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新文科理念下“中文+新闻”写作课群架构设计——基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政法院校的现实考量

    新文科理念下“中文+新闻”写作课群架构设计——基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政法院校的现实考量

    时间:2023-03-03 13:25: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康建伟

    (甘肃政法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2022年9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正式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将汉语国际教育更名为国际中文教育,其学科门类也由文学类调整为教育学类,授予教育学学位,这虽是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层面的调整,自然也会影响本科专业目录。政法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矩阵中以法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专门院校,具有代表性的法学教育共同体“立格联盟”逐步发展,成员单位有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甘肃政法大学、上海政法学院、山东政法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9所。这类院校所开设主体专业聚焦法学,其他专业因各自传承与愿景而分殊较大。本文即在此学科目录调整之际,通过对“立格联盟”院校相关院系、学科、专业的梳理,聚焦课程设置,探讨新文科背景下,西部欠发达地区政法院校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专业写作课群的架构设计。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国语言文学类包括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古典文献学等5个基本专业和应用语言学、秘书学、中国语言与文化3个特设专业,其中汉语国际教育尚未归属于教育学类。新闻传播学类包括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等5个基本专业,以及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时尚传播、国际新闻与传播、会展(交叉专业)5个特设专业,共10个本科专业。这些专业在“立格联盟”院校相关学院中的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在“立格联盟”院校相关学院中的分布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总体而言,即便是出身五院的“综合类”政法大学,在学科类型上也是主要集中于社科类,而人文类偏少,除普遍设有的外语学院之外,人文类专业即便有,如中国政法大学,也是将哲学、文学、历史等归属于同一学院,承担大量的通识与公共课教学。这样的学科类型分布,使得政法院校在二级学院设置上都有新闻传播学院,而较少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多半归属于新闻传播学院。“立格联盟”9所院校中,6所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山东政法学院则没有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而是将公共课“大学语文”的开设安排到新闻传播学院,或开设了相近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西北政法大学),或在国际教育学院兼有汉语教学团队(西南政法大学),或组建有文学与写作教研室(山东政法学院)。

    就汉语言文学、新闻两个专业而言,相关写作课程开设情况如何?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开设的相关写作课程有:大学写作、传媒写作、创意写作、新闻写作、新闻评论、新闻采访与写作、融合新闻创作以及毕业论文等。各个高校因其专业特色也会开设诸如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实用文体写作、文学批评、深度报道等课程,名目繁多而自成一体。新文科理念下,能否将这些课程整合融通,以一种“大写作”观,实现写作课群的统筹整合?

    (一)学科专业的内在逻辑需求

    中国语言文学是我国大学史上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同时作为传统文科基础学科,孕育了艺术学门类,以及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1998年新闻学获批一级学科,与中国语言文学并驾齐驱,同属文学门类,2011年艺术学“自立门户”,成为与文史哲经管法等并列的第13个学科门类。这些新设门类、学科同气连枝、枝繁叶茂,均体现出中国语言文学博大厚重以及可滋生、能延伸的特征。虽然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相对比较稳定,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地创新求变。比如北京大学就率先开设了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专业,培养“有中文理论素养的信息技术人才”或“有信息科技素养的语言研究人才”①。相较于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更是不断进行学科内部的调整优化,5个特设专业与5个基本专业秋色平分便是这种调整的当下呈现。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无须讳言,比如专业层次不清晰、逻辑关系不明确、设置标准不统一。针对诸多困境与挑战,一些学者提出“保卫新闻学”“发展新闻学”的倡议[1],推动新闻传播学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方面做出新的调整。

    (二)社会发展的时代变局需求

    “从中国发展来看,新时代呼唤新文科。”[2]互联网时代的“数媒土著”虽然更倾向于碎片化的阅读与写作,但整个社会对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文字工作者需求并未降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需要传习经典,但也不能故步自封,而是要直面现实、锐意改革、迎接挑战,才能满足社会对中文人才培养的要求。融媒体时代到来,受众需求多元化,新闻也需要不断细化,将性能拓展与深入到知识与服务的融合领域。这些都对高校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巨大挑战。为培养复合型的新闻人才,就需要学科规划、专业方案、课程体系的综合改革。落实到具体课程,就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课程壁垒,在新闻采集编写、评论策划及传播等多方面统筹规划,以动态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应对当前迅疾多变的媒介社会。

    (三)新文科建设的政策导向需求

    2018年8月,中共中央发文指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由此,“新文科”概念正式提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从1.0升级到2.0版,全面推进了新文科建设。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鼓励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西部省份高校系统积极响应,11月14日《甘肃省高校新文科建设“十项行动”》公布,强调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标志着甘肃省新文科建设走向了具体实施阶段。以新文科建设为导向,我们可梳理考察国内相关院校的先行探索模式,进而分析各种模式在西部欠发达地区政法院校落实的具体可行性。

    在新文科建设方面,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政法院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院系整合

    第一种模式可称之为院系整合,在学校层面院系整合的重要举措是书院制的实行。2005年,复旦大学尝试实践书院制改革,2014年,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7所高校在京发起成立亚太高校书院联盟,开始规模化发展。2020年清华大学以书院制具体落实“强基计划”,又使书院制成为热点。

