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主体性视域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向度与实践进路

    主体性视域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向度与实践进路

    时间:2023-02-23 16:55: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张淑蔓

    (鲁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近年来,职业教育在国家重视下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技术型人才,但是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定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便是其中一项,尤其是部分高职院校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与必要性,难以使职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解决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固然需要从教学基础设施、环境、师资力量等方面入手,但在强化硬件保障之外,受教育者即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也是重要突破点。在主体性视域下分析学生主体性样态的展现,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具体要求,找寻有利于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才能助力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育人机制。

    当人具有了自我意识、确定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并以行动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性时,结果不一定是完全有利于社会、群体和个人发展的。在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等科学理论指导下分析高职学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特点,可以发现高职学生的主体性具有两面性,即存在建设性的主体性与破坏性的主体性。

    1.1 建设性主体性

    “人作为主体的建设性活动,其结果是导致客体的完善、主客体关系的和谐,以及主体自身的发展。”[1]153“由于主体活动的建设性,使主体的能动作用凝聚为有效而有益的结果,给自然和社会环境、给群体和个人带来正面的、积极的影响。”[1]153高职学生正处在青年阶段,生理发育迅速、身体机能增强,大脑与神经系统发达使记忆力、观察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提升;
    心理上自我意识出现后自尊心、自信心与独立性、判断性不断提升。因此基于对自己良好身心素质的判断,大部分高职学生往往对未来满怀憧憬,善于并且乐于积极探索社会。

    1.2 破坏性主体性

    破坏性主体性的特征在于“主体自觉的行为导致客体的毁坏或主客体关系的恶化,同时也损害着主体自身,由此造成的活动结果的价值低于该活动之前的水平。”[1]151高职学生积极进取、敢于尝试,但是由于社会经验不足、性格不稳定等自身主观因素往往会混淆谨慎与懦弱、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创新与冒险,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主体的破坏性往往是反应性、手段性和防御性的,即主体的需要受到阻碍或主体感到不安全时便会展示出自私、敌意和破坏性。这也是分析高职学生主体活动产生破坏性的另一重要角度,即需要教育者清楚主体的需要,关注主体的利益表达。

    “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1]23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面对教育环境、教育内容和教育者等客体时能够展现出主体性的不同样态,主要有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而由于高职学生特殊的青春期身心特征与成长学习环境,导致其主体性会展露出一定的破坏性。

    2.1 失控的自主性

    自主性表明了主体的地位,是指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控制的权利与能力。学生在高职阶段处于青春期,生理上的成熟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成人意识,追求独立自主,但是心理上的不成熟和社会经验不足使主体活动的结果容易产生偏差。尤其对于高职学生,人们对其存在“差生、不学好、学不好”的偏见,中学阶段教师与家长的成绩论说教也对他们施以重大压力。这种严格的掌控会导致强烈的反弹,当高职学生离开家庭进入学校新环境时便认为自己拥有了绝对的自主性从而彻底放飞自我。部分学生往往会产生自负的、任性的自我陶醉感,排斥一切他人的主体性,拒绝听从学校的教育与管理,拒绝与同学及舍友进行良好的沟通,享受“小团体”中的盲目崇拜或者沉溺于网络游戏中的主宰者身份,极易情绪兴奋甚至偏激以至于产生种种不良行径。

    2.2 两极的选择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选择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和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自觉选择客体对象以达成自己的目的、实现自身发展。高职学生生源相对复杂,包括五年制高职生、普招高职生、校企合作生和专升本意向生等,而学生的成长过程充分体现了主体的选择性,从发展目标到方式和手段都是选择的结果。列举两条极端的道路:一类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进入了高职院校,在显性或隐性的歧视下心怀愤懑,企图走捷径快速提高自己的身价以“出人头地”,满足自身乃至家庭的虚荣心,不仅付出了金钱的代价,甚至还有自尊和未来。另一类学生看重高职院校侧重技能培训,对于理论学习研究要求不高而畏惧竞争,沉迷于“混文凭”的舒适圈,不仅自诩为“佛系青年”不求上进,反而为勤学苦练的学生冠上“内卷”的帽子,对同学进行嘲讽甚至谩骂,孤立表现积极的同学,从而造成另一种意义上的校园霸凌。

