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试析新词“下头”与汉语反义造词

    试析新词“下头”与汉语反义造词

    时间:2023-03-02 10:10:0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张一雄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

    近些年来,网络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新兴媒体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也促使网络语言中产生了许多新词和新义。这些新词、新义不仅能反映新时代语言使用者的心理状况,也孕育着新的造词模式,使得汉语词汇呈现出新的面貌。其中,新词“下头”就是比较显著的一例。例如:

    (1)这个转变让不少真情实感追节目的网友都狠狠下头了!(1905 电影网,2021-08-14)

    (2)我无法对玲娜贝儿“下头”。(腾讯网,2021-12-07)

    (3)最让十二星座下头的行为是什么?(新浪网,2022-06-22)

    从例(1)~例(3)可以看出,“下头”表示一种情绪过程及其结果,由对某事或某物感兴趣的状态而变得失去兴趣甚至厌恶,在句中可作谓语和定语。由于“下头”这种状态在社会生活,特别是网络世界的追星、婚恋、游戏等领域中具有一定普遍性,该词迅速传播并衍生出新的形式。网络语言中,在“下头”的基础上,产生出“下头男”一词,表示让人失望、扫兴的男性恋爱对象。例如:

    (4)有甜蜜的情感就享受,遇见下头男就让他光速滚蛋。(腾讯网,2022-02-16)

    刘敏洁指出,“下头”一词最早产生于六朝,其新义的产生依托于隐喻机制[1](P1565)。我们认为,该词与六朝时期的“下头”并非同词,其产生方式也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拟从“下头”的产生过程及其关联词“上头”出发,对“下头”的造词方式——反义造词进行阐述,并对反义造词的形成动因、条件、类型和特点进行讨论,以就正于方家。

    新词、新义的产生不会是毫无根据的,一定有其所产生的旧质基础。一般来说,已有词语的新义会由已产生的词义通过引申等方式产生;
    新词或者是通过词汇化方式产生,或者是通过已有的造词模式进行语素直接合成。下面,我们就通过考察“下头”的历史用法及其关联词“上头”,来探究“下头”的产生方式。

    (一)“下头”的历史用法

    通过对“下头”在历史语料中的使用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下头”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下面、下边,如例(5)所示;
    二是表示“低头”,如例(6)、例(7)所示。

    (5)栽石榴法:三月初,取枝大如手大指者,斩令长一尺半,八九枝共为一窠,烧下头二寸。(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四)

    (6)只恁下头做,不思这事道理,则昧而无得。(南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二十四)

    (7)送迎不是祠官事,偶见青山急下头。(南宋刘克庄《白社迓客》)

    需要指出的是,在第一种用法中,“头”读作轻声,与本文所讨论的“下头”不是同一个词。同时,在现代汉语中,第二种用法已经消失,它也不可能是产生新词“下头”的来源。

    刘敏洁将新词“下头”的源头追溯至第一种用法,并认为该词最早产生于六朝[1](P1565)。这一判断是将两个同形词“下头”误认为一个词,我们不予认同。同时,现代汉语中,在新词“下头”出现之前,“下”与读为阳平的“头”鲜有发生组合关系的语例。可见,“下头”既不是在已有的词语基础上产生的新义,也不是通过词汇化过程产生的,就此而言,它应是通过语素直接合成的方式产生的。就现代汉语中语素直接合成双音词而言,它通常要具有一定的构词基础,亦即词法模式。因此,我们如果能够在已有的词汇系统中找到与“下头”在语素组合上具有相似模式、在语义上具有一定关系的词语,就能对“下头”的产生方式予以确证。

    (二)新词“上头”及其与“下头”的关联

    通过对现有词汇系统的检索,我们锁定了同样为网络新词的“上头”,它与“下头”既在语素组合上模式相似,也在语义上有一定关联。“下头”与“上头”各由两个语素组成,其中,“头”为共有语素,另一语素“上”“下”互为反义词,两者属于双音节部分同素词中的反义共素同位词①这里主要是借用了张桂梅的定义。所谓“双音节部分同素词”,是指由一个单音节语素分别与其他语素构成的一组双音节词。其中,如果共用语素位置一致,则为共素同位双音节部分同素词;
    如果该组词具有反义关系,则为反义共素同位双音节部分同素词。为了方便指称,本文将这一对关系称为“反义共素同位词”。具体可参看张桂梅《由“单音节反义语素”与“同形语素”构成的双音节名词研究》,吉林大学2020 年博士学位论文。。这种形式关系决定了两词之间很可能会有语义关联。

