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中班幼儿角色游戏规则执行的研究*——以“小餐厅”为例

    中班幼儿角色游戏规则执行的研究*——以“小餐厅”为例

    时间:2023-03-04 17:55: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黄红婷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叶 婷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研究者依据相关的文献,将角色游戏的规则分为内隐规则、组织规则、材料取用规则和安全规则四类。幼儿角色游戏规则的执行,指幼儿在角色游戏过程中能遵守相应的规则。角色游戏中游戏规则的执行是幼儿社会认知、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反映。

    本研究以A幼儿园中班幼儿为研究对象。A幼儿园是一所非营利性普惠性幼儿园,设中班1个。该班级内设置了语言区、益智区、生活区、角色区、建构区、美工区6个区域,其中,角色区以“小餐厅”为主题,配置了小吃摊车、厨房餐具玩具和仿真食物等材料。该班共26名幼儿,采用自由选择区域的形式开展区域游戏。本研究选取游戏时间进入角色区的幼儿作为观察对象,旨在了解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规则执行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该班级区域游戏时间为早上八点半至九点,本研究采用事件取样法记录幼儿规则执行情况,观察时间共计150分钟。研究者共记录幼儿角色游戏规则执行294次,其中遵守角色游戏规则194次,占66%;
    违反角色游戏规则100次,占34%。从总体看来,幼儿角色游戏规则执行情况一般。记录的294次中,内隐规则执行有75次,组织规则执行有76次,材料取用规则执行有110次,安全规则执行有33次。规则执行情况理想程度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内隐规则、组织规则、材料取用规则、安全规则。

    内隐规则是指幼儿按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履行社会对该角色的动作要求和使用物品的要求的规则。在角色游戏内隐规则执行上,执行次数为61次,占比81%;
    违反次数为14次,占比19%。这说明幼儿内隐规则执行情况较理想。

    组织规则是指与角色的商定和情节的确定等一系列游戏组织过程的规定有关的规则。在角色游戏组织规则执行上,执行次数为55次,占比72%;
    违反次数为21次,占比28%。这说明中班幼儿多数情况下能够遵守组织规则。

    材料取用规则是指与角色区活动材料的选取、使用和归置要求相关的规则。在角色游戏材料取用规则执行上,执行次数为63次,占比57%;
    违反次数为47次,占比43%。这说明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材料取用规则执行情况欠佳。

    安全规则是指在进行角色游戏中,为保证幼儿安全而做的规定。这一规则执行更多的是由教师进行规定和管控,目的是保证幼儿的安全。在角色游戏安全规则执行上,执行次数为15次,占比45%;
    违反次数为18次,占比55%。安全规则违反次数高于执行次数,说明幼儿角色游戏安全规则执行情况不佳。

    (一)内隐规则执行中的“角色职责不明确”

    角色游戏中的内隐规则执行包含角色职责、生活常识、道德约束这三个执行内容。角色职责即幼儿能够把握所扮演角色的语言和行为规范。生活常识即幼儿将生活中的某些常识性知识真实地迁移到游戏当中。道德规范即游戏当中的文明交流。内隐规则执行与幼儿的社会化水平息息相关。只要幼儿对社会行为规范具备基本的认知,能掌握一般生活常识,也能重视道德问题,就基本能遵守角色游戏中的内隐规则。研究者发现游戏中出现了幼儿对所扮演角色职责认知不清、容易按自己的理解和兴趣处理问题的情况。

    [案例一]嘉嘉是“小吃店”的“外卖员”。他拿着“取餐箱”到“小吃店”里取“餐”,取完“餐”之后,带着“餐”四处问:“我这里有‘烤串’,你要不要吃?”有些幼儿拒绝,而沙沙说“要”。嘉嘉就把“烤串”分给沙沙,然后又继续回到“小吃店”取“餐”。“小吃店”的“餐”快卖完了,“小吃店”的“老板”看着柜台上稀少的几张“钱币”,嘟囔道:“今天收入怎么这么少?”

