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对青少年价值观塑造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对青少年价值观塑造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3-03-03 15:30: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杨 帆

    (徐州工程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自媒体平台的普及,网民在互联网中围绕某一网络事件进行观点交流、思想碰撞变得更加便捷,不同思想观点间更加针锋相对,相近思想观点愈发强化、聚集,从而形成了大小不同的网络舆情群体圈层。当这个群体圈层中出现极端观点时,会导致众人的认同和效仿,甚至引发极端行为,这就是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其中30岁以下网民占34.9%[1]15-21,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呈现低龄化趋势。特别是近年来由于青少年狂热追星行为形成的偶像崇拜失范现象在社会上愈演愈烈,形成了独特的“饭圈”文化。这种“亚文化”经过自媒体的高速传播和大数据时代数据算法的精确传递,使青少年在网络中被不自觉地纳入某个群体中,逐步走向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引发公共网络舆情事件,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价值观的培育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针对这种现状,探讨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显得尤为必要。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形成非常迅速,受社会发展过程中心理、技术、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往往会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压倒性态势。

    (一)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心理因素

    首先,在网络舆情发生后,网民的从众和追求群体认同的心理成为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心理基础,也是诱发极化意见的重要原因。社会心理学认为,从众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是个体寻求群体认同、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的认知调适过程。根据社会比较理论,群体极化是个体因渴望得到群体的接纳,通过观察他人的意见表达对自己最初的态度进行调整,进而形成与他人类似而又略微极端的立场观点,以此获得某种情感和价值意义,寻找群体认同。这一现象呼应了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为避免被群体孤立,当个体观点是少数派时则选择沉默[2]99-103,如果个体意见与大多数人观点一致时选择大胆发声。在这种情况下,群体意见就会呈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极化倾向,由此造成优势意见不断强化,而少数意见愈发沉默的情况。

    其次,集体无意识心理为群体传播和暗示提供了基础,助推了群体观点的极化。在集体无意识心理的作用下,人的无意识因素如道德、政治、宗教等影响大大增强,而教育、责任等有意识因素被逐步弱化。在当前全媒体时代,青少年独立处理海量信息的能力很弱,难以辨别各种观点,从而导致他们会经常附和或接受“大多数人”的立场和态度,而这种立场和态度又随着其他观点和言论的出现而变化,使青少年变得人云亦云,缺乏独立的思考与判断。当前互联网中处于这种群体盲从状态的网民数量极大,他们极易被群体观点“带节奏”。尤其是饭圈文化的形成,更是体现了青少年被网络舆论场域驱使的“共情化”。明星偶像逐步变为青少年喜爱的“符号”,青少年对明星已不再是以前的单纯喜欢,而是幻想自己就是他们所喜爱的明星。他们将自身的理想预设投射于明星偶像身上,认为他们就应该按照自己想象中的样子生活、工作,但当明星偶像们没有按照他们的想象预期发展时,他们就会立刻“脱粉”,甚至还会转成“黑粉”回踩。正是在这种主体身份的“异化”中,青少年的言行和判断力开始出现偏差,他们主观上将明星偶像“私有化”,别人不喜欢自己的偶像,甚至只是客观地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他们都会群起而攻之。

    再次,转型时期社会心态的变化在网络舆情群体极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媒体时代推动社会快速转型,新兴事物层出不穷,社会原有的利益分配体系不断调整和重构,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受到强烈冲击,社会控制和行为导向功能被严重削弱。社会的快速转型发展造成了社会各阶层和群体的普遍焦虑,转型期的社会矛盾极易导致人们情绪失控,诱发群体事件,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更加剧了社会心态的变化,各种心理失衡诱发的极端情况愈演愈烈。这种变化从现实社会映射到网络虚拟环境中,引发了群体极化事件。

    (二)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技术因素

    首先,互联网自身包含的匿名性、即时性、互动性等技术性特点是引发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网民匿名在网络空间肆意表达个人观点,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摆脱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约束,不用承担责任,因此,他们在发表观点时往往都采用非常极端的语言来博取大家的关注,获取流量,以期成为“意见领袖”,获取回报;
    另一方面,网络平台的即时性、互动性的技术特征使网民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别人的观点和看法,对和自己观点一致的言论进行点赞和转发,为优势意见的形成与传播提供了便利,最终形成一种狂热的集体兴奋。