    《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对“上头”的释义为:“指喝酒后引起头晕、头疼。”[2](P1147)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表示由于酒精度数较高,使人头晕、头疼。可见,它既可以表示人的状态,也可以表示酒的性质。我们将与酒后状态有关的“上头”标记为“上头1”,例如:

    (8)曹金柱说,这酒有点上头。(莫言《天堂蒜薹之歌》)

    近些年来,“上头”逐渐产生了新的含义,表示某事或某物让人喜欢,使人感到极度兴奋或极度沉醉。例如:

    (9)年轻人“上头”的新式相亲:在剧本杀、脱口秀中找爱情。(大河网,2022-02-23)

    我们将这一词义标记为“上头2”。百度百科对“上头2”的解释是:“指一时冲动、失去理智。出自竞技游戏Dota 玩家中。某人在某次战斗中击杀一定数量的英雄后,一时冲动,失去理智,明明不能再继续战斗了,而且此时只要自身愿意,完全可以从战斗中离开。但是没有离开,强行继续战斗,结局肯定是被敌人击杀了。”

    我们认为,百度网的这一释义既未追溯到“上头2”的历史来源,也未能很好地解释“上头2”的成词理据,却为探索“上头”从“描述酒后状态”义到“形容令人沉醉”义的引申路径提供了启示。“上头1”的“酒精令人晕眩”义引申至电子游戏领域,可以描述“游戏令人晕眩,以至于难以退出”,而这种“令人晕眩,难以退出”的状态扩展至其他事物,就是“某事物令人喜欢,使人兴奋或沉醉,无法自拔”,从而使“上头1”引申至“上头2”。“上头2”所表示的这种兴奋的状态与喝酒后的晕眩感具有相似性,基于这一相似性可以基本判定,“上头2”是“上头1”在新语境中的引申用法。通过对BCC 语料库的检索,可以发现,“上头1”多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出现,而“上头2”则多在网络语言如微博语料中出现。

    总的来说,“上头”与“下头”之间关系紧密。从词义上看,“上头2”表示人们对事物或事件感兴趣的状态,而“下头”则表示事物或事件令人失去兴趣,两个词语构成了一组反义词。从词形上看,“上头”与“下头”不仅含有共同语素“头”,而且含有另一组语义相反的语素“上”和“下”。在汉语词汇系统中,“上X”与“下X”构成类似关系的还有很多,名词如:“上士—下士、上午—下午、上衣—下衣、上品—下品、上肢—下肢”等;
    动词如:“上工—下工、上市—下市、上行—下行、上坡—下坡”等。这些例子说明,“上X”与“下X”通常具有语义关联,名词性质的“上X”与“下X”很可能是对单音词“X”的下位分化,而谓词性质的“上X”与“下X”很可能是表示同一事件的不同阶段。从产生方式来看,“上X”与“下X”很可能是同时造词,或者是由二者其一的已有形式而造出另一形式。由于“上头2”的源头“上头1”的产生时间在先,早已进入汉语文学作品中,成为现代汉语书面语的一部分。因此,我们推测,“下头”可能是在“上头”的词形基础上,对“上头2”的语素进行改换而产生的。这一结论需要通过考察“上头2”与“下头”产生的具体时间来进一步验证。

    (三)“下头”产生于“上头”

    通过对网络语料的检索,起码发现,2018 年以前,“上头”在百度中基本都呈现为“上头1”,而“上头2”则出现于2018 年下半年以后。由此大致可以断定“上头2”的初现时间大致为2018 年下半年。例如:

    (10)而正是因为自己是机枪,才让许多玩家上头。100 发的子弹只要打出去一枪之后,根本停不下来。(百度网“百家号”,2018-09-05)

    (11)火锅越吃越“上头” 到底是怎么回事?(百度网“百家号”,2018-12-07)

    通过网络检索,可以发现,“下头”一词的出现时间大致为2020 年下半年至2021 年初。例如:

    (12)好“下头”!周密小精灵战斗之谁是综艺王PK。(blibli 网站,2020-09-19)

    (13)已经下头的粉丝呢,上一秒还在:“宝贝冲”,今天就被迫下头。(搜狐网,2021-03-16)

    可以看出,从“上头2”的出现到“下头”的出现,经历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上头2”被社会群体普遍接受和广泛运用,逐渐从网络游戏语境扩散至各个领域,包括追星、婚恋等,形成稳定成熟的语义。而“下头”产生的语境也主要是追星、婚恋等领域,并且和“上头2”一样广泛运用于网络媒体中。两词产生一前一后,在使用语境上具有一致性,在语义上具有相关性,这使我们更加确定,“下头”就是由“上头2”通过改换语素而产生的新词。