    2.3 固化的能动性

    “所谓能动性,是指主体在对象性关系中,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客体和改造客体,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进行认识和实践。”[2]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内,学生能够根据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参与教育活动中,并且据此确定自己活动的目标方向;
    另一方面是对外,以自身为基点对外界进行吸收、改造、加工或者排斥,以影响甚至教化外界。而高职学生所接受的职业教育中重要的教育途径是在实践技术方面的“传帮带”,技术的传授最初是实训教师、企业技术人员或者工厂师傅的传授,鉴于科技的严谨性和固定的研发生产标准、工作操作规定等,高职学生主体在长期重复性的练习中潜移默化地呈现出受动性,因而会陷入被动的困囿,难以挖掘自身潜能,使自身的思维和行动固化在某一水平难以提高,更遑论对外界产生积极影响。

    2.4 偏狭的创造性

    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它实际上是对能动性的超越。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表现为两个层面,从完善自己到教化他人;
    因而创造性的两个层面则体现为对自身的超越与对外在的超越。但“被激发起来的创造力可以各种方式、在各个方向上发挥作用,可能形成建设性的结果,也可能造成破坏性的后果。”[1]17高职学生实际具有极大的勇气和胆量,但有时容易执拗、蛮干和冒险,在自身错误心理、学校松散或者封闭式两种极端管理方式的催化下,学生将自身的创造性发挥在与家长、教师及学校的对抗之中,只顾及到自身刺激心理的即时满足和对家长教师权威、学校规则纪律的超越,实际并没有对社会、学校乃至自身产生任何有效的长远意义。

    建设性主体性与破坏性主体性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一对矛盾。把握二者作用发挥的程度就要求“社会必须创造一种正常的引导机制,运用政治、法律、道德和教育的手段抑制人的破坏性主体性,勉励主体发挥建设性主体性” 。[1]158思想政治教育便是修正高职学生破坏性主体性、引导破坏性主体性向建设性主体性转化的必由之路。

    3.1 自主性:使失控转向掌控

    失控的自主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力与情绪调节能力。对学生进行生活经验的分享和文化知识的熏陶,教育学生一是人的主体自主性可能是盲目从众的,要有自己理智清醒的判断;
    二是自主并不意味着自由,人终究是“社会的人”,现代社会的自主有时是社会赋予主体的一种权利,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遵循社会道德与法律。

    3.2 选择性:由极端转向中正

    极端的选择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正确引导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一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警惕不劳而获的陷阱;
    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拒绝平庸,不断追求主体价值的实现以及与社会价值的结合。新时代高职学生同样具有多种就业渠道和升学机会,学生既可以选择掌握一门专业技术,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线劳动者,也可以选择“专升本”“本考研”、考取资格证书等上升途径提升自身学历争取进入理想的平台。在我国“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性劳动者大军”的政策导向下,高职学生的上升空间不断拓展,将有愈来愈多的高职学生凭借一技之长锻造精彩未来。

    3.3 能动性:从固化转向激扬

    固化的能动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以活泼生动的方式激发学生能动性。例如通过“翻转课堂”“头脑风暴”、圆桌会议以及辩论赛等形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考虑高职学生知识结构与个体水平的差异也可以更多采取小组合作的参与方式,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通过交流与辩驳感染同学与老师。学生主导课堂能够增强沟通协作能力、实施能力、监督控制能力和反思能力等,同时对于技能学习为主的高职学生而言此类课堂所营造的学术氛围得以促进主体思想碰撞。碰撞产生火花,以此星星之火促成燎原之势,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促进主体能动性实现由“为我”向“我为”的积极转变。

