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视域下高校师生关系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视域下高校师生关系的建构

    时间:2023-03-04 16:25: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刁溯

    (扬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高校是党和国家普及政策、落实理念的主阵地,深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同时我们也意识到高校教育教学活动日益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学习方式、教学手段和学生思想观念改变的影响,广大教师将面对课堂内外如何教育教学以及师生关系如何和谐共存等问题。笔者认为把高校看作一个有机生态整体,通过调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让处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可以达到一个和谐融洽的状态。这种理想状态的具体实现还得通过理论溯源、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授课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来实现。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师生间关系”的涵义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在学术界,师生关系的意义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即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教育和教育活动中,存在相互的地位、作用的影响[1]。教育心理学中,师生关系被界定为师生之间经历从冲突和碰撞到协调和相容的复杂而深刻的心理互动过程,其中充斥着情感的沟通和道德的调节。二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有些学者认为,师生关系是从人类血缘关系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社会关系,与此同时这一关系是影响教师与相关主体关系的重要因素[2]。三是法律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包括师生在内的人民的意志,包括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是具有强制性质的师生关系[3]。从上述观点中不难看出,无论对于师生关系的定义基于哪个学科视域,师生关系的发展和归宿应该是基于一定权利与义务,趋于平等和谐的,而不是充斥着霸权与不公。

    相较于中小学乃至其他特殊学校的师生关系来讲,高校师生关系又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状态,这不仅仅存在于师生之间,还涉及所处的客观物质环境。大学教师和大学生所形成的各种关系中涵盖了社会、心理、教育等层面的复杂关系[4]。在高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影响着师生关系的性质和发展态势的重要因素必然包括师生所处的地位、各类权责比重、所扮演的角色等。在传统教育观念中,高校教育者(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等)对教育活动的形式、内容以及发展过程等具有决定权,是绝对的主导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受教育者(学生)处于被领导、被支配、被控制的状态,与教育工作者的关系是对立的。

    目前学术界较为典型的关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的看法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具有充分的自主权,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他直接关系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整体方向、进程和速度,他直接影响着教育和教学的整体目标的达成和控制。在教育教学中,受教育人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角色,主要体现在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及其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受教育者作为教育的对象,又是受教育影响的客体,传统教育观念中往往容易忽略受教育者在学习活动中是主动者与发现者的角色,而把其当作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客体来看待。因此,大学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位置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它们各自担负着各自的使命,却都是各自的主体与客体[5]。

    近年来,在国内外诸多不良思想的冲击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脱离了传统的人际交往。

    (一)师生间对话地位不平等,教学冲突较为严重

    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而进行的,教师拥有对知识的解释权和授予知识的权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绝对的支配地位,拥有不容置疑的话语权。然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自我发展的欲望和摆脱老师控制的态度构成了当前高校教学冲突的主要原因。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人的兴趣发展,使他们无法自由地选择自己所要接受的知识,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和扩大了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支配。“主导-服从”的传统教学过程造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激烈矛盾,最终体现在两者间产生内容观点上的异议、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感情冲突以及师生之间的交往嬗变。

    (二)师生间角色地位悬殊化,学生与教师无法实现身份平等

    从传统教育学的视域来看,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既需要也应该具备和拥有领导和管理的权威,但是这种权威的产生并不利于教育公正和平等,随着现代社会师生关系的嬗变,教师的“权力”弱化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公平的价值追求,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和谐的话语环境变得更加稀缺,也就不可能真正地达到平等的对话。在目前的大学管理背景下,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老师处于教学管理“绝对掌控”状态,而作为被教育对象的学生则成为失去了发言权的“缄默者”。所以,在高校绝大多数教育教学场景内,学生没有批判、反思、质疑的能力,这弱化了大学作为“公正自由民主”的公共话语殿堂的形象,难以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养成提供有效的帮助。具体表现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过分追求过程中的绝对效率,把学生当成只需要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人”,并没有把他们放在平等的位置。更有甚者,他们会以消极负面的态度来对待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师生关系很难突破教师支配、学生服从的师生交往特征,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管理活动中悬殊的角色地位,也不再适应信息时代对多元协商、平等自治的教学主体关系的期待,无法实现师生间网络化、扁平化的交往形式转向,满足不了市场经济对多元化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在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里,秉持着人与自然相对立的二元逻辑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此基础之上把自然作为第一性,将人与自然关系从形而上学的范畴解放出来,用具体实践来联系彼此,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从而形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人、自然、社会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三大要素,正是对这三者相互关系的逻辑解构和思想论述构成了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6],同时社会作为人集中生活的区域,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组织形式和保障体系。社会关系的总和也被马克思界定为人的本质。社会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其存在和发展受到人的主动性的影响和自然环境的约束,又反过来对人的发展变化和自然环境的改变发挥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认为:自然是一个由多要素组成的科学的有机系统,或者说是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各要素包括人、动物、植物等都是这个自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各要素各行其是最终达到动态平衡。高校师生主体关系需要参考循环系统理念,强调各个主体在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实现系统间、系统内部和谐统一的发展状态。具体体现在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是均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权力,达到教学中权利均等;二是构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沟通机制,将启发性、参与性、互动性的方式融入教学中,破解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各种冲突问题,打造开放、平等、多元的和谐师生关系;三是要跨学科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探究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从而能应对各种学生的求知需求,更好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一)注重师生权利导向趋向双向化,重建二者间的权力结构

