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研究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研究

    时间:2023-02-28 09:50: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谭鑫 赵芳芳

    (1.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影像科,陕西 西安 710043;2.陕西西安长安医院影像科,陕西 西安 710068)

    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各类疾病的统称,在中老年群体中较为多见[1]。以往临床在脑血管病诊断中多采取CT检查,虽操作简单,具备一定诊断效果,但依旧存在一定的漏诊率[2]。有关研究显示[3],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能清晰提供患者脑部病变状态,最大程度提升病变检出率。本文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用于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0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就诊的疑似脑血管病患者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
    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62.40±6.58)岁;
    合并症:高血压15例,糖尿病10例,高血症9例。纳入标准:均存在不程度不一运动障碍、肢体障碍、头痛头晕、抽搐和失语等症状,结合临床检查高度怀疑为脑血管病;
    年龄45~80岁;
    依从性佳,可遵医嘱开展各项检查操作;
    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肝肾心等重要脏器存在严重病变者;
    存在认知功能异常或精神病者;
    不满足有关检查要求者;
    存在恶性肿瘤者;
    拒绝或者中途退出此次研究者。

    1.2方法 (1)多层螺旋CT检查:采取飞利浦医疗系统荷兰有限公司生产的Brillace 256层螺旋CT仪进行检查,为患者开展连续容积扫描,具体参数设置:扫描期间层厚度是0.5 mm×64 mm;
    CT机管电压是120 kV,管电流是200mAs,螺间距是0.625,先对患者开展颅脑平扫,后经过其肘部正中静脉进行碘佛醇100 mL静注,控制注射速率在5 mL/s,感兴趣区阈值到达100 Hu时开展增强扫描,后将扫描结果传输到后处理工作站内,由两名具备丰富经验的高年资影像科医师阅片,当产生不一致意见时,需要协商讨论,后统一获得最终的诊断结果。(2)磁共振血管成像:采取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Avanto Dot 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检查,序列设置成FISP3D,TR/TE是30:11 ms,FOV是180 mm。具体的扫描范围是从患者颅顶至枕骨大孔和颈内动脉颅动脉。结束扫描后,经最大强度信号投影处理图像,获取三维血管图像。由两名具备丰富经验的高年资影像科医师阅片,当产生不一致意见时,需要协商讨论,后统一获得最终的诊断结果。

    1.3观察指标[4]将血管造影结果当作金标准,统计并比较多层螺旋CT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情况,并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出的脑血管病患者特征;
    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出的脑血管病患者特征。

    2.1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和血管造影结果相比 血管造影显示阳性49例,阴性11例;
    多层螺旋CT显示阳性39例,阴性21例;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阳性47例,阴性13例。

    2.2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诊断效能相比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多层螺旋CT(P<0.05);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的阳性预测值略高于多层螺旋CT,但组间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诊断效能相比(n)%

    2.3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出47例脑血管病患者特征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出47例脑血管病患者中,脑出血14例(29.79%);
    脑梗死18例(38.30%);
    脑梗病灶直径>18mm 4例(22.22%);
    脑梗病灶直径≤18mm 14例(77.78%);
    颅内动脉瘤15例(31.91%);
    47例患者均存在程度不一脑动脉狭窄,包含大脑的前动脉狭窄12例(25.53%);
    大脑的中动脉狭窄15例(31.91%);
    大脑的后动脉狭窄20例(42.55%)。

    多层螺旋CT被普及到临床,其突破了以往的CT检查技术,能适用于颅脑、颈部以及胸部等多个部位检查,迅速、不间断地进行容积扫描[5]。虽多层螺旋CT能减少造影剂用量,提升利用率,但扫描期间图像仍不够理想,因此,运用到临床存在一定局限性[6]。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有着操作方便和图像清晰度较高等优点,其将磁共振血管成像当作辅助,对流动效应和附近组织进行区分,有助于协助影像科医师掌握患者血流方向以及速度等,准确评定血管的闭塞和狭窄等状态[7];
    这种检查方法充分利用了流动增强和相位改变效应,有着较高分辨率,受到骨骼的影响较小,检查期间能避免产生骨骼伪影等现象[8];
    整个检查期间无需采取造影剂,并准确定位出脑血管病患者的病灶,提升图像清晰度[9]。

    本文结果发现,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多层螺旋CT(P<0.05),且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出47例脑血管病患者中脑出血占29.79%,脑梗死占38.30%,脑梗病灶直径>18 mm占22.22%,脑梗病灶直径≤18 mm占77.78%,颅内动脉瘤占31.91%,这反映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能提升对脑血管病患者的诊断效能,协助医师评估患者疾病类型和病情。但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期间依旧存在少数患者漏诊,笔者认为,对于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结果显示为阴性但临床依旧高度怀疑为阳性者,需进一步开展血管造影等其他检查以确诊,减少漏诊等情况导致患者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此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也存在受限因素,如对于细小动脉分支很难显示,且受部分原因产生血液涡流现象,容易引起血管假阳性变化,若结合核磁共振及多序列技术,则多数病变能做出正确诊断。

    综上,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具备无创性,能于短时间中获取血管成像,将其用于脑血管病患者能提升诊断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给临床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出重要参考依据,值得采用。

    猜你喜欢 脑梗脑血管病预测值 加拿大农业部下调2021/22年度油菜籽和小麦产量预测值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800kV直流输电工程合成电场夏季实测值与预测值比对分析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21年7期)2021-11-02脑梗患者应知晓的几个事老友(2021年10期)2021-10-30AI讲座:ML的分类方法电子产品世界(2021年6期)2021-02-10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中华养生保健(2020年10期)2021-01-18画圈测脑梗存在片面性文萃报·周五版(2019年10期)2019-09-10本报与BTV科教《健康北京》联动 六次脑梗之谜北京广播电视报(2019年9期)2019-04-24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7年2期)2017-01-12耳鸣和脑梗有关吗晚晴(2016年8期)2016-05-14脑血管病昏迷患者的基础护理体会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1年10期)2011-12-27
    相关热词搜索:核磁共振成像血管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