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中国传统哲学影响下的中医思维传承与发展探究

    中国传统哲学影响下的中医思维传承与发展探究

    时间:2023-02-26 12:45: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崔志林,宋立群,孙许涛,于钦明,张玉昆,郭宏伟*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哈尔滨 150040;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 150040)

    中医思维是基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理念和思维,在中华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下,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独特的、系统的诊疗思维模式,是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应用的核心[1],中医学的“取类比象”等基础概念,“动态观”等理念观念,“象思维”等思维类型[2],均是在中国传统哲学影响下产生、发展并有效的指导临床实践。

    随着中西医学理念与观念的碰撞,强化中医思维的呼声在中医学界越来越高。面对西方哲学、西方医学、现代科学的影响,中医思维在传承的同时,“守正创新”也尤为重要。本文即从中医思维在中国哲学背景下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在现代科学哲学影响下的融合与创新进行论述。

    中华民族在传统的哲学世界观主导下,将对自然界的认识引入医学领域,对观察发现的生理病理现象进行总结和归纳,阐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治疗理念与思路,逐步形成了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一系列中医著作,历代中医以其为圭臬和源泉,遵循其论述和思维轨迹,在其整体观念、五行学说等观点的指引下,共同丰富了中医药的诊疗体系。

    1.1 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基础上,中国传统哲学着重强调自然界万事万物之间固有的完整性、联系性和统一性[3]。中医学对整体观念进行继承和发扬,以人为中心,从人与自然、社会的角度,认识健康与疾病的相互关系,将整体观念体现在人体的生命活动、病因病机、处方用药等各个方面。在认识人体生命方面,中医学将人体看成一个整体,以动态的观点、联系的角度,看待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并由“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生理特点归纳总结出“司外揣内”的诊疗方法;
    在了解人体生命运动方面,将人体与天地万物、四季五方等进行联系,从自然界的变化认识和归纳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基于整体观念的指导,在察病辨证的过程中,中医学更强调观察整体与局部的变化,从整体出发四诊合参的看待问题,分析疾病出现与所处时、地、人综合因素的影响。

    1.2 阴阳理论

    《周易·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在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基础上,对立统一的辨证思维与模式[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更是将阴阳的概念在中医学中进行深化,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5],使阴阳作为一切事物变化的根源,解释和处理生理病理现象,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划分人体的五脏六腑、气血精津液以及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在疾病诊疗中提出了“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的基本诊疗模式,使调和阴阳成为中医诊疗疾病的重要原则和目标。

    1.3 五行理论

    《尚书》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日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6],将其由简单的物质,抽象为哲学的理性概念,并从运动的、联系的角度来看待。中医学将所能接触到的自然界很多事物和人体各个器官以及疾病发生发展关系,按照五行的属性进行归纳总结和对应,总结出了五脏、五官、五色、五液、五声、五谷等各种对应关系,以五行的生克制化阐述人体脏腑和各种物质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中医学以五行学说为基础,以相互的乘侮和母子相及阐述疾病的发生和治疗,例如“母病及子”“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培土生金”等各种病机和治疗原则。

    1.4 中和观念

    中和观念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7],《辞源》云:“和,顺也,谐也,平也,不刚不柔也。”《中庸》指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8]。中国哲学普遍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是在“和”的协调作用下运动发展的,中和观念作为整体观念的重要内容,也作为阴阳理论的重要原则,是世间万物发展变化的最高目标。中医学正是基于中和的理念,在临证诊疗过程中,强化调衡性思维,《伤寒论》提出:“阴阳自和者,必自愈”[9],所以“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是为了达到虚实调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为了达到寒热调和,而中医学用药物的偏性纠正人体的偏性,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中和状态。

    1.5 气的概念

    中国哲学中气的概念论述颇为久远,《孟子》中提出浩然正气,《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对于气的概念均有不同的认识,随着对气概念的逐渐拓展,两汉时期提出“两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构成自然界的本源物质[10],在中医学中,气的概念继承了古人对于气的论述,将气认识为推动人体五脏六腑功能变化的重要物质,比如五脏之气、宗气、元气、卫气、营气,通过气的运动推动着人体生、长、壮、老、已,同时作为外界侵袭人体的重要载体,也有寒气、热气、疫戾之气等,在中医治法中,对气的治疗有理气、降气、补气、顺气、通气等,气的概念贯穿着中医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的全过程。

    1.6 藏象理论

    中医的藏象思维着眼于事物的整体规律,根据外在表现,通过联系与引证,体悟和分析事物的内在本质[11],而基于“有其内必行于诸外”的理念指导,基于对人体疾病的归纳、总结与分析,形成中医学的藏象理论。以心为例,中医学的心具有统摄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主司人体的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与社会中君主的功能类似,故而有“心者,君主之官”的总结与认识,而通过对心的功能的总结,以及对君主之官的认识,更是拓展出了若外邪侵心,则心包络当先受病,固有“心包代心受邪,代心行令”的认识,肺脏娇嫩主治节、肝为刚脏出谋略,有“肺者,相傅之官”“肝者,将军之官”等论述。

    中国哲学为中医学理论和概念背后的逻辑关系作出了指引,通过哲学的思辨关系,指导着辨证论治的思维与方法。

    阴阳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是中医学诊疗的基石,故有“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病理状态,有“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的辨证方法,有“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用药实践,而五行的相生相克,为中医的藏象理论提出了指导和遵循,有了“母病及子”“火旺刑金”的疾病关联,也有了“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培土生金”的具体治法。而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中医学整体观念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和发展,体现在了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各个方面,人与自然界的整体观念进行广泛的联系,从宏观的角度认识和分析人体的各种疾病,并提出治病必求于本的诊疗原则。

