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论新时代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

    论新时代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

    时间:2023-02-24 10:00:0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张三元

    (武汉工程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共同富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新主题,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标识。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1]9。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以来,共同富裕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研究成果井喷式增长,涉及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相关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共同富裕的探索历程和基本内涵;
    二是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和实现条件;
    三是共同富裕的实践方式和评价指标。这些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共同富裕的价值理想问题,包括其核心价值[2]、价值维度[3]、现实价值[4]、重大价值[5]等。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相关研究较少关注共同富裕中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或者说很少从共同富裕的主体维度讨论共同富裕的价值理想问题。尽管已有学者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根本价值目标”,“要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指向的新时代共同富裕观”[6],从而展陈共同富裕的价值理想,但一方面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新时代的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时代的规定性,需要从新时代这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阶段出发理解共同富裕中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共同富裕的基本问题是人的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同富裕即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体现了人类的终极理想。新时代的共同富裕与未来理想社会的共同富裕是有差别的,前者只是后者的初级阶段。但在本质上,“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7]。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或根本价值指向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又构成共同富裕的表现与确证。就此而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则是“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或“一切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形态。因此,以唯物史观为基本视域对共同富裕进行深入考察,科学把握其时代内涵和实现方式,以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共同富裕,便成为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追求的共同富裕,既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富民”思想有本质不同,也与西方社会虚幻的“共富”理想有根本区别,还与马克思、恩格斯倡导的“所有的人富裕”[8]200有程度上的显著差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7]这种共同富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显著标识,其根本价值理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1 “富有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

    尽管新时代的共同富裕不是“所有的人富裕”,但只有在“所有的人富裕”视域中才能理解和把握其真义。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所有的人富裕”与“一切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甚至可以认为“所有的人富裕”就是“一切人的全面发展”。“所有的人富裕”即“共同富裕”的意思,但与今天我们所讲的共同富裕不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而是终极意义上的共同富裕。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概念“富有的人”。这里可以将“富有的人”和“全面发展的人”即“人的全面发展”做一个比较。“富有的人”是有“丰富的需要”的人,“富有的人同时就是需要有人的生命表现的完整性的人,在这样的人的身上,他自己的实现作为内在的必然性、作为需要而存在”[9]194。与此同时,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伟大理想,认为未来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0]683。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有全面而深刻的论述,概括起来,其实质是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9]189。对比两个概念的本质规定,不难看出两者的内在统一性。在一定意义上,“富有的人”即“全面发展的人”,或者说“富有的人”是正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新时代追求的共同富裕不是“富有的人”,但“富有的人”是其必然趋向。因此,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具体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共同富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以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尽管共同富裕与“富有的人”或“人的全面发展”有程度上的显著差异,却是通向“富有的人”或“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坚实一步。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先富带动后富—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呈现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逻辑。二是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文明发展的新阶段,也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实践运动,而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从解决温饱—小康社会—共同富裕的“三步走”战略,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2]的总体性目标,共同富裕的内涵不断扩展,越来越趋向于人的全面发展。甚至可以认为,在新时代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几乎是同一个概念,表征着同一个发展事实或历史进程。因此,需要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把握和推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安民”“保民”“利民”“富民”思想尽管有相通之处,但具有完全不同的旨趣,而是以摆脱“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性”从而趋向“自由个性”的历史行动。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力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个人只能“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13]507。需要强调的是,不能从纯粹物质生产力的角度来理解生产力。生产力虽然主要是指物质生产力,但它是一个总体性范畴,是指“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14]176的总和。只有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高度统一,才能造就“富有的人”即“全面发展的人”。

