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边疆地方高校贫困学生就业难及影响因素分析——以云南地方本科院校为例

    边疆地方高校贫困学生就业难及影响因素分析——以云南地方本科院校为例

    时间:2023-02-27 22:10: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曾少鸣,陈升雅,2

    (1.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云南 临沧 677000;
    2.云南师范大学 西南联合研究生院,云南 昆明 650550)

    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据人民网报道,2022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突破1000万人,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075 万人,同比增加167 万人,再创历史新高。①参见人民网:《2022 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 万人 同比增加167 万人》,2021 年11 月19 日,http://edu.people.com.cn/n1/2021/1119/c367001-32287263.html,2022年6月15日。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影响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持续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整体背景之下,对于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下的大学生而言,其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更加困难。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大部分贫困学生在就业上处于弱势。

    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高低往往被视为高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评价依据。对于边疆地方高校而言,在抢抓“双一流”建设战略机遇实现内涵式发展过程中,保障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学术界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成果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根据中国知网期刊库检索,自2000 年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学术界热点关注问题以来,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讨论主要围绕就业现状、影响因素、择业观、就业指导、就业质量等方面展开,2019年起对创新创业、返乡就业、灵活就业等话题多有涉及,2020年以来,多关注于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总体来看,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视角同质性明显,普适性较强。但是,针对不同类型大学生群体面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的差异调查研究相对不足,尤其是针对特殊群体如贫困学生在就业形势中弱势地位的探讨还稍显不足,贫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受到内外双重因素带来的种种压力,而在现有研究中,其面临的问题常常被泯没于一般问题未获得广泛地关注,专门就边疆地方高校贫困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

    在就业中处于相对弱势的贫困学生就业难,是长期困扰边疆地方高校且需要着重思考和破解的问题。一般而言,贫困学生主要指经济方面存在困难的边疆地方高校学生,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是指那些在大学期间,因支付学费、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等必备费用比较困难或者基本生活费用得不到有效保障,而使自己的学习生活受到影响的大学生。①参见田兆臣:《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资助”对策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4年第20期。整体而言,贫困大学生往往容易存在焦虑敏感、自我意识缺乏、自卑脆弱、嫉妒、挫折失败心理等不良就业心态。受社会就业机会不平等、家庭资本压力大、个人综合素质不足等影响,高校贫困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就业相对处于弱势。②参见王淼:《高校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就业帮扶的对策探析——以普洱学院为例》,《教育观察》2020年第10期。纵观国内现有关于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中处于相对弱势已是共识,且在就业意识、就业选择、就业行动上呈现出区别于一般高校毕业生的不同特点。事实上,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常常带有明显的时代性、文化性、地域性,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在相同的社会政策与就业环境背景下会表现出不同的选择差异。此外,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关乎乡村振兴战略大局,边疆地方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进一步引起足够重视。

    受制于边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影响,使得这些地区的地方高校承担着更大规模的贫困学生群体的教育培养。以云南省为例,云南省地处西南边陲,境内94%属山区,平均海拔2000 米左右,除汉族外共有25 个人口超过6000人的世居少数民族,多高寒山区、多民族聚居、气候复杂多变、交通多为不便、跨境交往复杂等因素交织影响下,长期以来民族贫困、边境贫困是制约云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致使云南成为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截至目前,共有11 所地方本科院校在省会城市以外的地方办学。从招生生源及资助情况看云南地州公办本科院校贫困学生情况,以2021年11 所地州本科高校招生数据为例,仅大理大学面向省外招生数超过30%,最低的不足5%,而整体来自农村的生源占比超过80%。以地处临沧市的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2021年给予国家助学金资助的学生数接近3800 名,超过当年在校学生数的30%,其他云南地方本科高校的校贫困学生情况大致类似。这表明,边疆地区地方本科院校贫困生规模较大,贫困深度更加突出,对这些群体就业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除了学校贫困学生规模较大外,边疆地方高校贫困学生在就业选择意向、就业信息获取上同样存在明显的保守性和弱势性特点。从云南地州公办本科院校贫困学生就业情况看,本文抽取云南省3 所典型边疆地方公办本科高校面向建档立卡户应届毕业生共计发放600 份问卷(回收582 份,有效问卷561 份,有效率为96.31%)进行调查发现,超过91.27%的贫困学生第一就业意向选择了备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招聘考试,超过86.63%的贫困学生第一就业意向选择回生源地就业,超过68.09%的贫困生从未主动获取过就业信息。

