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中国共产党凝聚共识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基于三个历史决议的考察

    中国共产党凝聚共识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基于三个历史决议的考察

    时间:2023-03-03 19:05:0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代玉启 覃鑫渊

    内容提要 中国共产党的三个历史决议,记载了党在百年奋斗中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展现了党善于把握历史规律、凝聚思想共识的伟大智慧。这些决议的制定背景、起草经过及核心内容均指向凝聚共识,彰显党在把握脉络中凝聚价值共识、在自我审视中凝聚思想共识、在研判现实中凝聚发展共识的基本经验,具有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相统一、党性与人民性相结合、集思广益与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相呼应的逻辑特征。凝聚共识,有助于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推进各项事业深入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面向未来,凝聚共识应回答好凝聚什么共识、对谁凝聚共识、如何凝聚共识的问题,筑牢理论根基、把握时代变化、注重方式方法,落实到新时代新征程的共同行动上。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奋力书写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恢宏史诗,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党始终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凝聚思想共识,从集体智慧中汲取前进力量,最大可能地统一思想认识、动员集体力量、形成社会合力以推进各项事业发展。1945年《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一个历史决议)、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二个历史决议)和2021年《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三个历史决议)一脉相承地记载了党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取得的共识性成就与经验,对统一全党思想与行动、推进党和人民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不啻为显现党在百年发展中凝聚共识的文本结晶。目前,学界对三个历史决议展开多维探讨,并从不同侧面强调决议所发挥的历史作用[1]石仲泉详细解读第二个历史决议的起草过程,指出其完成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参见石仲泉:《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党的百年华诞》,《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1年第7期);
    曲青山系统总结前两个历史决议的概况,提出“统一”“团结”“前进”是认识前两个历史决议历史作用和意义的三个主要维度(参见曲青山:《两个“历史决议”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党建》2021年第11期);
    韩庆祥归纳提炼第三个历史决议的内在逻辑,认为这一决议意义深远,凝聚起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参见韩庆祥:《用“根本问题”解释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逻辑及精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年第11期)。。然而,现有成果大多深耕于一个或两个历史决议,鲜有聚焦三个历史决议的贯通性研究,对决议中凝聚共识这一核心要素的理论观照尚显不足。因此,立足三个历史决议,系统厘定中国共产党凝聚共识的历史经验与基本特征,对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好地凝聚共识、寻求最大公约数必将有所裨益。

    1.重大历史关头呼唤凝聚共识

    (1)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需要凝聚共识以实现党内团结

    第一个历史决议制定于1945年,与延安整风运动密切相关。自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内先后出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八七会议后的“左”倾盲动主义、“立三路线”、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以博古为代表的“左”倾路线等错误思想,给党的发展造成极大危害。尤其在以李立三、王明、博古为代表的三次“左”倾路线的干扰下,党内的错误思想始终没有得到及时清算和纠正,最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为了拨开思想迷雾、寻求革命出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不懈斗争。1935 年召开的遵义会议基本解决了党内面临的最为迫切的军事和组织问题,批判了“左”倾错误思想,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但是,受限于特殊的革命环境,遵义会议并未在思想上对党内的错误思想进行彻底清算。由于教条主义思想的根深蒂固,“左”倾路线错误仍阻滞着党在思想上的团结统一。这也使毛泽东意识到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运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统一思想认识的迫切性。秉承“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历时三年多的延安整风运动在党内掀起全面系统的学习讨论。通过批判错误路线、总结历史经验,全党尤其是广大干部对党的历史问题的路线是非有了比较统一的认识,初步达成思想上的统一。“这样一来,起草一份‘历史决议’,彻底解决党的历史问题的时机也就成熟了。”[2]曲青山:《两个“历史决议”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党建》2021年第11期。

    (2)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凝聚共识以汇集改革合力

    第二个历史决议制定于1981年,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密切相关。“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向何处去”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关注的重要问题。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国范围内领导和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判“两个凡是”错误观点,开启全国范围内的思想解放。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大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然而,在如此关键的历史转折点,党内外对一些重要历史问题尚未形成共识,包括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等问题,甚至出现“有人在北京西单民主墙张贴大字报,打着反思‘文化大革命’、呼吁‘民主’的旗号,攻击毛泽东,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3]夏春涛:《从百年党史看两个“历史决议”的伟大意义》,《毛泽东研究》2021年第3期。。这反映出党内外对重要历史问题的看法存在分歧,在指导思想上的认识不够统一。不澄清党内外对这些历史问题的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难以有效推进。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45页。,在此历史背景下,第二个历史决议的制定显得尤为迫切。

