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大伾山摩崖大石佛

    大伾山摩崖大石佛

    时间:2023-03-03 22:15:0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郭宸豪

    大伾山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县城东南隅,南北长1.75 千米, 东西宽0.95 千米, 面积1.66平方千米,海拔135 米。

    山体为中寒武统出露,叠压三层,各层倾向东南。

    山顶部分覆盖层较薄,局部裸露。

    山峰南北两侧呈等齐倾斜坡面,坡度7°左右。

    东西两侧各呈凹形斜面,坡度大概12°,有陡壁悬崖。

    山上文物古迹荟萃,古建筑星罗棋布,有天齐庙、兴国寺、石雕龙洞、吕祖阁等等。

    其中以位于天宁寺院内的摩崖大石佛最为著名,其开凿年代比乐山大佛早出400 多年时间,高度比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还高5 米左右,享有“北看伾山大佛,南看乐山大佛”的美誉。

    大伾山摩崖大石佛,古称“大佛岩”,俗称“镇河将军”。

    石佛高22.29 米,为善跏趺坐式大型弥勒佛像。

    石佛坐西朝东,头顶做螺髻,面相丰满,方颐,下额略宽,额间有白毫相。

    双目细长,眉骨突起,与鼻梁相通,双唇紧闭,粗颈横刻三道蚕纹。

    双眉齐亭,胸部宽厚袒挺。

    左手扶膝,右手肘前伸,五指并拢,掌心向外,施无畏印。

    身着双领下垂袈裟,内衣结带,衣纹疏朗,双腿下垂为倚坐式, 脚面平直不隆起, 两脚踏在双层仰莲之上。(图1)天宁寺现存《准敕不停废记》碑载:“大岯山者,上摩乾象,下压坤牛,左巨浸而右太行,诚为壮观;
    南夷门而北大魏,最擅繁华。

    遐重昔人,能擢胜景。

    以兹山之足为佛足矣,以兹山之顶为佛顶焉。”2001 年6 月,大伾山摩崖大石佛及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伾山摩崖大石佛依山凿就。

    雕刻手法采用直系阶梯与圆刀相结合的手法。

    造像风格稍显粗重而强调体积感。

    为后赵时期石勒所凿。

    元人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41 中记:“相与稽首弥勒尊像,其镌凿本末,以寺石麟考之,为高齐所造无疑。

    1.浚县。商周时,浚地称黎,大伾山称“黎山”。西汉初,朝廷于黎山脚下、黄河之滨置县。

    “县取山之名,取水在其阳”,故浚县又被称为“黎阳”,山亦名“黎阳山”。

    《尚书·禹贡》中记载,大禹治水,引导黄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

    浚县地扼黄河渡口,居四方交通要冲,

    2.大佛楼。据《浚县志》记载:为保护佛像,“拓跋魏覆以重阁,元末毁于兵。

    ”现存大佛楼为明正统十年(1445 年)重建。

    面阔13.64 米,进深14.76米,通高25.6 米,为硬山式木结构建筑。

    因大石佛两脚居地面以下丈余,故有“八丈佛爷七丈楼”之说。

    3.天宁寺。又称“大伾山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公元477—499 年)。

    寺由东西、南北两条轴线组成。

    即以山门、藏经阁、大佛楼为东西轴线,以天王殿、三佛殿、十八罗汉殿、地藏殿为南北轴线。总占地面积8000 余平方米。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大规模的灭佛事件,但保留下来的文物甚为罕见,寺内现存后周显德六年《准敕不停废记》碑一通,就是记载五代后周时废除寺院抑制佛教发展的一块重要碑刻。

    碑文记载了后周世宗柴荣颁诏灭佛,而大伾山寺得以“准敕不停废”。

    可知当时大伾山寺及摩崖大佛的历史地位。

    4.其他。

    继十六国后赵在大伾山开凿大石佛后,北魏建天宁寺,五代建兴国寺、宋代建天齐庙、丰泽庙,元代建观音寺、明清时期又相继建造阳明书院、紫泉别墅、玉皇庙、禹王庙、吕祖祠等。经文物调查发现,大伾山及周围荟萃了佛、儒、道三教文化,包括石碑、摩崖题记和石窟等重要文物460 余处。

