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人体隐喻词族的多义路向推演——“手(hand)”抉隐索微

    人体隐喻词族的多义路向推演——“手(hand)”抉隐索微

    时间:2023-02-26 08:15: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孙 毅,邓婷婷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语言文字的数量相对有限,而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却在不断推进。欲借有限的文字表示人类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中的客体形成认识,就需将人类已知的概念映射到未知领域中,从而将两种看似相关而实则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和特征转移,以获得新体验和新知识。而这种新认知体验正是当代隐喻学矢志不渝的探究目标。当代隐喻学是近年兴起的、与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紧密相关的解释性语言学科,旨在从认知层面为隐喻性语言现象寻求更具说服力的解释方案,尤其是对造成多义递增与嬗变的动因探索,对词义规律予以深层次的探求和追问。当代隐喻学开山鼻祖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Johnson)在其1980年合著巨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首次构建起“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的框架,引发了学界对隐喻机制热烈而成果斐然的讨论。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手段,更是一种独具魅力、以一种事物描写另一种相关事物的思维方式。概念隐喻理论以人类的认知活动作为研究焦点,标志着隐喻研究已从传统的辞格学和语义研究大踏步迈入一个崭新的认知领域,大大加快了人们全面了解语言、思维与现实世界之间关系的进程。作为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构成了人们语言、思维及行为的根本,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认知途径”。[1]“概念隐喻理论作为当代隐喻学中极其重要的支柱性学脉,成为语言认知研究的一股核心源流。”[2]徐盛桓和廖巧云提出,“概念隐喻理论发掘了隐喻思维中不易为人察觉的运作机制,发现了事物相似性的一种内在表现,用M所处的情况、状态来暗指U也处于这样的情况、状态,使得在外表上未表现出相似性的U和M发生隐喻关系”。[3]李福印也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于莱氏理论的可操作性,近年涌现出许多除英语以外其他语言中的概念隐喻研究。这些研究对莱氏理论赞誉多,批评少;
    先入为主,想当然地认同莱氏理论,在语言中寻找概念隐喻的多,从心理层面进行实证研究的少。纵观90年代以来(尤其是1995年以后)国内外语刊物上关于隐喻的论文,数量增长不可谓不大。但是,介绍国外他人观点的多,有自身新观点的少;
    照搬英语原文资料的多,使用汉语资料的少;
    总结他人观点的多,利用汉语资料开展实证的少。”[4]

    “隐喻的基础在于人的世界经验,该经验使我们能将两个或多个不同的认知域联系起来,并将源域的认知结构映射至靶域上。”[5]《周易·系辞下》记载:“近取诸身,远取诸物。”[6]人类探索世界、认识世界须以身体为基础,基于此,人类身体的日常经验被视为隐喻映射的基础和来源。身体隐喻是人类构建概念和表达意义的常规方式之一,也是最基本和最常见的隐喻认知现象之一。在人体隐喻中,人的身体作为认知源域,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大量素材和原料。人体自身器官的认知半径最短,近水楼台,最接近也最便于成为认知的起点和其他事物的参照体,因此其适用范围最广,表意最频繁,词义发展概率最大。鉴于此,通过汉英“手(hand)”隐喻的认知分析,可窥见汉英身体隐喻构建机制并进一步证明隐喻源域向抽象靶域映射的深刻本质。同时,将汉英“手(hand)”隐喻的同质性和异质性比对分析,也可明晰两种语言的同异情况及其理据,有利于我们开启新思路,提高分析和阐释相关语言现象的本领,发现并掌握丰富深邃的语言规律。

    “手(hand)”的本意是人或其他灵长类动物臂前端的一部分,由五根手指及手掌组成,主要用来抓取和握住东西,两只手分居左右两端,彼此对称,互为镜像。“手(hand)”是一个具体有形的概念,在漫长的发展和进化过程中,衍生出诸多与其相关或近或远的隐喻含义,现已累积成一个蔚为壮观的庞大词族。

