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如何选好角度出品优秀新闻

    如何选好角度出品优秀新闻

    时间:2023-02-24 22:25: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董云平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哈尔滨 150010)

    新闻角度,是新闻领域经常被提及的一个词汇,虽然是一个“老”话题,却在新闻报道中因其重要性被众多新闻人所关注,进而被研究,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即使是在信息爆炸的当代,随着海量信息的膨胀涌现,立意新颖、文笔优炼、价值呈现最大化的新闻报道,依然是一个好新闻不可或缺的条件。

    作为在新闻领域耕耘了20 多载的笔者,怀着对新闻的热爱,一直笔耕不辍,一直孜孜探索,在此将如何选好新闻角度的个人理解和领悟与大家分享。

    关于新闻角度,甘惜分教授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里是这样阐述的:“新闻角度”:记者在采访和新闻写作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即记者从什么立足点,什么视角,什么突破口,去寻找、挖掘、认识、选择和表现新闻事实,以更充分、更鲜明地体现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一般包括:选题角度;
    立意角度;
    表现角度等。新闻角度可以精心选择,但不能脱离客观事实而随心所欲地编造或强扭。选择新闻角度,首先要客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体现事物所固有的内涵;
    其次,要竭力突出事物的个性特点;
    第三要力求新颖巧妙。”

    在甘惜分教授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找到好的新闻角度,必须有寻找、挖掘、认识、选择新闻价值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的获得,离不开日常的积累,认真的思考,深入的探索。很多人困囿于面对眼前新闻的“平凡”“常见”,往往是没有思考和研究的结果。

    比如,曾获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这篇报道似乎没有什么由头,也没有什么“新闻”,就如记者在结尾所说:“在奥斯维辛,没有新东西可供报道。这里天气晴朗,绿树成荫,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

    可就是这样一篇新闻,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和观众一样感受到了法西斯的暴行,也同记者一样,心生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这篇作品之所以能产生这样震撼的效果,在于记者巧妙的报道角度。“没有新东西可以报道”的隐喻恰恰在强调,这里的一切当永远铭记,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当更加警醒和珍惜。

    该报道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的模式,采用了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真情直书记者在场的主观印象。正如他在文中所说:“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就是因为这样一个巧妙的视角,让读者读到了一个极为震撼的“新闻”,其引发的反响可谓真正起到了一个好新闻的极大价值。

    再如,2021 年黑龙江日报刊发的《巴彦兴隆镇,是个什么镇?》这篇报道。如文章开篇所说,“谁都没想到,兴隆镇是以这样的方式‘出圈’的”。当时,突如其来的一轮疫情中,黑龙江26例确诊病例中25例集中在兴隆镇。在这种情况下,记者没有将笔触落到常规的抗疫报道中,而是将视角转到了兴隆镇这个“镇”上,通过讲述这个镇的地理、历史、文化、经济、风土、人物等,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充满英雄精神的小镇呈现在读者面前,引起读者浓厚的兴趣。让人感受到,在这里,抗疫必胜!正如文章结尾所说:“兴隆镇 一个独具魅力的地方 疫情过后 必将重新焕发光彩 有时间的您 可以来看看它”。无疑,这篇报道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产生了这样的影响。这就是巧妙的视角所产生的奇妙的效果。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的一个新闻,在不同人的眼里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那么角度的选择就涉及到既要把握新闻事实的价值,还要使新闻发挥最大的社会价值。这里就涉及到取材角度,也就是同一新闻主题,我们怎么选取最有价值的“点”进行报道。

    要想选取好的新闻报道角度,首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笔者曾经接到这样一个新闻信息。2022 年2月,由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黑龙江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开展的省级非遗就业工坊评定结果出炉,黑龙江省共有四家非遗就业工坊被认定为首批省级非遗就业工坊。通常情况下,这个素材的报道方式就是发布一个消息,介绍这4家非遗就业工坊的情况。但是笔者当时就产生一个疑问,4 家,这个数量是多还是少呢?我省非遗就业工坊的整体现状如何呢?