    其中:北魏石狮子,高1.5 米,出土于天宁寺山门前台阶下;
    是揭示天宁寺及摩崖大佛创建年代的佐证;
    千佛寺石窟,雕凿于唐高宗至玄宗开元时期(公元650—741 年),共保留佛龛1011 个,造像1116 尊,是盛唐雕刻艺术的佳作;
    陇西尹公浮屠,建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 年),塔坐北面南,为平面正方形七级叠涩密檐式石塔,上刻《陇西尹公浮图铭》483 字;
    《大伾山铭》摩崖题记高0.62 米,宽0.93 米,刻于唐建中元年(公元780 年),是研究大伾山及弥勒佛的珍贵资料;
    《准敕不停废记》碑,立于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 年),是研究我国后周及佛教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康显侯诰》 碑, 立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 年), 记载宋徽宗敕封龙神为康显侯一事,碑首用汉、蒙、契丹三种文字,极为罕见;
    《大伾山诗》,刻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 年),为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兵部尚书王阳明撰诗并书丹。

    这些都是研究大伾山摩崖大石佛的珍贵资料。

    1.历史价值。大伾山摩崖大石佛及石刻,是文物价值的载体。

    大伾山是一座在千里平原上突起的青石山峰,大伾山平地拔起,山势奇特,自古即为河朔一大胜景。

    查《十六国春秋·后赵录》确有石勒令佛图澄在其封内大兴佛寺的相关记载,而彼时的浚县,即黎阳也正好属于后赵(公元319—351 年)领地,石勒大兴佛教的政令必然也在重要都邑黎阳产生深刻影响。

    石勒在位期间,后赵基本没有发生过对外战争,这段时期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也为佛图澄主持开凿石佛创造了成熟的条件。

    由此可以得知,后赵时期的黄河在以大伾山为代表的豫北地区为害尤甚。

    长期以来百姓皆苦于水患。

    石勒开凿摩崖大石佛“以镇黄河”,而此时大伾山摩崖大佛的开凿可以说是民众祈祷安宁的一种象征。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 年)邑乡进士孟思所撰《重修天宁寺三殿碑》记载:“唐以大佛名,或凿弥勒之像……畿南千里而遥,山唯大伾,建寺其上,以天宁名。

    山有佛,千二百年余,其兴废几几。

    ”专家多数认为“唐以大佛名”,说明唐代对大佛进行了加工修饰。

    随着时间的流逝,大佛经历了千年的风雨剥蚀,历朝历代又不断地装饰与修补,使得今天的大佛早已不同于原初的面貌。

    因此在试图为大佛断代的时候,周围碑刻题记与历史文献的记载是至关重要的。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 年),朝廷于大伾山北麓置黎阳仓,储河北之粮以饷京师,自此大伾山下,黄河之上,一片漕运繁忙景象,盛极一时。

    大伾山摩崖大佛及石刻与隋唐大运河,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大运河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在浚县卫河段的重要历史文化节点。

    西汉筑黎阳城,在大伾山东北,古黄河以西,现存黎阳城遗址。

    东晋有翟辽故城在大伾山东南不足一公里处。

    金明昌五年(1194 年)以前,大伾山曾为黄河转折点,东控名渡黎阳津(又名黎阳关),黎阳城“凭山为基,东阻于河”,故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宋端拱元年(公元988 年), 朝廷设通利军于大伾山以东,后黄河自通利军决口,军城被毁,改通利军为安利军。

    可见,浚县古城的变迁与大伾山有着重要的历史关联。

    大伾山凭借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依然充满吸引力, 宋、 元、明、 清各朝历史文化名人来此览胜依旧络绎不绝。