    (一)基本意象

    中国首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典籍《说文解字》中记录:“手,拳也。”[7]是指人体上肢前段能持握东西的部分。英语中的“hand”释义为:“the part of the body at the end of the arm,including the fingers and thumb.”[8]947其基本指示范围与汉语相同。手臂指人的上肢,包括肩膀以下、手腕以上部位。根据邻近原则,“手”的语义拓展为连接手以上的更大部位——“手臂”,如“举手”一般指手臂向上伸展,略高过头部,以示意要回答问题,表示赞同或驳斥等。若双手皆举,可表极度赞成或示意投降;
    “招手”一般表示举起手来上下摇动手臂,示意叫人过来或表示打招呼;
    “摆手”表示摇摆手臂,指示不要或禁止。英语中“hand”也有相同语义,如put up your hand/hands up[8]948等。

    (二)人物意象

    手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在汉语中,与手有关的动作包括:拿、抓、握、打、摘、传、递、还、上交、分发、交出等,这些动作对应的英语分别为:take,grab,hold,hit,pick,hand sth to,hand on,hand back,hand in,hand out,hand over等。在原始社会,人类大多依靠双手进行体力劳动和社会活动。例如,猎捕动物,采摘植物。倘无双手,人类几乎无法生存。人类构建了一个网络,突显部分映射的个体来代表整体,利用部分概念代替整体概念是一种人类对事物的常见理解方式。[9]基于此,“手(hand)”的语义拓展除了“手臂”,亦可是独立个体。在汉语中,用“手”来表示“人”的情况不胜枚举。一个名词性修饰词置于“手”之前,即可表示一类人,例如,“弓弩手”是古代使用弓或弩的士兵,“篮球手”是打篮球者或以其为生的职业运动员,“水手”是水兵或船员、船工,“歌手”是演唱歌曲及其他声乐作品的娱乐业人士,“鼓手”是乐队中的击鼓者,“贝斯手”通常是一个乐队中控制整个乐队律动的人。以“手”代“人”,除添加名词之外,还可增补动词,例如,“射手”“打手”“助手”“杀手”“替手”“选手”;
    或附加形容词,如“能手”“老手”“副手”等;
    “手”还可后随副词,如“手下”。

    英语中亦有同样的扩展词义,不过与汉语不同之处在于,英语中“hand”可直接表示某类人,例如“all hands on deck”中“hand”指船员,“A hired hand on the farm”中“hand”指农场雇工。此外,增补在“hand”前的修饰词一般为名词或分词,例如“chargehand”“farmhand”“stagehand”“hired hand”等,英语中的这类词数量远逊于汉语,原因在于汉英两种语言的构词法差异。在英语中要表示从事某行当的人时,常直接在中心词后加“er”或“or”使其派生为名词,例如“singer”“sailor”“lawyer”等。而汉语的构词法是直接在中心词前增加一个限定词,没有添加前缀、后缀等词缀的情况。

    (三)抽象意象

    人类大部分工作都需由手单独或辅助完成。正是人类能够直立行走,使“手”离开地面,“手”才得以最大限度发挥效用。在“手”的功能由辅助行走转化为灵活自如地完成各项工作后,“手”的引申义在人类语言中也逐步扩大泛化。如前所述,手这一身体部位在劳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即使在不讨论握手的西欧式或近代式礼节的情况下,握手也有“一起工作”或“汇聚力量”的含义。也可通过双方携手的行为,得出谋求良好合作发展关系的内涵。换言之,凡是有“手”的地方,就会有劳动,就会有人际互助。因此,在汉语中,会有“搭把手”“伸手”等表达,这里手表示抽象的“帮助”之义。在英语中,同样也有“give me a hand”“need a hand”“lend a hand”和“hold sb’s hand”等表述。[8]947-948

    除“帮助”这一抽象含义之外,汉英语言中的“手(hand)”还具有其他抽象引申义。若有人伸手帮忙,其必然会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因此,汉语中有以下表述:“插手”“出手”“下毒手”“下黑手”“行家里手”“旗手”等。而英语中“have a hand in sth”表示对某事发挥作用,“strengthen one’s hand in sth”表示“加强某人在某事中的影响或作用”,“at the hands of sb ”表示“由某人导致”。[8]947

