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马克思主义过程思想及其方法解读

    马克思主义过程思想及其方法解读

    时间:2023-02-24 11:40:0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徐小军

    (玉林师范学院 党委办公室,广西玉林 537000)

    在马克思主义这座丰富的理论宝库中,过程思想是一个基本思想,即“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0页。。这一思想,散见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当中,集中蕴藏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文本之中。有研究指出:“马克思哲学中处处闪耀着过程思想的光辉,只不过马克思同前辈哲学家们一样,都是将过程思想作为一种‘公理’内蕴于自己的思想之中,而没有形成一种明确的过程思想理论。”②刘红琳:《马克思哲学中的过程思想析论》,《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第163页。要使这一思想呈现出完整的形态和清晰的面貌,需对其挖掘、梳理和概括,以打破其内隐、散乱的状态。

    马克思主义过程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基点,依据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所做的理论阐发和观点概括,并为马克思主义者所继承和发展的思想和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过程思想是“显型理论”和“隐性理论”的统一,即“一种是付诸文字、写在书本里的属于有形的‘显型理论’,一种是未写出来、体现在字里行间的属于无形的‘隐性理论’”③高清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种理论形态》,《哲学动态》2000年第2期,第6页。。因此,对马克思主义过程思想进行解读,需要注意“显型理论”与“隐性理论”的结合,需要透过文本去把握那些体现在字里行间的精神内涵和理论意蕴。

    马克思主义过程思想是由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初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它诞生之前,各种各样的过程思想先后存在。这些过程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过程思想的宝贵的思想源泉。

    (一)马克思主义过程思想形成的方式

    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吸收已有过程思想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超越创新。在考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过程思想之时,“动在”“流变”的过程思想,即世界万物是在过程中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观点,首先在他们那里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不仅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对古代过程思想进行了丰富与完善,他们认为过程思想除了“动在”之外,还包含“互在”的一面,世界万物是“动在”与“互在”的有机统一,二者共同构成事物的过程。对此,有研究指出:“‘动在’描述人通过实践活动与自然界,与自身产生动态过程的生存方式;
    ‘互在’描述人的实践活动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融为有机整体的宇宙世界。”①李海霞:《古希腊时期的“动在”过程思想》,《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第62页。由此分析,马克思主义过程思想不仅注重过程的运动变化性,还注重过程的联系性,是对古代过程思想的一种补充与超越。

    除了吸收古代过程思想的合理成分之外,马克思主义过程思想还建立在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过程思想的批判上。在哲学史上,逻各斯中心主义是近代西方形而上学的另一种别称。有研究认为:“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迷恋是马克思之前一切传统哲学的根本特点,它们为自己设定的使命在于以一种超验的实体主义方式去一劳永逸地捕获世界的‘最终奥秘’,因而,它认为其理论必然具有绝对性和神圣性。把理论予以‘绝对化’和‘神圣化’并由此而导致理论的‘封闭性’。”②高清海、贺来:《我们如何走近马克思》,《求是学刊》2000年第3期,第6页。可见,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包含的是一种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过程观。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实践优先的思维方式,彻底超越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完成了另一种思维方式的范式转换,创立了唯物辩证法的过程思想。这一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然辩证法》《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经典著作中均有专门论述与说明。

    (二)马克思主义过程思想形成的进路

    在哲学史上,“认识论转向”,即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是由具有近代哲学之父美誉的笛卡尔开启的。笛卡尔引导人们从外部客体中去寻求本体,使哲学关注焦点发生转向,并获得长足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康德必然要提及。有研究指出:“实体真正作为过程而存在,哲学本体和思维方式真正由‘实体’性向‘过程’性转变,是以康德的批判哲学作为开端的。”③张曙光:《过程范畴与过程哲学》,《学术交流》1992年第5期,第61页。这表明,康德在近代过程思想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对于康德及他的贡献,恩格斯曾这样评价:“康德一开始他的学术生涯,就把牛顿的稳定的太阳系和太阳系经过有名的第一推动后的永恒存在变成了历史的过程,即太阳和一切行星由旋转的星云团产生的过程。”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93页。康德的哲学孕育着辩证的过程思想,即认为过程是生成与消逝、前进与后退的统一。

    康德之后,黑格尔是过程思想形成过程中的里程碑人物。在推动德国古典哲学进程上,黑格尔作用突出,他创立了完备的哲学体系,使德国古典哲学达到了顶峰。虽然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唯心主义的,但黑格尔的辩证思想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黑格尔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揭示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过程思想便孕育在其中。对于黑格尔的过程思想,马克思做出高度评价:“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不仅如此,恩格斯也盛赞黑格尔,认为“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伟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93页。。此外,列宁也曾明确指出,他的哲学的基本原理——世界是不断变化着发展着的过程⑦《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0页。。因为黑格尔的贡献,人类的历史清晰可见,它乃是人类本身的发展过程,并非杂乱无章。黑格尔的过程思想为马克思主义过程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珍宝。