    大伾山天宁寺摩崖大佛从侧面反映了佛教文化在南北朝至唐代的兴盛程度,为佛教文化在中国古代北方地区的传播和佛教造像艺术史及断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2.艺术价值。大伾山摩崖大石佛依山势而作,体量巨大,蔚为大观,气势如虹。

    面部神态生动传神,局部精美至极,粗犷且不失细腻,豪放而独具婉约的艺术气质。

    细微处可见艺人高超的雕刻技法,融灵动俊秀与浑厚庄重于一身。

    因其取材于山,依山而成,更加彰显出一种浑然天成的艺术审美情趣。

    大佛右手所作降魔印,与大佛神态、身姿融为一体,给人以厚重博大质感,虽历经千年风雨侵蚀,却依然保持着古朴庄重的本色。

    摩崖大佛从艺术审美价值而言,可称得上中国乃至世界石刻艺术的经典作品。

    大伾山摩崖大石佛的存在为我们深入探索这一造像传播途径,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大伾山摩崖题记及碑刻是中国书法艺术珍品,包含多种语言文字,书体多样。

    摩崖题记数量多,延续年代较长。

    题记中除了汉文外,还有用回纥文、蒙古文、梵文、八思巴文、西夏文等多种以少数民族文字撰写的题记,书法精美,气势雄健,遒劲苍古,为秀美的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科学价值。

    大伾山摩崖大石佛为研究我国早期石雕技术和佛教传入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摩崖题刻、 石刻及碑刻为研究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历史事件、雕刻技术的发展、宗教历史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佛教虽自印度传来,但从这尊大佛的面部来看已经呈现出汉人的模样, 这说明佛教在自西向东传播的过程中已经逐渐汉化, 加入了大量汉地元素。

    天宁寺古建筑群为研究我国古代宗教建筑的形制、布局、施工技术的发展与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4.社会价值。

    大伾山、浮丘山是两座历史名山,有“登浮丘即朝东岳,攀大伾如游三壶”之称。两山上文物古迹荟萃,摩崖题记遍布,历史遗存极为丰富。

    大伾山摩崖大石佛及石刻开凿在大伾山东麓,山上郁郁葱葱,山下毗邻黄河故道、黎阳城遗址、隋唐大型粮仓黎阳仓,诸多石刻造像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为秀美的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形成了壮观的人文景观。

    因大伾山摩崖大石佛兴起的浚县庙会,即“浚县正月古庙会”,是河南省的大型民间传统庙会,吸引着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省的民众。

    庙会活动贯穿每年的农历正月,一直到二月二,天天都熙熙攘攘,每天都是十几万人,有“华北第一大古庙会”之称,被外国人称为“中国老百姓的狂欢节”。浚县古庙会起源于后赵皇帝石勒开凿大伾山大佛时期,至今已有1600 多年历史,与山东泰山庙会、陕西白云山庙会、北京妙峰山庙会并称华北地区四大庙会。

    2007 年浚县庙会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评为河南民俗经典。

    大伾山摩崖大石佛及石刻见证和记录了从十六国开始多个历史时期的宗教传播、社会风尚等信息,是延续文化,展示和传播历史信息、宗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浚县是1994 年被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大伾山风景区是省政府1987 年首批公布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它与与间隔一公里的浮丘山做为当地旅游业的重要支撑,对于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物遗存的保护对于提升地方文化品位, 扩大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大伾山摩崖大石佛及石刻,在增强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猜你喜欢 黎阳浚县大石 胆小鬼的长裤子少年文艺·我爱写作文(2022年4期)2022-05-12浚县大平调演出炎黄地理(2022年4期)2022-05-06乡村诊所电影文学(2021年17期)2021-11-14挥毫泼墨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2021年4期)2021-05-08浚县河南水利年鉴(2020年0期)2020-06-09十岁练什么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19年10期)2019-11-28黎阳雪糕军工文化(2018年5期)2018-08-17无名石头国中华奇石(2017年7期)2017-09-18幸福何须真相37°女人(2016年10期)2016-11-30幸福何须真相37°女人(2016年10期)2016-10-11
    相关热词搜索:石佛摩崖大伾山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