    1.2 共同富裕是人的本质力量新的证明

    人的需要是不是人的本质,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争论。有学者认为,需要是人的本质,而且比“劳动是人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两个界定在内涵上更深刻、在外延上更宽泛[15]。也有学者指出,将需要归结为人的本质泛化了人的本质,抽掉了人的本质中的社会性及其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性,因而需要不是人的本质[16]。的确,马克思说过“需要即他们的本性”[13]514,但没有说过“需要是人的本质”。实际上,马克思曾直接或间接地将“人的需要”和“人的本质”作为同一个概念加以使用。如马克思说:“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物化了人的本质,又创造了与另一个人的本质的需要相符合的物品。”[17]37因此,在理解人的本质时,不能缺少需要这个重要维度。恩格斯就批判过:过去的哲学“习惯于用他们的思维而不是用他们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为”[18]557,从而沦为唯心主义世界观。人的本质是一个立体结构,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需要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甚至是核心内容。从需要来理解人的本质是“新唯物主义”的内在要求。在“新唯物主义”的视域中,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和无限丰富的趋势,既是人生存的基础,也是人发展的证明。因此,“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从而某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某种新的生产对象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新的证明,人的本质得到新的充实”[9]223。在这里,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力量主要通过“某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某种新的生产对象”表现,但其根源于“人的需要的丰富性”,而“人的本质力量”则是指“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即生产劳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将“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提升为“自主活动”,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力量。

    共同富裕的主体是人,创造共同富裕的主体也是人。当然,这个人是“全体人民”,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些人。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当然也应该是社会财富的享有者。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自主活动与物质生活的生产相分离,颠倒了原本的物质生活从属于自主活动的关系,物质生活成为目的,而自主活动则沦为手段,因而生产劳动“现在是自主活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然而正如我们看到的,也是自主活动的否定形式”[9]580。当生产劳动成为“自主活动的否定形式时”,便呈现为“劳动异化”——生产劳动从对人的本质的确证异化为对劳动者的奴役。“异化劳动”只能造成劳动者的“极端的贫困”——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为资本家建造宫殿,却为自己生产棚舍,因而绝不可能导致共同富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劳动成为自主活动的肯定形式,“成为吸引人的劳动,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8]174,才能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守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确立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其主体性不断增强,生产劳动虽然仍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却开始成为自主活动的肯定形式。在此意义上,共同富裕只能是人民群众自主活动的成果,从而表征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本质力量。

    1.3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马克思指出:社会主义的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8]200;
    列宁指出:社会主义“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19]356;
    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20]495。这实际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曾在一段时间里认识并不完全清楚。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大贡献是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1]373“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是统一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手段,共同富裕是目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带来的不是共同富裕,而是严重的两极分化。只有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共同富裕才成为可能。共同富裕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巨大优越性。在生产力的维度上,共同富裕之所以可能,就在于社会主义能够创造更大更高的生产力,能够做好做大“蛋糕”。在生产关系的维度上,共同富裕之所以必然实现,就在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能够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确保分好“蛋糕”。因此,“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21]110-111。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所以新,根本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本逻辑超越资本逻辑,以共同富裕为重要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方向。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在资本逻辑中资本是目的,人是手段,由此推动的现代化是资本的现代化。在人本逻辑中,这种被颠倒的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被重新颠倒了过来:人是目的,资本是手段。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重要目标,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而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鲜明的文明逻辑。其二,资本主义现代化追求的是单一的物质文明,物质利益至上。虽然资本主义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和物质财富,但这是一个“物质”的世界,强大的“物质”力量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宰制着一切,人的主体性被吞噬、被取消,人被物所控制和奴役。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四个现代化”提升为“全面现代化”,追求的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从而彰显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特质。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现代资本文明,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而共同富裕构成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标识。

    1.4 共同富裕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

    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密不可分,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是两者都以人的需要为内容。共同富裕以美好生活需要为指向,美好生活则以美好生活需要为根底,其落脚点都是需要。二是两者都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美好生活需要都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习近平在谈到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时,往往将其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都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或者说都表征着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样态。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将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等同起来,认为共同富裕就是美好生活,美好生活就是共同富裕。这种理解是有道理的。但实际上这两个概念还是有差别的,不能完全等同。一方面,虽然都以人的需要为内容,但两者在需要的层次上存在着差别。尽管共同富裕中的需要呈现出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特征,其内容由“物质生活的富裕”上升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但强调的主要是公平正义,即财富的合理分配。美好生活虽然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为基础或表征,但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彰显了人民的主体性和幸福感,体现了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状况。另一方面,共同富裕侧重于对财富的“占有”,美好生活则将财富看作或仅仅看作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如果说共同富裕主要是“写实”,那么美好生活则是既“写实”又“写意”,体现了明显的精神特质和人文因素。