    (3)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凝聚共识以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三个历史决议制定于2021年,与党和国家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节点密切相关。一方面,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历经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大踏步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党需要对百年来的历史成就和历史经验进行总结,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为第二个百年的发展凝聚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我国正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国际发展形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国家命运与世界发展紧密相关。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我国疫情防控成效显著,对国际格局的演变影响深远。与此同时,我国面临的国际风险日趋复杂,意识形态斗争更为激烈。及时总结我们党的历史成就和基本经验,可以更好地凝聚人心,齐心协力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现在,距离第一个历史决议制定已经过去了76年,距离第二个历史决议制定也过去了40年。40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大大向前发展了,党的理论和实践也大大向前发展了。”[2]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人民日报》2021 年11 月17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何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如何增强全党全国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等等,都是时代发展向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现实之问,需要全党做出系统回答。

    2.历次起草过程突出凝聚共识

    (1)在充分酝酿中明确共识

    三个历史决议的起草都经过前期的充分酝酿,让党内外明确起草的目的,为凝聚共识做了充足准备。在第一个历史决议起草前,1944年5月10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成立党内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由任弼时负责召集。5月21日,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召开,全会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为党的七大做准备,而起草历史决议是实现这一任务的首要前提。自此,第一个历史决议的起草工作正式开始。第二个历史决议的起草正值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之际。1979 年9月,叶剑英代表中央发表讲话,初步总结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的历史,肯定党和国家取得的成绩,明确指出“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历史地位给予充分肯定,为第二个历史决议的制定奠定了基础。时年10月下旬,邓小平与胡耀邦、姚依林、邓利群谈话,建议着手起草决议,并提出以9月份的国庆讲话为纲要,在草案中进行细化和深化。随后,中央成立由胡乔木负责的决议起草小组,第二个历史决议的起草工作正式启动。在第三个历史决议制定前,2021年3月,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问题。4月1日,党中央发出《关于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总结党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问题征求意见的通知》。4月9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决议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决议起草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也标志着第三个历史决议的起草工作全面展开。

    (2)在领导核心指导下坚定共识

    在三次决议的起草过程中,党的领导集体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为决议的起草明确基调、指明方向。第一个历史决议以毛泽东在1941 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起草的《关于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路线结论草案》为基础。毛泽东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强调“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10页,第122页,第123页,第121页。。他提出许多重要观点,科学把握党的重大问题,而且在起草的后期亲自主持修订工作,先后七易其稿,最终将题目定为《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毛泽东强调:“历史决议案上的问题,是关系到多数人的问题还是少数人的问题?我说是关系到多数人的问题,关系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问题。所以我们要谦虚谨慎,不要骄傲急躁。”[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10页,第122页,第123页,第121页。关于第二个历史决议,“在20个月的起草过程中,邓小平有10多次讲话和指示,实际上对第二个历史决议的制定起着‘总设计师’作用”[3]石仲泉:《中国共产党三个历史决议的历史使命及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https://doi.org/10.14119/j.cnki.zgxb.20211203.001。。他的讲话明确了决议的中心思想:第一,最核心的是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第二,对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历史上的大事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对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做出公正的评价;
    第三,通过决议对过去的事情做出基本总结。第三个历史决议的主体内容很大程度上源于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2021年7月29日,习近平在肯定文件送审稿进展的同时,提出“要再打磨、再推敲,不能就此‘封卷’”[4]《牢记初心使命的政治宣言——〈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诞生记》,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11/17/c_1128074366.htm。。在决议稿起草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3次主持召开全会文件起草组全体会议,3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2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每一稿认真审阅修改、给出具体意见、提出明确要求”[5]《牢记初心使命的政治宣言——〈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诞生记》,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11/17/c_1128074366.htm。,为决议起草问诊把脉。