    从整体上来看,云南地方本科院校贫困生在就业中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和束缚较大,学生受“铁饭碗”观念影响较深。具体表现为:学生生源地是主要就业意向选择,主动获取就业信息、主动参与就业意识相对较弱,被动等待就业表现较为普遍,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就业焦虑。在大规模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峰阶段,边疆地方高校部分贫困学生在就业中时常游离于“就业大军”之外,就业困难表现更加明显。

    造成边疆地方高校贫困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相较于非边疆地方高校和非贫困学生而言,边疆地方高校贫困学生在就业中处于相对明显的弱势。究其原因,边疆地方高校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就业资本薄弱、就业观念保守、就业机会稀缺等现实难题。

    (一)社会资本薄弱不利于贫困生获得必要资源支持

    伴随着现代就业政策和制度愈加完善,用人制度更加注重公平、公正和公开原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本人综合素质的竞争。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学生家庭和社会关系也在很大上影响着学生就业状况。一般而言,学生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着就业进程。边疆地方高校贫困学生就业资本薄弱主要表现在社会资本和个人资本两个方面,其中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集中体现在“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这是因为中国社会文化传统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的社会资本的核心是家庭,大部分的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血缘关系的延伸和扩展,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可继承性。①参见郑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第3期。

    通常而言,拥有较为丰厚的社会资本往往可以帮助大学生快速获取一手就业信息,抢先一步拓宽就业渠道,争取到更多就业机会。同时,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往往可以为学生提供可信赖的经济支持,最大限度减少因为经济压力带来就业顾虑。有研究认为,拥有较强社会资本还有助于帮助其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也有助于工作流动和职业发展。②参见吴克明,刘若霖,钟云华:《社会资本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两面性研究》,《教育与经济》2021年第4期。据此,可以进一步认为,社会资本不仅有助于实现就业并且能够帮助提高就业质量和未来职业发展。多方实证研究也表明了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对就业的重要性,如云南教科院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教育水平和职业层次越高的家庭就业的概率越高。边疆地方高校贫困学生因缺乏可靠的社会资本支持,在就业中极易形成个体的无力感。

    边疆地方高校贫困学生普遍来自缺乏经济发展条件的偏远农村地区,父母往往缺少可以指导孩子就业的相关支撑,薄弱的家庭收入和社会关系同样难以帮助孩子增强就业资本。一些学生往往考虑自身家庭经济状况,不愿继续选择继续提升自我的学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贫困学生继续考研升学的意愿。笔者在调查中访谈了多位贫困生就业意愿,在问及是否考虑过考研升学时,均表示家庭压力太大,家庭无法继续支持读研期间的经济负担,希望早日就业帮助父母一起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同时,即便选择即时就业,四处参加各类考试面试需要产生数额不小的往返交通费、伙食费、住宿费等就业经济成本,因考虑到家庭负担,很多贫困生往往会放弃到距离较远的地方参加考试面试,一味谋求节省经济成本等待近距离就业机会往往就会错失良机导致无业可就。

    从另一个角度讲,社会资本也相应地影响着学生个人资本的多寡,学生的个人资本也即表现为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两方面。进入到边疆地方高校求学,实际上与自身获得的基础教育资源缺乏密切相关。来自农村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往往在学业上难以适应更加强调自主学习的大学学习方式,加之对专业不够了解,基础相对较为薄弱,更容易面临学业困难。如笔者在访谈中一位贫困学生所谈:

    我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在校学习期间学习老师所教的知识,一放假就要回家帮父母干农活,基本没有额外时间课外阅读,勉强考到这所学校学习也是因为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了接受调剂,在学习本专业之前根本不了解这个专业,也不知道以后可以从事什么职业,四年学习下来对自己的专业也不感兴趣,就算自己努力学习也赶不上别人,觉得自己无论在专业上还是其他方面什么都不懂,一想到马上就要毕业感到压力很大,根本不知道要何去何从,也很害怕跟别人交往,因为跟他们在一起始终无法融入他们聊的话题,很多时候宁愿自己一个人呆着。(受访学生在访谈中口述)

    事实上,该访谈对象所述问题是边疆地方高校贫困学生面临的普遍性问题,除学业困惑外常常伴随着社会生活圈子狭窄、人际关系薄弱,贫困生社会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相对不高。在更加注重考查综合素质的就业竞争背景下,专业基础薄弱与综合能力欠缺会导致其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由此形成就业无力感也就在所难免。

