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公文范文 > “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工匠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以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工匠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以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时间:2023-03-04 21:00:0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陈秀华,王刚

    (1.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2.锦州石化公司,辽宁 锦州 121001)

    “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品质、能力体现(敬业、精益、专注、创新);
    是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术到极致。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是向社会输送劳动大军的摇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更应当结合工匠精神,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也就是说,在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大力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行为习惯等综合素质。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工匠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具有时代意义及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试以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营造、课程体系构建、技能大赛成果转化、实训实习管理等方面提出“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工匠型”人才培养路径,以促进培养执着专注、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高职“工匠型”人才。

    1.1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强调“工匠精神”

    2021年4月,职业教育工作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此,学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挖掘和运用与专业相关的、蕴含在专业课程中的、能够承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形或无形的教育资源。遵循教学规律,构建了涵盖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将《中国共产党党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家安全教育》《美育》《劳动》等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进行主流价值引领,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相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培养。

    1.2 在专业课程设置中体现“工匠精神”

    国发〔2014〕19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立德树人,德技并修;
    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据此,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共同研制高水平的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等相关标准,在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都安排了至少半年的顶岗实习。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校企共同制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标准,实现专业课程与岗位技能融通。实行“2+1”的“师带徒”模式,即1名学院指导教师与1名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1个学生,两名“师傅”共同承担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学院指导教师负责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学习指导、成绩考核;
    企业指导教师负责实践环节指导。成绩按照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学生学业成绩或抵顶相关专业课程成绩与学分,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支持、技术技能的同时,又得到了“工匠精神”的熏陶,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3 在理论教学中注重“工匠精神”的灌输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我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精神和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一项重要探索,其目的是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让“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责任”,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从2019年至今,学院每年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案例征集和评选活动,并将学院评选结果的前三名推荐到上级。2020年,我院推荐作品《做新时代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获辽宁省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雷锋精神”类第一名;
    2021年,我院推荐作品《集成运算放大器——自主创新中国芯,自强不息中国梦》获辽宁省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铸魂育人”类第二名。通过课程思政在全院教学中的普及,利用课程思政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灌输,开设“工匠精神”教育课程、播放《大国工匠》等相关视频,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帮助学生加深对“工匠精神”的了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工匠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和崇高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对“工匠精神”知行合一。

    1.4 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工匠型”人才培养

    (1)在实训基地建设中突出“工匠型”人才的培养。为加强“工匠型”人才培养,学院积极探索建立学院主导、企业协同、独具特色的实训基地创新建设模式。在学院石油化工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中,建设了“工匠培育”平台。工匠培育平台包括思想引领教学资源、名师课堂教学资源、铁人精神教学资源、工匠文化教学资源,使教师在实施实训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物事件、史实纪事、科技文化、国情世势、改革发展、成就进步、变革传承、精神信念、素养修为、思想情怀、责任意识、荣誉使命等传输给学生;
    同时,学院由实训中心统一制定学生实习实训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考核、评价及反馈机制。为工匠型人才培养提供实训条件和保障。

    (2)在实训资源建设中突出“工匠精神”的培养。2018年,根据辽宁省高水平现代化高职院校和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建设目标,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培育“大国工匠”的基地,推动全省职业教育从满足产业转型发展基本需求向满足高水平优质需求的历史性转变。在辽宁省“双高”建设背景下,按照学院整体建设思路,将高职教育同“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深度融合,对实训资源建设进行探索与实践,以执行器单元实训资源建设为例,该项目主要研究以下4方面内容:

    第一,实训资源建设顶层设计中突出“工匠精神”的培养。执行器单元实训资源的建设,探求实现技能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对接、管理制度与企业无缝对接,做好实训资源建设的顶层设计,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使学生就业时已具备“匠心”精神。

    第二,实训资源装置建设中突出“工匠精神”的培养。①执行器单元实训装置采用石油化工行业应用的国内外主流产品,构建培养“工匠精神”的实训资源;
    ②基于工程能力提升的执行器单元实训装置,能够对不同口径的执行器安装与调试,开拓培育“工匠精神”实践平台;
    ③按照国标GB/T4213-92要求进行执行器单元的调试与校验,用严格的实践教学标准,培养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创造磨炼“工匠精神”意志的条件。