    因此,共同富裕不等于美好生活,只是美好生活的一个条件,当然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也就是说,美好生活必须以共同富裕为前提,而共同富裕则以美好生活为目标。道理很简单:没有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富裕,美好生活就是一句空话。物质生活是人们“创造历史”的基础,精神生活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构造”的前提。因此,在理解、把握和追求美好生活时,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物质主义。单纯的物质生活富裕不可能使人走进美好生活,而是相反,使人成为马尔库塞等所指认的“单面人”或“畸形人”。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前就是一个物质上的“丰裕社会”,但“死于食物太多的人比饿死的人还要多”[22]2。西方福利国家也以物质上的“高福利”而享誉世界,但物质主义带来的不是人的全面发展,而是精神上的空虚与颓废。二是精神上的乌托邦。与美感相似,美好生活具有主观性,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但它不是一个纯粹主观的东西,而是以强烈的现实性为基础的,是主观性和现实性的统一。脱离了现实生活的美好生活只是一种幻想。在这个意义上,共同富裕立足于日常生活之中,展现出美好生活的现实性、超越性、创造性和全面性,从而使人实现一种更高层次的占有——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人的本质,使人的“自由个性”得以发挥。

    新时代以共同富裕为目标,首先得厘清何为共同富裕,即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有哪些,亦即在哪些方面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西方社会,共同富裕主要是物质层面的,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富裕涉及荣誉、钱物和财产的分配。这是西方的传统,也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根柢。而在唯物史观中,共同富裕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新时代的共同富裕不是人的全面发展,而是通向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梯,因而只有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视域中才能揭示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从而使追求共同富裕成为人们高度的实践自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2.1 以人的需要的不断丰富与满足为实质性内涵

    需要是人的本性。需要的不断丰富及其满足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性内涵。没有丰富的需要结构,人就不可能超越单一的需要,就不可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因此,“人的富有”和“人的丰富的需要”是同一的。这是我们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基本视域。追求共同富裕,必须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需要。这里所讲的“丰富的需要”不是马克思所讲的“丰富的需要”,而是马克思所讲的“丰富的需要”的当代形态,具有时代性、相对性,是发展中的“丰富的需要”,是正在生成中的“需要的广泛性”。

    共同富裕以全体人民丰富的需要及其满足为发展方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1]66。或者说,共同富裕的实质性内涵是人民需要的不断丰富及其满足。这与马克思倡导的“每个人”或“一切人”的全面发展在价值指向上是完全一致的,但又存在着程度上的显著差异。这里,需要澄清两个基本问题。其一,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化。共同富裕要解决的是“少数人富裕”或“一部分人富裕”乃至“多数人富裕”的问题,即消除两极分化的问题。消除两极分化不是要消灭贫富差别。如果认为共同富裕就是要消灭贫富差别,那是一种误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相适应,贫富差别不可能被取消,但必须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防止两极分化。因此,共同富裕是有差别的、相对的共同富裕,而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其二,共同富裕不是均质化。共同富裕意味着全体人民都有丰富的需要,但并不是每个人的需要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量还是质,每个人的需要都是有差别的。每个人的生活境遇、兴趣爱好、发展方向甚至审美情趣不同,其需要也就不同。

    人的需要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需要以及满足需要的手段是不同的。需要的丰富及其满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显见的事实是:由于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9]531-532。也就是说,共同富裕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逐步达成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共同富裕也不例外。正因为如此,共同富裕有程度的不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从温饱不足到基本小康、再到全面小康,我们经过了长期奋斗。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再到马克思“富有的人”,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历史进程,但绝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而是分阶段、分步骤进行的,需要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因此,实现共同富裕既要有信心、有紧迫感,又要有底线思维、有危机感,面对困难和挑战,脚踏实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2.2 以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有为具体目标