    其次,算法推荐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现了信息的精准分发,推动了受众分化,加剧了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的发生。算法推荐技术通过对海量信息进行标签化处理、对网络用户进行精准画像,窄化了网络受众的信息接收渠道,形成了“过滤气泡”。在“过滤气泡”与“回音壁”的共同作用下,同质化声音高速聚集,异质化信息被屏蔽[3]105-107,片面的认知在群体内部被不断重复、强化,导致群体自我纠偏能力弱化,极端化的意见更容易形成。

    再次,移动智能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网络即时交互软件的普及应用,各种社交媒体已成为公众分享生活、交流意见的重要场域。通过不同媒体平台,点对点的传播迅速形成点到面的大规模传播。算法推荐使同质化信息推送量不断增加,用户挑选自己喜闻乐见的内容信息进行阅读,观点一致的用户更容易抱团,不同意见的观点则被过滤隐藏,态度立场不同的人也更容易走向对立。自由、便捷的表达环境与讨论平台并未迎来更加多元、理智、民主的对话模式,极化事件与日俱增。

    (三)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社会因素

    首先,大众对流量经济(注意力经济)的过度追逐是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重要温床,这大大助推了网络极端情绪的产生。在节奏飞快的信息时代,“标题党”是不可忽视的存在,转发量、点击量、评论量成为信息影响力的评价标准,在引爆流量的同时也消费了社会公众,甚至忽视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其次,社会公众利益表达渠道不畅是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重要诱因。“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4]537很多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都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当公众的诉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对相关事件进行持续关注与讨论,而互联网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的利益表达平台,使得原本处于隐匿状态的社会舆论借助互联网之力迅速蔓延。

    最后,资本对网络平台的隐性渗透成为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幕后推手。在资本的隐性渗透下,网络舆情的生成、扩散都受到资本的驱动。资本的最终目的是不断实现价值增值,资本以获利为唯一目的。伴随着资本的介入,流量明星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满足个人利益需求,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在资本的裹挟下,明星偶像逐渐符号化,形成“人设”,被包装成“商品”,去吸引并留住更多的青少年粉丝。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平台的普及,各个平台通过设置排行榜、专属话题等形式,将青少年粉丝对明星偶像的喜爱具象化、数据化、目标化。例如,青少年粉丝为了让自己的偶像登上排行榜的第一位,不断投入,疯狂“打榜”。这种评选让平台赚得盆满钵满,明星偶像也逐步成为粉丝的“消费品”。资本和平台通过控制粉丝流量,慢慢掌握了支配明星偶像的能力和裹挟青少年的权力。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环境,同时开辟了新的教育路径,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塑造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存在着消极一面,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隐性缺位”,严重影响了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塑造。

    (一)积极影响

    首先,网络舆情群体极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舆论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可持续的教育,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以及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网络舆情的显著特点是传播迅速,且具有很大的可变性、虚拟性,而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加大了网络舆情对青少年的影响。青少年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加强对网络舆情的认知和分析,可以提升自己的辨别力,学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获取更多有益的信息,拓宽视野。教师也可以利用一些积极正面的网络舆情信息,将生活中的凡人善举、身边榜样的事迹故事融入课堂教学中,对青少年开展立体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网络舆情群体极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途径。传统的教育一般都是通过教师的灌输和讲解来完成的,青少年的自主思考较少,这对学生辨别力、思考力的发展有负面影响。身处网络环境中的青少年在观察与分析网络舆情的时候,必须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辩证分析,才能辨别信息的真伪。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的独立思考和辨别力都得到了提升,青少年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接受的过程中也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网络舆情群体极化中,意见领袖和明星偶像对青少年的影响加剧,他们的观点和行为都会成为青少年模仿的对象,充分发挥明星偶像的正面引导作用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消极影响

