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共读《论语》之“仁与礼”当仁与礼矛盾时,取仁舍礼

    共读《论语》之“仁与礼”当仁与礼矛盾时,取仁舍礼

    时间:2023-03-02 12:15:0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文/陈金华(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二中学语文教师、陈金华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

    《论语》精深广博,常读常新。《十几岁》杂志与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二中学陈金华特级教师工作室共读《论语》。一期一主题,探寻《论语》的内涵;
    一期一真题,探索“整本书阅读”的真意。

    在一万一千多字的《论语》中,孔子100 多次提到“仁”,70 多次论及“礼”。可以说,“仁”与“礼”是孔子挂在嘴边的高频词。

    所说照见所想。何为“仁”?何为“礼”?孔子为何爱说“仁”与“礼”?我们通过下面这道思考题来一探究竟。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②。”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注释】①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②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忠”“恕” 的内涵是什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否矛盾?

    上述思考题本质上是在探究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具体内涵及“忠”“恕”的关系。据此,我们先要思考:

    何为仁?

    《说文解字》中言:“仁,亲也。”《礼记·经解》中言:“上下相亲,谓之仁。”仁的本义和核心是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将仁看作最高的道德标准。《论语》虽多次提到仁,但对其并无确切的定义,孔子总是在弟子“问仁”时给予不同的回答。综合《论语》中孔子对仁的阐述,我们可对仁作如下基本理解:

    其一,仁(仁道)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或主线。“吾道一以贯之”“夫子之道”中的“道”,即为仁或仁道。

    其二,仁的实践途径和方法是忠、恕。忠、恕是仁的一体两面或两翼。忠,体现为尽心竭力助人,其内涵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体现为推己及人,其内涵为“能近取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道”即“忠恕之道”,与人们常说的尽心尽力、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类似。

    其三,仁之根本为“孝悌”。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孝而忠,由忠而仁,是孔子的期待。

    其四,仁的实践表现是爱人、爱物。是“厩焚。子退朝”问人、“不问马”的重人贱畜,是“子见齐衰(丧服)者,冕衣裳者与瞽者(失明的人),见之,虽少,必作;
    过之,必趋”中对“齐衰者”“瞽者”的同情、矜悯和对“冕衣裳者”的尊敬、以礼待之,是“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悲悯与良善。

    其五,仁之境界可大概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向善,包括“我欲仁,斯仁至矣”的道德自觉和“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的行为自觉;
    二是“忠恕之道”中立人达人、推己及人的仁境;
    三是“博施济众”的圣境。仁是圣之始,圣是仁之成。

    至此,前面题目的答案已不言自明。

    孟子在孔子“仁”的基础上,提出“性善说”,并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推己及人倡导“仁政”学说,影响深远。

    何为礼?

    礼最初并不是指礼制。在殷商时期,礼指的是祭祀神灵、祖先的仪式。

    那么,孔子思想中的礼是什么呢?

    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人而不仁,如礼何?”孔子思想中的礼并非玉帛之类的礼物或形式。他认为,人如果内心不仁,是无法正确对待礼的。

    孔子思想中的礼,体现在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上。

    在个人层面,孔子讲孝悌,如前所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讲报恩,比如“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这既是仁之实践,也是礼的体现;
    要求“克己复礼”,要抑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行合于礼。孔子强调人若“不学礼”,则“无以立”。

    在社会层面,孔子崇古尚礼,主张恢复礼治秩序。孔子认为当时的“礼崩乐坏”,导致了“八佾(古代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使用的舞蹈规格)舞于庭”这种僭越礼仪、破坏礼制的恶行,导致了“觚不觚”的名实分离和纲常失序,导致了“天下无道”和“陪臣执国命”的混乱局面。孔子重视“告朔之礼”,说“我爱其礼”,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天下应“从周”。唯如此,才能恢复礼制和礼治秩序,才可能使“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和“庶人不议”。