    在人的需要中,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永远是最基本的。作为“生命存在物”,人的存在以物质生活为前提;
    作为“社会存在物”,“创造历史”是人的本质呈现,而要“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即“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9]531。一个浅显的道理是:“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9]527但人是一种总体性存在,不仅是“生命存在物”“社会存在物”,还是“意识存在物”“精神存在物”,因而,在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必须有精神生活。正是由于有精神生活,人才与世界万物区别开来,才有对价值和意义的追寻,才有人的全面发展的远大理想。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是彼此分立、各不相干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因而,精神生活以物质生活为基础,又赋予物质生活以价值和意义,从而引领物质生活。在任何时候,物质生活都是第一位的,是全部生活的基础,但一方面从来没有纯粹的物质生活,物质生活中总是包含着道德、文化的因素,另一方面精神生活也不可或缺,人与社会越发展,精神生活就越重要。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犹如肉体和灵魂的关系,没有物质生活基础的精神生活是虚幻的,没有精神生活的物质生活是没有意义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的不断发展,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断凸显。只有精神生活的引领,物质生活才能彰显出深刻的意义来,才能达致人自身的高度和谐,从而推动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富有”是“物质的和精神的富有”[9]192。

    改革开放之初,虽然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共同富裕主要是指物质层面的。邓小平在谈到共同富裕时,强调“先富”带动“后富”,这个“富”主要是指物质上的富裕。这是符合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在“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人的温饱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温饱问题不解决,人的生存就是一个问题,就谈不上高尚的精神生活。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着力点始终放在这上面。随着新时代的莅临,脱贫攻坚从“啃硬骨头”到“圆满收官”,绝对贫困在中华大地上得以消除,共同富裕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既包括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显然,这不是“物质文化生活”的简单升级版,而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性创造。解决温饱问题是小康社会的目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则是美好生活的基本样态。只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人才能摆脱“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性”,从而趋向真正“富有的人”即全面发展的人。

    2.3 以人的创新创造能力为真正的财富

    富裕与财富密切相关。富裕即充分占有财富的意思。在传统社会和现代资本文明中,财富主要或仅仅是指物质财富。但在唯物史观中,财富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不是单纯的物质财富。只有如此,才能正确理解“物质的和精神的富有”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有”这一重要命题。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又往往构成或表征着“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因而“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8]200。这正是唯物史观的深刻之处。“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即人们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亦即人们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有”的能力。马克思明确指出:“我们的能力是我们唯一的原始财富。”[8]541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不是既定的,而是被创造的。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就是人们创新创造的过程。也就是说,真正的财富并不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本身,而是人们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能力,因为“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9]520。这种能力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是主客体对象性关系建立的前提和表征,从而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能力特别是创新创造能力的发展。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富有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或者说,在面向“富有的人”或“全面发展的人”的历史行程中,“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13]330。因此,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是指人全面地占有自己的生产力,即“所有个人”都拥有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在一定意义上,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即为共同富裕的实现,而共同富裕的实现意味着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是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的总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人的日益广泛的需要。但美好生活是等不来、要不来的,只能是奋斗、创造的结果,因而“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便显得至关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人的能力问题仍然是一个核心问题。对于个人而言,“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直接关系到个人需要的满足程度。共同富裕以共享发展为前提和表征,而就共享的实现途径而言共建是共享的基本前提和实现方式,没有共建就无所谓共享。也就是说,共享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共建的过程。没有创造财富的能力,就没有共建,也就没有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潜在词是共同奋斗。因此,个人生产力的发达程度往往与个人的富裕程度成正比。对于社会而言,“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的总和构成社会生产力,表征着社会现代化的状况,因而人的“能力”标志着社会发展程度,人的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和表征着社会发展程度。正因为如此,在追求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致富能力”“致富本领”以及“国家治理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应对风险的能力”“党的执政能力”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都被上升到政治高度加以确认。