    人类通过手来握住或抓牢某物,达到获取的目的,因此“手”也可体现一种所属关系,即私人占有,而“控制”就是“手”所含的“占有”这一概念意义的延伸。例如,汉语里的“只手遮天”“鹿死谁手尚难料”,“由于政府动辄干预银行,金融服务业一直束手缚脚”;
    “手紧”表示对钱财控制得很严;
    “手心”可以喻示控制的范围,如:“逃不出他的手心。”[10]1210-1211英语中也有类似表述:“get/lay your hands on sth”“a firm hand”“get out of hand”“take sb.in hand”,[11]1024“change hands”“show one’s hand”。[12]656

    在汉英语言中,“手”也可指代人与人的亲密关系。例如,汉语中“牵手”可以表示谈恋爱;
    “分手”表示断绝恋爱关系;
    “情同手足”表示关系如手与脚,一日难离,喻示情谊如同兄弟一般深厚亲密。英语中表示关系密切、勾结则有“hand in glove ”;
    “all hands on deck”表示齐心协力;
    [11]1025“hand in hand”(尤指表示爱意地)手拉手;
    [13]1040“He finally asked for her hand in marriage”喻示求婚。[13]1041

    手是人体最具特色的外部可视器官之一。同时,手是使人具有高度智慧的三大重要器官之一(其余两者是感受三维空间的眼睛和处理手眼所传信息的大脑)。在400万年的人类进化史中,手逐渐演变成大自然所创造的最完美工具。因此,手在汉语中被引申为智慧的象征。例如,“手段”表示本领或技巧,“手腕”指代为达到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大显身手”形容充分显示出本领和才能,“高手”指在某方面有突出技艺的人,[10]1209“手法”表示(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技巧,[10]1210“手眼通天”形容善于钻营,手段高超,神通广大。[10]1211英文中的“hand”同样包含此义,如“hand down”表示易如反掌,[8]947“keep your hand in”表示偶尔操练某事以保持熟练,[8]948“be good with your hands”表示手巧,[13]1040“can do sth with one hand behind your back”表示能轻而易举做某事,[13]1040“turn your hand to sth”表示能做好(即使是第一次尝试)。[8]1025

    (四)形貌意象

    形貌隐喻义是指将人体部位的样貌体征类推至其他事物而获取的意义。“手”所处空间位置是人使用工具时的上肢前端,五指能各自向内弯曲并能左右轻微摆动。人类通过弯曲手指做出不同手势。某些形状像手或有代替人手作用的机械或动物的感触器与“手”的功能类似,因此汉语中会有“扳手”“机械手”“门把手”“触手”等说法。在英语语言中,钟表中的时针、分针、秒针分别用“hour hand”“minute hand”和“second hand”来指代。[8]948

    (五)容器意象

    人类最初的生存是物质的,在人类认知经验中,易于直接感知且受感官能力制约的、与人息息相关的往往是自身和周围具有三维立体空间特质的离散性实体,并由此诞生了实体隐喻。在这类隐喻概念中,人们将抽象而模糊的思想情感、状态事件、心理活动等无形之物概念化为具象有形的实体,并对其进行探讨及深究。实体隐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任何事件、行为、活动或者状态等均可被概念化为容器。任何一个容器都有内外之分,“手”亦是如此,手指弯曲形成了明确界限,滋生了“手里”“手中”。此外,倘将“伸展的手”看作一个容器,根据容器的界限特征,就会出现“手上”“手头”“手边”。英语中也与此类似,比如,“at hand”“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have hands full with sth”表示手头上有事,[12]656“to hand”表示在手边,[8]948“on hand”表示在手头、在近旁。[13]1040

