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时间:2023-03-03 22:20:0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王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简称为“两业”融合),既是工业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普遍趋势,也是服务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对于我国而言,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既是发展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变革,对于提高我国制造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一直是近年来学术界和产业界研究的重点内容。洪群联[1]分析了我国“两业”融合的总体现状,并提出了“十四五”期间的战略重点。张涛等[2]构建了“两业”融合的水平指标,并从科技水平、财政投入、空间集聚方面分析了我国“两业”融合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于洋等[3]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历史,并提出了鼓励新业态新模式、建立统计体系等政策建议。徐金[4]系统阐述了“两业”融合的主要影响因素。数字经济对“两业”融合的影响是近期研究热点。周明生等[5]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讨论了数字技术对“两业”融合的影响机制和作用特点。谢会强等[6]发现数字贸易对于“两业”融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不少学者结合本地特点,提出了有关地区推进“两业”融合的政策建议。杨新洪[7]介绍了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评价体系,并对广东省“两业”融合工作提出了政策建议。高清[8]介绍了江苏省开展“两业”融合的主要做法。江静等[9]定量分析了长三角地区两业融合的基本情况,并对推动“两业”融合,实现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措施。徐强[10]提出了推进浙江省“两业”融合的政策建议。

    2019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为两业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许多省市也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一系列“两业”融合的推进策略。但从文献和实际情况上看,“两业”融合仍然存在着推进路径不清晰、政策措施不聚焦等问题。一方面,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日益凸现,产业链侧重实体产品的生产,产业链短、产品中低端化问题突出,制造企业沿价值链攀升支持乏力;
    另一方面,服务业发展质量难以有效支撑“两业”融合,在数字技术、产品研发、物流运输等领域还处于传统发展阶段,难以满足企业快速发展、产业提档升级需求;
    此外,发展环境仍待优化,在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在此情况下,需要有针对性地在制造业改造升级、服务业提质增效、新业态培育、环境优化等方面研究确定清晰的发展路径,推动我国“两业”融合工作进一步发展。

    推进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核心在于把制造业做强做大。因此,需要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充分激发数据要素价值,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稳健发展。

    (一)促进先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加强关键智能化装备研制和应用。面向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趋势,支持相关企业开展制造业智能化核心部件和关键设备的研发,在重点行业加快具有全面感知、智能辅助决策、智能执行等功能的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仓库等智能化关键设备的规模化应用。

    推进工业软件创新应用。推动企业深度应用分散控制系统(DCS)、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MES)等工业控制系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企业资源计划(ERP)等经营管理系统,CAx、PDS、LIMS等特色应用软件,并通过一体化集成应用和云化改造,提升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水平,进而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协调联动形成企业级、行业级的规模化应用。

    推进工业互联网集成应用。推动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围绕全产业链要素整合优化需要,针对精益生产、供应链协同等重点需求,促进新型工业互联网技术、产品和系统的研发,推进面向重点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应用。同时,要重点针对工业控制系统,加快网络信息安全软硬件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加快形成重大行业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二)推动工业大数据融合汇聚与应用

    加强行业性工业数据标准化采集。促进符合标准体系的工业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RFID)、光通信器件等数据采集设备的部署和应用,支持企业按照行业标准加快推动工业控制系统的升级改造,加快企业内部ERP、MES、PLM等系统之间的数据互通。支持制造业龙头和互联网平台企业合作,开展行业性工业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行业性工业数据的标准化采集,加快建设行业性工业数据库。

    推进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和示范应用。支持龙头企业和行业平台联合开展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和运营。针对各工业行业特点,开展企业级和行业级工业大数据平台顶层设计,推动工业数据的采集分析、可信传输、高效存储、并行处理、智能分析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强产业链的工业数据联通汇聚,深化工业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应用,加强预测分析、远程维保、性能监测、风险管控等方面的应用拓展。

    支持重点制造业行业加强服务化改造协同攻关。支持制造业企业联合服务业企业特别是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组成协作机制,开展与制造业服务化升级相关的协同攻关,开展集成应用、可靠性测试验证等相关对标研究和咨询服务,推动重点行业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示范。

    支持重点制造业行业建设智能化示范工厂。对于离散制造业,要加快制造单位、加工中心、生产线、车间等的智能化改造,促进生产物流一体化建设;
    对于流程制造业,要加快与研发工艺控制、产线状态监测、产品质量控制等先进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的全面应用和优化升级。

