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要素组成及其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要素组成及其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时间:2023-02-25 20:10: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刘 蓉 宋 杰

    (1.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株洲 412000; 2.湖南省人才研究会,湖南 长沙 410083)

    城市活力不是一个新概念,却是一个历久弥新的研究课题。当代许多城市设计理论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相关阐述。1981年,著名城市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教授从活力、感受、适宜、可及性和管理等层面阐明了好的城市形态设计与评价五项标准[1],主张好的城市形态评价必须以“活力”标准作为五大标准之首。凯文·林奇认为城市活力是城市旺盛的生命力[1],简·雅各布斯则指出城市活力是城市提供市民人性化生存的能力[2]。然而凯文·林奇、简·雅各布斯等仅从不同维度直接或间接描述了城市活力的概念,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系统研究,更没有关注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及其综合评价的研究。国内关于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综合评价,主要侧重于公共空间活力影响因子的确定和评价方法的构建[3-8]。纵观国内外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的研究,研究的方法偏向于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的调查和分析,研究的核心内容多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更新和城市整体环境改善、周边公共设施分布优化等探讨与分析[3-10],较少从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功能体系及运行机制入手进行定量研究,从生态学视角切入,依托生态学模型构建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开展系统研究还鲜有涉及。本文基于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要素组成,利用“承载力—支持力—吸引力—延续力”(CSAE)模型框架,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以期为研究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发展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城市公共空间是由城市外部空间(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城市街道等)、城市中庭(建筑内部公共空间)和地下公共空间等空间单元共同构成。城市是一系列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复合系统,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系统中最重要的公共产品,其活力表现与社会生活呈现高度关联性[11]。因此,城市公共生活是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研究的基础条件,对当代城市公共生活的剖析是研究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重要切入点[12-13]。城市公共生活可分为感官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这些均是影响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关键要素,因而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研究可分解为对感官活力、经济活力、社会活力、文化活力的系统分析[13-14]。这四大活力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要素组成进行了表述:感官活力是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外延表现,也是其营造的物质层面重要支撑;
    经济活力是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基础保障,也是产生的前提条件;
    而社会活力是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核心,也是具体的表现形式;
    文化活力则是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内涵品质。

    1.1 感官活力

    感官活力的营造,实质在于公共空间硬环境的构筑,是人们从外部空间获取发展认知、体验城市空间魅力,体现城市生活品质的主要方式,对保持城市适宜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共空间的硬环境是城市自然地域风貌的形象展示,体现了城市景观风貌特质,反映了城市独有的特色。优美的空间景观能提供丰富多样的艺术感染和体验享受,特色鲜明的空间景观也能营造特有的亲切感和归属感,有效增添城市公共空间的感官活力[12]。

    1.2 经济活力

    国内外城市发展规律表明:城市区位经济运行良好,势必有序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这又可反哺经济发展,促使该地区始终保持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13]。公共空间的存在可提高城市宜居性,有效提升周边地区土地与房产的综合价值,促进城市经济效益的提升[12]。可见,经济活力是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驱动力,代表当代城市应有的经济发展的高效性、物质生活的丰富性及经济空间的活跃度[13-14]。

    1.3 社会活力

    城市是人们工作与生活的环境载体,人的活动直接创造了城市活力,一个地区与城市社会生活的结合程度决定是否能产生足够的活力[15]。社会活力主要表现为公共空间可为大众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使用性[15-16]。城市公共空间为市民开放交流行为提供公共场所,是市民体验城市开放生活的主要领域。城市公共空间在承载使用活动的同时,也为人们观察、理解和探究城市发展与建设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这对增进人们相互间信任理解、增强社会凝心共识具有重要的意义[12]。

    1.4 文化活力

    文化活力的形成取决于时间的厚重积淀,这种活力的提升需要一个自发积累的漫漫过程。城市需要人气和流量支撑和维持,文化活力对“人气与流量”的生成显得格外重要,一个地区在文化层面若失了内涵,缺了特色,必将失去成为独特个体的必要条件[13,17]。同时,城市公共空间也是传承再现历史文化内涵、展示凸显文化特色的重要宣传交流窗口,而历史文化和文化底蕴能很好地、更深层次地体现城市文化品味、历史文脉传承,可为人们了解、感知、领悟城市文明发展的内蕴提供重要的物质场所。

    2.1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功能评价模型(CSAE)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涉及社会经济效益、空间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质量提升、文化传承等多向度因素[3-10],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深入探究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基本情况及提升方向需要一个多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组成要素,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在功能上表现为空间承载有效改善、空间效益综合提升、空间活动多样融合、空间文化和谐营造之间的相互融合,可将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功能体系归纳为“承载力-支持力-吸引力-延续力”(CSAE)模型[18-20],包括以下4个子系统:

    (1)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CC)——感官活力有效维持(空间承载有效改善),主要强调维持环境承载与实现空间要素合理配置得以控制适当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规模与速度。资源的生态承载和空间要素的合理配置是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发展的基石,也是城市公共空间长期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在推进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建设过程需要感官活力的不断延续和维持,以提升自然环境承载力和实现布局结构、建筑设施、视觉景观等空间要素的合理配置为基础,满足不同的市民多层次需求,以更好地释放感官活力。