    中医学的诊疗过程更多是基于中国哲学的理念和方法,这与中国哲学重道轻器、重理轻技的特点具有密切的联系,《景岳全书传忠录》将“明理”作为第一位,开篇即云:“万事不能外乎理,而医之于理为尤切。散之则理为万象,会之则理归一心”[12]。陈士铎云:“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
    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13]。是以分析解决问题既着眼于问题本身,更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并常常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寻求问题背后的道理。

    由于思维方式和模式的差异,中西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干预、疗效评价均有不同,合理的分析和认识中西医学的思维和差异,对于了解中医思维、发展中医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3.1 个体化与标准化的差异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他的哲学基础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医学在“以病为纲,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患者的主观感受,不同于西医学对理化结果的分析。西医学通过对大规模人群的归纳和总结,确定并形成各项理化指标的正常范围、形成对疾病的诊断标准,以标准化的理念进行用药。而中医学对于同一种疾病,强调从患者现阶段的具体情况出发,分析疾病、进行治疗,甚至对于同一种疾病的同一阶段,西医学的认识可能完全相同,但中医学的诊疗可能截然不同,例如出血性疾病,西医学可能更多是关注凝血功能如何,中医学要了解出血的部位是上焦还是下焦、面色是红赤还是苍白等,这些对于西医学意义并不大的症状表现,对于中医学的诊断和治疗则具有重要意义。正是由于对整体的把握和对细节的感受,强调中医学个体化的治疗路径,而通过对标准的制定形成西医学标准化的诊疗模式和特点[2]。

    3.2 辨证的灵活性与诊疗的统一性

    中医学的经验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加上个体化的诊疗模式,形成中医学辨证灵活多变的特点,中医师的处方用药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诊疗过程体现着医生本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风格特点,基于对人体主症的分析和细微差异的观察,对当前阶段情况的把握,例如对于月经淋漓之证,西医学会根据彩超结果、检验指标进行诊断,然后提出标准化的治疗方案,中医则根据患者的表现和感受进行四诊合参,分析患者或迫血妄行、或气不摄血、或脾不统血、或肾不闭藏、或瘀血阻滞,要求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和判断。对于中医而言,同一种疾病可能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临床思维也同样灵活发散。

    中医学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而指导中医诊疗实践最有效的手段是中医思维的培养与提升。传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继承并掌握中医思维是关键,这就是“传承精华”的要求所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医学的包容性要求应该以开阔的胸襟,在保持中医学特性的同时,“守正创新”的吸纳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恰当的融入现代生命科学知识,深度融入逻辑性、求真性等原则,推动中医药和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

    4.1 传承中医思维,坚守中医之本是基础

    掌握中医学的思维体系,要追根溯源,注重对中医经典的掌握,还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哲学密切相关,所谓纲举目张,中国哲学思想就是中医学的纲,只有了解中国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才能体会阴阳互根互用、五行生克制化的根本含义,了解到中医学整体观、动态观、常变观、形神观、中和观,掌握象思维、经验思维、灵感思维的产生源泉,了解中医学调衡性等治疗原则,掌握五味化合等用药技巧,能够明白“以病为纲,辨证论治”的临床意义,所以说,了解中国哲学是掌握中医思维的基础,而掌握中医思维,是中医学登堂入室、传承发展的基石。

    4.2 合理看待现代科技研究成果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我们对人体生命有了更加深邃的认识,在认识疾病方面,一些症状表现之前,可以通过一定检查发现异常,在治疗疾病方面,现代的检查检验结果能够给我们更加精准量化的数据,科技的发展不仅仅促进西医学的发展,同样为中医学开拓了认识人体的途径,并对一些中医盲区的有病无症患者提供了辨证依据,我们要认识到中西医学认识疾病的区别和联系,中医学更多是对于人体功能和现象的总结归纳和治疗,中医既要了解和掌握西医学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又不能因为现阶段对生命科学的认识而否定中医,同时还要应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验证和归纳研究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结论。

    4.3 逻辑性、求真性是推动中医思维发展的关键

    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中医应该合理客观的看待和取舍,现有的研究方法未必能够用于所有临床现象,现有的研究结论也可能随着时间而改变,但是逻辑性思维、求真性原则则是我们应该加强和高度重视的,这才是发展中医思维的关键所在,现在的统计方法可能并不能确切的验证中医学的临床疗效,我们不能因为缺少统计结论而否定中医,但是反复思考、排除假阳性的逻辑思维我们应该掌握。我们要在明确中医思维的基本观点、明确研究体系、厘清混淆概念的基础上[14],不断强化逻辑性和求真性原则。所以传承中医思维是基础,发展中医思维是我们新时期中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猜你喜欢 中医学阴阳哲学 中医学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20年3期)2020-12-28菱的哲学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武术研究(2019年12期)2019-04-20小包哲学意林·全彩Color(2018年7期)2018-08-13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求知导刊(2017年19期)2017-09-13法于阴阳旅游(2016年12期)2017-05-09阴阳泛函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年21期)2017-05-08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16年11期)2016-12-26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现代养生·上半月(2016年7期)2016-05-14晾衣哲学视野(2009年20期)2009-04-09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传统探究传承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