    (二)就业观念趋于保守束缚了贫困生择业的调整

    长期以来,培养科学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学界的共识。一些学者深入探讨重塑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观的研究中深刻阐述了贫困文化对贫困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由于长期收到贫困生活状态的影响,绝大多数贫困学生对贫困生活有着较为刻骨铭心的体验,使得他们往往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工作“体面性”“稳定性”,寄希望通过自身就业来脱离长期以来自己所处的恶劣生存环境。在这样的就业观念的指引下,部分边疆地方高校贫困学生就业活力不足就在所难免。

    程琪认为前喻文化即“遵从”和“效仿”习惯会造成贫困学生就业创业自主意识的迷失。①参见程琪:《贫困文化改造视域下的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观重塑》,《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这一观点对边疆地方尤其云南少数民族地方体现尤为明显,深受宗族观念影响,这些地区的孩子从小对于父母意见“唯命是从”,在就业问题上,父母主张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孩子的选择。

    我的专业(学前教育)是父母要求我报的,他们说以后当一名幼儿教师好,觉得村上小学里的学前班老师很得闲,以后也可以像他们一样,下班回家还可以帮着父母做做家务。(受访学生在访谈中口述)

    在孩子教育(就业)问题上,农村父母会呈现两种状态,一是短浅地看到当前目之所及的行业(教师和医生,而医学专业很少在边疆地方高校开办)给予建议甚至是要求。上述受访学生实非特例,这也是边疆地方高校贫困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二是无法对孩子报考专业给出实质性意见,往往让学生自己选择,但会在毕业时要求学生回乡就业(尤其是对男孩子),其中深层次的原因是“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束缚。一方面寄希望于父母年迈时能够待在子女身边,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背井离乡,远离故土。这一点与程琪所讨论的封建文化惯性思维投射出的就业观念具有很强的一致性。

    从边疆贫困学生自身就业观念来看,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受考上编制,拿到“铁饭碗”才算就业的传统观念束缚,即便是更早意识到就业压力的学生,往往提前准备就业无非就是先于别人备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主动选择自主创业或到企业就业的想法相对缺乏。在问卷调查中第一就业意向选择中,仅有7.13%的贫困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而第一意向选择到企业就业仅占1.60%。当然,这一现象与云南等边疆地方缺乏优秀企业不无关系,但从另一方面反映出这些学生完全没有到省外甚至本身省会城市较为发达地区拼闯的意向和决心,也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缺乏社会(家庭)资本支持下的就业局限。即使在选择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中,大部分学生优选家乡所在州市岗位,只有在家乡确实无岗位报考或竞争过于激烈倒逼下才会选择报考临近州市岗位。此外,虽然这些学生回生源地就业意愿强烈,但对于国家大力倡导的返乡创业又持明显的排斥心理,认为好不容易通过读书走出农村,如果毕业再回到农村会被人看不起,在他们父母亲友甚至他们自己眼里,返乡创业就是回家继续当农民,所以他们宁愿选择不就业也不愿返乡创业。

    (三)就业准备不足弱化了贫困生对就业机会的把握

    对于个人而言,就业资本不足、就业观念保守必然导致就业机会减少,除此以外,对于边疆地方高校学生而言,个体自身素养和心理素质是左右和影响其顺利就业的重要原因。对于贫困毕业生而言,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往往要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经济压力负担,这些往往极易导致贫困生在身心层面的压力。总体而言,贫困生往往在心态上更容易变化无常,在性格上表现更为孤僻。个体寄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家庭、社会和他人对自身的认知和看法,逐渐会转换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就业观念之中。部分贫困生也容易形成怯懦心理,无法证实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和压力,在就业遇到挫折的时候,极易选择以逃避的心态去面对,致使就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贫困生由于在长期的学习环境、家庭等多种复杂因素影响下,加之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影响,相当一部分贫困生缺乏享受优质资源,造成了在个体综合素质上整体上不及其他学生。部分贫困生在专业素养、视野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贫困生进入高校以后,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为了缓解自身在经济上的压力,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选择在外打工、兼职,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在学业上的精力投入。在就业过程中,不少学生往往因为社会经验缺失,很难与用人单位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进而使得自身在就业中处于不利地位。