    (六)修饰意象

    汉语中,人们在命名事物时,总按照事物、事件、行为、状态等所具有的同一特质进行命名。例如,将依靠手工劳动进行工业和生活用品生产的活动称作“手工业”,擦拭脸、手、皮肤的日常用品叫做“手巾”,类似的还有“手电筒”“手绢”“手套”“手机”“手术”“手饰”“手提包”等。在英语中,也有不少相仿情形,例如,“hand towel”“hand drill”“handbag”“handbasin”“handbell”“handbook”“handcraft”“hand cream”等。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记录,[10]1209-1210“手”可用来表示本人亲自进行的活动或创造的事物,如:“手稿”表示亲手书写的稿子,“手迹”表示亲手写的字、画的画,“手记”表示亲自记录,“手书”表示亲笔书写,“手定”表示亲自制定、编定或写定,“手把手”指亲自指点和当面传授。英文中,“His hand was illegible.”“He writes a good hand.”等表示行文好坏;
    “by hand”表示手工制作或者亲手交付;
    “first hand”表示亲手;
    “take sth into your own hands”表示亲自处理某事。[8]947-948手作为感知世界的工具,分布着极为丰富的触觉神经,因此在汉语中有“手感”一词,英语中也有类似表达,如“The warm,dry,luxurious hand of silk”。在汉语中,“手气”表示赌博或摸彩时的运气,[10]1210而在英语中,“hand”一词可指代一手牌,“a winning hand”表示一手赢牌。[13]1041

    (七)测量意象

    最初为了丈量田地,人类参照自己的手、足制定了度量单位。古代中国有以整只手作为测量单位的度量衡,《大戴礼记·王言》记载:“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14]25以手指的指节作为长度单位或以手为尺,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来度量。此外,中医也有借手指进行测量的传统。在找寻穴位时,中医有“同身寸”之说。虽然每个人穴位的相对位置相同,但其手指的大小和宽度,依年龄、体格、性别而相去甚远,因此确定穴位时须参照自己的手指。一指宽——拇指第一关节的宽度,即一寸。随着历史的变迁,“寸”字虽然保留下来,但是其具体数值存在个体差异。无独有偶,在英国,“hand”同样可作测量单位,表示“一手之宽”的长度,等于4英寸或10.16厘米,至今仍常用以测量马的高度,如“The horse stood 20 hands.”[8]947

    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记录,手亦可作量词,表示用于经手的次数或次序。例如,汉语里有“二手货”,“一手材料”。[10]1209英语中也有类似表述,“An account that was as unreliable as most information got at third hand”“I only heard the news at second hand.”另外,在汉语中,手也可是技术、本领的量词,如“露两手”。

    综上所述,汉英语言“手(hand)”隐喻意象同异之处可以统筹归纳至表1所示:

    表1 汉英“手(hand)”同异隐喻意象示意图

    本研究立足于认知语言学,通过对比与分析汉英语言中“手(hand)”词族的构成,揭示出该词族在两种语言共享大部分的概念认知投射,而少数投射则为汉英语言所各自独有,整体上呈现出“大同小异”“同大于异”的趋势,反映出两种语言在认知领域兼备的同一性和特异性。