    黑格尔过程思想尽管闪耀着“珍宝”的光芒,却有着深层次的矛盾。恩格斯对此评价到:“它还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一方面,它以历史的观点作为基本前提,即把人类的历史看作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按其本性来说在认识上是不能由于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结束的;
    但是另一方面,它又硬说它自己就是这种绝对真理的化身。”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94页。从这一论断分析,黑格尔哲学体系充满矛盾,其根源在于黑格尔坚持“绝对真理”,这种头足倒立的错误,只能导致黑格尔过程思想的流产。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站立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充分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彻底批判唯心主义成分,创立了新的过程思想,即马克思主义过程思想。对于这一思想的由来,列宁概括总结到,马克思和恩格斯保留了黑格尔关于永恒的发展过程的思想,而抛弃了那种偏执的唯心主义观点。②《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0页。这也表明,随着近代哲学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思想是在对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的批判和对黑格尔辩证过程思想的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马克思主义过程思想形成的原因

    从马克思主义过程思想形成的方式与进路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过程思想形成有着内在的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

    1.对社会历史过程进行科学考察的结果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之一,这个发现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全面深入考察的结果。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指出:“迄今为止的一切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进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3页。据此分析,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前,以往的历史观只是把历史看成是人们思辨的、观念的产物,并没有将其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新的历史观,即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以历史发展为现实基础,承认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过程性,突出物质生产条件的制约作用,并认为社会历史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奠定了马克思主义过程思想的坚实基础。

    在那时,除了自然科学被视为科学外,历史科学也被马克思和恩格斯视为一门科学。在他们看来,历史包括了自然史和人类史。只要人类存在,这两部历史就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是因为,自然和人类基于人的生产生活而共生为人类社会历史。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坚持“把历史看作人类的发展过程”的观点。在他们眼中,人类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有序化的持续过程,是通过人类前后代之间的交替与新旧社会形态的变更得以“遗传”“变易”,以至生生不息,整体地表现出永恒性。以《共产党宣言》为例,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在不同版本的序言中强调指出:“但是《宣言》是一个历史文件,我们已没有权利来加以修改。”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7页。根据常人的理解,在时过境迁之后,《共产党宣言》应当做一番适当的修改,以应时势发展的需要,从而更好地指导全世界工人运动。实际上,两位起草者并未这样做,他们认为《共产党宣言》已经完成了其独特的历史使命,已成为一种历史。而历史是过程的,具有不可逆性。倘若再对《共产党宣言》进行修改,无异于画蛇添足,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

    2.以实践过程的观点进行理论批判的结果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以往的哲学建立在思辨的基础上,认为观念的东西决定现实的生活。对于这种哲学观,法国思辨哲学家柏格森评论到:“我们以纯逻辑形式出现的思维,却不能阐明生命的真正本质,不能阐明进化运动的全部意义。”⑤〔法〕亨利·柏格森著,肖聿译:《创造进化论》,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页。这一论断表明,思辨哲学不能解释生命的起源,不能理解进化在生命运动中的意义,因而也就难以认识到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对于这样的思辨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尖锐的批判。首先,他们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2页。也就是说,观念的东西,即意识,是建立在现实存在的基础之上,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所决定,并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过程变化而发生改变。其次,他们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9页。既然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所决定,而社会生活又是实践的,那么,意识必然要随着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必然呈现出过程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时就指出:“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5页。从这些结论分析,感性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一旦人的实践活动发生改变,人的感性世界必然发生改变,体现出变动性和过程性。可见,人类实践的过程性,为马克思主义过程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李大钊曾指出:“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连续,以成其永远。”③《李大钊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5页。这表明,时间因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更替转变而展现为过程性和连续性,是过程联系和过程发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过程思想突出过程性,强调过程联系和过程发展,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一)过程联系的思想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普遍性则指联系是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的一种普遍特征,它一般具有三层含义。其一,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着,不存在没有联系的孤立的事物;
    其二,普遍性是指事物内部之间发生着联系,表现为事物发展的前后过程、前后阶段之间,即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之间发生着联系;
    其三,普遍性是指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它是由无数个相互联系的事物所构成。在这个构成结构中,每一个事物都是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

    事物和过程不可分离,事物是过程的事物,过程是事物的过程。脱离过程了解事物,或者离开事物认识过程,都是片面的。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由众多事物的众多过程所构成,而事物的过程之间又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因此,事物的过程具有联系性,它包含两方面涵义:一是指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过程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推动事物的向前发展;
    二是指事物与事物的过程之间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共同构成世界的统一过程,推动世界的整体进程。事物过程的联系性表明,一个过程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依赖于其他过程,其他过程是这一过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任何一个具体过程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存在和发展,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趋向灭亡,从而转化为新的过程。事物过程联系的思想,揭示出事物过程的依存性、协同性和永恒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过程联系的思想则又包含过程依存和过程协同等思想。

    (二)过程发展的思想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事物的上升运动,发展的本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世界上的事物是发展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现代科学证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一个过程。宇宙中的一切以至宇宙本身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④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页。以“大爆炸”宇宙学假说为例,宇宙本身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在太阳系中,地球在经历了天文演化和地质演化的阶段后,才形成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的条件。随后,生命的起源和演化也经历了化学进化到生物学进化的上升过程,最后产生了人类,从而开始了社会发展的过程。从宇宙的演化和人类历史的演化来看,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过程的,事物的发展具有过程性。