    3.4 创造性:弃偏狭转向开放

    偏狭的创造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挖掘渠道、指引方向、疏通压力。为避免紧缩和严酷的环境对学生创造力的抑制以及学生的创造力无目的的喷涌,高职院校应改变教学与管理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要打造热烈开放的氛围。不仅需要加强显性的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能动性,也必须完善隐性的实践教学,结合思想政治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以提供更加多元的劳动实践、志愿服务等展示学生创造力的平台,以“疏”替“堵”使学生释放自己的天性与激情,引导学生在技能学习和学业进步方面不断革新观念、发明创造。

    针对高职学生失控、极端、固化与偏狭的破坏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应探寻具体策略进行抑制与引导,落实完善思想引领、组织引领、文化引领、实践引领与话语引领的宏观路径以培育、发扬学生建设性主体性,在修正学生主体意识、形塑学生主体人格、明确学生主体责任以及发挥学生主体能力、规范学生主体表达等方面有的放矢,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全面发展。

    4.1 思想引领:修正学生主体意识

    学生在大学阶段自主行动机会增加、主体意识勃发。但迸发的主体意识并不全是健康的意识,需要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引导和修正。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侧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实践性教学课时较多,无论是纯粹的思政课程讲授还是结合专业的课程思政,课堂时间都难以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在巩固现实思政课堂的基础上还需要着重加强网络虚拟场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完善思想引领。

    互联网时代电子产品的使用者越来越低龄化、普及化。网络监管的不完善方便了学生在虚拟世界张扬自己的个性,为展现破坏性主体性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不够成熟的学生容易受到错误意识形态的侵蚀从而贪图享乐、脱离实践。近年来各官方媒体、主流媒体在虚拟场域中大显身手,逐渐营造了良好的网络大环境,高职院校也应该通过注册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账号提升对学生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一方面要保持学校的权威性、严谨性,抵制不良意识形态,坚持引导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另一方面激发活泼多样的建设性主体性,针对学生特点,按照青年人的话语体系,使用更加直观感性、具有娱乐性的生活话语增强对学生的引导力。

    4.2 文化引领:形塑学生主体人格

    人格是人的主体性在主体身上的集中体现,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一种资格。人只有具有独立人格才能成为真正的主体。当代学生拥有独立的人格,但要使主体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主体性,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理想的主体人格。“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宏观视野中,理想人格与文化具有一体性,理想人格既由文化所形成,又是特定文化的典型代表。”[3]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底弘扬新时代优秀文化,也需要站在学生视角,关注新兴文化现象。

    近年来“佛系青年”“内卷”“躺平”“丧文化”等文化现象接连涌现,甚至在互联网的作用下超出一般性青年文化范畴而演变为泛社会文化现象。高职学生往往被偏见定义为成绩不好的失败者,容易在自卑和自负两种极端之间游离,也就容易受到亚文化的拉拢。对于新兴亚文化,首先要破解它的内在实质,认识到“从‘卷’到‘佛’再到‘躺’,是青年对生存现状不满的抗争,是在过度压力下发出的呐喊,也是无奈中的舒缓自嘲”,因此可以容许学生适当进行情绪宣泄、自我调适。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警惕亚文化的潜在危机,必须进行正确的文化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要构建积极向上、有奋斗精神的青年文化与之抗衡,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新时代文化的凝练中聚焦青年奋斗榜样与精神楷模,打造新颖的文化符号倡导青年去探寻和解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学生理想的主体人格。