    承前所示,汉英语言中,“手(hand)”从基本的“手”含义出发,借助隐喻这一认知手段,衍生出人物、抽象、形貌、容器、修饰与测量等六大意象。“人类基于身体经验的隐喻投射是一切概念系统的来源,人类身体经验本身是直接的表意结构。”[15]“隐喻以身体经验为基础,而具有相同生理机能、感知器官且生活在同一宇宙中的人体则为隐喻认知的普遍性奠定了基础。”[16]基于此,人类创造的大部分隐喻必然是相仿的,在同一物质世界中会概括出类似的概念结构,因而隐喻具有显著的跨语言共性。两种语言均不约而同地借助邻近原则,以部分概念代替整体概念,将“手”的语义拓展到个人,比如汉语中的“弓弩手”“水手”等,英语中的“chargehand”“farmhand”等。对人类而言,大部分工作都需要借助手来完成。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手的功能潜力得以穷尽挖掘,“手”的引申义也逐渐扩大,产生了众多抽象意象,汉英语言同样如此:如帮助,人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常相互合作,互帮互助,在汉语中体现为“搭把手”“伸手”,英语中则为“give me a hand”“need a hand”和“lend a hand”;
    如影响,当一个人帮助他人,自然而然会影响事物的发展走向,因此,汉语中有“插手”“出手”等表达,而英语中有“have a hand in sth”“strengthen one’s hand in sth”等表述;
    如控制、占有,人类通过手抓取某样东西,从而实现占有该物的目的,而“占有”这一概念意义可延伸为“控制”,例如汉语中的“鹿死谁手”“束手缚脚”,英语中的“get/lay your hands on sth”“show one’s hand”;
    如关系,人与人通过交往合作来建立发展关系,而“手”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汉英语言中都存在借助“手”表达关系的用法,如汉语中的“情同手足”“分手”,英语中的“hand in glove”“He asked for her hand.”如智慧的象征,手作为人体器官之一,经过漫长的进化历程,人类对其运用的精细程度远高于其他物种,从而被引申为人类智慧的象征,例如汉语中的“手段”“大显身手”“高手”等,英语中的“He writes a good hand.”等。“手”作为全人类共有的样貌特征,汉英语言中都产生了与其相关的形貌意象,如汉语中的“扳手”“触手”,英语中的“hour hand”“minute hand”。容器隐喻是最具代表性的实体隐喻,手指弯曲后可在手中持物,因而手概念化为容器,两种语言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诸多关于“手”的容器意象,如汉语中的“手里”“手边”,英语中的“at hand”“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人们总会利用事物性质对其命名,“手”基于此成为重要的修饰意象,如汉语中的“手包”“手巾”,英语中的“handbag”“hand towel”等。人类从原始社会起便借助身体测量计数,而手是人类常用的度量工具,汉英语言中都用“手”作量词,如汉语中的“二手货”“一手材料”,英语中的“An account that was as unreliable as most information got at third hand.”“I only heard the news at second hand.”等。

    综上所述,从体验哲学(Lakoff &Johnson 1999)观之,由于汉英语言的母语使用者都有相同的生理体验和身体感知,在生成创造“手(hand)”隐喻时二者具有共性。通过对比两种语言对人体基本器官“手(hand)”的认知方式,以及关于“手(hand)”词族的成因,不难发现:二者不仅原型义项相同,都指人体上肢前端能持握事物的部分,词义拓展路径也惊人一致。这表明,尽管使用不同语言,但是人类的思维在认知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具有统一性:通过自身器官或身体经验以隐喻方式来理解未知的、抽象的事物、情感或思维等,相关单词或短语也在人类不断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衍生出新语义。

    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的生活环境十分恶劣,他们寿命短暂,整日为生计劳碌,疲于奔命,与野兽搏斗、狩猎觅食。他们最先注意到的就是自身器官,然后再由内而外地探索世界,认识并进而思考世界。人类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决定了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起点。人类最熟悉的莫过于自身及身体部位,并由此联想到世界的其他客观存在。这就是人体隐喻,一种通过人类了解且熟知的人体某一器官命名其他事物,把自身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以亲身经验来认识外在世界的一切事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概念和新语汇的过程。

    叶浩生认为:“认知是自身的,其首要含义是身体的物理属性影响和塑造着认知,但认识过程的形成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赋予那些抽象思想和复杂情绪体验以切实的身体和神经基础。人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特殊身体机制决定了我们思维观念的独有形式和情感体验的特殊性质。认知研究者传统上虽然承认身体的物理属性对感觉和知觉等低阶心理过程的作用,如眼球运动对知觉形成的影响,但其认为身体的物理属性对判断、分类等高级认知过程影响甚微,因为高级认知过程同抽象的语言符号加工相联系。然而具身认知的研究者们通过实验证实了身体物理属性直接影响认知的形成。”[17]

    直立行走被认为是人类出现的标志之一。人能够挺立直行,将“双手”与“双脚”区分开来,使得“手”彻底解放出来并发挥更大的作用。唯有人类可以自如运用五指,这是人类文化革新和科技进步的关键。人类的手指高度灵敏发达,人们也习惯于在说话时来回比划,或者完全用手势表达感情。原始人类曾用全身各部位的肢体语言进行交流,在创造口头语言之后,最初的肢体语言都逐渐遭淘汰,而手势却保留下来。研究发现,在说话时辅以手势有助于思考、表达和记忆。大脑的语言中枢和运动中枢之间有密切的神经元联系。大脑在说话时会变得活跃,手势同样可激活大脑。由此可得,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手”这一概念在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中厥功至伟。

