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建筑信息化背景下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执业能力“三融合”培养模式的研究——基于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实践分析

    建筑信息化背景下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执业能力“三融合”培养模式的研究——基于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实践分析

    时间:2023-03-04 20:55: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王 伟,黄书童

    (1.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能源与建筑环境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2.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重要的发展新目标、新要求。[1]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我国建设行业已进入数字化、产业化的关键转型期。建筑信息化(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不仅是建筑设计、施工、管理等实现信息化的实践手段,而且是建筑领域实现创新、转型升级的突破口。[2]城镇化跨越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崛起等战略的实施,需要培养大量工程管理方面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满足信息化工程管理的人才需求迫在眉睫。[3]如此“新常态”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具有“核心执业能力”的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4]

    以“工业界视角”审视,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建筑业及其相关行业对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的需求不断扩大,这就要求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其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交流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综合培养,特别是不能让“执业能力”的培养陷入“空谈”的状态。而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行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执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就业是民生之本,政府之责。区域性工科人才规模与产业规模之间的精准匹配等问题需要尽快解决。在人才培养的质量内涵与支撑要素方面,质量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有待真正落地。工程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支撑条件、教师队伍建设、学生能力发展等内涵要素均有较大持续改进空间。[5]因此,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以“BIM+国家执业资格认证制度”为核心,如图1所示,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师能力、考核机制等各方面对当前传统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全面改革。只有引导学生以自主的、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课程体系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执业能力,才能有效解决高校毕业生专业能力与业界新要求之间的错位问题,从而切实提高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近年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能源与建筑环境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以BIM为实践教学基础,将工程管理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认证标准深度融合,围绕可操作、可观察和可评测的预期学习效果(执业能力的提升),形成了“建筑信息化、学历教育与执业能力培养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了建筑信息化下的知行合一。

    图1 以“BIM+国家执业资格认证制度”为核心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分解

    当前全国各本科高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应用型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人才培养与最新的建筑行业执业需求、产业发展的最新热点(如建筑信息化、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等)脱节,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常常会遇到“专业隔离感”,大多数毕业生缺乏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相适应的执业能力,毕业后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工作岗位上的执业要求。[6-7]二是在信息化趋势下,建筑行业知识和技术不断更新,但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在BIM方面的硬件和软件配备相对滞后。尤其在专业师资力量方面,出于各种原因在时间和精力上无法对建筑信息化知识进行及时更新,学生无法适应建筑信息化的技术和知识的发展,人才培养目标难以较好地完成。[8]

    (一)课程体系:实现“BIM+学历教育+执业能力”教学内容三融合

    首先,我校依托BIM,根据建筑行业国家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进行动态调整。以此为基础,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拟定为“多学科渗透交叉、知识与能力并重、具有独立组织土木工程项目施工技术和管理能力,应用和创新并举、技术和管理兼备的工程应用、复合型人才,契合我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

    其次,我校将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按照该专业人才在建设全生命周期中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进行“点对点”的无缝对接,培养具备“行业准入”所要求的执业能力的工程管理应用类人才。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以《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中有关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为依据,将专业课程体系分解为土木工程领域技术基础、 管理学理论和方法、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法学理论和方法、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五大平台。整个课程体系以工程项目为主线,从理论基础到工程实践及创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具体如图2所示。同时,我校在“标准化”公共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管理专业职业发展的子方向分类设置专业选修课,达到“专业通识教育+个性化发展”的培养目标,即在提供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不同方向的选修课程组,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选修课程组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工程管理技术与计量方向;
    二是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方向;
    三是航空工程项目管理方向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BIM在建设行业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平台应以最新的BIM教学实践为基础,同时注意与专业课程体系中其他四大平台实现有机融合,时刻关注BIM的最新发展对工程管理毕业生能力要求的变化,如BIM的进度计划与优化、BIM的成本计划与优化及BIM的运维管理等。因此,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深度融合BIM技术执业能力的要求,打造了BIM信息化工程施工管理、 BIM信息化工程造价管理等专业特色方向。专业课程上包括建筑信息建模技术(BIM)应用、工程信息管理、BIM工程施工管理、BIM工程造价管理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同时,我校通过强化BIM教学实践与实训环节,达到部分学生一毕业就能顶岗工作,其他学生经过短时的见习期也能马上胜任工作的目标。我校还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别的BIM专业实践类比赛,主张“以赛促学”,引导学生在专业类赛事中更扎实地学习并巩固所学专业知识。