    2.4 以人的自由时间为发展才能的广阔天地

    “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呈现出一种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状态,是“自由个性”的充分彰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表现。因此,在人的劳动时间之外还存在着一个自由时间。一方面,自由时间是“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创造出来的时间,个人生产力及其构成的社会生产力越高,所创造的自由时间就越充裕;
    另一方面,自由时间是劳动者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自由个性”不断发挥的过程。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而言,自由时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可以认为“马克思把人的自由问题还原为自由时间的问题”[23]153-154。针对有人将自由时间等同于“闲暇时间”,科西克认为“闲暇时间”“可以是历史性异化的一部分”,而“自由时间的存在,不仅假定劳动时间的缩短,而且还以物像化的扬弃为前提”[24]164-165;
    马尔库塞则明确指出,“自由时间”不是“闲暇时间”,只有将“闲暇时间”转化为“自由时间”,才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25]47-48,243。将自由时间等于“闲暇时间”是不对的,但将“闲暇时间”完全排除在自由时间之外也有问题。实际上,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自由时间包括“闲暇时间”和“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8]204,是“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10]306,是“人的发展的空间”[26]214,是人“发展才能等的广阔天地”,因而是人的“真正的财富”[27]281。如果需要加以区别的话,可以将“闲暇时间”分为积极的闲暇时间和消极的闲暇时间,只有积极的闲暇时间才是自由时间的一部分。

    自由时间是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且具有终极意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这一人的“真正的财富”,很大程度上是在自由时间里发展出来的。因此,拥有越来越多的自由时间无疑是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内容。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又以自由时间为“广阔天地”。个人拥有自由时间,意味着物质上的相对富有,因为自由时间是“不被生产劳动所吸收”的时间,而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只有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自由时间才能生成。同时自由时间为人的精神生活以及需要的不断丰富提供条件,从而“为个人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因而也为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创造广阔余地”[8]199,因为这一部分时间人们既可以“用于闲暇”或“用于从事非直接的生产活动”,还可以“用于发展不追求任何直接实践目的的人的能力和社会的潜力”[26]214。因此,从整个社会而言,创造更多的个人的自由时间,“也就是创造产生科学、艺术等等的时间”[8]86。新时代的共同富裕不能没有科学、艺术等精神因素,而这些精神因素既是追求共同富裕的动力,也表征着共同富裕的程度。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日益增长的需要,不一定都是自由时间的直接产物,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必要劳动时间”内人们是无暇顾及这些需要的。

    实现共同富裕,主要靠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即做“蛋糕”和分“蛋糕”,而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的过程实质上是“每个人”或“一切人”全面发展的过程。没有共同富裕,就没有“每个人”或“一切人”的全面发展;
    没有“每个人”或“一切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就不可能达成。就是说,共同富裕既具有客观性、规律性,又具有主体性、选择性,是客观性和主体性、规律性和选择性的统一,因而既要尊重共同富裕的发展规律,也要有正确的方向引领——“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9]520。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方向引领,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当然,这里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新时代的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形态。

    3.1 形成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需要既是人的一种“自然必然性”,具有客观性,也是一种价值选择的行为,具有主观性,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有不同的需要;
    即使是在同一历史时空中,人们的需要也是不一样的。人的需要是由生活观或消费观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活观或消费观,就有什么样的需要。而生活观或消费观实际上是一种价值观,是价值观的体现。当然,价值观根源于生产方式之中。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工人和资本家的需要是不同的,前者是“粗陋的需要”[9]224,后者是“考究的需要”[9]227。“粗陋的需要”是低层次的需要,而“考究的需要”则是奢侈的需要,都是需要的异化。在恩格斯看来,生活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构成了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马尔库塞把人的需要分为“真实的需要”和“虚假的需要”。尽管马尔库塞没有给“真实的需要”以明确的定义,但他认为“‘虚假的’需求是指那些在个人的压抑中由特殊的社会利益强加给个人的需求”,“是由个人控制不了的外部力量决定的”,其“发展和满足是受外界支配的”[25]5-6。由此推论,“真实的需要”是一种自主性的需要,或如阿格尔所理解的是一种“解放需要”[28]270-271。鲍曼则明确指认,人的需要分为“‘真正的’或合法的需要同‘虚假的’或应谴责的‘伪’需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它们“之间神圣的界限已经被取消”[29]131。实际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有“真实的需要”与“虚假的需要”之分。这就存在一个价值引导的问题。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目标是满足“每个人”的需要。首先,这个需要是“真实的需要”,即人们生存、享受和发展的正当的、合理的需要,是自主性的需要。人们之所以有越来越广泛的需要,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这种需要还是对“真实的需要”一定程度上的超越,是“美好”生活需要。美好生活需要是一种“真实的需要”,但又比“真实的需要”具有更高的境界,它上升到精神的层面,彰显人的自主精神,因而是更高境界上的“真实的需要”。美好生活需要与马克思所倡导的“丰富的需要”虽然有程度上的显著差别,但其确定不移的目标就是“丰富的需要”。习近平在谈到美好生活需要时,强调的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9。“日益广泛”就是“日益丰富”的意思。由此可见,作为一个奋斗目标,美好生活需要是动态发展的,是一个不断趋于至善的过程。美好生活需要虽然具有理想性,但它不是虚幻的,而是“从社会生产和交换中产生的需要”[30]19,现实性是其基本特征。显然,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的“真实的需要”,是人们需要发展的方向。追求共同富裕,就必须以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美好生活需要绝不是“粗陋的需要”。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者是主体,是目的,是需要的创造者和享有者。美好生活需要也绝不是“考究的需要”或“虚假的需要”,而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追求共同富裕具有双重任务,即超越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和超越资本逻辑,拒绝“粗陋的需要”,摒弃“考究的需要”或“虚假的需要”,使美好生活需要成为人的本质新的充实。