    体验哲学的根基决定了人们对于世间万物的认知具有相似性,而文化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域的人认知上的差异。人的思维、心智、概念都是直接基于现实世界、感知体验、身体运动而存在的,具有体验性。体验哲学作为身体与客观世界的经验体验是一种身心合一的认知观。一方面,人类通过自己的身体获得经验,人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植根于身体及其在物质和社会环境中的体验;
    另一方面,概念系统的形成要受人类身体构造的制约。“心智和思维无法独立于人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始终受到人类身体如影随形的掣肘和制约。”[18]然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写照,随民族发展而不断演进。“不同民族的隐喻表达依赖于该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历史沉淀和精神结构,与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历史记忆、生活习性、外部环境、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19]一言以蔽之,汉英语言中的“手”隐喻因两个民族具有相同的生理基础和身体感知而表现出诸多相似之处,同时又因两者不同的文化认知观而具有一定差异性。

    意象是不同的社会文化效应与各感官通过体验相互作用的产物,从表1中可窥见,六大意象中的汉英词族并不完全相同。语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语言多样性反映了人类经验的分野性,不同语言因此有着不同的隐喻概念表达,而这也体现了不同民族认知过程的差异性。隐喻差异性的产生原因可归结为两大类:第一,不同民族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因而基于生活环境所产生的身体认知经验也存在偏差,反映在认知思维方式层面,派生出不同的隐喻;
    第二,不同民族用于创造抽象思维的认知过程也有所分歧。[20]68在创造和使用隐喻的过程中,我们常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使用汉英语言的两个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相差较大,生活和生产方式各具特色,因而在文化认知层面表现出互异性。[20]68影响隐喻使用的语境包括物理环境、社会语境和交际情境等。[20]68隐喻概念化过程不仅包括“看到”两个事物间的某种相似性(隐喻)和将其融合(整合)的可能性,不仅通过一个实体(转喻)为另一个实体提供可及性,还提供了详解、聚焦方面、规约度、特异性以及透明度。该过程在所有语言和文化中皆是如此,但其应用于隐喻概念化发生情景的程度却因语言而异。这些不同程度的应用可被视为由不同认知偏好或风格引起。[20]71

    而文化认知观是经验观天然而必要的补充。[20]74自然情境下的隐喻概念化是在双重压力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具身压力和语境压力。语境是由当地文化决定的。这种双重压力,本质上是我们努力在隐喻概念化过程中让文化与身体保持连贯性,这种连贯一致既包括普遍具身性,又涵盖当地的文化特异性。在某些情况下,两者或许可以同时兼顾,但更多情形是二者之一居于主导,发挥更大作用。[20]78

    一个民族的文化,包括其物质生存状态及其精神状态,能塑造该民族的集体思维和整体价值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隐喻是以文化为导向的特殊语言,因此,隐喻不仅是特定文化的展示品,更是折射与众不同的文化模型的透镜。由于身处地理环境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分别以及文化积累和传播形式的差异,汉英民族各自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正因如此,汉英两种语言的“手”隐喻也必然存在差异性。在人物意象中,汉语将一个名词性修饰词置于“手”之前以表示一类人的例子远超英语,原因在于两种语言的构词法不同。在形貌意象中,两种语言的隐喻重叠性较低。形貌意象作为将人体部位的样貌体征扩展至其他事物而获取的隐喻义,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因此,文化认知观在“手”隐喻中的形貌意象发挥着更大作用。汉英民族的文化认知观差异较大,两种语言在“手”隐喻中的形貌意象中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如汉语中的“扳手”“触手”在英语中的同义表达为“wrench”“tentacle”,而英语中的“hour hand”和“minute hand”在汉语中则对应为“时针”和“分针”。在测量意象中,《大戴礼记·王言》曾记载:“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14]25自古以来,手及手指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丈量工具。随着历史变迁与文化发展,尽管现代汉语中并未用“手”直接作测量单位,其衍生的寸、尺之类的量度沿用至今;
    古英语时期的人们用自己的手掌来测量马匹的高度,英国赛马历史悠久,而至今英语中的“horse hand”一词在英国赛马报道中依然沿用。由此可见,“手”隐喻中的测量意象会因不同民族的各自社会历史发展而折射为不同的语言表达。