    过程是事物发展在时间上的持续和空间上的延伸,表明事物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都不是突然完成的,都有一个过程。简单地说,一个旧的过程结束了,另一个新的过程又开始。世界的永恒发展,就是在新旧过程的无穷更替中实现。因此,过程发展的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过程思想的基本内容。具体来说,过程发展的思想包含三重含义:一是指世界上每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一个特定的具体运动过程,没有抽象的事物发展;
    二是指每一事物都有它的生成和灭亡的发展趋势,凡是产生的都是会灭亡的;
    三是指每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从属于一个更大的事物过程,是更大的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一个环节或一个部分。过程发展的思想揭示出事物发展过程的动态性和转化生成性,从这个角度出发,过程发展的思想可以理解为过程动态思想和过程生成思想。

    马克思主义过程思想不仅是一种正确的世界观,还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以关系性思维审视过程运动

    恩格斯曾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5页。这一观点告诉人们,在世界运动的“总画面”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总要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和影响,由此共同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呈现出一种相互依存的过程关系。对此,艾思奇曾解释道:“世界上每一事物,都和周围的事物有机地联系着,都有一定的周围事物作为它的原因和条件,它也就是由于有这一定的原因才能出现,就是由于在这些条件之下才有它存在的意义。”②艾思奇:《大众哲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页。这样的过程关系也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描述的那样:“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2页。由此分析,马克思主义过程思想强调过程联系,在过程的集合体中,一事物过程的存在以另一事物过程的存在为前提。任何一个过程都与其他过程发生着联系,任何一个过程均被嵌入在一定的运动关系之中,彼此体现出依存关系。因此,面对源源不绝的过程运动,人们需要以一种关系性思维来审视和把握,揭示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关系。

    (二)用生成性思维看待过程变化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瓦解过程做过这样的评价:“在最后一点生命的火花熄灭之后,这具残骸的各个组成部分就分解了,它们重新化合,构成新的物质。”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2页。这里所说的“重新化合”,其实表达的是转化生成的过程思想,表明一个生命的消逝可以转化和生成为另一个新的生命。之所以转化和生成,那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自己的反面或反对的势力和倾向,“在一定的情形之下,这种反面的东西变成了正面的支配的东西,于是事物就失去了原来的性质、状态,这些性质状态就转移成反面的性质、状态”⑤艾思奇:《大众哲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页。。另外,事物的过程变化是永不停止的,新的东西并非终点,它因自身的矛盾又将生成另外的新东西。以人的新旧交往的形式变化为例,“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为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
    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另一种交往形式所代替。”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4页。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恩格斯曾明确指出,“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90页。。基于这一认识,世界就不是一个现成给定的世界,而是一个“发生学”的世界;
    就不是一个稳定不变的固态结构,而是一个经常变化的动态结构,它处在不断地转化生成之中。“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始终如一的,而是处于不断的生成变化中,并由此形成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于是我们每个人的现实生活既是过去生活的继续,受到过去生活的制约和影响,又是孕育未来生活的沃土,构建着未来生活的场景,这样生活就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无限循环中发生变化。”②王天民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3页。因此,人们在面对变化时,需要树立一种生成性思维。正如艾思奇所指出的那样:“当我们看到有些新的东西生长起来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同时注意到有另外的某些东西正在没落和死亡。反过来说,当我们看见有某些东西在退步、没落、消灭或死亡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还有另外的东西在前进、发展、新生起来。”③艾思奇:《大众哲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6页。由此分析,马克思主义过程思想启发人们用生成性的思维来看待事物过程的生长与消亡,看待世界的千变万化。

    (三)以开放性思维面对过程发展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世界的存在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持续向前的过程,并认为自然并非预设的自然,社会并非给定的社会,人也并非确定性的存在。因此,事物存在的意义是在动态过程中得以揭示,得以展现。立足这一点,马克思主义过程思想则为人们呈现出一种开放的运动过程,展现出一种开放的认识视野,并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工具,指引人们以开放的思维和开放的眼光去面对事物的发展。这种开放性的启发和要求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诸多生动反映。面对变化发展的事物过程,人们需具备开放思维,保持过程延展,推动过程发展。唯其如此,才能赢得美好未来。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过程思想在批判继承已有过程思想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创新逐步确立,并以其丰富具体的思想内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还具备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引导人们以关系性、生成性、开放性思维对待事物过程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黑格尔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9期)2022-10-25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3期)2022-06-15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少儿美术(2020年6期)2020-12-06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0年1期)2020-11-26我可以咬你一口吗风流一代·经典文摘(2020年10期)2020-10-20“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快乐语文(2019年8期)2019-11-28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锦绣·上旬刊(2019年11期)2019-09-10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湘潮(上半月)(2019年6期)2019-05-22抉择全国新书目(2016年3期)2016-04-20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相关热词搜索:马克思主义解读过程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