    3.2 追求高质量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重要特征,共同富裕必须是高质量的共同富裕,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新时代的共同富裕,虽然超越了单纯的物质层面,但物质生活仍然是最基础的内容,须臾不可或缺,但它与“粗陋的需要”不同,不仅追求量,更有质的要求,物质产品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是大势所趋,既要安全、健康,还要符合美的规律,符合人的审美情趣。其二,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际上,在“物质文化生活”中精神生活始终在场,但在一段时间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精神生活,其重要表现是物质生活的优先性贬抑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精神文化产品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欠缺。时至今日,这种状况虽有较大改变,但又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即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较为突出,甚至还有大量庸俗、媚俗、低俗的东西。根本改变这种状况尚需时日。如何生产出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的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其三,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哪一方面的富裕,而是两者都富裕。这里强调的是高质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和谐一致。没有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就没有高质量的精神生活;
    没有高质量的精神生活,高质量的物质生活也就是一个泡影。

    追求高质量的共同富裕,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即“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31]。一方面,以共同富裕引领高质量发展。在新发展理念中,共享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共享即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亦即共同富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既是共享发展的实质性内涵,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表现与确证。另一方面,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指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关系,把‘蛋糕’切好分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要创造条件、完善制度,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32]显然,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就是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和引领的发展。因此,只有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实际上,只有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才成为可能。换言之,只有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才能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与和谐。如果说在生产力极为落后的条件下保障物质生活具有优先性,那么在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的新时代,精神生活的丰富与提高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具有引领性。没有精神生活的丰富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新发展理念就不可能深植于人的内心深处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3.3 增强以人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致富本领

    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9]295。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生产力是个人的生产能力通过一定的社会结合方式而形成的社会力量,其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因素,“每个人”生产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毫无疑问,“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劳动者”,只有高素质劳动者,“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7]。高素质劳动者是指劳动者具有“致富本领”[7],能推动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没有致富本领,共同富裕就遥不可及。致富本领不仅是一个素质问题,更是一个能力问题。具体而言,劳动者的“高素质”主要是指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由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等素质构成的综合素质及其能力体系,其中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居于核心地位,起引领作用。高质量发展靠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在谈到“自由个性”时,马克思强调:“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8]52这个能力虽然是指人的全面的能力,但主要是指人的创造或创新能力,因为创造性是“自由个性”的本质特征。需要的丰富以及满足需要的方法、手段的提高,都是人的创新能力的表现与确证。因此,增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致富本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