    汉英民族根据自己对具体身体部位的理解和体验,在各自的文化范畴中拓展和延伸,最终派生出各具特色的个性化意象,体现了跨民族认知隐喻的异质性。朱晓敏和曾国秀认为,“由于汉英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体系,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必然会受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社会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不同以及思维形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心理特征上的差异,使得汉英民族在表达同一概念时常会运用不同喻体,即使用不同的源域去表征相同的靶域”。[21]

    张征和杨成虎指明:“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隐喻源域映射并表达意义,当听话者与说话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时,隐喻的‘彰’与‘障’问题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在隐喻使用时,彰显的应是基于双方共享经验的可以相互理解的部分,障蔽的应是由于双方不同的文化认知观念造成的理解阻塞的部分。由于经验和文化背景不同,隐喻的意义最后应由双方协商得出,而不是一方硬派给另一方。同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新隐喻是‘彰’,旧隐喻是‘障’;
    把旧隐喻翻新成新隐喻,又是‘彰’,这说明‘彰’与‘障’并非绝对,而是相对关系……认知心理机制只解决概念隐喻‘彰’与‘障’的工作条件,而人们在概念隐喻的‘彰’与‘障’中对许多特征的不同选择造成对概念隐喻的不同理解还受社会文化机制的制约。”[22]

    总之,汉英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是两种语言对“手(hand)”的认知隐喻路径存在个性差异的主要原因。虽然人类的认知模式大致相同,但由于地理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不同个体之间必然存在异质性。特定地理环境会使得一个民族获得特定的经历,产生特有的思想与词汇,继而创造和形成独特的文化。正因如此,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才会繁衍出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文化与文明。汉语,特别是现代汉语词汇,基本是主谓式或动宾式的双字结构,故而可用较少词汇来表达相对复杂的概念。因此,汉语中,“手”可作修饰词,如“手工业”,还可在“手”前添加动词、名词、形容词,构成相对应的有关“手”的词汇,如,“出手”“水手”和“能手”等。这是除汉语以外的大部分语言都较缺乏的特定构词方式。英语最早由西日耳曼语支方言发展而来,尽管现代英语的语法基本朝向分析语的方向发展,其仍保有部分屈折语的词形变化。因此,汉英语言在“手(hand)”的人物意象方面具有较大的数量差异。除构词差异外,汉英语言的“手(hand)”在表达内容上亦带有文化色彩,如英国是一个典型岛国,因此“hand”在人物意象中有“船员”之意。

    本文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跨语言“手(hand)”词群在语义拓展过程中的内部认知机制。人们往往参照日常生活中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无形的、抽象的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未知概念。汉英语言中“手”和“hand”所衍生的许多隐喻表达颇为相似,认知路径基本相同,其原因主要在于隐喻为全人类所共有分享。隐喻以日常经验为映射基础,而身体部位与人类认知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人类认知的基础首先便是自身及各部分器官,人类思维本质上也源于其身体经验,在此基础上对抽象概念、图式等进行建构。[23]人类的身体构造相同,借助身体探索世界,认知世界的方式至为趋同相仿,因此产生了诸多相像或一致的身体隐喻。此外,隐喻表达很大程度上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和过滤,导致“手”(hand)隐喻亦存在百花齐放、个性化十足的差异。

    猜你喜欢 汉英隐喻汉语 学汉语金桥(2022年6期)2022-06-20A Chinese-English List of the Sports Programmes in Winter Olympics 冬奥会项目名称汉英对照词表英语世界(2021年13期)2021-01-12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活的隐喻》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追剧宅女教汉语课堂内外(高中版)(2017年9期)2018-02-24汉语不能成为“乱炖”华人时刊(2017年17期)2017-11-09汉英中型语文词典义项精细度对比研究长江学术(2016年3期)2016-08-23汽车德汉英图解词典(五)汽车维修与保养(2015年7期)2015-04-17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剑南文学(2015年1期)2015-02-28
    相关热词搜索:隐喻推演人体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