    通过上述推论可知,“上头2”和“下头”是通过不同方式产生的。“上头2”是已有词语通过词义引申而产生新义,而“下头”则是由已有词语“上头2”通过改换构词语素而产生的。值得注意的是,它是将“上头”的前位语素“上”改换为反义语素“下”,从而形成与“上头2”之“喜欢、沉醉”义相反的“讨厌、失去兴趣”义,遂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造词方式。前人也关注到这种造词现象,并进行了深入探讨。如刘兰民曾提出了仿词造词法这一概念[3](P147-154),其中的反义式和对义式与本文所描述的现象比较相似。张博则将其称为“反义类比构词”,它是指类比原有词语的构成成分、结构形式和意义,用反义词与同一语言成分组合构词[4](P44)。朱彦又将其称为“完全类推构词”,它是指原式和类推式在语音、结构形式和语义诸方面的属性完全一致,而且不相同语素A 和C 之间往往有反义和类义关系[5](P147)。张桂梅则提出了“部分同素反义造词法”这一概念[6](P34)。

    这里主要是从术语定名和研究内容两个方面,对上述学者的观点展开分析。从术语定名来看,刘兰民、张桂梅均以“造词法”命名,兼顾到了该研究的主要目的,即汉语产生新词的方式,也抓住了“反义”这一关键性特征。从研究内容来看,前人主要关注该类造词方式的结果,并对造出的新词进行分类,如在形式上将该类词语分为共同语素在前/在后两种模式,在结构上将其分为复合式和附加式[7](P42),或关注该类词中的不对称现象[4](P44)。至于该类造词方式的形成机制和过程,则没有详细阐述,更缺乏实例分析。

    因此,我们将这种通过由已有词语的构词语素中的一个或几个语素乃至全部语素替换为反义语素,从而造出与原词范畴相同、意义相反的词语的造词方式,称为“反义造词”。这一术语的定名,既考虑了前人对“造词”与“构词”的区别,也抓住了语素替换时“反义”的主要特征。许多新词都是通过反义造词而形成的,如在“快递”基础上产生的“慢递”、在“快门”基础上产生的“慢门”等。此外,由原词的全部语素替换为反义语素产生的新词也有一些,如在“高富帅”基础上产生的“矮穷矬”等。可以说,反义造词是近些年来汉语词汇中出现的一种较为能产的造词方式。下面,我们就从动因、条件、过程、类型和特点等方面,对反义造词进行具体分析。

    (一)反义造词的动因

    反义造词的动因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社会的需求,二是由于语言系统的自身特性。社会的发展不断创造着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新的物质产品、新的社会现象需要新的语言形式去指称,随着人们的认识深入,有些已有的现象也需要新的语言形式进一步加以概括。在“快递”基础上衍生出的“慢递”就是典型例子。快递是“特快专递”的简称,它是指物流行业依靠一定的物流网络,快捷地从发件人递送到收件人的新型运输方式。通过对北京大学CCL 语料库的检索,可以发现,“快递”一词于上世纪90 年代已普遍使用,而“慢递”的兴起则到了21 世纪以后。“慢递”一词最初用于指称和“快递”相对的普通速度的递送业务,后来则用于指称将信件或包裹按约定时间递送给收件人的邮递服务。由于约定时间往往为较晚的几个月、几年或几十年后,相比“快递”而言,平均递送速度较慢,因此,在“快递”基础上改换语素,称为“慢递”。“慢递”是新世纪之后产生的新兴邮递业务,该词的产生满足了社会指称的需要。

    语言系统一方面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采用一定语言形式指称概念、传递情感态度,另一方面也需要满足语言符号的经济性和可识解性。从经济性来看,语言符号的数量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使语言使用者方便取用;
    从可识解性来看,一个语言符号承担的功能应当适量,语言符号组合的结构类型也应具有一定限度,使语言使用者易于识别和理解。上文提到的“慢递”一词,利用了词汇系统中已有的“快递”一词的结构和部分语素,用“快”的反义语素“慢”来表示新词和原词在速度概念上的不同,从而实现了经济性和可识解性的统一。

    (二)反义造词的条件

    总的来看,反义造词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认知条件,二是语言内部条件。前者主要体现在语言使用者的类推心理上;
    后者则主要体现在语言系统内部的聚合关系上。