    “案例一”中,嘉嘉作为“外卖员”,主要的职责是送外卖,但他取好“餐”后随意找人用“餐”,且不收取任何费用,违反了外卖员的一般性操作,造成了“小吃店”的“损失”。幼儿对一些社会性角色的了解多浮于表面,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只能做到角色行为较少的一部分,对于不够了解的部分就自由发挥。

    (二)组织规则执行中的“随意更换角色”

    组织规则执行主要涵盖了角色分配、情节展开这两个执行内容。角色分配是对幼儿选择角色和商量角色分工的要求。情节展开是为保障情节的顺利开展而做的规定。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幼儿需要推进情节或转化情节发展的方向,使之合乎逻辑。组织规则执行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角色游戏的进展和丰富程度。角色游戏的情节展开往往对角色有要求。研究者在观察中发现有的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存在“不忠于”最初角色、擅自更换角色的行为。

    [案例二]岚岚要去“上学”了,“妈妈”芹芹带她去“幼儿园”。到了“幼儿园”后,看到其他“小朋友”在玩积木,“妈妈”也想玩,就带着岚岚坐下来一起玩积木。独自在“家”的“姐姐”小雪看到“妈妈”还没有回来,就到“幼儿园”找“妈妈”。小雪看到“妈妈”跟“小朋友”玩得不亦乐乎,问道:“‘妈妈’,你怎么还在这里玩,我们不是说好要做‘三明治’吗?”芹芹不愿意离开,手上没有停下来,回答说:“我现在不是‘妈妈’,我是‘小朋友’。”小雪有些不知所措,最终选择自己回“家”做“三明治”。

    “案例二”中,芹芹作为“妈妈”,应在游戏中从始至终扮演好“妈妈”这一角色,却因为玩积木随意地变换了角色。芹芹的行为,一方面影响了其他角色的活动,另一方面使原本的游戏状态受到破坏。

    (三)材料取用规则执行中的“材料认知不深刻”

    材料是幼儿进行角色游戏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材料取用规则涵盖了材料的选取、使用、归置三个方面。研究者在观察中发现多数幼儿能够根据游戏主题选取材料、在游戏结束时按要求归置好材料,在游戏当中也能熟练地“以物代物”,但存在幼儿因对材料认知的不深刻而造成材料使用偏差的现象,影响了游戏的展开。

    [案例三]龙龙是“小吃店”的“老板”。他热情地招呼“顾客”来买东西。豆豆来到了“小吃店”前,问:“‘老板’,我想要两串‘烤串’,一共多少‘钱’啊?”“老板”看了看豆豆手中的“钱”,说:“你把你手里的都给我吧。”不一会儿,小熙也来买“烤串”,他拿着两张“钱”,问“老板”:“我要买两串‘烤串’,这些‘钱’够吗?”龙龙回答:“够了。”豆豆看到了发出疑问:“为什么我买‘烤串’要花那么多‘钱’,他只需要花一点点‘钱’?”龙龙回答:“那你也给我两张就可以了。”

    “案例三”中幼儿能够用纸张代替“钱”,表现出“以物代物”的行为,却没有为“钱”设置统一标准,即每张“钱”的面额不确定。龙龙作为“老板”,对“烤串”的定价不清晰,导致“小吃店”的运营出现了问题。这与幼儿对“钱”这一材料的认知不深刻有关系。

    (四)安全规则执行中的“发生肢体冲突”

    安全规则分为对幼儿行为的要求和用物的要求两方面。安全规则作为幼儿角色游戏的保障,不可或缺。研究者在观察的过程中,较少发现幼儿违反用物的要求,但存在幼儿因游戏过程的矛盾而发生肢体冲突的现象,容易产生安全隐患。

    [案例四]巧巧作为“妈妈”,张罗着跟其他“宝贝”一起布置“家”。他们一起围在桌子旁,把桌边挤得满满当当。小霖想要离桌子近一点,把身体使劲儿往前靠。晓晓被小霖一挤,有些重心不稳,手磕到桌面了。晓晓很生气,转过身来用力推开小霖,说:“你不要再挤了。”小霖没站稳,一屁股坐到了地上。

