回到战场?经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龙光华,为狱中同胞争取干净水而献身,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哪些高尚品质和精神?由文中龙光华的故事联想到当代中国哪些为人民和国家的利益而付出巨大代价甚至是生命的人物实例?学生最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课堂报告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最后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龙光华身上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是敢为人先,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是为他人服务的集体主义精神等等。教师进而结合“00后”戍边战士陈祥榕为国家守边护边而壮烈牺牲的真实事例,使学生进一步深入体会到作品与现实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奉献牺牲精神,培养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人生价值观。

    其次,《红岩》中的素材大多取材于真人真事。我们不能否认,相比于残酷的真实,我们更乐于接受经过美化的现实。但当真实地接触白公馆、渣滓洞等革命先烈斗争史实材料时,不能不承认没有夸大的真实要比加工过的艺术更具冲击力。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新时代,高校学生应该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持文化自信。当今,各类爱国题材电影、爱国主义电视剧等红色文化纷纷涌现,在努力还原重要历史事件的同时,我们不能否认其为了增强故事性和吸引观众的眼球外有美化和虚构的因素存在。在获取知识便利快捷的新时代,秉着求真务实的原则与精神,高校学生应该深入学习史实,了解真实情况。“从1939年到1943年,军统在歌乐山下修建了包括白公馆、渣滓洞、杨家山、黄家院子、红炉厂等秘密囚室或监狱,以及松林坡等刑场,组成了庞大的军统重庆集中营,其中最为臭名昭著的是白公馆、渣滓洞监狱,被称为‘两口活棺材’。”[9]学生应充分利用课前时间阅读《红岩》小说的原型——纪实性文学作品《在烈火中永生》。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了解到敌人的种种酷刑:老虎凳、火刑、电刑、钉竹签、夹竹筷等。课堂上,教师可以选取甫志高经受不住反动派威逼利诱而叛变的片段,与江姐遭受反动派酷刑而毫不透露同志行踪的片段放在一起对比分析。第一步,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渣滓洞、白公馆的狱中实景,放映老虎凳、电刑等刑具,学生可以从照片中直观地感受到狱中生活条件的艰苦和阴森恐怖的气氛,让学生描述看到这些阴暗场所和施暴工具时的内心是何感受,想象先烈们在酷刑之下的苦痛与坚守。第二步,课堂上放映由小说《红岩》改编的电影《烈火中永生》中甫志高叛变和江姐受酷刑的两个片段,教师引领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仔细揣摩两个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他们做出不同价值选择的原因。一个是以利己为导向——甫志高意志薄弱,自私自利,受到反动派逼迫为保全自身而临阵倒戈;
    另一个是以人民利益为导向——江姐坚贞不屈,心怀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为保护同志而深受酷刑折磨。通过对比,展现革命先烈们视死如归的无畏精神以及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第三步,教师鼓励学生结合发散思维,设想江姐处在艰难境地时如何做出选择、做出怎样的选择,从而给予学生启示:不惧困难,学习红岩英烈顽强拼搏的精神;
    传承红岩精神,承担起为人民服务和建设祖国的责任;
    坚定理想信念,在社会、人生、事业等方面树立正确的理想与奋斗目标。

    最后,课堂思政教育教学可以一改凝重严肃的传统,变得生动有趣。教师可以选取红色文学经典中具有戏剧性的情节片段,挑选几名具有表演天赋的学生利用课前时间对人物心理进行揣摩,排练这一戏剧性情节,并在课堂上开展演剧活动,这也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有效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其实践性,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亲身体验深刻的理性思维的重大价值,亲身感受逼真的教学情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接受,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10]学生在情景剧的排练中,必须设身处地地站在人物的处境中进行思考,并设法通过神态、表情、动作和语言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红岩》中“无耻的叛徒”这一章节,反动派抓捕江姐并将她押解重庆,双枪老太婆和华为与革命党反动派斗智斗勇,试图用计谋救出江姐。这一章节的亮点体现在双枪老太婆与警察局长的对峙,人物的性格与智谋在这一选段中逼真再现。警察局长在见到双枪老太婆时吓得绊倒了椅子等等。学生在情景剧排演中,体会并表演出其惊慌失措的样子,揭露纸老虎们欺软怕硬的丑陋面目,同时表现双枪老太婆智勇双全,足智多谋的形象,其他同学作为观众也能有很强的代入感。课堂表演情景剧,能够有效发挥寓教于史的作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参与其中的学生在课前所做的练习能够打破专业壁垒,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培养自主查阅资料的习惯,学习如何通过动作、语言和表情来表现内心活动,有助于他们学会积累经验与归纳总结。排练和表演过程中需要团队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并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红岩》参与到课堂思政教育的方式是多途径的,其目的是帮助高校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新疆高校可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将符合时代主题教育的红色文学经典纳入课堂思政教育教学中,一方面对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增加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性;
    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新疆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培养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文学的教育意义自古以来被人们所重视,形成了文以载道的悠久传统。红色文学经典具有帮助高校学生更好地培养高尚情操、树立正确信仰、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意义,将其引入新疆高校课堂是十分有必要的。在红色文学经典走进新疆高校人文社科类课堂思政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好文学的浸润作用,深入挖掘红色文学经典中的思政元素,将其与专业课程充分结合。教师应充分利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红色文学经典全方位、多角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吸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内涵,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长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人。

    猜你喜欢 红岩红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红岩宝藏(2021年12期)2022-01-15红色是什么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21年11期)2021-12-06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红色在哪里?儿童时代·幸福宝宝(2020年2期)2020-03-02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上汽红岩插上互联网翅膀汽车观察(2018年9期)2018-10-23周恩来的红岩岁月(二)红岩春秋(2018年2期)2018-03-30追忆红色浪漫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相关热词搜索:红岩新疆为例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