    4.3 组织引领:明确学生主体责任

    人作为主体既有行为的权利,又有为行为负责的义务,即在运用自身行为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起实践结果的责任。高职学生在学校学习、企业实习的过程中一方面享受着学生身份赋予的权利,另一方面也需要承担起一部分社会责任。作为高职学生,在常规课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以应用于实践;
    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任务是提升道德水平和政治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党团组织可以提升高职学生的政治归属感。在党团组织的引领下被激发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学生能够积极向党团组织靠拢,更有信心与决心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在高职学生主体成长发展中,共产主义青年团与中国共产党组织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首先,对于政治素养较弱的高职学生,活泼的共青团组织更容易渗透。共产主义青年团作为党的预备组织引领范围广泛,可以面向中学中职学生、大学生、企业青年、进城务工青年与农村青年展开工作,也因此可以适应高职学生的校企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共青团组织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占领学校和企业两大阵地。当然,党组织应加强领导,以更加审慎严肃的方式明确学生主体责任。党组织在培养、选拔、使用和监督党员干部时强调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因此可以吸纳先进青年在高职学生中树立学习榜样。另外通过严肃的党校培训、严格的党员发展流程使高职学生中的积极分子能够端正入党动机,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意识。

    4.4 实践引领:发挥学生主体能力

    人的主体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实践活动的直接参与。从思想到行动是主体能动性更进一步的表现和实现,但从行动到完成、从完成到完善的程度取决于主体能力的大小。当代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优渥,往往忽视劳动对于生活生存的重要意义,也难以形成尊重劳动的意识;
    而在学校环境中,即使教育政策不断强调劳动教育,但仍然存在流于形式、强制进行等问题。高职学生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的教学格局,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的实训或实习使学生在劳动实践“量”的维度有明显优势。但在“质”的维度上,高职院校往往仅根据所学专业安排学生实习实践,不可避免存在被动接受、形式单一与内容枯燥的不足。

    劳动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手段,应该以生动多样的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一方面,社会媒体、学校机构可以创作趣味性影视作品、公益短片来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提升劳动意识,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创新实践活动的形式,吸引青年自觉参与劳动实践。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及各省市不同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实践、共青团“三下乡”公益志愿实践等,都有极强的劳动教育效果。利用各类有益的体力或者脑力劳动实践机会,学生不仅可以检验自身技术水平,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也能够体会各行各业劳动的价值,提高对劳动的敬畏心,同时不断收获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4.5 话语引领:规范学生主体表达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掌握了绝对话语权,以集体认同压制了学生的个体表达,学生无法将自己的诉求及时有效地传达给教师与学校,因此就会出现学生“拉帮结派”形成小团体来满足主体表达的需要,实现对于权威的抗议。毋庸讳言,高职学生由于专注力不足、纪律性不强,在接受学校的管理时往往具有更强烈的利益表达意愿,在主体表达被轻视乃至漠视时思想会更加冒进、行为易更加极端。

    面对价值取向、利益兴趣不同的学生主体,首先,学校要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树立必要的话语权威。这一权威并不是构造了束缚自由的牢笼,而是给予主体更明确的指引。其次,在正确话语体系的引领下思想政治教育仍需创新话语表达模式。增强话语主体间的有效互动,支持教职工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调动学生参与对话的积极性,增强良性互动,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话语权力偏好。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完善学术话语、政治话语和生活话语三位一体的思政话语体系,增强学生对于权威的认同和接受;
    另一方面是增强学生主体表达的专业性与规范性,即对学生主体进行专业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与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校长信箱、学生会权益服务部门等正规多元的利益表达通道自下而上进行合理表达。

    高职学生主体的精神面貌是立体而多元的:乐观与焦虑并存、理性与感性兼具、理想化与世俗化共在。思想政治教育使高职学生保持乐观与理性,由关注个体世俗化价值向认同群体社会意义转变,在抑制学生破坏性主体性、张扬建设性主体性上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在规范思政育人环境、落实思政教学任务时应强调聚焦主体性视域以关怀学生、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培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价值的增值,以更加具有时代性和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猜你喜欢 破坏性主体政治 论碳审计主体财会月刊·上半月(2022年5期)2022-05-17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何谓“主体间性”领导文萃(2020年15期)2020-08-19“政治攀附”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政治不纯”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中华诗词(2018年1期)2018-06-26创业新闻:新闻人才培养的“破坏性”创新中国大学教学(2017年3期)2017-06-16筑起堤坝,拦住洪水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5年7期)2015-11-24
    相关热词搜索:进路视域主体性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