    首先,网络舆情群体极化使青少年信息失衡、自我束缚。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移动互联网终端。这种移动化的互联网环境,为青少年创造了便利、高效、丰富的生活方式,并为他们提供了获取信息、消费购物、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大数据精准算法等技术的应用,使各平台可以根据青少年的日常浏览习惯、购物习惯、搜索习惯等,精准掌握青少年的兴趣爱好,不断给他们推送相关视频、话题。原本可以获取大量信息的青少年,逐渐变得信息封闭,不同信息和观点无法被触及,他们所处的舆情环境不断同质化,导致青少年的观点被固化、视野被窄化、创新被弱化。他们沉溺在网络中无法自拔,获得感、满足感不断增强,他们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客观的,是符合社会主流的。同时,深陷同质化环境中的青少年也会把他们自认为正确的信息进行二次传播,影响网络舆情群体和现实社会中身边的每一个人。

    其次,网络舆情群体极化让青少年丧失自我,极易被人操控。勒庞在《乌合之众》提道,“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异质性被同质性吞噬,无意识的个性占据上风”[5]104-109。现在的青少年因为对明星偶像的崇拜而形成了独特的“饭圈”文化,他们是偶像的捍卫者,他们可以全盘接受偶像的观点和想法。“饭圈”都具有比较成熟的组织运行模式,他们中有一部分人通过不断向其他人传递信息、组织应援活动等形式,在群体中逐步积累人气,慢慢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和号召力,成为能够影响舆论导向的意见领袖。但绝大多数青少年在网络中是“无名氏”,如果他们的观点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那么他们会很容易获得肯定和附和,会有很强的成就感,但是如果他们的观点与群体的观点不一致,那他们要么改变主张、服从主导,要么坚持自己的主张、慢慢被群体抛弃,甚至遭受网络暴力。青少年由于受年龄、阅历、所处环境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很难对网络中的信息都有准确的认知分析,也无法对明星偶像的言行进行理性判断,再加上“沉默的螺旋”效应,特别容易为了群体而否定一切和这个群体观点不一致的东西,甚至拒绝接受主流思想的引领。

    最后,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加剧了“体制归因”倾向,威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体制归因”是近年来从现实延续到网络世界的一种极端现象。部分人由于受到敌对势力的蛊惑和西方价值观的侵蚀,当社会中出现某个事件时,不是客观全面地对舆情事件进行系统化分析,而是通过流量引导将该事件转变为全民关注和讨论的公共事件,在剖析问题根源时将矛头直接指向社会制度和国家体制,形成一种“凡事怪国家,言必称体制”的怪圈和谬论。当网络舆情发生时,现实社会和网络中出现各种理性与非理性的言论和行为是一种正常现象,重要的是如何加以正确的引导,对错误言论与行为进行批判。这种“体制归因”的归罪逻辑在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作用下,会损害国家形象,瓦解青少年网民对国家的信任,削弱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不利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影响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安全。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蔓延造成诸多负面影响,要有效防控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对青少年价值观塑造的消极影响,就要对网络舆情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引导,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核心功能,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构建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网络舆情管理是管理主体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管理、控制的过程,其目的是把网络舆情信息、舆情活动和舆情影响框定在合理合法的可控范围。当前,我国网络舆情主体呈现多样性和低龄化趋势。在网络环境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信息源,可以自由发布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民众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管理者难以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预测,有时一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事,经过某些力量的推波助澜,就会形成网络舆情事件,这让网络舆情的有效管理变得困难重重。网络舆情的随机性、隐蔽性、热点爆发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都在不断增强,这给网络舆情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要在网络舆情管理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构建科学有效的引导机制。

    首先,应运用技术手段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网络舆情从开始发酵到极化现象出现直至引发社会舆论热点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与特点,通过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可以对舆情发展过程中的流量数据进行有效监测,当敏感词汇或极端言论的传播达到某一阈值时,有关部门要进行风险预警并进行科学研判,为下一步做好舆情引导、制定科学应对策略奠定基础。学校要密切关注青少年的舆情动向,根据有关部门的预警结合现实情况进行综合研判,对与青少年群体密切相关的网络舆情要精准掌握其发展状况,并根据情况开展线上线下的及时互动,以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带来的挑战,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其次,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要同向而行,合理利用议程设置进行舆情引导。在自媒体环境下,热点事件一旦出现,就会很快在全网传播。此时,身处舆论场中的人迫切需要官方、全面、专业的报道,以满足获取该事件信息的需求。传统媒体要发挥其资源优势,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防止谣言产生。网络媒体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不能听任谣言传播,要加强网络监督,抵制和消除网络谣言,建设清朗的网络环境。