    “案例四”中小霖想参与游戏,却因为方式不恰当,使晓晓受到伤害。紧接着,晓晓将小霖推开,又使小霖摔坐在地上。虽然两个幼儿没有受伤,但在角色游戏中诸如此类的肢体冲突发生频率较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

    (一)支持幼儿明确角色职责

    中班幼儿的角色职责还较模糊,在游戏中有时会不清楚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具体职责,难以在游戏中表现出角色应有的真实、准确的行为。支持幼儿明确角色的职责,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明确角色语言,二是明确角色行为。明确角色语言即掌握所扮演角色的代表性用语,如“您好,我来取餐”“您好,您的外卖到了”是“外卖员”角色的代表性角色语言。明确角色行为即充分了解并能完成符合角色设定的行为,如“外卖员”的角色行为包括接单、取餐、送餐等。幼儿既要遵守所扮演角色应该做的动作的先后顺序,又要保证动作的完整和准确。家长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和了解社会各种角色的典型语言和典型行为。

    (二)帮助幼儿形成稳定的角色意识

    稳定的角色意识可以推动角色游戏情节的发展,从而促进幼儿生理、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稳定的角色意识是角色游戏情节发展及组织规则顺利执行的保障。针对幼儿在游戏时角色随意更换、角色意识不稳定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游戏前帮助幼儿明确角色的选择。在幼儿选定角色时,教师应关注幼儿对角色的认知是否充分、是否有能力扮演好该角色。二是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幼儿更换角色的情境,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引导。如“案例二”中教师应帮助“妈妈”芹芹明确其角色的职责,增强芹芹角色意识的稳定性。

    (三)丰富幼儿对材料的认知

    中班幼儿会因对材料的认知不充分,不能最大化地使用材料。丰富幼儿对材料的认知,可以让材料使用越来越“真”。材料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发挥创造力,将某些低结构材料转化为指向性更强、更真实的材料,如在一些纸片上写上适宜的数字,可使游戏中的金钱交易进行得更为顺利。强化幼儿对材料的认知,也可以使材料的使用更为严谨。对于某些需要幼儿深刻认知的材料,教师应引导幼儿充分了解其性能。“案例三”中,幼儿对于“钱”的使用过于随意,教师可引导“老板”为“商品”定价,并在“钱”上写上具体数字,从而推进游戏的发展。

    (四)避免幼儿发生肢体冲突

    中班幼儿基本能理解安全规则,但在游戏过程中缺乏某些安全意识,尤其在发生矛盾时容易被情绪支配。为了提高幼儿的游戏安全意识、避免发生肢体冲突,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幼儿情绪管理。教师应理解幼儿在游戏中好动、易冲动的特点,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用积极的方式应对矛盾。“案例四”中,晓晓在被小霖推挤后,处理方式不当。教师可以告诉小霖行为的不当之处,引导晓晓用语言沟通,避免“以暴制暴”。二是强化事后评价。幼儿对于发生的事情难以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在不经过他人提醒的情况下难以判断自身行为的正误,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事后评价。“案例四”中小霖推挤其他幼儿的行为有安全隐患,教师应在事后引导幼儿理解小霖是为了更好地融入游戏而引发了冲突,鼓励幼儿意识到游戏的安全问题并寻求合理的解决办法。

    猜你喜欢 烤串小吃店游戏规则 偷换职场游戏规则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牛魔系烤串小天使·二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5期)2022-05-28人间真情抚慰人心家长(2021年2期)2021-03-17游戏规则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19年6期)2019-09-20露天小吃店快乐语文(2018年9期)2018-05-09旅日王朝盛:从烤串店到药妆店 他屡创经营神话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左西右东作文·初中版(2017年4期)2017-04-18提前练习三月三(2017年3期)2017-03-27提前练习三月三(2017年3期)2017-03-27游戏规则儿童故事画报·智力大王(2015年6期)2015-08-17
    相关热词搜索:中班为例游戏规则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