    在“立格联盟”院校中华东政法大学走在书院制改革的前面,其文伯书院成立于2017年5月,根据法律、政管、商经、人文不同专业大类设置四大分院,采取“1+0.5+X”即“1年书院新生学习+0.5年衔接专业学院学习+多形式、多时段的全程书院教育”的体系,实体化书院、通识课程体系、导师制和书院社区为其重要特色。

    (二)科际调整

    第二种模式是科际调整。从现有探索来看,国学院的设立具有代表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综合类高校设置了国学院,以期打破学科壁垒,强调文史哲的融会贯通。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2005年成立,是新中国第一家以“国学”为名的教育科研机构,下设经学与子学、国文、国史、国学基础四个教研室及西域历史与语言研究所。国学院全面开设有关中国古代语言、文字、文献、历史、文学、思想的基础性课程,学生在学习完这些基础课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定比例的研究性课程,自主攻读文学、史学、哲学中的任何一个学位。

    (三)专业内调

    第三种模式是专业内调,在现有学科框架内重新整合布局,设置新的本科专业,以弥补现有专业设置的不足。比如,201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召开了“面向未来:中文学科建设与学术创新”研讨会,将中文学科组建为“中国古典学”“现代思想与文学研究”“语言与人类复杂系统研究”三个学科平台。在此之前,北大中文系本科专业改革已全面展开,是国内唯一细分并具有中国文学、汉语言、古典文献学、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汉语言文学(留学生)5个中文本科专业的学科院系。

    创意写作专业可以看作另外一种重要的探索形式。创意写作的浪潮起初以美国为中心,逐渐席卷全球。2009年创意写作学科及其理论正式进入中国,复旦大学首先在戏剧艺术专业硕士下设置创意写作方向,上海大学也于同年成立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除香港浸会大学之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从2012年开始招收汉语言文学(创意写作)专业本科学生。北京大学依托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招收创意写作方向艺术硕士。同年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作为计划外二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获教育部批准,可算作国内第一个创意写作博士点。自此,国内的创意写作学科覆盖了本科、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但是,以上专业都是挂靠在已有专业方向基础之上,尚未单列。2022年7月,华东师大创意写作专业增列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不再挂靠其他专业,单独设立,但是《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中文学、艺术学门类下均未纳入创意写作专业硕士,看来创意写作单独成为一个专业学位,增列入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依然有待探索。

    (四)课程优化

    第四种模式是课程调整优化,在不同学科专业的基础上,选择具有共通性的课程,打破学科壁垒与专业限制,面向全校抽调师资,组建跨学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如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程,该课程自2018开始面向大一新生开设,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作为必修课全面覆盖大一新生。该课程定位为非文学写作,采取15人的小班授课,依托高强度的文献阅读、小班研讨、一对一面批指导、写作工坊等方式,引导学生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说理性文章的写作,旨在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沟通交流、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呈现出“主题式、小班制、高互动、深度浸润”的鲜明特色。

    基于以上前期探索,有学者认为,践行新文科需承续现有改革,避免重复建设,“基于整体的国家战略部署,最大化地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和重组”,进而提出四种新文科建设模式:“一、建立健全国内外跨学科联合学位培养模式;
    二、探索以多学科集群为基础的现代书院制度;
    三、推动‘新文科实验室’建设;
    四、践行‘传统文科+’,助力传统文科转型升级”[3]。

    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由于受经济、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数量不足、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学科领军人才奇缺,办学条件落后,办学质量有待提高[4]。加之政法院校学科、专业的相对单一性,上述情况在政法类高校表现得更为明显,探讨以上先行探索模式可否落地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政法院校便显得颇为迫切和必要。

    联合学位培养当下主要在跨境研究生教育阶段,不过国内本科生联合学位培养已经开始尝试,比如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的“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联合学士学位,但对合作院校要求层次较高,还需解决学位认证的相关问题。

    书院制需要学校顶层设计,全盘调整,否则会导致机构臃肿和资源分配不均。书院还有学生管理的具体职责,这就得依赖于经济实力以及书院自身的筹款能力。书院在政法类院校已有尝试,但推行学校寥寥。

    在学位授予上师资雄厚的综合院校国学院学生可联系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自行解决,但在就业上还存在众多的不便之处。国学院在政法类院校限于专业支撑,设置上存在较大困难,尚无此先例。

    专业内调的形式,如北大中文系的专业调整,根据生源对象给留学生开设专业将语言和文学结合在一起,给本土学生开设专业则将两者分开,专注于文学、文献与语言,语言又细化为一般语言专业与重在中文信息处理的应用语言学。实施这类改革的高校,需要师资储备充足,学术积淀深厚,这样才能实现专业细化。

    创意写作所涉及学科一般为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学科类别较少,而且这三个一级学科以前都归属于文学类,具有近亲血缘关系。创意写作在“立格联盟”成员单位已经有所探索,上海政法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创意写作、故事工坊、非虚构写作等相关课程,在其培养目标中明确最终要实现“一文双能”:“一文”是具备较为深厚的人文修养,“双能”是优秀的创意写作能力和文化产业管理能力,突出强调了创意写作能力。华东政法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开设创意写作、故事工坊等相关课程,这一形式操作性较强,西部欠发达地区政法院校局部试点改革也可实现。