    (二)加强网络舆情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升青少年应对风险的能力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虽然是发生在互联网中的现象,但其根源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由于其现实诉求无法得到满足而借助网络的力量寻求更多的关注,以期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要应对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带来的挑战,不能仅从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入手,还要将网络舆情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在现实中直面青少年的实际需求,通过针对性的教育提升青少年应对风险的能力和素质。

    当前,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产生了新变化,这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丰富了教育教学手段;
    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对各种信息的辨别力不强,容易受到错误信息的误导,极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部分青少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理论性教育,仅仅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标准等进行传授和讲解,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性宣传教育,存在排斥、漠视的心态。这部分学生更容易受到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产生极端化的思想与言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所产生的各种极端思想、错误言论和危害行为,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作用,积极利用网络中丰富的教育素材和资源,通过对各种网络舆情的汇总和分析,引导学生明事理、辨黑白,认清事件的真相,不断提升青少年的辨别能力,鼓励青少年摆脱“沉默的螺旋”效应,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在线下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之外,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促使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对网络教育平台的认知水平,实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情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三)加强清朗网络环境营造,为青少年成长提供良好育人环境

    在资本平台“逐利化”的背景下,许多网络平台坚持“流量为王”,标题党、发布虚假消息、网络互撕等现象屡见不鲜,一定程度上诱发了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因此,要防范群体极化给青少年价值观塑造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要营造一个清朗、风清气正的网络育人环境。

    首先,国家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对网络传播进行规范。网管部门要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对一些传播错误消息的网络主体予以封号、注销,防止各种不良言论在网络上大肆传播,对青少年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动态的监测,一旦发现不良苗头性的问题,要及时与相关部门联动,阻止不实消息的传播,使网络环境得到净化,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清朗的环境支持。

    其次,国家要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主流媒体要掌握当前新时代网络信息的传播规律,及时发布官方权威信息,客观公正地对青少年关注的问题给予正面的回应,直面质疑,对网络中的错误观点予以回击与匡正。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体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的门槛很低,发表错误言论所受惩罚的成本较低,形成了“人人都是麦克风,随便拿起任意疯”的现象。国家应完善相应政策和制度,引导民众文明理性上网,避免极端言语和危害行为的出现,做到“人人敬畏麦克风,理性拿起不能疯”。此外,要加强对优秀人物的宣传报道,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宣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四)发挥教师和网络意见领袖的榜样作用,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教师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要做到不在新媒体上发布和传播不符合教师身份、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要结合理论知识对各种舆论消息进行辨别,准确辨别不同的舆情信息,利用积极的舆论消息,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内容进行结合,实现对青少年的正确引导,给学生营造良好、健康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当前,在青少年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教师的能力和素养整体不高,有必要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互联网、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还能拓宽教师的思维和眼界,帮助教师获得更多有用的教学素材,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帮助。

    网络意见领袖是青少年群体中的关键少数,在网络舆情群体极化过程中,他们的言行会对青少年产生巨大影响。因此,要抓住网络意见领袖这个关键少数,充分发挥他们的引导作用,在网络舆情群体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引导与宣传,弘扬正能量,发挥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积极作用,防范控制其风险,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猜你喜欢 极化舆情群体 认知能力、技术进步与就业极化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2年5期)2022-06-01极化雷达导引头干扰技术研究航天电子对抗(2022年2期)2022-05-24基于干扰重构和盲源分离的混合极化抗SMSP干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21年9期)2021-11-02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非理想极化敏感阵列测向性能分析航天电子对抗(2019年4期)2019-06-02“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消费舆情消费电子(2016年12期)2017-01-19舆情中国民政(2016年16期)2016-09-19舆情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舆情中国民政(2016年24期)2016-02-11
    相关热词搜索:舆情极化价值观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