    从认知这一角度来说,语言使用者所普遍具有的类推心理,是反义造词能够产生新词的重要条件。所谓“类推”,是指在语言的某种语法规则影响下,其他规则出现与这种规则趋同的演变,类推的结果往往是几种不同的语法形式,由于其中一种形式的影响而统一为相似的语法形式。类推最初主要是运用在语法学领域,作为语言学机制形成的重要动因,它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因素。具有相似功能或形式的几个范畴,很容易在人们的认知中被归为同一“类”,属于同一类的成员在很多方面也趋于相似。这一心理应用于造词中,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同一范畴的语素被认为能够进入同一构词模式。如本文所讨论的“上头”通过反义造词手段而产生“下头”,其重要条件就是“上”与“下”同属方位词,可以表示朝某一方向进行位移的动作。在类推心理作用下,“下”可以和“上”一样进入“X+头”的构词模式,于是产生了“下头”一词。正是由于反义语素在语义上被识解为同一类的成分,才能借助已有词语结构,进行反义造词。

    从语言内部这一角度来说,该系统内部的聚合关系也是促进反义造词的重要条件。我们知道,反义词是汉语词汇中重要的聚合群。如前所述,类推心理导致同一范畴的语素能够进入同一构词模式。而汉语中一对(或一组)语素构成反义语素的前提条件是:它们必须属于同一语义范畴,这样才能使得反义语素能够进入类推机制,从而完成反义造词。由指人新词“高富帅”而衍生出“矮穷矬”,即是显著的例子。网络新词“高富帅”用来指称身材高大、经济富裕、外形帅气的男性,他们在恋爱、婚姻关系中普遍会受到欢迎。该词于2012 年前后在网络上广泛使用,甚至出现在一些官方媒体上。之后不久,网友又针对“高富帅”造出新词,将“高富帅”中的三个形容词性语素,分别用同一范畴、语义相反的三个语素进行替换,即与“高”相对的“矮”、与“富”相对的“穷”、与“帅”相对的“矬”,从而形成“矮穷矬”一词。在网络语境中,“矮穷矬”通常用来调侃自己或他人,主要是指称相貌普通、身材不高、经济条件较差的男性,形容对异性没有吸引力、生活境遇很惨,后来又逐渐扩展到女性领域。

    (三)反义造词的过程

    反义造词的基本过程是:出现需要指称的事物1/现象1 →词1 →与词1 指称事物或现象的对应事件2/事物2 开始出现或引发关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反特征→根据特征换用适当的反义语素→形成词2(新词)。这里以由“虎妈”衍生出的新词“猫爸”和由“快门”衍生出的新词“慢门”为例来说明这一过程。

    “虎妈”来源于2011 年1 月出版的美籍华裔女性蔡美儿的著作《虎妈战歌》。该书讲述了作者用严酷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并使两个女儿在学业上取得突出成就的故事。当月,“虎妈”就在美国引起热议,并登上《时代周刊》封面;
    不久,在中国也引发强烈热议。它很快便从作者的特定命名演变为对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人群的指称,成为使用频率较高的新词。例如:

    (14)中国“虎妈”震惊世界。(《中国青年报》,2011-01-21)

    (15)城市“虎妈”崛起而农村“虎妈”式微,反映出中国母职形象的分化与逆转。(雷望红《我们今天怎样做母亲:子女教育内卷化下的母职形象分化》)

    在“虎妈”一词出现后不久,“猫爸”作为另一教育方式的代表亦开始走红。这一称谓最初来源于互联网媒体人常先生,他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培养出就读于哈佛大学的女儿。“猫爸”与“虎妈”形成鲜明对比,表示采用温和、宽松的方式教育子女的父亲。媒体和公众为了体现两种不同的教育风格,取与动物界凶猛的“虎”相对的温和动物“猫”作为定语,取亲属范畴中与“妈”相对的语素“爸”作为中心语,将与“虎妈”相对的温和父亲用“猫爸”代称,由此产生了“猫爸”这一新词。例如:

    (16)专家认为家长要根据子女的特点扮演“虎妈”或“猫爸”。(《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12-05)

    (17)除了“虎妈”和“猫爸”,还有主张公主式教育的“狐狸奶奶”、愿意跪下让孙女骑的“鹿爷爷”……社会上各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基本上都全面反映在这个家庭中。(《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5-18)

    新词“虎妈”衍生出“猫爸”的过程可以简述为:社会中存在父母教育方式严厉这一现象→表达“严厉母亲”义的新词“虎妈”产生→“虎妈”扩散传播,引发社会对其相对现象(温和开明的父亲)的关注→选用与“虎妈”语义相反的语素组成新词→“猫爸”一词出现并广泛传播。