    (3)在集思广益中强化共识

    三个历史决议的起草均经过征求意见、反复讨论和多次修改,体现出充分发扬民主的优良作风。第一个历史决议起草期间,党内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决议草案,许多党的高级干部提出修改意见,不少意见被采纳,“不是大家提意见,就写不这样完备”[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10页,第122页,第123页,第121页。。正如毛泽东所说:“搞了一个历史决议案,三番五次,多少对眼睛看,单是中央委员会几十对眼睛看还不行,七看八看看不出许多问题来,而经过大家一看,一研究,就搞出许多问题来了。”[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10页,第122页,第123页,第121页。这充分彰显出第一个决议是全党智慧的结晶。第二个历史决议起草时,党内开展广泛的讨论,包括党内四千人的大讨论、四十多人的讨论、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讨论、十一届六中全会预备会的讨论等,还认真听取了老一辈革命同志的建议,“经过不晓得多少稿”[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59页,第458页,第462页。,吸收党内各方面的好意见,凝聚全党的集体智慧。例如:经过党内四千人讨论,吸收很多人要求把粉碎“四人帮”写进决议的意见;
    陈云同志建议在决议中增加对新中国成立前党的历史的讲述和对毛泽东哲学著作的学习,邓小平十分赞同,提出“关于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要写得更丰富,更充实。结束语中也要加上提倡学习的意思”[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59页,第458页,第462页。。整个决议的起草过程是“相当认真、严肃,也相当仔细了”[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59页,第458页,第462页。。第三个历史决议的起草在党内外广泛征求意见,“20多天内,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的109份意见建议汇聚而来,文件起草组整理形成75.3万字的汇总本”[11]《牢记初心使命的政治宣言——〈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诞生记》,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11/17/c_1128074366.htm。。文件起草组逐条分析这些意见和建议,“做到能吸收的尽量吸收。经反复研究推敲,对决议稿作出547处修改”[12]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反馈意见吸收率达24.6%[13]《牢记初心使命的政治宣言——〈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诞生记》,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11/17/c_1128074366.htm。。

    1.看齐意识与共识凝聚

    在重大历史关头,只有历经反复讨论和充分酝酿来“凝聚共识”,才能广泛汇聚集体智慧,形成正确“共识(的)凝聚”。三个历史决议不仅在起草过程中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凝聚共识的伟大智慧,更在核心内容里集中体现了凝聚而成的关于党的问题的正确共识。首先,贯穿于三个历史决议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坚定正确指导思想、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的看齐意识。这是党实现和巩固党内外共识的政治保证。毛泽东强调:“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23页,第111页。第一个历史决议以“刮骨疗伤”的方式承认党内曾经存在的错误思想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清算党内错误思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并高度评价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做出的杰出贡献,指出“二十四年来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了,并且还在证明着,毛泽东同志所代表的我们党和全国广大人民的奋斗方向是完全正确的”[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23页,第111页。,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实现党内思想的团结统一与共识凝聚。在第一个历史决议制定后不久,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使全党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达到高度团结,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二个历史决议根本否定“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深刻分析“文化大革命”的社会历史根源,客观评价毛泽东的是非功过,坚决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指导,“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完成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47页,第839页。。决议在结语部分强调: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既要有历史思维,明确党是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核心所在;
    也要有辩证思维,明确党的领导不会没有错误,但党是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政党,“任何人都不能用党曾犯过错误作为削弱、摆脱甚至破坏党的领导的理由”[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47页,第839页。;
    还要有发展思维,明确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更好担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责任。决议统一了对重大历史问题的认识,为坚持党的领导、凝聚思想共识奠定基调。第二个历史决议制定后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此后,尽管遇到来自国内外各方面的干扰和挑战,但我们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向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是推动党和国家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了充分准备。

    第三个历史决议将重点放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上,用较大篇幅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此次决议从十三个方面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强调“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充分肯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导。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迈入新时代之后,党和国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一直强调团结意识和看齐意识,既坚持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政治引领,使党成为总揽发展全局的主心骨,又汇集强大的民心之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形成党民团结如一人的政治生态。

    2.以史明志与共识凝聚

    三个历史决议的制定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智慧,为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巩固思想认识、明确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依据。第一个历史决议系统回顾建党以来的历史,重点总结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这十年的历史,尤其对党的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期间的若干重大历史问题作出正式结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进行刀刃向内自我革命”[1]石仲泉:《两个〈历史决议〉与党的百年华诞》,《毛泽东思想研究》2021年第4期。,形成了党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的优良传统。该决议蕴藏着共产党人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与广泛凝聚智慧、重视党内团结的意识,这些都是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在这一开创性决议的影响下,才会有后两个历史决议的制定。可以说,第一个历史决议一直在党内发挥着思想引领的重要作用,鞭策着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团结全党同志如同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如同一块坚固的钢铁一样”[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版,第76页,第88页。,不断推进党和人民各项事业发展。