    高校要打破教师处于教育教学“霸权垄断”地位,学生处于被压迫的被动境地,重新建构一种和谐自然的高校师生关系,给两者在教育教学场域内的权责地位关系赋予新的内涵,从而在根本上改变这种地位严重不对等的师生关系。但是如果在执行过程中把握不好尺度就会出现两级翻转,即由“教师权威”转向另一极端——“学生权利主导”。因此,学生与教师的权利关系应得到更多的重视,而不仅仅是对师生权利简单、粗暴地进行逆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权力不均衡会引起师生之间的矛盾。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健全的均衡机制是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权力均衡、协调的最好途径。实现这个师生之间权利关系的平衡还需要其他要素的介入,比如道德和法律。法律为权利平衡提供了必备的依据和制度保障,同时道德要发挥协调效应,也就是对教师与学生的道德标准做出明确的要求。正如在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人靠自然界来生活”[7],这不仅具有生物学层面的意义,还具有社会层面的意义,人类生活只有依靠社会生活过程才能成为各种可能,人、自然与社会只有共同置于一个大循环体系之内,才能维持整个生态大系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性生存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样,师生关系在法律和道德等要素的平衡作用之下,才能和谐、健康地发展。

    (二)创造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平台,缓解教育教学中的冲突与矛盾

    要重新构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方式,高校教师首先要“搁置”自己原本处于强势的角色地位,以互动、平等、开放的形式,在教育与教学中构建和谐健康、多元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实现生态价值的具体目标,在这种“平等”师生关系中,两者共同存在于高校这一有机循环系统中,都作为具有独立个性的自由个体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作用,最终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其具体体现在大学的教育教学中,既要重视教师对课程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形成有效的辩论、探讨以及磋商的教学模式。对话教学既是一种语言的表达,也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心灵情感的碰撞和交流。即便是学生们保持缄默,他们内心的想法也是真实存在的[8]。

    (三)利用多元的教学方式,强化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与精神交流作用

    首先,高校教师要秉持教师“六要”准则,在政治强、情怀深的背景下,从思维新、视野广的角度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完善知识架构,做到自律严、作风正,这样才能使教育和教学的质量得到改善。在当今网络时代,大学老师已失去了其在知识上的优越性,应该正视现状,结合教师自身优势将所学知识与自我经验进行有机融合,形成独属于自身的文化和思想体系优势。因此,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意识、优化学习方式、强化学习动力,善于利用多种教学工具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将多种教育技巧相结合。在教育和教学中,对本课程的学习方法、特征、技巧的掌握与应用是最为基础的内容,充分融入教育主题的情感、信念等精神因素则是“制胜绝招”。其次,高校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定位,要善于转变自己的身份,由传授知识的人转变为教育相关活动的组织者。在当前新媒体成为新兴教学辅助手段的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与学生同为运用新媒体工具学习活动的学习者与参与者。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改变传统的教学心态,更好地适应与融入新的教学模式中,在实践中与学生共同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成长,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良师益友。在老师的引导和协助下,大学生由机械、被动的接受体逐渐过渡为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的主动者,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多项技能的获得与应用,有利于其未来的多元化发展[9]。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教学活动师生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2022年1期)2022-08-19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天津教育·下(2022年4期)2022-05-10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谈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构建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人间(2015年24期)2015-12-26麻辣师生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2015年12期)2015-12-1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相关热词搜索:视域生态学建构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