    (2)支持力(Supporting capability,SC)——经济活力持续增强(空间效益综合提升),主要表现在提高城市经济空间效益,推进城市公共空间开发和发展公共消费空间。

    (3)吸引力(Attractive capability,AC)——社会活力有序促发(空间活动多样融合),主要体现在社会交往行为活力的有效营造上,为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发展提供的功能支持。

    (4)延续力(Evolutional capability,EC)——文化活力显著提升(空间文化和谐营造),主要通过充分发挥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作用,延续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促进新旧生活文化的复合并置,推进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向更高水平发展。

    2.2 “CSAE”评价模型的层次特征

    CSAE 模型体现了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系统从“空间承载基质→空间活动支持→空间文化导入”的3 个层次特征。

    (1)承载力处在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系统的第一层次,其核心表现是自然环境承载与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有效维护感官活力。空间承载有效改善的功能表现在将区域内具有生态适宜性的自然风貌、空间布局结构、建筑设施、视觉景观等纳入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加以统筹安排,运用生态学思维手法建设城市公共空间,有效促进了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内各种资源的生态化发展。

    (2)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系统的第二层次是支持力和吸引力。持续推进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内容丰富多样,凭借城市公共空间自身的兼容性和吸引力有效促进人际间顺畅交往,增进空间效益的提升,从而对城市交通、公共服务、产业布局(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和进行积极高效的资源整合。空间效益的综合提升表现在推进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过程中通过提高城市经济空间效益、有序推进城市开发及积极发展消费空间对城市公共空间活力体系的发展产生支持力。空间活动多样化融合是以创设社会交往行为活力为核心,代表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在促进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推进城市的公共性、促进公共空间活动的多样性以及营造可及性等方面的不断完善和提升,促使不同群体、多元文化能在合理的空间配置环境中和谐共存共生发展,从而有序促发社会活力[3]。

    (3)延续力作为第三层次,代表了展现人文特质的核心理念在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系统中的主导地位。城市文化品位的层级水平、文化活动开展的丰富程度与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质量和发展水平紧密关联。城市文化功能发挥越充沛,文化品位层级越高,越能推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文化活力的显著提升是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功能的最直观体现,这是保障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延续发展的基石,所以称为延续力。在营造城市公共空间文化活力时,根植于尊重城市的过往历史沿革及先行发展状态,主要考虑历史文化内涵的传承延续,时空连续性的有效保持,空间归属感的深层体现。同时,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能有效营建城市公共空间活力,也能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的深层次特征。从城市自身发展维度看,各类有益身心健康的公共文化活动在不断丰富城市居民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也能有效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精细塑造城市文化图景。因此,城市公共空间文化活力的提升在于传承延续地域历史文化的本底魅力和体现民俗风情的吸引力,助力提升文化自信水平,充分展现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内在底蕴和勃勃生机。

    图1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CSAE评价体系

    2.3 “CSAE”模型评价体系框架

    基于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概念内涵和CSAE模型,对照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系统各项功能与建设能力,将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系统划分为承载力、支持力、吸引力和延续力等4 个层次,得到“CSAE”模型评价体系的总框架:

    (1)着眼感官活力有效维持的需要,以自然风貌、环境适宜、布局结构、建筑设施、视觉景观为空间承载有效改善的评价内容,构成承载力评价体系;

    (2)立足经济活力持续增强的需要,以聚集规模、边际效益和土地使用为空间效益综合提升的评价内容,构成支持力评价体系;

    (3)聚焦社会活力有序促发的需要,以管理运行、设施配套、可达程度为空间活动多样融合的评价内容,构成吸引力评价体系;

    (4)突出文化活力显著提升的需要,以文化品位和文化活动为空间文化和谐营造的评价内容,构成延续力评价体系。

    构建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模型并对其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设计,是城市公共空间活力从理论研究阶段进入可操作的实际应用阶段的重要步骤。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结合CSAE模型构建了涵盖感官活力有效维持、经济活力持续增强、社会活力有序促发、文化活力显著提升等4 个方面的城市公共空间活力体系,将空间承载有效改善、空间效益综合提升、空间活动多样融合、空间文化和谐营造等要素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旨在为研究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发展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猜你喜欢 感官活力空间 空间是什么?大科技·百科新说(2021年1期)2021-03-29活力当代陕西(2020年9期)2020-08-04创享空间动漫界·幼教365(中班)(2020年8期)2020-06-29感官训练纸模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4期)2018-02-10感官训练纸膜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2期)2017-05-31全公开激发新活力浙江人大(2014年1期)2014-03-20QQ空间那点事学与玩(2009年6期)2009-07-03空间黑龙江教育·中学(2009年3期)2009-04-16活力青春校园歌声(2009年2期)2009-03-07
    相关热词搜索:要素评价体系构建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