    第二个历史决议从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等十个方面重点概括新中国成立三十二年的历史成绩,充分肯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间党和国家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94页,第849页。。该决议继承党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优良传统,更加突出实事求是的思想方针,敢于直面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就像决议在结尾发出的“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94页,第849页。号召一样,党始终不忘思想传承与共识凝聚,对于新时代党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个历史决议全面回顾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重点总结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展现出党在理论探索与实践锤炼中不断养成的历史自觉与历史主动。第三个历史决议开篇指出,前两个历史决议都在“重大历史关头统一了全党思想和行动,对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其基本论述和结论至今仍然适用”[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反映出我们党对于重大历史问题的认识一脉相承,有助于全党巩固共识,“聚焦我们正在做的事情”[6]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团结集体力量意气风发地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

    3.统一思想与共识凝聚

    三个历史决议的内容各有侧重,但首要的目的都是统一思想,直接指向凝聚共识。第一个历史决议为使“前车之覆”成为“后车之鉴”,全面分析自大革命失败以来党内的“左”倾、右倾错误思想,特别是第三次“左”倾错误思想给党造成的极大危害,并详细论述“左”倾路线“在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思想上同正确路线相违抗的主要内容”[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版,第76页,第88页。,深刻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社会根源,提出要克服“左”倾思想和右倾思想,必须深入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有效鉴别与抵制小资产阶级思想,在弄清思想、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团结。就当时的历史发展来看,第一个历史决议实现了党内思想的团结统一,为党的七大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第二个历史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做出正确总结,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肯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道路,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党和国家发展的关键节点实现了拨乱反正,澄清了错误思想。决议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确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概括,初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对统一全党思想、凝聚集体力量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发挥了强大作用。

    不同于前两个历史决议主要通过纠正错误、统一思想以凝聚共识,第三个历史决议侧重于从正面肯定成就、总结经验以凝聚共识,在正面总结中引导全党进一步坚定信心。“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是贯穿其中的三个关键词。此次决议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实践及历史意义,概括出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十条历史经验,对未来发展方向、奋斗目标、精神状态等提出明确要求,确保全党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前进方向,鼓舞新时代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前赴后继、接续奋斗。

    概言之,看齐意识、以史明志和统一思想是共识凝聚不可或缺的三个组成要素(如图1)。看齐意识直指团结,是凝聚共识的政治前提;
    以史明志强调以史为鉴,是凝聚共识的内驱动力;
    统一思想是凝聚共识的目标,也是最终落脚点。三者看似弥散分离,实则内嵌于三个历史决议之中,协同发力,共同指向共识凝聚。

    图1 凝聚共识的内在要素

    1.基本经验

    (1)在把握脉络中凝聚价值共识

    三个历史决议的制定,突显了中国共产党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反映出党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不仅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分析职能,而且具有认识历史能力的导向作用。”[1]黄广友:《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的几个维度——基于两个〈历史决议〉的思考》,《人民论坛》2021年第17期。学习三个历史决议可以发现,尽管它们制定的历史背景、解决的主要问题各不相同,但都是在重大历史节点对党的历史经验做出的科学总结。无论是总结教训还是梳理经验,无论是分清是非还是梳理成就,都是为了凝聚共识,团结一致向前看。“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345页。从具体方法上看,三个历史决议的形成过程都历经反复讨论、多次修改,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全党智慧、广泛凝聚共识的体现;
    三个历史决议的文本都不是凭空建构的,而是建立在尊重基本史实、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在对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评价上,党始终保持审慎思考,坚持实事求是,有理有据地解决思想分歧,增强全党的价值认同,巩固党的团结统一。

    (2)在自我审视中凝聚思想共识

    坚持守正与创新是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审视的重要方式,也是三个历史决议遵循的基本原则。首先,将三个历史决议贯通起来看可以发现,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确保全党团结一致向前进的关键。正是我们党始终坚持正确路线,才能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磅礴力量,克服不同历史时期的艰难险阻,使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其次,三个历史决议的文本内容体现出的“变”与“不变”,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坚持守正与创新的理论底色。考察三个历史决议,不变的地方包括对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的评价注重与党中央已有的结论相衔接,传承中国共产党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的优良传统,要求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等等。这些都有利于统一全党认识,巩固思想共识。考察三个历史决议,变化则更多体现在理论意蕴的逐步深入。以前两个历史决议为基础,我们党不断探索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的指导地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同时,中共党史与党的建设也作为学科被确立下来,拥有了一支专门的研究队伍和一批高质量的刊物,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实现守正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3)在研判现实中凝聚发展共识