    同样,在“快门”一词基础上产生的“慢门”也符合这一造词过程。快门是照相机上控制感光片有效曝光时间的装置,由于最初的快门是装在镜头前的盖子,起到类似“门”的作用,并且曝光时间往往很短,因此称为“快门”。随着拍摄要求的提高,当拍摄夜景等需要长时间(1 秒以上)曝光的场景时,就要采用曝光时间较长的技术,因此,新的装置随之产生,并被命名为“慢门”。“快门”衍生出“慢门”的过程可以简述为:快速曝光装置产生→产生新词“快门”→与“快门”功能相反的新装置产生→选用与“快”语义相反的语素组成新词“慢门”→新词“慢门”出现并传播。与“矮穷矬”用来指称早已存在的社会现象不同,“慢门”则是由于新技术的产生而造出的新词。可见,反义造词既可以用来指称已有的事物或现象,也可以指称新事物、新现象,适用范围较广。

    (四)反义造词的类型

    根据反义造词时,新词是替换了原词的部分语素还是全部语素,可以将反义造词分为两种类型:部分替换型反义造词和全部替换型反义造词。在部分替换型反义造词中,由于新词保留了原词的部分语素,二者之间仍是同素词的关系,能够将同素词类聚起来,产生一对或者一组词群,指称同一范畴而特征有别的事物或现象,从而易于造词,也易于识记。因此,通过反义造词所产生的新词,大多为部分替换型。在全部替换型反义造词中,新词与原词之间没有语素重合,只能靠人为识别,在语言的经济性和造词的便捷性方面,均不如部分替换型反义造词。因此,在反义造词所形成的新词中,全部替换型所占比例较小。

    反义造词不仅顺应了人类心理中的类推机制,而且也满足了语言符号经济性和可识解性的基本条件,能够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和新现象进行记录。我们认为,反义造词具有如下特点:

    (一)造词简便且成词迅速

    反义造词主要是针对新事物和新现象,在既有词语的基础上进行再造,它直接将部分或全部语素替换为反义语素即可。如前所述,“上头2”义在2018 年下半年开始出现,而“下头”在短短两年后就迅速成词并走红,不难看出反义造词的成词速度之快。

    (二)易于形成新的造词模式

    反义造词形成的新词和原词的语义相反,结构一致,这一结构可以成为更多新词产生的基础模式。比如,“虎妈”及其基础上产生的“猫爸”,形成了“动物名+亲属称谓名”的模式,之后进一步衍生出“狼爸”一词。又如,表示年龄大小的“低龄”“高龄”形成了“程度词+龄”的模式,进一步衍生出“适龄”“老龄”等词。可见,反义造词促进了新的造词模式的产生和发展。

    (三)词语存续稳定性存疑

    总的来说,反义造词主要是针对新词的造词法。由于新词是对当时或当下新事物、新现象的反映,而这些事物和现象能否长期存在,则难以预测。目前来看,通过“高富帅”进行全部替换型反义造词而产生的“矮穷矬”,其使用已经呈式微之势;
    通过“快递”进行部分替换型反义造词而产生的“慢递”,其使用也受到很大局限。因此,反义造词的稳定性仍然需要进一步观察和检验。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形式方面,还是在语义方面,网络新词“下头”与“上头”均具有一定关联,“下头”是表示酒后状态的“上头”通过反义造词的方式而产生的。反义造词的形成动因是社会需求、语言的经济性与可识解性,语言使用者的类推心理和语言系统内部的聚合关系则为反义造词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从反义造词的类型来看,可以分为两种:部分替换型和全部替换型。它是汉语现阶段的一种能产的造词方法,具有造词简便、成词较快、易于形成新的造词模式等特点,但所造新词的存续能否长久,仍需进一步观察和检验。可以说,反义造词法与新词的产生密切相关,也为我们观察新词提供了新的视角:新词、新义不仅在语义上反映了时代风貌,也从词汇结构、产生方式等角度体现了语言系统内部的主要特点。我们认为,语言研究既要关注新词的语义特征、语用功能,也要关注新词所选用的语素、结构及产生方式,以深入发掘汉语词汇在新时代的新面貌。

    猜你喜欢 造词虎妈反义 认识反义词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21年6期)2021-09-10反义疑问句小练考试与评价·七年级版(2021年4期)2021-08-14虎妈英语文摘(2021年6期)2021-08-06三斗虎妈趣味(语文)(2021年3期)2021-07-16你要当虎妈型父母还是“直升机”型父母中国生殖健康(2020年2期)2021-01-18关于网络新词语中的仿拟造词青年与社会(2019年10期)2019-05-13这山望着那山高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18年5期)2018-11-02不用当虎妈,也可以把三个儿子送进斯坦福!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英汉网络语构词的差异研究魅力中国(2016年34期)2017-04-20使用广泛的“出”今日中学生(初二版)(2013年11期)2014-01-23
    相关热词搜索:汉语新词下头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