    第三,实训资源文化建设中突出“工匠精神”的培养。建设培养“工匠精神”的执行器单元实训资源文化,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对接。①“工匠精神”的实训资源“物质文化”建设。学生通过真实的工作任务,感受现代企业文化,缩短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教学的距离。②“工匠精神”的实训资源“精神文化”建设。通过实训资源精神文化建设,培养层次最高的“工匠精神”的价值观。

    第四,实训资源制度建设中突出“工匠精神”的培养。建设实训资源管理制度,学生在利用实训资源获取知识的同时,严格遵守实训资源使用程序和规则,潜移默化中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总之,通过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工匠型”人才的培养,解决了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岗位发展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通过实训资源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化课堂、感化学生,解决了“工匠精神”育人形式枯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困难的问题;
    通过实训资源开放共享,搭建技能提升平台,解决了“工匠精神”培育不力,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缺失,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
    通过建设“工匠能力评价”标准,解决了 “工匠精神”评价系统不完善问题。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品质、能力体现,包含敬业、精益、专注、创新。高水平选手同台竞技,拼的就是谁更敬业、谁更追求细节、谁更精益求精......拼的就是工匠精神,大赛有利于工匠型人才的培养。

    学院为方便学生参赛,由学院科研处牵头,石油化工系、机械技术系、自动化系等系部配合,搭建大赛训练平台,通过大赛平台,进行技术交流、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多项以技艺传承为主体的专业技能竞赛项目,如第七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燃料油生产工赛项,辽宁省职业院校化工生产技术技能大赛等。通过这些大赛,使学生能够督促自己对专业技能精益求精,对细节追求完美,磨炼自己的耐心和毅力,以便日后成为大师、工匠。让学生对专业产生学习兴趣,往高技能水平迈进,使学生提升技能水平,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水平技能人才。“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全方位渗入“工匠精神”的培育。

    欲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需要培养一支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为此学院出台高水平双师素质认定标准,成立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明确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施路径。通过校企合作,采取“学院+企业”模式,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流动站,落实专业教师全员轮流制度,定期选派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技能水平,积极鼓励教师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执业)技能证书,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比例。

    建立“固定岗+流动岗”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实现校企互聘;
    培育一支优秀青年教师突击队。实施头雁计划,通过产教融合的师资多元化培育机制,建立双导师制,即2名导师(企业+名师)培育一个名师,构建国家、省、学院三级教学名师培育体系,以教学改革、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为载体,发挥人才示范引领作用,建立梯度合理、专业覆盖面广的名师队伍。与企业合作,共同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学院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让学生体会真实图纸,企业项目不允许有误差,必须是百分之百合格。比如,学院的工业过程自动化专业与锦州焊达电机及锦州晶体管等企业合作,将自动电焊机的制作及收音机的组装等真实项目引入课堂。以超外差收音机的组装项目为例,该项目包括实训动员、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焊接技术的学习与掌握、超外差收音机的整机装配、超外差收音机的调试、超外差收音机的故障分析与排除共六个环节。教师在指导项目完成过程中,针对每个环节,要求学生做到“精益求精、精雕细刻”,注重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灌输,要求学生百分之百合格地完成项目。

    在完成企业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向校内教师和企业一线师傅请教,转变学习态度,具备职业道德、责任心,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

    总之,高职“工匠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校企合作,打造文化相融、资源共享的战略合作型校企利益共同体,形成“德技并修,育训结合”的人才培养范式,共同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开创双元协同育人新格局。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实训 90后大工匠国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工匠风采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3期)2021-11-19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装备制造技术(2020年12期)2020-05-22工匠神形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7年6期)2017-07-01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电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工匠赞大江南北(2016年6期)2016-11-21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信息记录材料(2016年4期)2016-03-11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环球时报(2016-03-10)2016-03-10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环球时报(2016-03-10)2016-03-10
    相关热词搜索:工匠辽宁为例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