    带着这个疑问,在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中,笔者了解到黑龙江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总数已达429 项,而参与非遗工坊的非遗项目仅为31 项。这一数字对比后面,是黑龙江省非遗工坊亟待开发的无限潜力和广阔前景。

    于是,又经过深入的调查采访,一篇常规的消息蝶变成一篇带有思考的深度报道:《黑龙江非遗工坊如何破茧成蝶?》。文章见报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为推动非遗工坊建设贡献了媒体力量。

    第二,要深入基层捉“活鱼”,变记者视角为平民视角来选取新闻报道角度。只有我们深入基层,走入群众中,才能发现和捕捉到带有宝贵价值的新闻,这是一篇好新闻出炉的基础。

    比如,获得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通讯《杨叔的脱贫日记》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篇报道的线索来自于“2020年4月,在一次跟随扶贫人员走访脱贫户的过程中,通讯员刁江岭发来了几张翻拍的日记内容,朴实的大白话立刻抓住了我们的眼球。大家了解后得知,该日记出自贫困户杨思笃之手。”从几张日记中,记者“嗅”出了新闻价值。其后的采写历时半年,九易其稿,精益求精。到受访者杨思笃家的车程近5 小时,记者先后6 次驱车到其家了解情况。白天,他陪杨思笃上山察看树苗长势;
    傍晚回到家,又和杨思笃坐在炕上,听他讲自己的脱贫故事。最终,这篇报道以鲜活的小人物故事的独特视角,折射出波澜壮阔的“中国式反贫困”成就。

    同样的新闻素材,写作上的表达方式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需要报道者在动笔前深入思考,认真研究,如何通过最恰达最适宜的写作方式,将新闻价值最大化呈现。

    有人总结了以下一些方法:以小见大;
    以旧见新;
    虚中觅实;
    逆向思维;
    发散思维,统摄思维;
    全局高度等。

    获得第23 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的作品《火车站见证兰考经济变迁》,其获奖的原因之一就是以小见大的巧妙切口和角度。

    文章开篇这样写道,“12 月2 日下午3 点15 分,兰考县南彰镇徐洼村村民李麦花在新疆摘棉94 天后,乘坐K1352 次火车回到了兰考。”作品以火车站为切入点,随后穿越半个世纪的时空,展现了宏大的变迁主题。

    兰考是一个比较“老”的正面典型,这种报道对象如何推陈出新?正如作者后来解析这篇报道成功的“秘密”:挖掘新的内涵;
    调整新的视角;
    重塑新的形象。而要想做到这些,就要做到几个“善”,善入——深入生活,发现报道的聚焦点;
    善看——开阔眼界,捕捉报道的着力点;
    善思——由表及里,凝聚报道的着力点。

    笔者曾接到一个报道任务,为获得第28 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金奖的《飞鸿踏雪——龙江新诗与版画七十年巡礼》一书做一篇报道。

    在采访该书主编等相关人士的过程中,笔者了解了这本书出炉的过程。随后,又反复认真阅读了这本书,对这本书产生了深切的好感。随后就开始思考,如何将这本书更好地呈现给读者,让更多的人读到它。

    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突然有一天萌发了用副刊第一人称的视角去呈现的想法。用自己的感受,加之被采访者的阐述,形成一篇有触感的文章,也许会更亲切,会更打动人。

    在文章中,笔者使用了很多诸如此类的个人实感的描述:“打个比方吧,读这本书,就仿佛秋日在一个寂静的庭院里,看秋风轻轻地扫拂着一株株黄绿相间的小树,忽然间一只猫,跳跃而过,你的目光立时被它所吸引。”“也许它是一只黄白相间的小猫,与秋日下的黄绿相间的庭院相融相宜,形成一幅亦动亦静的秋日风景图;
    也许它是一只黑白相间的小猫,与眼前的风景,没有任何的瓜葛,但是却平添了一份灵动与突兀之美。”

    文章结尾,笔者用这样的语言表达对这本书的深层感触:“轻轻合上书,装入乳白色的封壳中,慢慢旋系好黑色线扣,凝视着《飞鸿踏雪——龙江新诗与版画七十年巡礼》这个浓缩着我省当代两大艺术精华的书名,我不禁想到了苏轼的名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文章虽似随笔,却有着业内人士的评价,有着高度的升华。因此文章发表后,受到了受访者以及众多读者的认可,认为这种报道方式将这本书“以一种唯美而恰当的方式”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可见,同样的题材,不同的呈现方式、表现手法都会对被报道对象产生不同的效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怎样选取新闻角度,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尊重新闻事实,不能为了博取流量而让新闻“失真”。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第一要素,亦是新闻的生命。失去了真实,无论多么“奇妙”的角度,多么“优美”的文笔都失去了意义。那只能是“创作”,而不是“新闻”。■

    猜你喜欢 工坊角度笔者 神奇的角度作文小学高年级(2022年3期)2022-04-20星月工坊童话世界(2020年32期)2020-12-25老师,别走……教育信息化论坛(2020年10期)2020-11-07星月工坊童话世界(2020年26期)2020-10-27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19年4期)2019-09-10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中国学校体育(2019年11期)2019-02-17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福建中学数学(2018年1期)2018-11-29星月工坊童话世界(2018年23期)2018-08-23星月工坊童话世界(2018年14期)2018-05-29角度不同37°女人(2017年8期)2017-08-12
    相关热词搜索:选好出品角度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