    在国家层面,孔子主张“正名”和“正名”后各安其分。孔子认为正名才能言顺,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彼此要各安其分,义务和责任对等,认为这是国家礼制和礼治秩序得以规范的重要前提。而宋儒将“克己复礼”曲解为“存天理,灭人欲”,认为“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则将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极致。这与孔子的意愿是相悖的。

    概而言之,礼不只是礼物或形式,还是礼器、礼仪、礼乐和礼制,更是“克己复礼”“为国以礼”后“天下归仁”的礼治秩序、礼治国家。

    后来,荀子继承并深入思考了孔子“礼”的思想。他倾向于用法律的手段对礼加以约束,主张将礼视为基本纲领,法作为基本准绳,礼法并用,施礼必先起法。

    内仁而外礼

    仁与礼有什么关系?孔子认为仁与礼关系密切。“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并不只是玉帛、钟鼓等外在形式,还有更重要的决定和支配这些形式的思想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仁”。换言之:仁是礼、乐的内核,礼、乐是仁的外在形式。

    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并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明确告诉我们: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之根本,所谓孝悌就是尊尊、亲亲,是在宗法制度下的亲情和伦常,同时又反过来为巩固宗法制度服务。

    由此,孔子思想中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讲制度、讲规范的礼,是带着仁爱之心的克服“色难”而和颜悦色孝敬父母、遵守“三年之丧”等规范。孔子思想中的仁,是在礼的规范和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这点与墨家取消等级差别的“兼爱”和西方宗教提倡的“博爱”是不同的。

    总而言之,仁与礼是“内仁而外礼”的关系,礼是内在仁爱精神和外在礼仪形式的统一。

    当仁与礼矛盾时

    仁与礼不能两全时,取仁还是取礼?从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中可以窥见孔子的选择。

    《论语》中体现孔子对管仲评价的章句主要有三章: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宪问》)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

    面对子路、子贡对管仲“不仁”“非仁”的质疑,孔子却认为他具有仁德,是位仁人。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八佾》)

    孔子为何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为“仁者”?

    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因为管仲僭越了。“三归”“反坫”和“塞门”等建筑,是国君才能享有的。管仲居之则是违“礼”的行为。

    孔子主张仁人志士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当了原政敌齐桓公的宰相,为不忠不信。这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息兵戈、解纷争,用和平手段维护了华夏的统一,使天下百姓免遭异族奴役。

    这说明,孔子认为仁的最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能否“博施济众”,能否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节小信。

    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而忽略其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是知权达变的。当然,孔子否定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者,也表明他在内仁外礼上有时是存在矛盾的。

    同时,也可以看出,孔子评价人、事时的第一标准是仁。当仁与礼有矛盾时,他往往取仁舍礼。

    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题目。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论语·阳货》)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1.(1)第一则材料中,孔子教育弟子要爱人:在“颜渊,季路侍”章中,孔子表达了自己“爱人”的志向,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2)第二则材料中,孔子说憎恶四种人,另举一个孔子“恶人”的例子。

    2.有观点认为,第三则材料中的“能好人,能恶人”,就是“能够使人有好名,能够使人有恶名”。试举例分析。

    欲知参考答案,请扫一扫二维码。

    猜你喜欢 管仲论语孔子 孔子的一生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21年6期)2021-08-23如何读懂《论语》?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1年4期)2021-07-28孔子的一生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21年5期)2021-06-24管仲买鹿趣味(语文)(2020年9期)2020-06-09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2018年0期)2018-11-04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故事作文·高年级(2018年9期)2018-09-17《论语·学而第一》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4年13期)2015-08-18《论语·为政第二》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4年13期)2015-08-18半部《论语》治天下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14年5期)2014-07-09点点和小e / 管仲之器小哉小学生时代·综合版(2014年3期)2014-07-09
    相关热词搜索:论语矛盾取仁舍礼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