    三个历史决议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奋斗初心,紧扣历史发展主线,研判社会发展现实,为推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为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思想条件,指明了前进方向。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前两个历史决议的基本论述和结论至今仍然适用。这说明,重大历史关头、重要时间节点提出了凝聚共识的迫切要求,也提供了凝聚共识的历史契机。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准确把握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为导向,直面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才促成三个历史决议的相继制定。系统地看,第一个历史决议主要解决历史遗留的党内错误思想,实现思想认识上的统一;
    第二个历史决议旨在拨乱反正,通过澄清历史问题达到统一思想,将全党全国力量集中于建设社会主义;
    第三个历史决议旨在总结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成就和经验,为更好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凝心聚力。可见,正是基于对问题的深刻分析和清晰的发展定位,中国共产党才能不断凝聚发展共识,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

    2.逻辑特征

    (1)体现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相统一的根本遵循

    三个历史决议在思想内容上展现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历史思维,彰显中国共产党在凝聚共识中始终遵循历史和现实相统一、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既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方向不动摇,又根据环境变化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一方面,三个历史决议中关于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一系列论断一以贯之、没有改变,这为凝聚思想共识指明根本方向。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
    始终坚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始终坚持党的自我革命和自我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等等。这些本质规定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赓续发展,是我们党能够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伟大成就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凝聚共识的过程不是封闭的、静止的,而是发展的、动态的。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以问题为中心,把握时代本质,回应现实诉求,凝聚全党全国的思想共识,并将其转化为动员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直面社会发展所遇到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和科学的工作方法,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持续向前。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既能够立足现实,根据时代特征和具体形势做出科学研判,在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时发挥历史主动性;
    又能够着眼长远,在社会发展长远目标统摄下,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展现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长远思维。三个历史决议只是党的历史长河中的“分号”而非“句号”,意在通过总结过去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

    (2)彰显党性与人民性相结合的价值属性

    “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1]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5页。这一理念集中体现于三个历史决议的思想内容和制定过程中。其一,坚持党性,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维护党中央权威。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以三个历史决议为线索可以看出,在革命战争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受到错误思想的干扰,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没能得到很好的坚持,使多项事业遭遇失败和停滞。正是由于及时拨乱反正,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才能确保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全党全国步调一致向前进。其二,党性的背后是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0页。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导向,了解和解决各个时期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回应人民需要,增强人民的思想认同,凝聚最大公约数。结合三个历史决议和百年党史来看,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各不相同,但能够胜利完成目标任务、取得伟大成就的经验却有相通之处,即都坚持和把握人民立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正是因为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使得党在各个时期的理论实践都能贴合群众、凝聚群众。

    (3)突出集思广益与发挥主观能动精神相呼应的方式方法

    在基于三个历史决议的制定凝聚共识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集中展现了自身的实践智慧。一方面,广泛征求党内外意见,充分集思广益。共识的凝聚发端于对重要历史事件、重大理论问题的讨论,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反反复复的讨论和修改,三个历史决议的起草过程就是有力证明。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对历史问题做出全面总结和客观评价。共识形成的艰难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动态生成性,这就需要党“通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逐步实现凝聚共识”[3]刘建军:《习近平对凝聚共识的全面论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9期。,在不断凝聚共识中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另一方面,党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发挥主观能动精神。“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4]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7期。中国共产党从建立走向兴盛、强大的百年历程无不闪耀着这一精神光辉。中国共产党善于贯古通今,把握机遇,直面挑战,研判把握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进而精准施策。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据,就是中国共产党既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精神,顺势而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冠疫情防控的重大胜利。正是由于我们党善于集思广益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精神,才实现了国家安定、人民安康。中国共产党也用实际行动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更好地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

    1.深远意蕴

    (1)增强党的团结统一,锻造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

    三个历史决议均是中国共产党立足实际情况,总结历史经验,对历史上的重要问题做出的正确评价和客观分析。这些决议消除了党内外的认识分歧,增强了党的团结统一,使全党全国人民在我们党正确思想的指引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是高度集中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是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1]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50页。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性质宗旨不动摇,勇于自我革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也得以锻造和增强。