    图2 “BIM+学历教育+执业能力”教学内容三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

    除此之外,装配式建筑也是建筑信息化技术的一大热门应用领域。[9]目前,各高校现设的工程管理大多关注土建工程,而我校经过企业调研发现建筑设备安装工程管理人才十分紧缺,加之智慧建筑是建筑行业的发展热点及未来趋势,对建筑设备安装工程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很大。而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所属的能源与建筑环境学院在建筑工程设备安装与应用技术方面具备的资源优势,为本专业开设有关建筑设备安装方面的课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第一,在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新增开设安装工程识图、建筑设备工程、安装工程估价、建筑设备工程施工组织等课程,培养学生在建筑设备安装工程实施中进行工程决策、工程招投标、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的执业能力。第二,在毕业设计环节,除了传统的建筑工程施工与计价方向,还增设了安装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与计价方向。

    (二)教学模式:实现“校内教室+现场工地+计算机实验室”教学场所三融合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以“广联达建设行业信息化应用技能认证标准”作为考核内容,利用校内教室、现场建设工地和计算机实验室,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执业环境,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水平。

    其一,以BIM为基础,紧紧围绕知识学习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系,因课制宜,合理选择传统教学模式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利用校内课堂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具体来说,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分为两类:一是针对知识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沿用传统教学模式;
    二是针对应用性较强、能够直接锻炼学生执业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性课程采用先进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进行教学,通过真实模拟执业环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工程管理执业能力。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实训用于加深学生理解、掌握并合理应用理论课程知识;
    专业综合课程实验实训主要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多门核心课程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促进课程体系内多个平台课程群知识点的融合,避免各专业知识点分割与孤立。

    其二,根据工程管理执业能力的内涵,我校工程管理专业重点加深了与建筑施工企业和概预算工程管理咨询公司的合作,构建了企业专家入校讲学、学生校外企业观摩及生产实习等“一进一出”的校企合作模式。一是以“广联达建设行业信息化应用技能认证”中的核心执业能力作为考核标准,在BIM基础上探索多种教学方式(模拟沙盘教学法、网络虚拟教学法等)。同时,我校成立了BIM工作室,由本专业教师牵头,工作室提供实际工程项目,并派工程师指导,让学生参与生产项目,即参与一个建设工程任务的完整过程。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在校内就意识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并能很好地达到以“用”促“学”的目的。这种“现场工地”不仅强化了学生系统的思维能力和工程综合能力,还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知识领域的优势和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题,以增强学生的全局调控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实践创新能力。以上做法使得学生足不出校就能接触到实际工程项目,既锻炼了学生的执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又实现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社会功能,如图3所示。二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会定期向我校派驻工程师,开设培训课程,提高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师生的BIM技术应用能力。近两年,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了各类全国性BIM大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在全国高等院校学生斯维尔杯BIM-CIM创新大赛——BIM建模个人赛、广西区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职业技能竞赛选拔赛等竞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2项、广西区三等奖及以上6项等。

    图3 “校内教室+计算机实验室+现场工地”教学场所三融合的多维教学模式

    (三)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实现“理论教学+工程执业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能力三融合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以“工程管理执业能力内涵”为依据,围绕学生在建设项目开发过程中应具备的执业能力,以项目周期各阶段成果为导向,建立了学生、教师、业界认证的“三维度”评价机制,真实反映学生在工程中的实践能力和执业素质。同时,根据业界对专业能力的要求,既实现了教学评价标准的动态调整,又实现了工程管理专业学历教育与企业要求的执业能力精准对接。

    其一,在学生方面,我校以工程管理执业能力为准则,结合建设工程项目周期的特殊性质,建立了突显学生执业能力的全方位评价体系,将评价机制与国家执业资格制度下的工程管理执业能力内涵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师生互评、技能认证评价(建筑行业关键人员资格认证考试)等的教学评价机制,全面反映学生在工程中的执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如表1所示。其二,在师资方面,我校通过加强与建筑界交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注册造价工程师、一级建造师等执业资格认证考试等方式,全方位提高本专业教师的工程管理执业能力,以保证教师能够在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与行业动态紧密衔接的高质量教学服务。尤其是针对建筑信息化技术方面,我校加强了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BIM技术教学的关键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即“大学教师”与“准工程师”的结合体。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通过自主学习BIM相关知识、参加校企合作企业的培训、参与BIM工作室的实际工程项目等措施,提高了自身的BIM技术应用能力。

    表1 以执业能力为核心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标准

    建筑信息化是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在此背景下,如何根据行业需要,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执业能力,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国家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为培养具备“行业准入”执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实施了以建筑信息化BIM为依托、国家执业资格认证为核心、学历教育为底色的工程管理“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满足建筑信息化背景下建筑行业对毕业生的执业能力要求,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执业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2020年1期)2020-07-24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17年6期)2017-11-09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7年2期)2017-05-30医师多点执业松绑中国卫生(2015年12期)2015-11-10说说护士多点执业中国卫生(2015年9期)2015-11-10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8期)2015-03-01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相关热词搜索:执业工程管理航天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