    只有投身于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之中,才能增强以人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致富本领。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致富本领是新时代走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在这个过程中,自由时间的价值和意义不断凸显。增强“每个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致富本领,就必须充分创造和利用自由时间。一方面,坚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以创新引领和驱动高质量发展,使自由时间不断生成。实际上,绝对贫困问题的历史性解决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表征着生产力水平的历史性跃升,从而意味着自由时间的历史性增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不仅意味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也意味着自由时间的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自由时间增强人的“发展才能”。这是对“每个人”提出的要求。有人将自由时间等同于或主要看作是“休闲时间”“娱乐时间”或“享受时间”,这种看法虽然无可厚非,但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并不完全合拍。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任务极其艰巨,需要埋头苦干、奋力拼搏,因此应该提倡将自由时间看作是“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33]32,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能力体系,增强致富本领,从而获得在社会中实现自我生活目标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现在影响和制约共同富裕、美好生活实现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创新能力不强所导致的。不断激发和提高“每个人”的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的自强自立,对于共同富裕具有关键性意义。

    3.4 以人民勤劳创造达致共同富裕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既是“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命的一定方式、他们一定的生活方式”[9]525,也是“个人的自我实现”[8]174的方式。作为一个奋斗目标,共同富裕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被创造出来。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亦是共同富裕实现的根本途径。我们以前主要强调的是勤劳致富,现在“鼓励勤劳创新致富”[7],增加了“创新”二字,意味深长。在追求共同富裕的路上,不仅要辛勤劳动,还要创新劳动。当然,劳动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辛勤劳动和创新劳动是不可分割的,但在新时代突出劳动的创新性意义非同一般,体现了新时代劳动者创造、运用先进科技的极端重要性。虽然创新是全面创新,但科技创新居于核心地位,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面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劳动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高精尖缺”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体现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创新劳动“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34]563-564。在这里,创新劳动呈现出“自主活动”的特征。从事“自主活动”的人也是“自由的人”,亦即“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另一方面,创新劳动使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
    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9]163。无论是美好生活需要,还是“丰富的需要”,以及满足需要的手段,都应该体现出“美的规律”,“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也就是说,只有“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劳动创造,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辨明。一是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和共同富裕目标是否相矛盾?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共同富裕不是“大锅饭”,也不是“齐步走”,更不是未来理想社会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而是有差别的、渐次推进的过程。这是由新时代社会生产力的特点所决定的。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这就意味着“生产力不发达”仍然是重要的时代特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生产力不发达所引起的。因此,共同富裕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勤劳创新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后达致共同富裕,仍然是需要坚持的基本方略。二是如何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并使之成为一种时代风尚?这可以有很多途径,但有两个基本的方面。其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这既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也是社会鼓励、提倡的时代精神。其二是建立“最能促进生产的是能使一切社会成员尽可能全面地发展、保持和施展自己能力的那种分配方式”[18]209,即建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分配方式。根据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特点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党和国家提出了“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7]的要求。尽管再分配、三次分配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按劳分配”仍然是分配方式的主体,是再分配和三次分配的基础,具有优先性。“按劳分配”就是鼓励人们勤劳创新致富,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避免“内卷”与“躺平”,从而形成一种崇尚劳动创造的社会风气。

    实现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共同富裕,既是一个崇高的价值理想,也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还是一个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勠力同心、艰苦奋斗。《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31]。实现这个伟大目标,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但形势极为复杂、任务极其艰巨,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只有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新劳动,才是抵达共同富裕理想的唯一道路,任何无所作为、坐享其成、一蹴而就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同时,共同富裕不能超越发展阶段拔苗助长,而是要脚踏实地、接续奋斗、久久为功。以大历史观观之,“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然,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35]214。共同富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较为”共同富裕到“更为”共同富裕的不断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共同富裕的“质”和“量”协调发展的过程。从“质”上讲,是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态等需要都得到满足;
    从“量”上说,共同富裕是社会财富“总量”与“个量”目标的有机统一[36]。那么,如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呢?就是“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31]。这既是一个原则要求,也是一个路径选择,指明了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基本遵循。

    猜你喜欢 生产力共同富裕本质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9期)2022-10-25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22年1期)2022-04-14Palabras claves de China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2021年12期)2022-01-01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关键措施现代畜牧科技(2021年4期)2021-07-21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理解本质,丰富内涵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0年135期)2020-12-07童年的本质摄影之友(影像视觉)(2019年3期)2019-03-30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新生代(2018年19期)2018-11-14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年19期)2016-11-22
    相关热词搜索:与人新时代全面发展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