    (2)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明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是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改革过程中的每一步都需要有一个凝聚共识的过程作为思想准备。没有思想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法顺利推进;
    离开思想共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难以实现。“凝聚共识很重要,没有广泛共识,改革就难以顺利推进,也难以取得全面成功。”[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45页。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重要历史关头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对推进党和人民各项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到了关键作用。面向历史,对错误思想进行批驳、对成就经验进行总结,有助于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形成集体智慧,汇聚发展合力。

    (3)影响世界历史进程,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

    以三个历史决议为线索,中国共产党逐步生成正确的党史观,形成具有广阔视野的大历史观,为更好地分析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发挥历史主动性提供了思想理论支持。三个历史决议的变迁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国情,在守正创新中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和发展,并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历经百年奋斗,党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力量。

    2.未来走向

    (1)筑牢理论根基,凝聚思想共识

    其一,凝聚共识的前提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的政党作为领导核心,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始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更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新的伟大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
    同时运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动员群众,通过“思想先行”[4]骆郁廷:《中国共产党“思想先行”的历史经验及其现实价值》,《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9期。凝聚社会共识,形成社会合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发展。

    其二,处理好凝聚共识与思想自由、个人选择之间的辩证关系。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谈的凝聚共识是指,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全党全国人民,以达到统一思想认识和价值认同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这一方式是从尊重历史事实和发展规律的宏伟维度出发的,旨在就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思想问题和政治问题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但凝聚共识本身是有限度的,“共识的本意是在承认差异性的前提下对某种思想、观点的理解和认同”[1]王志红:《差异性社会共识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31页。。凝聚共识无须否定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自由、行为选择,而应保持秩序与活力的动态平衡,否则将违背党凝聚共识的初衷。

    (2)把握时代变化,增强社会共识

    随着时代发展,凝聚共识要回答好“对谁凝聚”的问题。第一,凝聚共识中运用的一系列创新理论与历史经验等,总体而言是比较抽象的,而凝聚共识的对象涵盖党员、领导干部、党外人士、普通群众等多个群体,需要在不同群体中夯实共识的基础。这些群体的生活背景、文化禀赋和思想认知各有差异,这给凝聚共识提出了难题:如何处理好理论与对象的关系,在求同存异中画出最大同心圆?特别是近年来青少年群体中出现的“佛系”“躺平”心态,对国家发展充满信心、对自我前途略显悲观的矛盾心态,过分关注自我的“精致利己主义”,等等新问题,在不同程度上造成社会心态波动,加剧了凝聚社会共识的难度,应当成为新时代凝聚共识要关注的重点领域。

    第二,伴随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智能技术的高速运行,人们的观念受到多方位冲击,思想趋于多元化,这意味着凝聚共识的难度将愈发加大。近年来西方各国加紧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舆论场中多种声音交织,为凝聚共识提出新的挑战。因此,未来的凝聚共识要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抵制错误思潮,批驳错误观点,在复杂激烈的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动权。同时,还要关注到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页。。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凝聚社会全体成员思想共识的题中之义。

    (3)注重方式方法,创新凝聚理路

    第一,在党内要贯彻好民主集中制,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40页。,进而统一思想。由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所构成的民主集中制,既能最大限度激发全党创造活力,又能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
    既能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又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既能充分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又能形成全体人民的统一意志。三个历史决议便是党内充分发扬民主、凝聚共识的生动展现。

    第二,在党外要使凝聚共识面向更广泛的社会大众,形成价值认同。面向社会大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是现阶段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凝聚共识的未来发展,应该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般,既有惊涛拍岸的宣传气势,又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民众日用而不觉。

    第三,在世界范围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发展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做到“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一方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人类文明进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与各国一道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暖等国际性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决议共识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当代陕西(2021年21期)2022-01-19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三读决议岷峨诗稿(2021年4期)2021-11-12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中国共产党100岁啦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8期)2021-08-17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小学生学习指导(当代教科研)(2021年6期)2021-05-23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0年1期)2020-11-26商量出共识人大建设(2019年12期)2019-11-18我省干部群众坚决拥护全国两会各项决议决定当代陕西(2018年6期)2018-05-22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共产党决议共识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