    支持重点行业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支持汽车行业龙头企业顺应电动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推动以智能网联为方向的汽车产业链发展,带动汽车电池、充电设备等配套产品制造和研发设计、测试维修等配套服务的发展。支持装备制造业企业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发展,加强辅助设计、系统仿真、智能控制等工业软件应用,带动研发设计、零部件配套、测试维修、系统集成等协同发展。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加强设计研发和制造封测等薄弱环节,加快产业链一体化和产业集群化发展。

    推进“两业”融合的重点关键在于服务业的提质增效,在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产品的同时壮大自身。因此,要利用制造业的关键知识和能力,通过沉淀积累打造高质量服务产品,进而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一)推动生产性服务与生产制造协同发展

    ■处处金黄|李艳明/摄

    鼓励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化过渡,由单一生产制造向研发设计、供应链协同、数据管理等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加强对工业知识的汇聚整合,提高产品附加值与企业竞争力。围绕本地优势制造产业,推进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为驱动的价值链升级、产品升级和新生态构建,发展配套的专业技术服务,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支撑产业。推动龙头企业的专业服务部门剥离形成针对行业的软件开发和云服务提供商,加强工业互联网和云平台建设,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共性支撑服务。

    (二)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产业

    培育壮大工业设计主体,加快推进各级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计企业建设,促进设计类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引导相关地区和机构联合攻关,重点利用装备制造、服装、建筑等优势产业集群孵化特色工业设计产业。鼓励工业设计向高端化、国际化、综合化设计服务升级,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展众包、众智等新兴工业设计服务模式。

    (三)着力发展现代物流服务

    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建立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要求的精益化、敏捷化物流模式。推进新型物流企业深度参与制造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实现物流服务与生产制造的无缝对接,同时拓展维修、贸易、融资等生产性服务。引导制造企业加快释放采购、生产环节的物流需求,从内部剥离专业化物流企业,形成具有全球采购、全球配送能力的供应链服务。建设数据型物流企业,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企业各项物流活动中的应用,强化物流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促进物流信息的集成共享,提高企业物流标准化、网络化、智慧化水平。

    “两业”融合也会产生许多新业态新模式,这些新的业态不仅能够支撑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提质增效,更有可能形成新的增长点和爆发点,成为未来支柱性产业。

    (一)积极培育制造服务产业

    充分利用制造业多年积累的行业经验,通过以“软件+数据”的方式进行深度沉淀,培育“制造业产品+软件产品+数据”的总体解决方案服务商。重点推动产业链、产业集群中的率先转型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模型将先进的转型经验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推广,推动广大中小微企业快速转型提升。同时,注重有关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的积累保护,并积极拓展国际服务市场。

    (二)打造服务型制造企业

    培育特定行业的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支持大型制造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互联平台企业等构建供应链协同服务平台,形成用户、整机厂、上下游企业联动的快速响应制造服务能力,扶持工业大数据企业,通过工业大数据的规模汇聚效应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积极推动大数据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和产业链全流程各环节的应用。培育专业运维服务企业,通过对某一领域产品、服务、客户的深度挖掘,实现对制造企业的产品研发支持、客户需求分析、供应链预测等专业化定制化服务模式。

    (一)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深化政府、制造企业、服务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通过项目牵引,联合开展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发、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工作。在重点院校、大型企业和产业园区建立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机制。着力引进和培育专业性科技服务主体,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服务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二)搭建“两业”融合交流平台

    搭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信息交流平台,提供企业间的合作交流渠道,促进制造业企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中介平台之间人才、技术、资金、设施、政策等信息的共享,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精准对接。加强企业本地配套,推进龙头制造业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形式带动本地原材料企业、工业设计企业、物流企业等进入配套体系。搭建工业服务平台,面向工业企业转型中的实际需求,提供中介、咨询、共性技术、金融、培训等“菜单式”服务,培育能够为工业企业定制一站式智能化改造解决方案的专业供应商。

    (三)创新财政金融支持手段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和企业融资方式,推动金融资源向服务业倾斜,重点支持技术改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两业融合共性技术开发。发展融资担保、金融租赁等新兴业态,鼓励金融机构对服务业企业给予积极信贷支持,制定个性化的企业信贷解决方案。鼓励风险投资企业和产业基金,从行业知识、关键技术、供应链伙伴、高端人才等多维度给服务业企业赋能,实现金融、科技和制造的深入融合,增强“两业”融合造血功能。

    猜你喜欢 两业服务业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全省唯一!大湾区“两业融合”高地如何炼成?房地产导刊(2021年6期)2021-07-22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对策建议现代交际(2019年19期)2019-12-05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英语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两业”共进敲响百姓“幸福门”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8年11期)2018-11-16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商周刊(2017年6期)2017-08-22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2014上海服务业50强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相关热词搜索:路径制造业现代服务业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