    当然,边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也是导致其就业机会稀缺一个重要因素。以云南为典型代表的边疆地方缺乏工业发展支撑,以农业和服务业发展为主的地方经济发展普遍缺乏支持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产业支撑,尚未建立起完备的吸纳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尽管边疆地方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号召停办传统专业开办新型专业,但区域内地方就业需求有限的条件下贫困学生受制于就业资本相对不足导致在有限机会中处于相对弱势。尤其是部分新兴专业受到本地区社会经济制约和限制更加突出,进一步加剧了边疆地方高校贫困学生就业难问题。

    在当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边疆地方高校贫困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是防范贫困家庭返贫返困的重要途径,破解边疆地方高校贫困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基础也是关键,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发力,打好“组合拳”,为边疆地方高校贫困学生就业提供有效支撑。

    第一,拓展就业资本,缓解学生就业压力。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应全力做好对大学毕业生贫困家庭帮扶助困工作,使其家庭有能力在子女就业中提供一定的经济援助,让学生在就业中减少经济压力和顾虑。地方高校要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为目标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培育高质量校园文化活动,着力引导贫困学生打牢扎实的专业基础,开设就业创业课程,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与帮扶。学校可以针对贫困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通过开设相关技能学习和素质培养计划实施,注意从新生的始业教育时就注重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培养贫困学生求职择业综合素质,对贫困学生给予适当就业资助,努力降低贫困学生就业成本。同时,学校可以借助网络信息资源平台,整合相关信息资源,加大对贫困生就业帮扶,通过信息网络减少贫困学生在就业信息资源不足衍生的就业困难的问题。

    贫困学生个体要主动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多方面涉猎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与校园文体活动,积极主动融入社会群体,培养健全人格,科学合理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同时,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培养自身在就业过程中的自信心,让自己能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到就业竞争中。同时,贫困学生自身需要通过积极主动的获取就业信息资源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就业信息缺乏导致的就业困境。

    第二,改变就业观念,适应时代需求。就业观念的改变和转换是推动和促进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前提。对于家庭而言,贫困学生能否实现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贫困学生家庭能否脱贫致富,也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因此,边疆地方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重要群体,需要全社会要共同努力,营造积极有利就业竞争环境。政府与学校制定减轻贫困生就业压力和负担的政策,及时有效缓解贫困生就业压力,是保障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重要支撑。同时,边疆地区地方高校贫困大学生需要打破非“铁饭碗”就是打工的非理性认知,大力营造到基层就业是光荣的良好氛围。高校要把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融入“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体系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贫困学生要主动适应时代之变,形势之变,积极主动与贫困文化相斗争,培养积极的就业态度,形成理性的就业行为,主动了解创新创业政策,大胆尝试自主创业,主动实现“自我突破”。在选择自身的职业时候,每个学生个体需要从自身的条件出发,合理定位,摆正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家庭和贫困学生也要积极主动沟通,在就业选择上达成共识。家庭及学生自身都需要对整个社会发展趋势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进而合理定位自身的职业选择和就业认知。

    第三,培育就业机会,提升就业能力。在国家坚持大力支持并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利好政策红利下,地方中小企业要进一步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改革,广纳优秀毕业生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地方高校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学科专业体系,适时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加强校企合作,加快培养高质量应用型新兴专业人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贫困毕业生要破除就业狭隘思想,打破“铁饭碗”观念,通过“走出去”、下基层实现就业。

    第四,引入社工助力,促进就业增权。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①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2页。社会工作秉承“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更加强调激发服务对象内在潜力,调动服务对象各项资源,以帮助服务对象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边疆地方高校贫困学生作为相对弱势群体,深受困扰的归根结底是缺乏内在动能与外在支持,在增强理论视角下,通过社会工作专业助人理念介入其就业难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其内在潜力,帮助其减少“就业无力感”,以期促进就业增权,有效降低自我负面评价。当前,国内学者就社会工作助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积极作用做了不少相关研究和探讨。这些研究成果表明,社会工作在助力大学生就业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能够有效帮助促进贫困学生获得就业增权,进而提升其就业竞争力,推动加快贫困学生就业步伐。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贫困生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下一代英才(酷炫少年)(2019年3期)2019-03-25陕西全省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广西教育·D版(2017年10期)2017-12-05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中国火炬(2014年9期)2014-07-25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中国火炬(2013年11期)2013-07-25让大学生梦想成真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图书馆界(2013年6期)2013-03-11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中国火炬(2012年10期)2012-07-25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相关热词搜索:地方云南边疆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