    综上所述,创意写作专业不需要学校大规模的资源配置、院系调整,一般情况下,普通高校将现有师资调配组合,适当外聘专家、邀请作家,能够初步完成师资队伍基本配置,可效法模仿、择要借鉴。基于现实,立足校情,西部欠发达地区政法院校若不新设专业,而就已经开设的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专业统筹调整,从课程优化角度而言,写作课群的重新调整设计是一种事半功倍、行之有效的路径。

    (一)总体思路

    《新文科建设宣言》强调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在探讨中文学科应对新文科的挑战时,有学者在论述融通时,强调关键在于融通点的寻找、度的把握和怎样融合[5]。汉语言文学与新闻学交叉融合时也面临这一问题,两个专业本系出同门,由于学科分野,才出现了两水分流、分科治学的局面。在新文科理念下,需要将人为形成的学科知识壁垒有机打通,在学生培养上,着力使新闻专业学生增强人文素养的底蕴,提升语言文字能力,中文专业学生具有媒介认知、媒介使用、媒介创造的能力。同时西部欠发达地区政法院校要突出学科优势,继续探索“专业+法律”的课程设置特色,在通识选修课上限选法学概论等课程,同时选修相关法学课程。为培养具有人文底蕴和法治信仰、专业知识扎实、了解法律基础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设置一个行之有效的写作课群架构。

    (二)具体目标

    “新文科”强调学科的工具化,即学科整合要建立在实用和解决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写作课程服务于人们各类写作,不同学科领域、不同专业学生进行分类学习,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中文学生不懂新闻写作,而新闻学生不熟悉应用文写作的情况。从人才需求而言,新闻媒体需要文学功底扎实的毕业生,而中文专业学生需要参与运营公众号等社交平台,写作能力是他们都要具备的基本功。通过写作课群综合改革,可以打破以往学科、专业及课程边界,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写作课程体系,让每位学生具备扎实的写作能力。

    (三)主要内容

    根据现有的相关写作课程,可将汉语言文学和新闻学专业所涉写作课程群分为三大模块。

    1.公共写作: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基础写作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程,主要针对大一学生因初、高中阶段写作基础薄弱、功底不扎实而进行的系统训练。应用文写作面向具备写作基础的大二学生开设,针对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需要的各种实用文体进行专门训练。

    2.专业写作:新闻写作+文学创作。新闻写作主要针对新闻和中文学生毕业后从事媒体采写工作而开设,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字写作及采访报道能力。文学创作是中文专业必修课,是中文系学生要重点掌握的创作技能,也为喜欢文学创作的新闻学子提供必要的写作技能培训。

    3.学术写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术写作是学术研究能力的具体呈现,在培养方案设计上主要表现为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写作教师要围绕专业需要和选题设计,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针对性辅导,让他们形成初步的学术思维和写作能力。

    (四)关键问题

    在写作课群三大模块中,各部分如何统筹协调构成了写作课群架构设计的关键问题。

    1.公共写作是基础。固本强基,方能行稳致远,夯实基础写作乃是前提条件,授课教师重点给学生布置各类写作任务,让学生接触多样化的写作素材,按序推进各类写作技巧训练,为后期进阶奠定基础。

    2.专业写作是核心。具备相对扎实的基础写作能力后,还需要系统的专业写作训练,这一阶段需联系各种现实需求和写作任务,有条件的情况下以写作工作坊的形式,小班授课,开展富有针对性的训练,个性化辅导,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3.学术写作是重点。学术论文写作是当前大学毕业考核的重要环节,通过选题策划、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正式答辩等序列规范的过程培养,严格学术规范、提升学术思维,完成本科学术论文的撰写,为志业于学术的同学奠定基础。

    院系调整、科际整合、专业内调、课程优化等都是践行新文科理念的重要举措,基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政法院校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专业现状,写作课群架构设计在较少调配各类资源的情况下,打破了通识课与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与实践课的区分限制,将所有写作课程统一调配,以公共写作为基础、专业写作为核心、学术写作为重点,层级演进、递推互补,致力于学生综合写作能力提升,有益于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注释:

    ①北京大学中文系应用语言学专业-专业介绍 http://ccl.pku.edu.cn/all/intro

    猜你喜欢 政法汉语言文科 办实事解难题 努力提升政法工作质效公民与法治(2022年1期)2022-07-26政法科技创新支撑社会治理 赋能平安中国建设——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在京揭牌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21年9期)2021-03-09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中学生博览·文艺憩(2020年3期)2020-08-14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西藏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5期)2020-04-20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求学·文科版(2019年6期)2019-06-12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汉字汉语研究(2018年3期)2018-11-06豆文科作品艺术家(2018年7期)2018-09-22드라마 ‘인민의 이름으로’中国(韩文)(2018年1期)2018-01-17孙文科东方艺术·国画(2016年1期)2016-11-16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青年文学家(2016年5期)2016-04-27
    相关热词搜索:考量政法中文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